《藻类植物》能力提升
- 格式:doc
- 大小:251.00 KB
- 文档页数:7
藻类植物课后教学反思引言藻类植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植物群体,它们存在于水体中,具有丰富的物种和多样的功能。
针对藻类植物的教学,本文进行了一次课后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期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回顾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选取了藻类植物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2. 藻类植物的生态和生活习性; 3. 藻类植物的应用价值。
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对藻类植物的认识和了解得到了扩展,并能够初步掌握藻类植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具体如下:1. 知识点组织不够清晰在讲解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时,我发现自己没有很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藻类植物的理解不够深入。
有些学生反映难以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和分类的关系,需要更加明确地引导学生理解。
2. 实例不够丰富在讲解藻类植物的应用价值时,我只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而没有提供更多的实际应用实例给学生。
这导致学生对藻类植物的应用价值理解不够全面,需要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互动环节设计不够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安排足够的互动环节,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
在讲解特定植物分类时,我可以设立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改进方案为了提升藻类植物教学的效果,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方案:1. 优化知识点组织在讲解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时,我将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更加清晰地展示特征和分类的关系。
可以通过更多的图示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增加实例讲解在讲解藻类植物的应用价值时,将增加更多的实例讲解,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应用。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藻类植物的应用价值。
3. 设计互动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将适时安排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可以设计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反思背景介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植物界中最原始的植物类群之一,它们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亿年的时间。
它们具有独特的生活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特征,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是一类比较简单的植物,它们主要生活在水中。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们首先介绍了藻类植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种类,然后让学生观察鳌虾的样本,了解藻类与鳌虾的共生关系。
2. 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植物,它们的体型比较简单,通常分为营养体和生殖体两部分。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们以实验为主,让学生观察苔藓植物的营养体和生殖体,并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生活史。
3.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是一类较为复杂的植物,它们的体型比较大且多样化。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们首先介绍了蕨类植物的特点和繁殖方式,然后通过观察蕨类植物的植株、叶片和孢子囊等结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和功能。
教学反思教学方法选择合理本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观察和实验等。
这些方法形式多样,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
尤其是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乐趣。
内容安排有序本次教学中,我们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分别进行了介绍,通过有序的内容安排,帮助学生逐步了解不同类群的植物。
同时,我们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通过观察鳌虾与藻类的共生关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藻类的生态作用。
学生参与度提高通过实验活动,我们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这种积极的参与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大部分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初一生物《藻类植物》教案初一生物《藻类植物》教案初一生物《藻类植物》教案1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水绵及其它藻类植物,理解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构造和营养方式;理解常见藻类植物;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2.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水绵和其它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才能和实验才能;通过比拟它们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p 、比拟、归纳的思维才能。
3.通过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展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p1.重点分析^p :本节的重点是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构造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材选择了水绵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理解它的习性、形态构造和营养是我们理解藻类的知识根底。
而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根底,故这两局部知识是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p :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构造的认识却不容易。
这是因为在现有学校条件下,对水绵细胞构造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区分,误认为细胞核、叶绿体都存在液泡中,而细胞质更不易看清楚,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构造,故对细胞构造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引言:这局部教学可在学生原有掌握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根底上,先演示一组投影片或盆栽植物或标本,包括有绿色开花植物和非绿色植物(如海带、紫菜、小墙藓、铁线蕨、油松、蚕虫、白菜等)让学生观察后讨论:你认识哪几种植物?哪些是绿色开花植物。
在学生答复后,老师可以指出,蚕豆、白菜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杨树、柳树、菊花等都是绿色开花植物。
其余的如海带等均为非绿色开花植物,它们构成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
老师接着指出,根据植物的形态构造的不同,人们将它们分成四个主要类群,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如何使学生爱上生物课,是每位生物教师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调动学生学
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课堂导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的导入直接影
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
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因此,重视生物教学过程中的课堂
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打造高效课堂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初中
生物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
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如何设计
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
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引入主题
师:播放视频《江南的美好风光》,组织学生一边欣赏江南的美丽风景一边朗诵配图诗《忆江南》。
设问:为什么春来江水会“绿如蓝”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1、春天气温升高,岸边苔藓植物生长旺盛,有些苔藓植物流到湖水、江水中。
2、春天气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绿色小生命漂浮在湖水、江水中。
3、春天的天空格外明媚,岸边的树木花草长出了绿叶,使湖水、江水格外绿。
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予以点拨。
很多池塘的水是这样的,养鱼缸中的水时间久了也会变成这样的水,养鱼缸的壁也会呈现出绿色。
这些绿。
初中生藻类植物教案设计1. 知识目标(1)了解藻类植物的定义、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掌握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2.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学会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等藻类植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比较藻类植物与其他类群的植物的不同,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藻类植物的定义、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2. 教学难点:(1)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藻类植物的定义、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等藻类植物,加深对藻类植物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的理解。
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与其他类群的植物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利用案例分析法,介绍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藻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植物都属于藻类植物,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藻类植物的定义、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藻类植物的定义、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等藻类植物,加深对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的理解。
3.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藻类植物有哪些主要特征?(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藻类植物的特征,并与其他类群的植物进行比较。
4. 案例分析:(1)教师介绍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氧气供应、食物链基础等。
(2)学生分析藻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如海带、紫菜等食用藻类。
藻类植物的讲解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藻类植物的讲解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分类和生活方式;2. 掌握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4.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的定义和特征;2. 藻类植物的分类和代表性种类;3. 藻类植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功能;4. 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包括藻类植物的图片、分类表和相关实验设计;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藻类植物标本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藻类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藻类植物的定义和特征;2. 分类讲解:根据藻类植物的结构和生活方式,介绍常见的藻类植物分类;3. 重点讲解几个代表性的藻类植物,如绿藻、蓝藻等;4.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对藻类植物的形态和结构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提供藻类植物标本和显微镜,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并记录其形态特征;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藻类植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功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藻类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3. 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助。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并进行展示;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3.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补充。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藻类植物在食物链和氧气产生中的重要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物、药物等方面。
六、反思与评价(5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收获进行评价;2.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三节藻类植物教学目标:1、描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2、说出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5、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6、通过对藻类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重点:1、藻类植物的基本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藻类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到的植物类群,通过学习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同时认识到就是这些平时少见的植物与人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不同种类植物特点的描述、总结与比较。
2、利用实物观察、描述最好,但藻类植物太小不好观察,教师可以多提供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和归纳。
教学策略:本课为1课时。
本章是在之前讲过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并以植物体为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好身边的植物资源,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环境中的形态差异较大的不同植物标本,教师也应准备本地常见的藻类植物的标本,以备学生搜集标本不全时补充使用。
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观察与讨论,比较总结出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
根据本地植物资源开发的情况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或与人类的关系。
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是可以使用表格整理知识的,使学生对比较表格有所认识,为今后更好的使用表格比较和整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三节藻类植物一、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二、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藻类植物:释放氧、做鱼饵、食用、药用等。
第一节藻类植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了解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观察、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3、情感目标: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通过对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生存状况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情感;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概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水绵、镊子、滴管、清水、烧杯(或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等。
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分析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藻类植物我会观察衣藻、水绵、海带我会合作分类、特征、作用、与人类关系学情分析要把教学理念真正的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大部分同学可能都见过藻类植物,或者有的同学对藻类植物也比较熟悉,因此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在观察衣藻和水绵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到池塘或沟渠中取材,以便亲身感受衣藻和水绵的生活环境。
在观察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叶绿体,并了解藻类的特点。
对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结合教材图片的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从而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知能演练提升一、能力提升1.将活的水绵装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里,然后放到黑暗的环境中,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这些水绵()A.生长得更好B.生长正常C.全部死亡D.停止生长2.小宇在爬山时采回一株植物做标本,它有根、茎、叶的分化,叶背面有孢子囊群,这株植物所属的类群是()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裸子植物3.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只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其主要原因是()A.不能开花、结果B.生殖离不开水C.体内无输导组织D.没有根、茎、叶的分化4.蕨类植物一般比苔藓植物高大的主要原因是()A.具假根和真正的茎、叶B.靠种子繁殖的植物C.受精作用不受水的限制D.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5.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水土保持有一定的作用,这是因为苔藓植物()A.根系发达,能吸收大量水分B.输导组织中能蓄积大量的水分C.所处的环境湿润,叶的蒸腾作用非常小D.密植于植株间的缝隙,能够蓄积大量水分6.衣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淡水中,衣藻中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转换器是()A.细胞膜B.线粒体C.线粒体和叶绿体D.叶绿体7.右上图所示为几种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各异的植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1)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是(填字母)类植物。
(2)(填字母)类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原因是其叶只有一层细胞,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
(3)(填字母)类植物已具备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并且体内具有专门的组织,所以与B类植物相比,该类植物长得比较高大且结构也更为复杂。
二、探究创新★8.李明学习了藻类植物的知识后,他想到了一个问题:水绵是藻类植物,必须生活在水中吗?请你针对他提出的问题设计一个方案来探究一下。
(1)你作出的假设是。
(2)材料:水绵若干、培养皿、清水。
(3)实验步骤:①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标记为A、B,向A中注入2/3的,B中,保持,两个培养皿并排放在有阳光的地方;②取一些比较长的水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入A的水中,另一部分放在B中;③过一段时间后观察A、B培养皿中水绵生长的情况。
《藻类植物》教学反思一、备课理念与整体设计思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提倡“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物学的学习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因此,本节课“藻类植物”是从学生身边的南阳河水、生活中常见的海洋藻类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观察河水中的藻类、观察海洋藻类不同部位的切片之后,认识概括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结构。
最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构建核心概念明确藻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它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
二、组成教学与目标达成本节课有效地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构建重要概念。
课题引入由莱州本地的南阳河水为什么宛如碧玉切入,通过学生通过宏观肉眼、微观显微的观察讨论,构建藻类植物特征。
教师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资源选择上能够用莱州本地的南阳河河水、组织学生课前调查莱州湾海洋藻类,由基于莱州本地资源的实物进行观察讨论,在展示交流时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展示学生观察到的显微镜下的物像,引导学生由客观事实归纳概括核心概念。
比如,淡水藻类先是用肉眼观察颜色形态,再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层面的特点;观察海洋藻类时,注重学生认为幼根的错误前概念,组织学生观察马尾藻不同部位的切片,通过比较三个部位的内部组织极为相似帮助学生完善藻类植物的特征。
在教学活动组织本节课较好地握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能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
例如,在观察淡水藻类和马尾藻切片时,能够有效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探究,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提升了教学目标达成度。
三、学生状态与学习方式方面本节课因为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创设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状态高涨。
引导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一个个有趣的现象进行探究!此外,因为设计的引导性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教师能够根据任务的难易度恰当选择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得完成探究活动。
藻类植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藻类植物的奇妙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藻类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3. 理解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电子白板;2. 视频或图片资料展示藻类植物的多样性;3. 实验室或户外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1. 呈现一张藻类植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藻类植物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藻类植物是什么吗?它们有哪些特点?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如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光合作用等;2. 分类讲解:根据藻类植物的细胞结构和色素类型,介绍主要的藻类植物分类,如绿藻、褐藻、红藻等;3. 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通过示意图或动画,讲解藻类植物的生命周期和常见的繁殖方式,如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等。
实践活动(30分钟):1. 实验室或户外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细胞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2.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藻类植物的培养实验,观察其生长和繁殖过程,了解其生态特点;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观察结果和实验心得,讨论藻类植物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知识巩固(15分钟):1. 幻灯片展示:通过幻灯片或电子白板,复习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命周期;2. 小组竞赛:组织学生参与小组竞赛,回答与藻类植物相关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延伸(10分钟):1. 视频观看:播放与藻类植物相关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问题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水体环境,减少藻类植物的过度生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课堂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藻类植物的重要性和生态保护的责任;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课后作业:1. 完成与藻类植物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自主选择一个藻类植物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份简要报告。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提升练习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小题)1.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的原因是()A.苔藓植物是低等植物B.植株矮小,茎中没有导管C.可以分解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D.苔藓植物的叶很薄,对有毒气体敏感2.裸藻可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植物,体内含有叶绿体,将它放在黑暗条件下,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液中也可繁殖,这说明裸藻()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B.在无氧的条件下也能生活C.在葡萄糖溶液中才能繁殖D.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生活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海带有茎、叶和假根B.葫芦藓有根、茎、叶的分化C.肾蕨的根、茎、叶内有输导组织D.苔藓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4.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特征示意图,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可表示生活在水中B.b可表示用孢子繁殖C.c可表示有茎和叶的分化D.d可表示有输导组织第Ⅱ卷(非选择题)二.解答题(共1小题)5.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一定值,葫芦藓就不能生存.某化工厂的烟囱中有二氧化硫排放,为研究二氧化硫对葫芦藓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离烟囱每隔一定距离的地方栽种250株葫芦藓,由近至远分别编号为1组、2组、3组、4组、5组.葫芦藓植株死亡数统计如表(单位:株).请据此分析作答:组别6天12天18天24天30天1组721452082502组571281871932503组491131641722504组41931491962245组3479107154182(1)葫芦藓在栽种时,除了严格控制距离烟囱的距离外,还应选择的环境,每组栽种250株的原因是.(2)表中数据说明苔藓植物的受害程度与离污染源的和污染有关.题目分析解答:一.选择题(共4小题)1.D【分析】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因为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解答】解: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教学反思:(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藻类、苔藓、蕨类植物这节课的内容包括: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三个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到新知识。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节的教学中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归纳特征——教师概括——讲练结合——总结——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挥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资料分享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提出、实验观察、探究学习、分析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都得到锻炼。
同时在分组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增强。
学生观察、讨论过程中附加练习,讲练结合,让学生归纳梳理知识体系,锻炼能力,最后教师对这三种植物的特征进行系统小结,归纳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
此外,课堂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苔藓植物的分布来分辨方向,综合了地理和生物学知识,学生兴趣高涨。
还布置了课外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既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思考、回顾,又有利于下节课的引入。
总的来说,这节课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锻炼了一定的能力,师生反映都较好。
这种引导式教法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轻松愉快,课堂高效。
不足之处(1)课前未能让学生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各类孢子植物,不能人手一份观察,这是很大的遗憾。
(2)改进措施我想以后我会先将学生按居住地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先带领各小组的组长观察、采集各类植物,再让各个组长分别带他们就近观察、采集各类植物,让每位学生亲眼目睹这些植物在我们环境的生长状况、生存环境。
(3)更好地合理安排好时间,把握好掌握知识点和锻炼能力的关系。
藻类植物
一、教学内容:
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藻类植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完成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了解,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认识到保护藻类植物的重要性。
树立环保意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教学重难点:
1、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
2、学会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3、树立环保意识
四、课前准备:
教师:《藻类植物》课件、单细胞藻类植物
五、教学过程:。
《藻类植物》评课稿本节课吴老师始终遵循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同学,分组实验显微镜微观观察水绵和宏观观察海带,让学生在做中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从而构建“藻类植物主要特征”重要概念。
课堂结构紧凑,互动性强,气氛活跃。
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赏析本节课:一、教学目标——明、适1、明确性:学生分组实验、讨论都带有明确的问题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观察水绵,先从生活环境、颜色再到手触摸手感等不同观察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
2、适用性:教学目标制定立足于结合学生、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分析学情从面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
二、学生参与度——多、广1、参与次数多: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多样:小组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
自主合作时间得到保证,显微镜观察时间安排在8分钟左右,而海带肉眼观察只安排2分钟,结合课本。
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物、课件图片和视频、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等,整合各种资源。
从而体现学生小组合作真实有效性。
2、参与面广:实验中可做到优带差,提高学习有效性。
观察方式从易到难,从宏观到微观。
讨论中,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纠正学生片面或原有错误前概念。
如海带没有根茎叶器官的讨论,只是点到为止,适合学生能接受水平。
三、教师组织——序、凑1、课堂组织有序,课堂结构紧凑: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预设学生置疑,从而激发学生求知,如开篇的创设情景,用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藻类植物的生活特性。
并做到环环相扣,条理非常清晰。
2、教师具有很强亲和力,能循循善诱,对学生回答能给予及时,鼓励的评价。
这是一堂非常值得学习推荐的成功课堂,但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完美,所以本人就个人意见提出以下几点商榷之处:1、在实施分组实验显微镜观察前,可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操作过程,以便学生能在有效时间操作地更快、更准确。
制作临时装片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在幻灯片制作更直观。
2、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先从“水绵和海带”共性,最好讲明学生思考方向并加以归纳。
藻类植物教案标题:藻类植物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分类、生活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学生将能够掌握藻类植物的基本知识,并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学目标:1. 了解藻类植物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2. 掌握常见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3. 了解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4.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 藻类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常见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3. 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投影仪。
2. 图片和示意图展示不同类型的藻类植物。
3.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如显微镜、载玻片、藻类培养物等。
4. 学生参考书籍和互联网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一些藻类植物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2. 引发学生的思考:你认为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知识讲解:1.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向学生介绍藻类植物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2. 解释不同类型的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包括淡水藻、海藻等。
实验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藻类培养物。
2.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藻类植物的细胞结构,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藻类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或者观察不同藻类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适应能力。
4.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巩固与评估: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3.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或小测验,以评估他们对藻类植物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的藻类植物,并制作海报或展示板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水体,观察和采集藻类植物样本,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