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逻辑思维导图》
- 格式:pdf
- 大小:12.36 MB
- 文档页数:9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总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o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第八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 原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 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 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 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三大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日 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 并迫切渴望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马恩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前提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 映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最基本的观点)20新增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鲜明特征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20新增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 20新增 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克思主义著作《神圣家族》第一次合作《德法年鉴》思想前提唯心、革命民主→唯物、共产《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传播最广最有国际性共同纲领《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法兰西内战》科学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劳动二重性理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百科全书”创立社会根源(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现实需求)法、英、德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独立上舞台主观条件直接理论来源德古哲、英古政经、英法空想自然科学前提细胞、能量、进化诞生标志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恩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列宁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鲜明特征科学性突出特征、理论优势辩证唯物、历史唯物革命性建立于科学性上彻底批判、鲜明无产立场实践性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区别于其他理论是显著特征人民性最鲜明的品格政治立场:人民至上为人类求解放发展开放性与时俱进、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当代价值认识工具行动指南科学真理“现成答案”"现成理想方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特点唯物论物质观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及其关系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意识观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形而上学古代自发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古代形而上学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分析与综合 逻辑与历史 抽象与具体 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体、客体的含义、内容、特点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对立的派别和观点 唯物论部分:1、一元论和二元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部分:人的本质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个人与社会历史——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人的问题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马 原政经科社 历史观:第四章关于自由资本主义:第五章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第六章 关于社会主义:第七章关于共产主义:第八章 第一章发展产生阶级基础 两大发现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思想来源 实践基础标志辩证法意义总特征:内容、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关系 关于发展:三大规律关于联系:五大范畴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关系规律及属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意识的作用对立统一规律地位与主题内容同一性与斗争性:含义、关系、作用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关系价值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价值评价:含义、特征真理与价值、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发展动力历程 人民群众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剩余价值剥削程度 后果:扩大再生产 生产方法形式 第六章私人垄断 形成 形成 表现:垄断组织、垄断竞争、垄断价格、垄断利润 发展: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历史观: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劳动力商品含义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无所以人身自由商品论自由竞争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积聚积累商品论价值论资本论剩余价值论私人形成:基本矛盾本质;局部质变目的:垄断利润手段:垄断价格作用本质:定义量:剩余劳动时间用构成:c+v+m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形式:作用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垄断价格资本论动非职能闲置→借贷→银行(后二总称生息资本)运动个别循环周转:研究目的、影响因素、后果内容:3阶段、3职能形式、2条件公式: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二、主要考点1、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两次飞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含义创造者继承者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续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阶级属性讲是关于无产阶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对象和内容讲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目标讲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而学说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基本立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政治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与发展批评地继承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与苏联、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与发展济学学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实践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显著特征)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发展性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指引着人民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物质及其存在形态近代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第一性(本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同一性(正确认识)可知论不可知论物质观物质和物质范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理论来源、理论品质及世界观方法论。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根本属性:运动。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意识的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