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通信方式及其波特率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
c51 串口波特率的计算
不同,所以,各种方式的波特率计算公式也不同。
一、方式0 的波特率方式0 时,移位时钟脉冲由56(即第6 个状态周期,第12 个节拍)给出,即每个机器周期产生一个移位时钟,发送或接收一位数据。
所以,波特率为振荡频率的十二分之一,并不受PCON 寄存器中SMOD 的影响,即:
方式0 的波特率=fosc/12
三、方式l 和方式3 的波特率方式1 和方式3 的移位时钟脉冲由定时器T1 的溢出率决定,故波特宰由定时器T1 的溢出率与SMOD 值同时决定,即:方式1 和方式3 的波特率=2SMOD/32-T1 溢出率其中,溢出率取决于计数速率和定时器的预置值。
计数速率与TMOD 寄存器中C/T 的状态有关。
当C/T=0 时,计数速率=fosc/2;当C/T=1 时,计数速率取决于外部输入时钟频率。
当定时器Tl 作波特率发生器使用时,通常选用可自动装入初值模式(工作方式2),在工作方式2 中,TLl 作为计数用,而自动装入的初值放在THl 中,设计数初值为x,则每过256 一x 个机器周期,定时器T1 就会产生一次溢出。
为了避免因溢出而引起中断,此时应禁止T1 中断。
这时,溢出周期为:
系统晶振频率选为11.0592MHZ 就是为了使初值为整数,从而产生精确的波特率。
如果串行通信选用很低的波特率,可将定时器Tl 置于工作方式0 或工作方式1,但在这种情况下,T1 溢出时,需用中断服务程序重装初值。
中断响应时间和执行指令时间会使波特率产生一定的误差,可用改变初值的办法加以调整。
表62 列出了各种常用的波特率及其初值。
各种通信⽅式总汇我们通常认为信号以三种模式沿电路传播:单端、差模或共1.SPI、IIC不易跨板通信,差分信号的⽅式跨板较好。
差分信号传输:要波特率? usb单端信号传输:要CLK线 SPI、IIC差分信号与单端⾛线的⽐较差分传输是⼀种信号传输的技术,区别于传统的⼀根信号线⼀根地线的做法,差分传输在这两根线上都传输信号,这两个信号的振幅相等,相位相反。
在这两根线上的传输的信号就是差分信号。
信号接收端⽐较这两个电压的差值来判断发送端发送的是逻辑0还是逻辑1。
在电路板上,差分⾛线必须是等长、等宽、紧密靠近、且在同⼀层⾯的两根线。
差分信号与单端⾛线的⽐较差分信号与传统的⼀根信号线⼀根地线(即单端信号)⾛线的做法相⽐,其优缺点分别是:优点:1. 抗⼲扰能⼒强。
⼲扰噪声⼀般会等值、同时的被加载到两根信号线上,⽽其差值为0,即,噪声对信号的逻辑意义不产⽣影响。
2. 能有效抑制电磁⼲扰(EMI)。
由于两根线靠得很近且信号幅值相等,这两根线与地线之间的耦合电磁场的幅值也相等,同时他们的信号极性相反,其电磁场将相互抵消。
因此对外界的电磁⼲扰也⼩。
3. 时序定位准确。
差分信号的接受端是两根线上的信号幅值之差发⽣正负跳变的点,作为判断逻辑0/1跳变的点的。
⽽普通单端信号以阀值电压作为信号逻辑0/1的跳变点,受阀值电压与信号幅值电压之⽐的影响较⼤,不适合低幅度的信号。
缺点:1. 若电路板的⾯积⾮常紧张,单端信号可以只有⼀根信号线,地线⾛地平⾯,⽽差分信号⼀定要⾛两根等长、等宽、紧密靠近、且在同⼀层⾯的线。
这样的情况常常发⽣在芯⽚的管脚间距很⼩,以⾄于只能穿过⼀根⾛线的情况下。
注意差分曼切斯特编码并不是差分信号的⼀种,它指的是⽤在每⼀位开始时的电平跳变来表⽰逻辑状态“0”,不跳变来表⽰逻辑状态“1”。
但每⼀位中间的跳变是⽤来做同步时钟,没有逻辑意义。
双绞线上⾯⾛的不⼀定是差分信号,单端信号在双绞线上的电磁辐射也⽐平⾏⾛线的辐射⼩。
串口协议分析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它通过串行通信接口将数据一位一位地传输。
串口通信协议则是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速率、校验等参数,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工业控制等领域,串口通信协议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串口协议进行分析,探讨其基本原理、常见类型及应用场景。
首先,串口通信协议通常包括数据帧格式、波特率、校验方式等内容。
数据帧格式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它规定了数据的传输格式,以便接收端正确解析数据。
波特率是指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9200、38400等,不同的波特率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校验方式包括奇偶校验、偶校验和无校验,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其次,串口通信协议有多种类型,包括RS-232、RS-485、TTL等。
RS-232是最常见的串口通信协议,它适用于短距离通信,常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外部设备。
RS-485是一种多点通信协议,适用于长距离通信和多设备通信,常用于工业控制系统。
TTL是一种逻辑电平串口通信协议,常用于单片机和传感器之间的通信。
此外,串口通信协议在各种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嵌入式系统中,串口通信协议常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如显示屏、键盘、鼠标等。
在传感器网络中,串口通信协议常用于传感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串口通信协议常用于PLC、HMI、传感器等设备之间的通信。
总之,串口通信协议是一种重要的数据传输方式,它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速率、校验等参数,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
不同类型的串口通信协议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工业控制等领域。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串口通信协议的原理和应用。
GPIB一、简介:GPIB(General-Purpose Interface Bus)-通用接口总线,大多数打印机就是通过GPIB线以及GPIB接口与电脑相连。
1965年惠普公司设计HP-IB1975年 HP-IB变成IEEE-488标准1987年 IEEE488.2被采纳, IEEE 488-1978变成IEEE488.1-19871990年SCPI规范被引入IEEE 488仪器1992年修订IEEE 488.21993年 NI公司提出HS4881965年, 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设计了惠普接口总线(HP-IB, 用于连接惠普的计算机和可编程仪器.由于其高转换速率(通常可达1Mbytes/s), 这种接口总线得到普遍认可, 并被接收为IEEE标准488-1975和ANSI/IEEE 标准488.1-1987. 后来, GPIB比HP-IB的名称用得更广泛. ANSI /IEEE 488.2 -1987加强了原来的标准, 精确定义了控制器和仪器的通讯方式. 可编程仪器的标准命令(Standard Commands for Programmable Instruments, SCPI)采纳了IEEE488.2定义的命令结构,创建了一整套编程命令二、接口与总线接口部分是由各种逻辑电路组成,与各仪器装置安装在一起,用于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发送、接收、编码和译码;总线部分是一条无源的多芯电缆,用做传输各种消息。
将具有GPIB接口的仪器用GPIB总线连接起来的标准接口总线系统。
在一个GPIB标准接口总线系统中,要进行有效的通信联络至少有“讲者”、“听者”、“控者”三类仪器装置。
讲者是通过总线发送仪器消息的仪器装置(如测量仪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在一个GPIB系统中,可以设置多个讲者,但在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讲者在起作用。
听者是通过总线接收由讲者发出消息的装置(如打印机、信号源等),在一个GPIB系统中,可以设置多个听者,并且允许多个听者同时工作。
【总线】UART、Modbus、I2C、SPI、RS232、RS485及串⼝通讯常⽤参数⼀、UART异步收发传输,作为集成于微处理器中的周边设备,把并⾏输⼊信号转成串⾏输出信号,(⼀般是RS-232C规格的,与类似Maxim的MAX232之类的标准信号幅度变换芯⽚进⾏搭配)作为连接外部设备的接⼝。
该总线双向通信,可以实现全双⼯传输和接收。
在嵌⼊式设计中,UART⽤于主机与辅助设备通信,如与PC机通信包括与监控调试器和其它器件,如EEPROM通信。
⼀个字符接着⼀个字符传输,⼀个字符的信息由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位组成。
传输时低位在前⾼位在后。
发送端和接收端必须按照相同的字节帧格式和波特率进⾏通信。
UART的设计采⽤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主要分为 3个模块:数据发送模块、数据接收模块及波特率发⽣器控制模块。
发送模块实现数据由并⾏输⼊到串⾏输出,接收模块实现数据由串⾏输⼊到并⾏输出,波特率发⽣器模块控制产⽣UART时钟频率。
发送逻辑对从发送FIFO读取的数据执⾏“并→串”转换。
控制逻辑输出起始位在先的串⾏位流,并且根据控制寄存器中已编程的配置,后⾯紧跟着数据位(注意:最低位 LSB 先输出)、奇偶校验位和停⽌位。
在检测到⼀个有效的起始脉冲后,接收逻辑对接收到的位流执⾏“串→并”转换。
此外还会对溢出错误、奇偶校验错误、帧错误和线中⽌(line-break)错误进⾏检测,并将检测到的状态附加到被写⼊接收FIFO的数据中。
需要两根信号线和⼀根地线。
⼆、Modbus1、ASCII模式与RTU模式的区别(1)ASCII:消息中每个ASCII字符都是⼀个⼗六进制字符组成(2)RTU:消息中每个8位域都是两个⼗六进制字符组成在同样波特率下,RTU可⽐ASCII⽅式传输更多的数据三、RS232、RS485(1)RS232RS232接⼝可以实现点对点的通信⽅式,但这种⽅式不能实现联⽹功能。
个⼈计算机上的通讯接⼝之⼀,异步传输标准接⼝。
UART协议协议名称:UART协议一、背景介绍: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一种通信协议,用于串行数据传输。
它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通信方式,在许多电子设备中广泛应用。
二、协议目的:本协议的目的是规定UART通信的标准格式,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正确解析。
三、协议内容:1. 通信波特率:- UART通信波特率应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常见波特率包括9600、19200、57600、115200等。
发送端和接收端必须使用相同的波特率进行通信。
2. 数据位数:- UART通信中,数据位数可以是5位、6位、7位或8位。
发送端和接收端必须使用相同的数据位数进行通信。
3. 停止位:- UART通信中,停止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结束。
常见的停止位有1位和2位。
发送端和接收端必须使用相同的停止位进行通信。
4. 校验位:- UART通信中,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常见的校验方式包括无校验、奇校验和偶校验。
发送端和接收端必须使用相同的校验方式进行通信。
5. 数据传输:- UART通信是异步通信,数据通过串行方式传输。
发送端将数据按照波特率、数据位数、停止位和校验位的设置进行编码,并通过传输线路发送给接收端。
接收端根据相同的设置对数据进行解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6. 错误处理:- 在UART通信中,可能会出现数据传输错误的情况。
当接收端检测到错误时,可以采取相应的错误处理措施,例如重新请求发送数据或发送错误提示信息。
7. 数据流控制:- 在UART通信中,为了避免数据的丢失或溢出,可以采用数据流控制机制。
常见的数据流控制方式包括硬件流控制和软件流控制。
8. 电气特性:- UART通信需要满足一定的电气特性,例如电压范围、电流要求和信号电平等。
具体的电气特性应根据设备的要求进行定义。
四、实施与遵守:1. 实施要求:- 开发UART通信设备时,应按照本协议规定的标准格式进行设计和实施。
异步串口通信原理一、什么是异步串口通信?异步串口通信是指数据传输时,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信号不同步,数据的传输是不同步的。
在异步串口通信中,数据的传输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的,每个字节的传输都包含了一个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一个或多个停止位。
二、异步串口通信的原理异步串口通信的原理是利用串行通信的方式,将数据一位一位地传输,每个字节都包含了一定的控制信息,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异步串口通信中,数据传输的速率是通过波特率来确定的。
波特率是指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常用的波特率有9600、19200、38400等。
在异步串口通信中,发送方和接收方需要事先约定好数据传输的格式,包括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等。
数据位表示每个字节中实际的数据位数,通常为8位。
奇偶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通常有奇校验和偶校验两种方式。
停止位用于表示数据传输的结束,通常为1个或2个停止位。
三、异步串口通信的应用异步串口通信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中,例如计算机与打印机、计算机与单片机、计算机与PLC等。
在计算机与单片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中,常常使用USB转串口的方式进行通信。
由于USB接口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稳定的传输性能,因此USB转串口的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计算机与单片机之间的主要通信方式。
四、异步串口通信的优缺点异步串口通信的优点是传输速率较慢,但传输距离较远,且传输稳定可靠。
由于异步串口通信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传输的,因此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同时,异步串口通信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因此非常适合用于远距离数据传输。
异步串口通信的缺点是传输速率较慢,无法满足大量数据的传输需求。
同时,由于异步串口通信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传输的,因此在传输大量数据时,会产生较大的传输延迟,影响传输效率。
五、总结异步串口通信是一种基于串行通信的数据传输方式,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稳定可靠等优点。
在计算机与单片机、计算机与PLC等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中,异步串口通信已经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通信方式。
通讯速率和波特率计算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通讯速率和波特率是两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数据传输的速度和频率。
虽然这两个词经常被混淆使用,但它们实际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计算方式。
通讯速率(Bit Rate)通讯速率,也称为比特率(Bit Rate),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位数。
通常以“比特/秒”(bps)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通讯速率越高,表示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数据量越大。
通讯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通讯速率 = 数据位数 ×单位时间例如,如果我们要以每秒传输10000个比特的速率传输数据,那么通讯速率将会是10,000 bps。
波特率(Baud Rate)波特率,也被称为符号速率(Symbol Rate),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号变化次数。
波特率的单位是波特(baud)。
一个波特代表每秒传输的信号变化次数。
波特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波特率 = 传输的符号数量 ×单位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波特率并不一定等于通讯速率。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符号可能对应多个比特,这被称为多比特传输。
这种情况下,波特率将小于通讯速率。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波特率为2400 baud的调制解调器,每个符号可以表示2个比特,那么实际上的通讯速率为4800 bps。
误解和解释由于通讯速率和波特率的计算方式不同,因此经常会有人混淆这两个概念。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将它们作为相同的含义进行使用。
这种混淆可能源于早期的通信系统,例如用于传真机和调制解调器的设备。
在这些设备中,波特率等同于通讯速率,因为每个符号只能表示一个比特。
然而,在现代计算机系统和通信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比特传输和编码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通讯速率和波特率将不再相等。
总结通讯速率和波特率是描述数据传输速度和频率的两个概念。
通讯速率是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位数,以比特/秒为单位进行表示。
波特率是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号变化次数,以波特为单位进行表示。
串口波特率单位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串口通信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常用方式。
在串口通信中,波特率单位是一个重要概念。
本文旨在解释和说明串口波特率单位的含义,介绍其基础知识,并探讨不同波特率对实际应用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文的背景和目的。
然后,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解释什么是波特率以及它的作用。
接下来,第三部分将探讨不同波特率选择所适用的场景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所引发的影响。
第四部分将详细介绍调整和配置串口波特率的方法和步骤,并比较手动调整和自动配置的优缺点。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和发现,并对未来串口通信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串口波特率单位,包括其含义、解释以及比较,进而加深对不同波特率选择与应用场景之间关系的理解。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了解如何调整和配置串口波特率以及如何避免波特率问题引发通信错误。
此外,本文还将对未来串口通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2. 串口波特率单位的含义与解释2.1 串口通信基础知识在计算机领域,串口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接口,用于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串行端口(串口)允许数据比特按顺序依次传输,相对于并行端口而言,串口只使用一根线进行数据传输。
常见的串行接口有RS-232、RS-485等。
2.2 什么是波特率波特率是一个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的度量单位。
它衡量了数据信号变化速率。
波特率越高,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就越多,通信速度也就越快。
2.3 波特率单位的解释与比较常见的波特率单位有以下几种:- bps (bits per second):bps是指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
例如,一个波特率为9600 bps意味着每秒钟可以传输9600个比特。
- baud (Bd):baud是指每秒钟发送/接收信号变化(波形)的数量。
在早期使用调制解调器进行数据通信时,baud被用作描述模拟调制解调器中载波频率上升和下降(变换)的速度。
GPIB一、简介:GPIB(General-Purpose Interface Bus)-通用接口总线,大多数打印机就是通过GPIB线以及GPIB接口与电脑相连。
1965年惠普公司设计HP-IB1975年 HP-IB变成IEEE-488标准1987年 IEEE488.2被采纳, IEEE 488-1978变成IEEE488.1-19871990年SCPI规范被引入IEEE 488仪器1992年修订IEEE 488.21993年 NI公司提出HS4881965年, 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设计了惠普接口总线(HP-IB, 用于连接惠普的计算机和可编程仪器.由于其高转换速率(通常可达1Mbytes/s), 这种接口总线得到普遍认可, 并被接收为IEEE标准488-1975和ANSI/IEEE 标准488.1-1987. 后来, GPIB比HP-IB的名称用得更广泛. ANSI /IEEE 488.2 -1987加强了原来的标准, 精确定义了控制器和仪器的通讯方式. 可编程仪器的标准命令(Standard Commands for Programmable Instruments, SCPI)采纳了IEEE488.2定义的命令结构,创建了一整套编程命令二、接口与总线接口部分是由各种逻辑电路组成,与各仪器装置安装在一起,用于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发送、接收、编码和译码;总线部分是一条无源的多芯电缆,用做传输各种消息。
将具有GPIB接口的仪器用GPIB总线连接起来的标准接口总线系统。
在一个GPIB标准接口总线系统中,要进行有效的通信联络至少有“讲者”、“听者”、“控者”三类仪器装置。
讲者是通过总线发送仪器消息的仪器装置(如测量仪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在一个GPIB系统中,可以设置多个讲者,但在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讲者在起作用。
听者是通过总线接收由讲者发出消息的装置(如打印机、信号源等),在一个GPIB系统中,可以设置多个听者,并且允许多个听者同时工作。
rs485 9600波特率波形间隔时间的技术指标RS485是一种常用的串行通信协议,适用于多个设备之间进行远距离传输数据。
9600波特率指的是在RS485通信中,数据传输的速率为9600比特每秒。
波形间隔时间,也称作位间时间,是指在数据传输期间每个比特之间的时间间隔。
RS485通信协议的波形间隔时间是由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频率决定的。
通常情况下,时钟频率是固定的,波形间隔时间是根据时钟频率来计算得出的。
在9600波特率下,波形间隔时间为约104微秒。
波形间隔时间的技术指标对RS485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波形间隔时间的一些技术指标的讨论:1.最小波形间隔时间:最小波形间隔时间是指在传输数据过程中,相邻两个比特之间所允许的最小时间间隔。
它取决于时钟频率和传输速率。
在9600波特率下,最小波形间隔时间为104微秒。
如果两个比特的时间间隔小于最小波形间隔时间,可能导致数据传输错误。
2.最大波形间隔时间:最大波形间隔时间是指在传输数据过程中,相邻两个比特之间所允许的最大时间间隔。
它取决于时钟频率和传输速率。
在9600波特率下,最大波形间隔时间为208微秒。
如果两个比特的时间间隔超过最大波形间隔时间,可能导致数据传输错误。
3.波形间隔时间的稳定性:波形间隔时间的稳定性是指在传输数据过程中,波形间隔时间的变化范围。
对于RS485通信来说,波形间隔时间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波形间隔时间变化太大,可能导致接收端无法正确解析数据。
通常要求波形间隔时间的稳定性小于一定的范围,如10%。
4.波形间隔时间的抖动:波形间隔时间的抖动是指波形间隔时间的变化幅度。
传输数据时,由于各种原因,波形间隔时间可能会有一定的抖动。
抖动会导致接收端采样时间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通常要求波形间隔时间的抖动小于一定的范围,如5%。
5.波形间隔时间的测量方法:为了确保波形间隔时间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或测试仪器来测量波形间隔时间。
波特率计算
1. 什么是波特率
波特率,又称符号速率,指的是信号单位时间传输的信号元素的个数。
在数字通信中,这些信号元素被称为符号,每个符号可以代表一个或多个比特。
因此,波特率和比特率(信息位数/时间)并非等同。
它的单位是波特(Baud)。
例如,一些调制方法(如二进制平移键控)中,一个符号代表一个比特。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波特率等于比特率。
2. 波特率的计算方法
计算波特率的常用方法是根据传输的数据位位数和每个符号持续的时间。
波特率的计算公式如下:Baud = 数据位/时间。
这里的时间是以秒为单位,可以是任何有效的时间单位,比如微秒、毫秒、秒等等。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一个数据传输系统每秒钟传输1000位数据,每个符号代表1比特,那么波特率就是1000比特/每秒=1000波特/秒。
又例如如果一个系统每秒钟传输2000位数据,每个符号代表2比特,那么波特率就是2000比特/(每秒*2)=1000波特/秒。
3. 波特率的意义和应用
波特率是衡量信号传送速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信息传输速度的大小,越高的波特率代表着越高的信号传送速率,即信息的传输速度越快。
波特率与信号质量和传输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波特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信号质量和传输距离。
通常,通信系统如调制解调器、串行通讯接口等都会涉及到波特率的设置。
在实际应用中,应合理选择和设置波特率,以满足实际通信需求。
总体来说,理解和掌握波特率及其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输过程,还有助于我们评估和优化通信系统性能。
串口调试常用的参数串口调试是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常用的一种调试方式,可以通过串口与目标设备进行通信,实时监控设备的状态和调试程序的运行。
下面将介绍串口调试常用的参数。
1. 波特率(Baud Rate):波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数,也就是串口通信的速度。
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在进行串口通信时,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波特率必须保持一致,否则无法正常通信。
2. 数据位(Data Bits):数据位指的是每个字节传输时所使用的二进制位数。
常见的数据位有5、6、7、8位。
一般情况下,使用8位数据位即可满足大部分通信需求。
3. 停止位(Stop Bits):停止位是指在每个字节传输结束时所发送的一位信号。
常见的停止位有1位和2位。
一般情况下,使用1位停止位即可。
4. 校验位(Parity Bit):校验位用于检验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常见的校验位有奇校验位、偶校验位和无校验位。
奇校验位时,校验位的值设置为使数据位的总数为奇数;偶校验位时,校验位的值设置为使数据位的总数为偶数;无校验位时,不进行校验。
5. 数据流控制(Flow Control):数据流控制用于控制数据的传输速率,以避免数据丢失或溢出。
常见的数据流控制方式有硬件流控制和软件流控制。
硬件流控制使用RTS(请求发送)和CTS(清除发送)信号进行控制,而软件流控制则是通过发送特定的控制字符来实现。
6. 串口模式(Serial Mode):串口模式指的是串口通信的工作模式,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全双工和半双工。
全双工模式可以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而半双工模式只能进行发送或接收操作。
7. 缓冲区大小(Buffer Size):缓冲区大小是指串口接收和发送数据的缓冲区大小。
较大的缓冲区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但也会增加系统资源的占用。
8. 数据格式(Data Format):数据格式包括数据的编码方式和数据的传输格式。
常见的编码方式有ASCII码和二进制码,常见的传输格式有字符模式和二进制模式。
比特率和波特率是数字通信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用来描述数据传输的速率和信号变化的频率。
虽然它们经常一起使用,但是比特率和波特率在数学公式上是不同的。
比特率(Bit Rate)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用来衡量数据传输的速率。
比特率通常使用单位bit/s或bps(bits per second)来表示。
比特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比特率 = 传输的比特数 / 传输的时间例如,如果在1秒内传输了1000个比特,则比特率为1000 bit/s。
波特率(Baud Rate)是指单位时间内信号变化的次数,用来衡量信号的频率。
波特率通常使用单位baud(baud)来表示。
波特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波特率 = 比特率 / 符号的比特数其中,符号的比特数是指表示一个符号所需要的比特数。
在不同的调制方式中,符号的比特数不同。
例如,对于二进制调制方式,一个符号代表一个比特,其符号的比特数为1;而对于四进制调制方式,一个符号代表2个比特,其符号的比特数为2。
比特率和波特率在实际应用中是有区别的。
比特率表示在信道上传输数据的速率,而波特率表示信号变化的频率。
在很多情况下,比特率和波特率是相等的,因为每个比特对应一个变化的信号,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它们可能会不相等。
例如,对于一种调制方式中,每个比特由4种信号符号组成,那么比特率为1000 bit/s,波特率则为250 baud(1000 bit/s / 4)。
在这种情况下,每秒钟有250个信号变化。
总之,比特率和波特率是数字通信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来描述数据传输的速率和信号变化的频率。
比特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波特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信号变化的次数。
它们在数学公式上有差异,但在很多情况下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