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乡村景观与我国乡村景观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34.20 MB
- 文档页数:23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时间:2011-03-11 作者:刘黎明来源:《农村生态环境》2001(1):52-551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1.1 景观与景观规划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
1 7世纪以后,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设计师们所采用,成为描述自然、人文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
1 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德把景观引入了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了作为“自然地理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涵义。
以后景观的概念又被德国的地植物学家Troll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
Troll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并表示一个区域整体”。
美国学者Forman进一步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镶嵌体(生态系统 )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总之,景观的最初含义主要关注景观的视觉特性和文化价值;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将其进一步拓展,以“地域综合体”的理解作为共同的概念基础,但地理学主要关注景观的要素特征和景观形成过程,而景观生态学则视景观为地方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的异质性空间单元,同时也接受地理学中景观的类型涵义 (如城镇景观、农业景观等 )。
近年来,我国学者提出了新的景观概念,即“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且有明显视觉特性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具体地说,某一地域的景观就是该地域空间中地貌、植被、建筑物、道路、河流等所组成的各种形态的表现;同时,它也包括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习俗、精神风貌等,包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精神内容。
景观概念的发展促成了景观规划目的的转变。
景规规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3个阶段。
第 1阶段主要以风景美为主题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最初被认为是风景的代名词,人们对景观的规划设计单纯地以唯美主义为准则。
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所处的环境适合形式、线条、立体、对比、变化、色彩、和谐等美学标准。
2021·01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多样,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演变,各个地域逐步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村落景观。
这些村落景观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变迁综合的象征。
在全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村落景观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西方国家的工业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加速扩张,历史村落景观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冲击。
此时,国外一些国家的学者就已经开始对村落景观进行多层面的、系统性的研究[1]。
由于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在彼此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一定的交集,针对景观开展的人文性研究在逐渐增加。
国外研究者有的通过关注生态功能,联合地理、社会及人类等多种综合型学科来进行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研究[2]。
有的学者通过对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案的研究,来实现村落自然环境与生态的保护[3-4],并针对多目标村落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提出了新思想和方法论[5]。
大量文献反映出国外学者通过上述研究方法和视角,注重结合景观文化与传统村落中的生态功能问题,非常值得国内研究人员借鉴和思考。
然而,基于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对村落景观进行检索,可以发现其近年来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相关政策层面的梳理、村落景观的物质层面的保护以及相关实证项目案例的辨析,对于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的研究趋势的分析还是缺乏关注和研究。
为了更好地把握和认识村落景观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和基本框架,探寻未来国际视野下村落景观领域的研究趋势、前沿和热点,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资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针对村落景观研究领域的有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以此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一)数据来源本文检索村落景观的数据范围来源于美国的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出版的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的文献。
景观元素配置与设计中,还应提升景观环境基础设施的质量,现代都市人都渴望返璞归真,但因为害怕乡村环境简陋而不愿意到乡村来。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心理,可以改善民宿的卫生条件,提升当地的环境质量,这样就为民宿体现地域文化提供了途径。
3结语综上,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步升温,民宿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主流,尤其是在江浙地区,目前民宿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与农家乐基础休闲旅游相比,主题民宿凭借其独特的休闲方式与景观文化,成为体现当地风貌的一个重要载体,改变了以前乡村旅游体验的模式。
但是随着市场化运营门槛降低,民宿特色逐渐趋同,很容易造成大众的审美疲劳,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庭院景观元素特点着手,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与设计,进而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收稿:2019-05-20)[1]燕成征.新中式景观对传统园林景观的记忆与传承———北京保利熙悦诚郡展示区景观设计浅析[J].房地产导刊,2016,(27):177-178.[2]张茫茫.浅谈别墅庭院的景观设计构思及其植物配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5).[3]全璨璨,蒋春其,范丽琨.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杭州展园环境设计探析[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2011:436-440.[4]张璐.园林花境设计在现代植物造景中的理论与实践[D].浙江: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10.崔添禹(1991-),男,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浅析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异同赵黎(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中国古典园林闻名于世,讲究的是取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属于自然山水式园林,中国园林在各国得到传播发扬。
18世纪以后产生了以自然为基础设计的英国园林,与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不同,它属于自然风景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对于欧洲影响很广,成为了园林主流派。
为什么欧洲乡村的环境比中国乡村更干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所创造的现代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也逐渐遭受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虽然在不同国家的农村环境问题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看,欧洲乡村环境比中国乡村更干净。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原因,以期为大家解答这一问题。
一、环保意识环保意识是实现乡村环境美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欧洲国家,环保意识被广泛提倡并深入人心。
国家层面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广泛的环保法规和措施的实施,也非常有效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此外,欧洲社会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识也比较深入,它们认为环境污染是一种遗产,必须被认真对待并传承给下一代。
因此,不仅是政府和官方组织,更是广大民众都会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尽可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是影响乡村环境干净的主要因素之一。
欧洲乡村环境更加干净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
欧洲大陆广阔,但也有着大量的山丘、草原和森林等自然景观,同时,各种城镇分散分布。
由于地形复杂,许多地区不利于建设,所以大面积的城市也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中国的乡村多数都是沿海和内陆平原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农村人口和农业活动都集中在这些地区,所以这些地区也比较容易受到污染的影响。
三、农牧业生产方式乡村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也会影响环境的答案。
在欧洲农村,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的过渡,这种转变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对有机肥料和耕作方式的控制,减少农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在保持产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
在牧业方面,以草为主要饲料的生产模式使得欧洲农村少有荒漠化和农荒地的情况。
相比之下,中国的乡村生产方式相对传统,很多地区仍存在大量的堆肥和农药污染等问题。
四、环境执法环境执法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在欧洲国家,严厉的环境监管和有效的环境执法,保证了环境质量的提升。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目标与素养1.通过观赏图片,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理解城乡景观的内涵,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1、2的要求。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3.调查当地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探寻当地特色文化景观蕴含的地域文化,评价其开发利用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4.通过学习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我国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全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其中不仅蕴含着古人营造活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还包含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营造观念及多种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地域特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读“邮票上的中国民居”图,你能说出图中特色民居分别分布在哪里,反映了怎样的地域文化吗?过程与方法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2018年8月7日,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正式公布,随着端本园、全晋会馆、墨客园等18座园林入选,苏州园林总数达到108座,苏州由“园林之城”正式成为“百园之城”。
通过旅游宣传片、VR(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体验苏州古典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独特魅力,并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板书】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看图、思考、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习新课【板书】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教师】边展示课件边讲解。
【板书】1.地域文化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它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源泉。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摘要:乡村景观目前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种应用景现类型,也是乡村地域范围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体。
现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景区资源保存和文化景观方面。
而国内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景观以及城乡交错带和生态脆弱区的乡村景观等,包括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村民生活发展等内容。
除此以外,运用新技术和模型来制定乡村景观设计规划是目前的新趋势。
综上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能够合理规划乡村景观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盈利增长,对眼下我国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1、“乡村景观”的概念“景观”一词表示人们对于所见的事物形成的综合认知,指日常生活环境中所触及的各个总体,并强调景观是地域综合体的整体性[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研究者便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圈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并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然而到现在,景观的概念和范围在不断扩充,不仅是景观自身,还是由人类所塑造出来的区域,是自然、人文社会、视觉美学等3个方面,更是自然与人为因子交互作用下的景观基本类型之一。
在传统的规划里面,“乡村”主要指尚未进行有效经济开发,存在很多发展潜力的原始环境体。
这些地区不仅有村民组成的聚集区,而且大部分的土地都可作为水产养殖、人工耕种的介质,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方便,是当地生产条件、居民生活方式、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生态空间。
[3]该调查者从世界地理学角度,指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人为规划而形成的景区。
刘黎明等学者经历了一系列研究景观研究,将乡村景观的含义定为:一个区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组建而成的集合体,包括农田、果园等生态区。
其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
生态体大小和形状表现不同,都有自己的特征,但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开发的对象,为人类的各项活动提供载体。
王云才先生还指出乡村景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景,而是由分散的农舍、植被组成的聚落。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分析摘要: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乡村景观设计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
对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国内和国外有不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为我国特色景观的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发展动态21 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即将成为国家重要的建设领域。
通过对国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经验的总结,可以对我国的乡村的景观规划设计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的意义,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益的指导。
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1.1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在国外,乡村景观很早就受到重视和保护,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把景观生态理论应用到了乡村规划设计的研究中,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理论,设置了专业的研究部门,对整个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比如德国、荷兰、英国、美国等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体系,促进了当地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1]。
早期的西方国家注重制定法律法规,如 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土地整治法》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促进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2]。
20 世纪 70 年代,荷兰颁布了《乡村土地开发法案》,研究方向从最初的农业转向了乡村土地的功能[3]。
1996 年 5 月,国际景观生态学还组织召开了“欧洲乡村景观的未来”会议。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为了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问题,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也逐渐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并通过采用“公众参与”来调动大众保护乡村景观。
1960年,日本兴起的造町运动对保护日本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4]。
1970年,韩国政府发起了“新村运动”,也促进了农民的参与感[5]。
国内外乡村水体景观研究现状与案例分析乡村景观是人类社会发展衍生出来的最早的景观类型,东西方对乡村景观的理解和设计方向也有很大的区别,在规划营建方面也有所不同。
相比于国内,国外的设计理念可能更为先进,但我们在设计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我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乡村水体景观。
标签:乡村;水体景观;乡土特色一、国外乡村水体景观研究理念在现代乡村水体景观的营建方面,欧美一些国家乡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很大,由于它的乡村基础设施综合水平较高,并且人们也更加注重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和生态美学设计,如此就形成了我们如今常见于电影中的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夕阳西斜,麦田沿着蜿蜒的高速公路消失在天际线里。
这就形成了符合当地环境特点的观光农业模式,总的来说,他们对于乡村水体景观的建设是倡导生态保护与自然美相结合,以农业生产模式引导景观建设,将地区历史文化融入自然景观。
在西方很多国家对以农业为主的水体景观设计都形成了自己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这些体系的形成对世界各地农业水体景观设计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早期的欧洲国家主要是研究从经济角度探讨农业生产形态与景观构成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开始转向科学的土地利用;近现代则着重从生态化的可持续角度探讨景观建设在时空维度的衔接与方向。
目前研究得到的国外地区的案例较少,而且国外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不能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所以本文将重点结合国内不同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建的案例进行分析阐述。
二、国内乡村水体景观现状及案例(一)我国乡村水环境现状与欧美国家的乡村生态理念相比,我国处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之下,原有的景观自然板块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城市的过度扩张使传统优美的自然乡村风貌正日渐消亡,于此产生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都在不断恶化,所以现如今我国乡村水体景观营建所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基于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自然生态水岸景观。
国内外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案例
1.日本山梨县小淵沢市“云场之家”乡村景观设计——利用自然地形,打造自然、环保、低碳的乡村景观,让游客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2. 美国俄亥俄州的“乡间小路”景观设计——将一条普通的农村小路改造成为可以步行、自行车、轮椅通行的生态小路,同时在路两侧种植树木和花卉,让路边的景色更加美丽。
3. 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天门山”景区乡村景观设计——通过对山体的雕刻和绿化,打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观,给游客带来自然、平静、祥和的感受。
4. 欧洲瑞士梅林乡村景观设计——将传统的农村建筑和自然山水相结合,打造出宜居、宜游的乡村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5. 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古镇乡村景观设计——结合白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打造出充满异域风情的乡村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以上案例展示了乡村景观设计与保护自然生态、传承文化、促进旅游等方面的紧密联系。
在未来的乡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设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1 -。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什么是聚落?先有什么聚落?人们集中居住地——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2、简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地形、交通道路、建筑物等方面)乡村聚落地形比较崎岖,只有小路通往附近的村镇,建筑物稀疏,低矮,周围是池塘,农田,果树等。
城市聚落地形比较平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车辆很多,房屋密集,高楼林立。
3、叙述亚洲、欧洲、非洲乡村景观的特征?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比较密集。
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比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村落中房屋较分散。
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4、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5、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在山区,有些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有些平原地区聚落呈团块状;威海的聚落呈团块状。
6、填下表,比较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7、聚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村聚落过去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
城市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8、世界遗产的分类?列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外名城?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
意大利的威尼斯,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各古城的特点)。
9、山东乡村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山东传统民居的共同点是:屋顶和墙体较厚,原因是山东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样冬天寒气进不来,夏天太阳晒不透。
不同的民居反映不同的环境,如:海草房位于降水丰富的东部沿海,石头房位于地势崎岖的中部山区,土坯房位于降水较少的鲁西北平原;传统民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受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人们只能就地取材。
由此可见,传统民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经济水平、民俗等特点。
乡村文化国外现状分析报告引言乡村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乡村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
本报告旨在分析近年来乡村文化在国外的现状,以及对比国内的发展情况,为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国外乡村文化现状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在国外的许多国家,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
例如,欧洲的乡村地区经常举办艺术展览、音乐节和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居民的生活,也为游客提供了认识乡村文化的机会。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外的一些地区非常注重保护和传承本地的传统文化。
比如,日本的乡村地区通过举办传统舞蹈、民俗活动等来宣传和保护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传承历史,也帮助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业。
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发展。
很多国家的乡村地区利用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源吸引游客。
例如,澳大利亚的乡村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乡村旅游不仅给乡村地区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为游客提供了与自然亲近和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
与国内环境的对比发展不平衡与国内大城市的文化建设相比,国内乡村地区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乡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和活动相对较少。
乡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文化传承亟待加强国内的一些传统文化在乡村地区面临失传的危险。
由于挤压时间和资金的压力,许多乡村居民无法继续传承本地的传统文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需要政府和社会关注,并给予相应的支持。
乡村旅游有待开发国内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国内有许多美丽的乡村风光和独特的文化,但由于基础设施和宣传渠道不足,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限制。
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和支持,为乡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发展机会。
结论国外的乡村文化发展相对较好,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和文化繁荣。
与之相比,国内的乡村地区文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有待加强。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作者:王曼琦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3期摘要:本文经过文献分析简要阐述了国内的研究现状、现状发展问题以及未来研究趋势,并且从国外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中提取了一些可借鉴的乡村景观建设经验,并对国内景观所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乡村景观;国内、国外;文獻分析一、国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一)国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卢丛女士从乡村振兴方面探讨了以地域文化学、景观生态学等为基本理论的不同类型乡村景观的营造方法,对五种类型的乡村景观营造进行了分析,分别是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院落景观、乡村水系景观、乡村农田景观,最后总结了乡村景观营造的核心内容。
孟桂敏女士和蒋文伟先生研究了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在此背景下的规划设计措施。
胡莹莹女士探讨了如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村镇住宅,首先是对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然后从能源、资源、材料等方面提出了使村镇住宅可以持续发展的可利用方法。
熊家欢、彭伟峰、周维邦、姚磊对生态理念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生态理念下的乡村规划的四个原则,以及生态理念该如何在乡村规划实践中应用,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戚正海、刘晓艺从国内与国外两方面研究了农村绿色村镇的住宅模式,对影响我国农村绿色住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国外可借鉴的先进绿色农村的经验,最后提出了适合我国绿色村镇的发展模式[1]。
张琳、马椿栋以乡村景观的重要体现价值之一—休闲游憩价值作为角度,来研究人居环境三元理论下的乡村景观,探讨了乡村人居背景、乡村人居活动和乡村人居建设与景观游憩资源之间的关联,随后研究了游憩价值的特点极其保护利用,最后表示乡村旅游资源价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只有唤醒大家对乡村景观的认可,保护乡村景观价值,才能发挥游憩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黄雪飞、吴次芳、游和远等人对更好地构建乡村景观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选取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嘉善县为研究区,以水为生态“源”,利用GIS和MCR模型构优化构建生态廊道,使得文化遗产、历史遗产等更好地连接,有助于乡村景观的规划,达到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的。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作者:华佳荣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1期摘; 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国家最先开始研究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建立了完善的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与理论体系。
本文选取发展较为前沿的欧洲国家德国以及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作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法,对相关中外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综合分析,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归纳了国外乡村建设中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乡村景观;文化;生态;规划设计1.乡村景观及其规划设计1.1乡村景观概念乡村景观介于城市景观和纯自然景观之间,是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中的社会结构所组成,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产生的生态综合体。
1.2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围绕着人与景观和谐共生的原理所展开,其核心是生态规划与设计。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在合理利用景观的基础上使用乡村资源,履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理念,实现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发达国家对于乡村治理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色。
日本注重因地制宜,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韓国通过政府与农民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与实现乡村振兴;德国强调保持农村活力和特色,不断调适乡村治理模式,以求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美国始终坚持城乡互惠共生原则,推崇小城镇建设;加拿大在乡村治理上,注重构建与农民的新型合作关系。
2.1德国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二战后,德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蓬勃发展。
德国的乡村发展进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20世纪60—70年代的“逆城镇化”阶段;②20世纪70—80年代的现代化建设阶段;③20世纪90年代至今,德国乡村从现代化向生态化发展阶段。
经过整理分析,德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尤其注重以下几点:(1)法律法规的制定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为土地整治立法的国家。
相继颁布实施了《土地整治法》、《农业法》、《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毛志香(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34)目前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备受关注,简要说明了国内外乡村景观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以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文献查阅和归纳总结的调查方法,综合分析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的发展特点,为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和理念提供了科学依据。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发展动态创造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乡村景观,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重要考验[4]。
因此,以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乡村景观的发展动态进行研究,为美丽乡村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景观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经验借鉴[5]。
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国外在乡村景观的规划研究与实践方面较早地开展了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如德国、荷兰、捷克、英国等,这些积极的探索对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了推动作用,具体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动态见表1。
随着我国对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乡镇的规划和建设来实现的[1-2],我国各省市纷纷进行了项目试点工作,为乡村景观规划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3]。
国外的一些国家,在乡村景观规划的调查和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捷克、德国、荷兰等一些欧洲国家。
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较早地开展了新的探索,为世界范围内的乡村景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何在这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利用好乡村景观这一资源,表1不同处理对阳江地区三角梅花期的影响单位:月-日处理现蕾期始花期盛花期谢花期处理①07-1008-2510-1812-25处理②06-1507-0508-0212-05处理③08-1009-12无12-202结果与分析2.1不同处理对阳江地区紫花三角梅花期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分是影响三角梅成花的一个重要因子。
田园生态设计国外研究现状田园生态设计国外研究现状乡村景观是一种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独特类型,不单单指自然景观,还包括经济、人文及社会等方面。
我国拥有着相当数量的文化特色不一的乡村景观,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得不到足够重视、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开发方式不妥当等原因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开发和利用。
建设和谐美好的乡村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缓解城市人口激增、周边农村出现“无人村”的重要举措。
我国要逐步加强农村发展的多功能性,加大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竞争力,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体系,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优化农村景观生态结构。
1 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研究1.1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我国便对乡村景观有了研究与分析,并且发展迅速。
早起对乡村景观以地理的角度为主进行研究,认为乡村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对乡村景观提出新看法。
中国知网相关数据显示,有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逐渐增多,2007年提出景觀村落,2013年提出美丽乡村,这都形成了国内研究的高潮。
刘滨谊、陈威等对中国乡村进化等问题提出了研究,针对乡村景观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王云才以地理景观学为基础,对乡村景观的建设与规划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乡村景观规划的有关原则,包括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原则、确保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原则,集成并保护传统文化的原则等。
同时,学者们也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原则、方式等进行了分析,对实际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
1.2实际推进中出现的问题(1)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无序开发村民为了增加收入却不懂得合理利用,盲目开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土壤通透性及养分等运动特征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降低,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影响,导致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除此之外,许多乡村快速发展旅游业等行为,使得乡村被过分商业化、城市化,传统的乡土风情逐渐淡化。
(2)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由于乡村与城市生活的方式、劳动类型及生活心理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不能按照城市规划的标准来应用到乡村规划中。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作者:彭聪鹤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2期摘要:在我国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背景下,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从近些年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现状分析,在整体上我国乡村景观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急需通过乡村景观的规划提升措施等进行完善。
本文以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现状为基础,探寻未来发展动态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乡村景观;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现状;动态分析一、国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国外乡村建设主要是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人类居住区域的生态环境入手,规划当地乡村建设。
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以乡村村落为美化工程的主体并与乡村自然环境相结合,注入乡村当地民俗文化。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相对国内较深入,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乡村景观设计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技术。
直至本世纪初,西方国家乡村景观的研究又从多维的空间来研究其过去和未来的发展。
在日本乡村存在多种生态元素,如稻田、牧草地,房屋周围种植的树木,步道两旁给稻田和水库蓄水的水管[5]。
然而,由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使农业土地急剧减少,城市工业化进程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改进,而这些也加剧了城市环境的负荷。
为了重新恢复农村的良好生态环境,应该建立新型农村体制,更新农村基础设施,不仅要关注农业生態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关注农村大环境的改变,例如农村景观的规划。
同时建立农村与城市间的积极联系农村与城市中心经历的每次冲突都是为了维持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
因此,将消极关系转变为积极关系很有必要,它可以提供解决农村和城市问题的方法,以使环境更为舒适宜人。
二、国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研究首先在欧洲进行,主要从文化等方面开始着手。
国内对乡村景观的设计研究起步较晚,但越来越重视这一领域。
(一)研究现状在我国,乡村景观是一个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