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职业化之路共28页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28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与机遇。
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不仅关乎专业实践的有效性,更是文化自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社会背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我们将首先界定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具体的理论构建路径和实践策略,以期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强调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关系到社会工作能否真正融入本土社会,能否有效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以及能否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往往难以完全适应。
通过本土化,可以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更加符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本土化的过程不仅是对外来社会工作理念的吸收和融合,更是对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通过本土化,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其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往往与其能否有效融入本土社会、能否解决本土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本土化,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更加符合本土社会需求,从而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路径分析作者:杨莉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7期摘要:社会工作主要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保护性制度,其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伴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这一“安全阀”机制极为关键。
但在引入其方法与理论的同时,需要高度重视中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异性,努力探索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道路。
基于此,本文拟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必要性,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文化差异;具体路径作为源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如何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实现其脉络化与本土化,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与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社会工作探究的基本论题之一,既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
在2010年,我国发布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出300万名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这就使得在切实推进社会工作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力促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显得极为迫切。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内涵从宏观视域去分析,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思想主要源自于文化相对主义,即社会工作较为落后的发展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社会工作知识的引入过程的反思。
[1]从微观视域去理解,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思想则被视为动态化的概念,即外来知识和本土知识的互动过程,且在此过程中不仅表现出外来社会工作知识对我国本土因素的不断适应,而且表现出我国本土因素对诸多外来社会工作知识的反复汲取和修正,经过这一过程,以本土经验为基,融合国外先进知识与理念的社会工作体系最终得以建构。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在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本土化是不可或缺的任务与目标。
这是由于源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而当我们将发源于西方社会文化与历史中的社会工作移植到中国本土时,必然会面临文化差异的压力与挑战。
[2]其中,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初期,相关研究人员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将西方社会工作的方法、理论与思想等系统性的引入到中国,然而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发展之后,有关学者开始反思西方社会工作论述在我国的适用性。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前言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与国外相比还比较短,在最初发展社会工作时,我国引入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但是随着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的探索发现,我国的社会工作长期都处于瓶颈阶段。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和谐社会的发展,由此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繁荣,为了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公众理论本土化的研究。
一、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一)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所谓社会工作,是指为案主解决其所遇到的各类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广、种类比较多,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根据不同的社会问题类型以及工作对象的特点,良好的解决社会问题。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自有其所特有的先进性,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必然要实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本土化的理论将会更加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通过本土化理论的指导,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在具备基本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会将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问题。
(二)推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并在多所高校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育出了很多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更多的借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严重的缺乏本土化,使得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化的实现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但是,在我国提出发展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之后,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许多研究者投身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以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现实路径(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时,其他学科与之相关的理论成果要吸收进来,同时,还要将当前的基础理论进行科学的整合。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路径汇报人:2023-12-12•引言•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状•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路径目录•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趋势与前景•总结与建议•参考文献01引言社会工作的历史社会工作起源于慈善和志愿者服务,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
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工作的对象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组织等,涉及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不同群体。
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的职业。
社会工作概述1 2 3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社会服务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有助于增强社会对社工专业的认同感,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社工行业。
增强社会认同感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提高全民福祉水平。
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意义02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状02专业化程度高03职业体系完善01实践经验丰富02职业地位较高03国内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发展时间较短职业体系初步形成实践经验有限职业地位有待提高01020304专业化程度不够职业体系不完善职业地位不高实践经验不足问题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问题与挑战提高专业化程度挑战完善职业体系提高职业地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问题与挑战0103020405加强实践经验积累03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路径建立职业标准制定社会工作的职业标准,包括从业资格、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
规范职业培训建立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进修等,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明确社会工作职业定位明确界定社会工作的职业范围和职责,确立其作为公共服务领域的地位。
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职业化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
社会发展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文 静◆摘要: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开展时间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起其他领域却丝毫不逊色,因为社会工作需要结合文化背景以及国家实际状况,因而在融入国内工作实际的过程中,逐渐在价值理念以及相关的知识架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也是社会工作在不同地区或者国家具有不同特色的原因,而随着本土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工作在成果以及专业性上都有所提升。
对于当前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了社会工作展开的重要前提之一。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方法与路径当前我国在社会工作方面的经验主要来源于西方社会,同时经过近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也逐渐开始摸索适合于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发展的全新模式。
对目前的社会工作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了正规渠道,但是从制度化方向来讲,社会工作仍旧存在很多不足,具体在社会情境中套用社会工作的标准模式仍旧存在一定的误区,那么如何在这种实际状况下展开社会工作流程就成为了主要问题。
一、社会工作领域当前国内发展状况分析对大多数基层群众而言,社会工作的概念仍旧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工作,但实际上这一涉及社会领域多个层面的工作类型早已经转化为了具有综合性以及实际社会意义的工作种类,并不再单独作为社区工种而存在。
通过对西方社会工作概念的界定,当前我国所践行的社会工作理论同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
通过正确的引导以及实践方法,为构建共产主义社会而选择正确的社会工作路径,将社会生活规范化,保证人民生活在一个制度健全,同时福利体系足够完整的社会中。
而当前这一目标存在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具体的社会工作本身缺乏明确的职业界定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支持,对国内社会工作的开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
毕竟我国虽然已经开展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相关资质证明,包括社会工作者资格证在内的多种证件,同时也在具体工作岗位环节上进行了规定,以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以及工作人员对自身岗位职责的认知。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与策略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既是外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融入中国本土而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本土社会工作经验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还是社会工作在本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落地生根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过程,应该进行怎样的路径和策略选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期就来探讨这一话题。
1主持人: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制度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尚不完善,相关政策层级较低,部门联动较弱。
社会工作专门立法更是个空白。
请谈谈社会工作法制化、制度化的路径、策略。
童小军:法制化和制度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法制化是指用法律规范和约束社会行为的做法,它为判断是非和解决冲突提供依据。
社会工作的法制化则指用法律规范和约束社会工作者行为的做法,并为判断专业行为是否妥当和解决专业服务纠纷提供依据。
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也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还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我认为社会工作的法制化需要以制度化为前提,因为没有完成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就意味着社会工作还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岗位设置、职责界定以及服务标准等都还在探讨过程中。
如果这些都没有,社会工作的法制化就缺乏基础,难以进行。
何雪松:毫无疑问,社会工作立法是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上明确社会工作的权利和责任,是对社会工作职业的确认。
目前,我国内地对社会工作的专门立法尚属空白,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薄弱,这是一个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
从更广泛的意义而言,社会工作立法隶属于更大范围的社会立法,社会立法是为了规范社会领域的各类关系,我们在这方面的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这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立法的重点。
梁健雄:在中国香港,社会工作专门立法在1998 年出台,其内容其实是对业界多年实践积累的回应。
内地也可以在政府主导起草法律之前,在业界开始有计划地聚焦讨论有关内容,甚至可以鼓励省、市级的行业协会先推动所属地区内的社会工作者以协议形式自愿遵守行业守则,当各地都测试了这些条文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并积累了相对足够的案例数量后,就可以为正式立法提供基础。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社会工作应以社区为本的社区社会工作理念为引导,综合应用社会工作各种方法,整合公益和慈善的资源,一起向着和谐社区,人人安居乐业的远景迈进。
此为道明而术优,最终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回应如今政府的政治诉求。
一、社会工作为什么要本土化首先,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的迫切需要。
翻开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工作是随着社会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一个解决和舒缓社会问题的职业门类。
它这样的基因构成,就决定了在中国推广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回头看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当年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提速是何其相似。
相应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无论是老生常谈的老龄化、环保、贫富差距,还是最近提出的流动人口和心理抑郁,这些问题都在呼唤着社会工作的介入。
虽然与国外相比,这些问题的表述都是相似的,但是,问题的起因却有中国的内在特点,如果忽视了中国的社会发展特点,而盲目推广社会工作,势必会影响社会工作应有的成效,甚至会适得其反。
其次,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举世认可的职业,这一点从如今社会工作发展的蓬勃程度中就可见一斑。
凡是能成为一个职业的工作内容,必然是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用的,否则不但人民群众不会认可,市场不会认可,政府也同样不会认可。
而社会工作的推动作用则在于成效的凸显,在于人的改变,在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如果这些东西没法达到,社会工作迟早会因水土不服而退出中国。
因此,要想社会工作在中国进一步发展,职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那么本土化的改良就必不可少,社会工作只有从中国本土的情况出发,方能在中国职业分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
二、社会工作能不能本土化如前文所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今的中国社会是否有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可能性呢。
答案是肯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趋势已经出现十六大决定建设一支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两种驱动史臣,原心洁(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3)摘 要:回顾我国社会工作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来自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与原有的本土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社会工作场域中的两种力量,既存在着分异,也表现出同化的趋势。
检视二者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在专业社会工作探索本土化发展策略的过程中,本土社会工作也逐步实现专业化转向。
这两条并行的轨迹带来的结果是二者相互促进的互构式发展。
未来这种互构的趋势或将继续推动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着重在目标互构、理念互构、人才互构、方法互构四个层次得到体现。
关键词:专业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互构式发展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9)05-0076-07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要议题。
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界存在“转型说”[1]、“嵌入说”[2]、“和而不同说”[3]。
本文则提出“互构说”,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与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共同驱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在未来,这种互构的趋势或将持续下去,推动两种类型的社会工作在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各自优势。
一、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驱动在我国社会工作语境下,专业社会工作指向来源于西方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
学界普遍认为,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指的是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之后,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4]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问题繁多而复杂,具备个体治疗与社会治理功能的专业社会工作正处于需求旺盛期。
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在西方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及实务模式,如何有效解决当下中国社会的复杂问题,仍是各方讨论的重要议题。
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说,本土化是一个政治性的过程。
[5]专业社会工作借助本土化的过程,既推动着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共同建构的社会工作整体格局的发展,也为自身不断争取合理定位与话语权。
综上所述,要顺利地启动和发展中国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结合中国三维社会思维模式下独特的家文化,考虑工作对象的处境,所享有文化,生活经验,特别是受助的经验。
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在观念上虽有矛盾,但两者并不是完全无法调协的①。
通过对中西社会结构之异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必须结合其独特的家文化,衍生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在中国推行和发展的社会工作本土理念和操作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3李迎生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5833(2008)0520077204作者简介: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 (北京 100872)一、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社会工作方法与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模式与技巧、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等,无不与一定的理论、知识相联系。
那种认为社会工作所涉及的仅仅是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的实务而不涉及理论的观点,以及认为仅凭爱心、热情、甚至怜悯就能做好社会工作的观点,无疑是对社会工作的误解,在实践中会产生不利的结果。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表明,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能否成立且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
格林伍德(E1G reenw ood)在1957年提出,作为一门专业,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五个:(1)一个理论体系(a body of theory),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2)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3)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4)社会或社区的认可(sanc2 tion of the community);(5)专业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