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限度检查办法验证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24.67 KB
- 文档页数:12
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验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方案一、实验目的:验证药典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实验材料:1.药典中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2.待验证的药品样品;3.适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4.培养基的质量控制菌种。
三、实验步骤:1.制备适用的培养基:按照药典中规定的方法和成分制备适用的培养基,并进行批次记录。
2.准备质量控制菌种:3.制备菌液悬液:从购买的质量控制菌种中,挑取一株菌种进行连续传代培养至活性最佳的生长阶段。
然后制备菌液悬液,以备后续试验使用。
4.扩大悬液应用范围:从第3步得到的菌液悬液中,取适量接种于适用培养基上,培养出代表性的细菌菌液悬液。
然后,通过菌液的光学检测、显微镜检查和菌落计数,确定菌液的细菌浓度。
5.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将待验证的药品样品加入培养基,根据药典中的方法将培养基分成不少于3组。
每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菌液悬液,并在药典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培养。
同时,设置对照组,只加入菌液悬液和培养基。
6.菌落计数:取适量的培养基样品,分别进行菌落计数,并根据培养基的数量、培养基总菌落数、对照组的菌落数等数据,计算菌落形成单位。
7.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将待验证的药品样品按照药典中的方法进行连续验证,至少重复3次。
然后,对比不同验证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评估方法的可靠性。
8.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根据实际的样品情况和验证结果,评估方法在操作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如,是否存在样品的特殊要求,检测方法是否能满足检测要求等。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的菌落计数和验证的次数,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评估验证结果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五、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得出关于药典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行性的结论。
如果验证结果与药典一致,说明方法可靠并可以使用。
如果验证结果与药典不一致,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和进行修正或优化。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是一种用于确定化妆品和药品中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方法。
这种验证方法用于确定产品是否符合微生物限度规定,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的步骤包括:
1. 根据相关规定选择适当的微生物限度测试项目。
常见的微生物测试项目包括总生菌数、霉菌和酵母菌、大肠菌群等。
2. 准备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促使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
3. 从样品中获取适当的微生物培养物。
样品可以是产品中的一部分或整个产品。
4. 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接种微生物培养物。
5. 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孵育培养基,以促进微生物生长。
6. 定期检查培养基的生长情况,包括观察菌落形态和计数菌落数量。
7. 将菌落转移到适当的检测方法中,如涂抹法、膜过滤法等。
8. 使用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在适当的温度和pH条件下,观察和计算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数量。
9. 比较结果与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确定产品是否符合要求。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可以帮助制药和化妆品行业确保产品的微生物质量,并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害。
这种验证方法需要严格的实验室操作和合理的测试标准,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实验室检测设备配置方案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1.目的: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和控制菌检查,特制定本验证方案,通过比较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以确认供试品在该实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可忽略不计,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时,应填写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并报验证领导小组批准2.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3.规范性引用文件: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 J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由于某些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在建立微生物检查方法或产品的组分发生改变或原检查法的检验条件发生改变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及测定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4.验证实施:4.1.1试验前的准备:4.1.1.1试验用具的准备:将试验需用的试管、刻度吸管、薄膜过滤器、滤膜(孔径0.22um、直径50mm)、平皿、空三角瓶、称量纸等,用牛皮纸包扎好后,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30 min,在3天内使用。
4.1.1.2试验用培养基的制备:取适用性检查合格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4-甲基伞形酮葡糖甘酸培养基(MUG)等脱水培养基,按照相应的配制微生物实验室检测设备配置方案说明,用纯化水配制、分装后,在2小时内,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 灭菌15 min,在3周内使用。
4.1.1.3试验用稀释剂/缓冲液、冲洗液的制备:取在有效期内的试剂,按照相应的配制方法,配制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等,用纯化水配制,加热使溶,过滤,分装,在121℃,灭菌15 min,在3周内使用。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方案1。
目的: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和对照菌的计数,特制定本验证方案。
通过比较试验菌的复苏生长结果,评价整个试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从而确定试验样品在实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抑菌活性可忽略不计。
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计划规定的内容进行。
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的,应填写《验证计划变更申请书》,报验证领导小组批准。
2.范围: 本验证计划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3。
规范性引用文件:根据《中国药典》XXXX版附录二附录九J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由于部分试验品的抗菌活性,当已建立的微生物检查方法或产品的成分发生变化或原检查方法的检查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必须验证测试物品的抗菌活性和测试方法的可靠性。
4.验证和实施:4.4.1试验前准备:4.4.1.1试验设备的准备:试管、刻度移液器、薄膜过滤器、滤膜(孔径0.22um,直径50毫米)、平皿、空三角瓶、称重纸等。
试验要求用牛皮纸包裹,放在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30分钟,3天内使用4.4.1.2试验培养基的制备:取脱水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4-甲基伞形酮葡萄糖醛酸苷培养基(MUG)等经适用性检验合格的脱水培养基,按相应的制备说明用纯净水配制,分装,2小时内放入湿热灭菌器中,121℃灭菌15分钟,3周内使用4.4.1.3试验用稀释液/缓冲液和冲洗液的配制:取有效期内的试剂,配制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0.05%(毫升/毫升)聚山梨酯80无菌氯化钠溶液和0.05%(毫升/毫升)0.9%氯化钠溶液等。
按照相应的制备方法,用纯净水配制,加热溶解,过滤,分装,121℃灭菌15分钟,3周内使用4.4.2试验菌的制备和稀释:4.4.2.1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法验证菌液:4.4.2.1.1取少量新鲜培养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接种于10毫升营养肉汤中,在30-35℃培养18-24小时;将新鲜白色念珠菌培养物接种到改良的马丁培养基中,在23-28℃培养24-48小时;将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接种到改良的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在23-28℃培养5-7天4.4.2.1.2将上述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均匀培养物(细菌悬液)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两次,以制备每毫升细菌含50-100伏的测试细菌溶液。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一般步骤1.样品及确定验证项目样品要求:不含菌或少量菌验证项目:根据药品用药途径、处方、制法确定。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一般必作);控制菌检查如为中药制剂必须查标准,根据用药途径、处方、制法确定控制菌检查项目。
特殊的如滴眼剂、用于烧伤、严重创伤等应根据制剂通则项下要求及微生物限度标准来确定。
2. 确定供试液制备方法3. 方法选择预试验(1)目的:确定样品对试验菌有无抑菌活性及计数验证各试验菌的回收试验方法。
(2)查资料,根据样品的功能、主治及所含成分等确定方法选择预试验方案。
(3)根据预试验结果确定各试验菌计数验证方法控制菌验证方法4. 验证试验:选择3个批号样品进行3次独立实验,证明方法的有效性;5. 据验证结果优化试验条件,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SOP。
6. 写出验证资料。
示教内容11.5.上午:菌液制备方法:一. 新鲜浓菌液制备(要求学员练习操作的内容)新鲜浓菌液接种:细菌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生孢梭菌[CMCC(B)64941](厌氧梭菌)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培养基:营养肉汤3-5ml、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3-5ml接种及培养:1.分别取各试验菌半个--1个菌落分别接种营养肉汤(充分研匀、摇匀),36±1℃培养16-18小时。
2.生孢梭菌新鲜培养物取0.1ml接种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临用前排氧)36±1℃培养18-24小时。
霉菌及酵母菌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3-5m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斜面1.取白色念珠菌的菌落接种改良马丁培养基23-28℃培养24小时(可用36±1℃培养18-24)。
2.黑曲霉孢子悬液的制备:沾取黑曲霉孢子接种改良马丁琼脂培养(红字为示教内容基,培养5-7天待培养物黑色孢子生长(全部变黑,已制备好斜面培养物示教)加入5-10ml0.9%氯化钠溶液,小心振挡洗脱表面的黑色孢子1-2次,吸出洗脱液(注意不要触到菌丝体)即为孢子悬液。
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一、引言药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方面。
微生物限度检查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用于评价药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旨在制定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二、背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是指确定某一方法在特定条件下的适用性,方法验证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药品生产和品质控制。
为了保证方法验证的可靠性,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
三、验证目的验证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确保药品的微生物限度符合国家及相关法规的要求。
四、验证程序1. 确定验证方法:根据中国药典中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选择合适的验证样品和验证条件。
2. 准备验证样品:从实际生产过程中随机选取药品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3. 执行验证实验:按照中国药典中的方法操作,对验证样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4. 数据分析和评估:根据验证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判定:根据数据评估结果,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判定,判断方法是否适用于实际生产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6. 验证报告编制:根据验证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编制验证报告。
五、验证内容本次验证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 对选择的验证样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2. 对验证样品进行菌落计数。
3. 对验证样品进行培养方法的验证。
4. 对不同微生物种类的检查方法进行验证。
5. 对不同微生物菌株的适应性进行验证。
六、风险评估在验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需进行风险评估,确保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验证样品来源的可靠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验证条件的合理性等。
七、验证结果与讨论根据验证实验的结果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 所验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
2. 所验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于不同药品制剂类型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一、检验方法依据微生物计数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5);控制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6);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7);抑菌效力检查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21)检查。
二、菌种、培养基及稀释液表2培养基表3对照用培养基表4试剂稀释液:(1)缓冲液取L磷酸二氢钾溶液250ml,加L氢氧化钠溶液118ml,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既得。
(2)%无菌氯化钠溶液取氯化钠,加水溶解使成1000ml,过滤,分装、灭菌。
(3)%(ml/ml)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取聚山梨酯80 ,用%无菌氯化钠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滤过,分装,灭菌,备用。
(4)靛基质试液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加入95%乙醇95ml,充分振摇,使完全溶解后,取盐酸20ml徐徐滴入。
三、菌液的制备1细菌、霉菌、酵母菌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上,培养48小时。
上述培养物用%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备用。
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培养7天,加入5ml含%(ml/ml)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吸出孢子悬液(用带有无菌棉花的能过滤菌丝的无菌毛细吸管)用%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 含孢子数50~100cfu的孢子悬液。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
2控制菌接种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
用%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10~100cfu 的菌悬液。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一般步骤1.样品及确定验证项目样品要求:不含菌或少量菌验证项目:根据药品用药途径、处方、制法确定。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一般必作);控制菌检查如为中药制剂必须查标准,根据用药途径、处方、制法确定控制菌检查项目。
特殊的如滴眼剂、用于烧伤、严重创伤等应根据制剂通则项下要求及微生物限度标准来确定。
2. 确定供试液制备方法3. 方法选择预试验(1)目的:确定样品对试验菌有无抑菌活性及计数验证各试验菌的回收试验方法。
(2)查资料,根据样品的功能、主治及所含成分等确定方法选择预试验方案。
(3)根据预试验结果确定各试验菌计数验证方法控制菌验证方法4. 验证试验:选择3个批号样品进行3次独立实验,证明方法的有效性;5. 据验证结果优化试验条件,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SOP。
6. 写出验证资料。
示教内容11.5.上午:菌液制备方法:一. 新鲜浓菌液制备(要求学员练习操作的内容)新鲜浓菌液接种:细菌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生孢梭菌[CMCC(B)64941](厌氧梭菌)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培养基:营养肉汤3-5ml、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3-5ml接种及培养:1.分别取各试验菌半个--1个菌落分别接种营养肉汤(充分研匀、摇匀),36±1℃培养16-18小时。
2.生孢梭菌新鲜培养物取0.1ml接种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临用前排氧)36±1℃培养18-24小时。
霉菌及酵母菌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3-5m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斜面1.取白色念珠菌的菌落接种改良马丁培养基23-28℃培养24小时(可用36±1℃培养18-24)。
2.黑曲霉孢子悬液的制备:沾取黑曲霉孢子接种改良马丁琼脂培养(红字为示教内容基,培养5-7天待培养物黑色孢子生长(全部变黑,已制备好斜面培养物示教)加入5-10ml0.9%氯化钠溶液,小心振挡洗脱表面的黑色孢子1-2次,吸出洗脱液(注意不要触到菌丝体)即为孢子悬液。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验证方案适用性验证是指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所应用范围进行验证,确保方法适用于具体药物产品的检测。
适用性验证需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准确性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基本要求。
验证方法的准确性需要进行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实验,确保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药物样品进行测试时,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灵敏度:灵敏度是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能够检测到微生物数量的最低限度。
灵敏度验证需要使用一系列稀释溶液,以确定方法可以可靠地检测到微生物的最低限度。
3.特异性:特异性是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只对目标微生物有反应,不受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特异性验证需要进行对照实验,验证方法能够正确地检测出目标微生物,并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4.精密度:精密度是指方法的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
重复性验证需要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验证方法在相同条件下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中间精密度验证需要在不同的实验室、不同仪器、不同操作人员下进行测试,验证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可靠性。
5.稳定性:稳定性是指方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
稳定性验证需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同一样品进行测试,并比较结果的一致性,以确保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实施适用性验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合适的药物样品进行验证,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2.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包括试验环境、温度、湿度等,以减少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3.提高实验人员的技能水平,确保实验人员具有足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知识背景。
4.在验证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与相关法规和标准保持一致,确保验证方法的合规性和可靠性。
适用性验证是确保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适用性验证,可以确保所采用的方法能够可靠地检测药物产品中的微生物限度,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目录1. 目的 (3)2. 适用范围 (3)3. 参考标准 (3)4. 接受标准 (3)5. 人员职责 (3)6. 抽样计划 (4)7. 设备、试剂和菌种信息 (4)8. 方法适用性试验 (5)9. 文件控制 (6)10. 不合格情况处理 (6)11. 再验证周期 (6)12. 附件清单 (6)1.目的根据中国药典2020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对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验证,以确定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本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即确认本品在该检查量及该检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已被充分消除到可以忽略不计。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及检验方法的完整性。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司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3.参考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第四部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估计》4.接受标准4.1.阴性对照组不长菌;4.2.回收率(试验组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的值与菌液对照组菌落数的比值)应在0.5~2范围内;4.3.若回收率小于0.5,考虑产品有抑菌性,则重新考虑检查方法的建立。
5.人员职责5.1.成员及其职责详见表一:表一人员及职责5.2.培训要求确保参与验证的所有人员了解其职责和角色,以及验证的过程和要求。
验证开始前,负责本次验证的检验员将对参与确认执行的人员讲解验证的过程和要求,并记录在《培训记录》中。
适用时,培训考核记录作为附录包含在验证报告中。
6. 抽样计划随机抽取3个批次,每个批次随机抽取7套样品。
具体信息详见表二:表二 样品信息确认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7. 设备、试剂和菌种信息 7.1. 设备信息详见表三表三 设备信息确认人/日期:复核人/日期: 7.2. 试剂信息详见表四表四 试剂信息确认人/日期: 复核人/日期: 7.3. 菌种信息详见表五表五 菌种信息确认人/日期:复核人/日期:7.4.菌液的制备用接种环取枯草芽孢杆菌的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浓度≤100cfu/mL的菌悬液;用接种环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浓度≤100cfu/mL的菌悬液;用接种环取铜绿假单胞菌的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浓度≤100cfu/mL的菌悬液;用接种环取白色念珠菌的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浓度≤100cfu/mL的菌悬液;用接种环取黑曲霉的斜面培养物,向培养物中加入10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转移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浓度≤100cfu/mL的孢子悬液。
注射用水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1.检测方法的准确性验证:首先,应选择适当的注射用水样品,根据检测目标微生物的特性和所需的灵敏度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然后,通过添加已知数量的目标微生物到待测样品中,进行平行试验,并重复多次,以评估方法的准确性。
2.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验证:为了确定方法的灵敏度,可以分别添加不同数量的目标微生物到注射用水样品中,然后使用验证方法进行检测。
通过计算检出限和灵敏度等参数,评估方法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3.检测方法的特异性验证:为了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可以将不同种类或菌属的微生物添加到注射用水样品中,并使用验证方法进行检测。
通过观察检测结果,评估方法对非目标微生物的反应情况,确定方法的特异性。
4.检测方法的可重复性验证:为了评估方法的可重复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操作人员,使用同一批次注射用水样品,采用相同的操作步骤和条件,进行重复性试验。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评估方法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
5.检测方法的应用性验证:6.检测方法的稳定性验证:为了评估方法的稳定性,可以将待测样品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保存,然后使用验证方法进行检测。
通过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稳定性。
在进行以上验证时,需要确保所有实验人员都经过充分的培训,并严格按照验证方案进行操作。
此外,还应注意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而言,注射用水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是为了评估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可重复性、应用性和稳定性等指标,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一过程对于保证注射用水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1. 目的:
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和控制菌检查,特制定本验证方案,通过比较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以确认供试品在该实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可忽略不计,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时,应填写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并报验证领导小组批准
2. 范围: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根据《中国药典》2010 年版二部附录ⅪJ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由于某些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在建立微生物检查方法或产品的组分发生改变或原检查法的检验条件发生改变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及测定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4. 验证实施:
4.4.1 试验前的准备:
4.4.1.1 试验用具的准备:将试验需用的试管、刻度吸管、薄膜过滤器、滤膜(孔径
0.22um、直径50mm)、平皿、空三角瓶、称量纸等,用牛皮纸包扎好后,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30 min,在3 天内使用。
4.4.1.2 试验用培养基的制备:取适用性检查合格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4- 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培养基(MUG)等脱水培养基,按照相应的配制说明,用纯化水配制、分装后,在 2 小时内,放于湿热灭
菌器中,在121℃,灭菌15 min,在3 周内使用。
4.4.1.3 试验用稀释剂/ 缓冲液、冲洗液的制备:取在有效期内的试剂,按照相应的配制方法,
配制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0.05%(ml/ml )聚山梨酯80的
0.9%无菌氯化钠溶液等,用纯化水配制,加热使溶,过滤,分装,在121℃,灭菌15 min,在3
周内使用。
精心整理
4.4.2 试验菌的制备和稀释:
4.4.2.1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用菌液:
4.4
4.4
4.4
4.4.2.2 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用菌液:
4.4
4.4.2.2.2 取上述均匀培养物(菌悬液),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对倍稀释,制成每1ml 含菌10~100cfu 的试验菌液。
4.4
4.4.3 供试液的制备:
4.4.3.1 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
4.4.3.2 ,取供试品养胃舒软胶囊5g,加至含溶化的(温度不超过45℃)5g司盘80、3g单硬脂酸甘油酯、10g 聚山梨酯80 无菌混合物的烧杯中,用无菌玻璃搅拌成团后,慢慢加入45℃ pH7.0 无菌氯化钠- 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边加边搅拌,使供试品充分乳化,作为1:20的供试液。
4.4
4.4.4.1 验证试验分4组,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操作,分别用3 个不同批号样品进行3 次独立的平行试验,
并分别计算供试品组和对照试验组的菌回收率。
4.4.4.2 试验组:
4.4.4.2.1 平皿法:分1:20的供试液1ml 和试验菌液(含菌50~100CFU)1ml,注入同一直径90mm的灭菌平皿中,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 个平皿。
4.4
4.4
4.4.4.4.1 平皿法:取1:20 供试液1ml,注入直径90mm的灭菌平皿中,每种培养基平行制备2 个平皿。
4.4
4.4.4.5 稀释剂对照组:若供试液制备需要分散、乳化、中和、离心等特殊处理时,需增加稀释剂对照组,以考察供试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受影响的程度。
4.4
4.4
4.4.4.6 倾注培养基:在菌液组各平皿中分别倾注15~20ml 温度不超过45℃的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用营养琼脂培养基,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
4.4.4.7 培养观察:用于细菌计数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倒置于30~35℃的培养箱中,培养48
小时;用于霉菌、酵母菌计数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平板,倒置于23~28℃的培养箱中,培养72 小时。
逐日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点计菌落数。
4.4.4.8 菌落计数:将平板置菌落计数器上或从平板的背面直接以肉眼点计,以透射光衬以暗色背景,仔细观察并记录结果。
4.4.4.9 计算回收率
×100%
稀释剂对照组回收率=×100%
4.4.4.10 结果判定:在3 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回收率应均不低于70%。
试验组的菌回收率均不低于70%,则照该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计数法测定。
若任一次试验中试验组的菌回收率低于70%,则应采用薄膜过滤法、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上述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进行方法学验证。
4.4.4.11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4.5 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方法:
4.4.
5.1 根据各品种项下微生物限度标准中规定检查的控制菌,选择相应验证的菌株,验证大肠菌群检查法时,采用大肠埃希菌作为验证菌株。
验证试验分 3 组,分别用3 个不同批号样品
或同一批号样品进行3 次独立的平行试验。
4.4.
5.2 试验组:
4.4.
5.2.1 平皿法:取1:10的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1ml、10cm2)和1ml 试验菌液(含菌10~100CFU)加入同一增菌培养基中,按相应控制菌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4.4
4.4.
5.3 阳性对照:取1ml 试验菌液(含菌10~100CFU),加入增菌培养基中,按相应控制菌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4.4.
5.4 阴性对照:取10ml 稀释剂或缓冲液替代供试液,加入增菌培养基中,按相应控制菌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4.4.
5.5 结果判定:在3 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阳性对照组应检出试验菌,阴性菌对照组应无菌生长。
若试验组检出试验菌,按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查法进行供试品的该控制菌检查;若试验组未检出试验菌,应采用薄膜过滤法、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上述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建立新的方法,并重新验证。
4.4.
5.6 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4.6 验证结论: 根据上述验证结果,总结出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如下:
5. 验证结果评价与建议你
5.1 验证结果评估与结论:
按照验证方案的要求实施验证,并将验证过程记录在验证报告中。
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的数据进行分析,对验证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建议日常监控的项目和周期。
5.2 验证会审验证领导小组对验证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做出确认结论。
主要关注如下问题是否得到证明和解决:
5.2.1 验证过程是否有遗漏?
5.2.2 验证过程中对验证方案是否进行过修改?修改原因、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经批准?
5.2.3 验证记录是否完整?数据是否真实?
5.2.4 验证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偏差及对偏差的说明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做进一步实验?
5.4 最终批准:
本验证项目按照验证方案的步骤和要求实施验证后,由验证小组对验证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验证领导小组组长在验证小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批准验证是否合格,批准是否投入检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