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护生实习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高职护生临床实习状况分析与应对措施[摘要]临床实习是高职护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护生走向临床工作的必经之路。
文章主要以临床实习的三年制高职护生为对象,从心理压力、沟通能力、护理职业风险防范等方面,探讨了护生在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关键词]高职护生临床实习心理压力沟通能力护理职业风险防范意识一、临床实习状况分析(一)心理压力增大,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1.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使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可度较低,对职业的选择造成了心理压力。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护理工作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而又琐碎的服务性工作。
特别是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病人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态度,造成护生心理不平衡。
超过70%的护生认为护理专业社会地位低,认为在护理工作中其自我价值无法实现。
①2.临床工作压力大,护生不能尽快适应角色。
首先,基础护理工作难度较大。
护理工作本身比较琐屑和繁重,临床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心力、体力过多透支,再加上工作时间三班制,生活不规律,是护生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其次,临床带教老师的态度。
个别老师带教意识淡薄,片面认为带教是一种负担,因怕实习护生出了问题要老师承担负责,让护生跑腿干杂活;护理操作中给护生讲解示范的少,出现问题后批评、责备的多,也给护生造成了心理压力。
再次,护生自身特点。
现在的实习护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过程大多数时间是在校学习,缺乏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锻炼。
再加上有些娇生惯养,肯做、肯吃苦辛勤工作的精神欠佳。
他们人虽进入临床,但却不能真正适应护士角色。
3.就业途径困难带来压力。
近年来,随着高职护理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由于毕业后需自谋生路,每名即将毕业的护生都不得不面对求职选择。
有61.9%的大学生有就业压力的问题。
②上述问题常使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感到疲乏、不开心、压抑、工作紧张、心悸、入睡困难、胃口不好等焦虑症状。
本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绪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护理工作不仅仅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和处理,更是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护患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改善护理质量、降低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本科实习护生作为护理专业的主要培养对象,其护患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因此分析影响本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因素,对于提高本科实习护生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本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首先本文从护患沟通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明确了护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护患沟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然后结合本科实习护生的特点,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本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因素。
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本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有效策略。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护理行业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中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尚存在一定的不足。
护患沟通能力是护士在工作中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因素,对于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本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通过对本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影响护患沟通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护理教育部门和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和方法。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出贡献。
2. 研究目的和问题护生个人特征对护患沟通能力的影响:通过对护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调查,了解护生在沟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建议。
影响护生实习质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影响护生实习质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我院是一所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一流的以提供高水平专科治疗为主,兼急诊、康复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多年来承担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泸州医学院、川北医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临床带教任务。
在临床带教中我们发现,影响护生实习质量的因素较多。
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需求型护理人才,现将影响临床护生实习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
1 影响临床护生实习质量的原因 1.1 临床护理工作现状护理人员严重缺编,每天超负荷工作,难免不影响教学质量,加之临床护理工作又未按职上岗,高低层次不分,所有人员做同一层面的工作,学生觉得难以体现个人价值,在思想上产生失落感和悲观情绪,降低学生的工作兴趣。
1.2 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存在着很大差异,学校讲授的理论深、广、难、多,而进入临床实践恰好与教学相反。
1.3 护生自身素质 1.3.1 护理专业思想不巩固个别护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求知欲不强,认为护理工作太简单,不须更多的理论基础,只求拿文凭。
1.3.2 应聘工作占据了实习时间多数护生在实习后期因寻找工作单位,或准备考研、升本、英语等级考试,花了大量时间,直接影响临床实习质量。
1.3.3 未转变观念大多数护生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切以我为中心,在临床工作中一切都要以病人为中心。
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此在短期内还很不适应。
1.4 医疗投诉增多近年来,医疗纠纷投诉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医疗的期望值增高,动不动就投诉,因此,护生在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常招到病人拒绝,如静脉穿刺一针不见血就要投诉,导致学生不敢动手,直接影响实习效果。
2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2.1 创造良好临床学习环境我院每年接收大批量护生(中专、大专、本科)进入临床实习。
护理部派专人负责管理学生带教工作,并制定带教护士职责,实行带教护士责任制。
护生法律理念提升1、增强实习护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1.1培养高素质的护理后备人才护理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而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护理专业内在的需求,也是日前人民法律维权意识普遍真强的形式的要求。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与病人沟通,了解相关的信息,及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变化,可以为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和线索,能为病人解除病痛,缩短住院时间,预防并发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维护患者正当利益的需要护士担负着发药、注射、备皮、导尿、插管等多项操作,这些操作都是独立完成的。
患者对医疗常识虽有一定了解,但对护理知识缺乏了解,通常他们认为护理操作均有益无害。
如果护士在实际操作中为图方便简单,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或简化程序,将会直接损害病人的权益。
因此护士无论何时都应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严格遵守三查七对、无菌原则、操作常规,确保护理质量,保障病人的正当权益。
1.3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需要实习护生若言语不当、操作失误、责任心不强等,常常会引发医疗纠纷。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会使当事人、病人、家属身心受到伤害,工作受影响,经济受损害;正常医疗秩序遭破坏,损坏医院的社会声誉;加重医疗单位的负担,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此外,患者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医护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实际的医疗效果与其预期目标不一致时,可能将不满渲泄于护士。
所以要增强实习护生的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2、增强实习护生法律意识的方法2.1重视带教老师的选拔和综合素质培养临床带教师资队伍素质是带教质量的关键。
选择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心的、思想进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有较高护理理论水平、技术操作能力和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老师带教。
在每批护生进人临床实习前,对带教老师进行法律法规强化教育和考核,提高带教老师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并将法制教育纳人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培训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
实行带教投诉制度,不断规范带教行为。
不要当着病人及家属的面批评或分析护生在操作中的不足,以免引起不良纠纷。
如何提高护生实习质量减少外科医疗纠纷
摘要分析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护生,实习质量,沟通,医疗纠纷
随着社会进步,法率知识普及,患者维权意识提高,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关键。
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
护生在实习期间由于临床经验不足、社会阅历尚浅,易出现差错,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
为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的需要,提高临床教学质量,避免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提高护生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让护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各种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及护理,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增强法律意识。
现分析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
1.1带教老师存在的问题
1.1.1
1.加强护生入科培训
外科的环境、设施和工作流程不同于一般病房,护生刚进外科往往感到好奇、陌生,手足无措,为使护生尽快进入新角色,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做好护生的入科教育和培训工作显得犹为重要。
护生入科后,由专职带教老师介绍本科室病区环境及各种规章制度,使护生快速了解本科室的专业特点,熟知病区的结构和环境,如治疗室、处置室、检查室、及常规物品、设备及抢救药品的位置和用途以及医护人员和分管病人的情况等,使她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增加自信心。
明确学习目标,强调医德医风,护士着装礼仪和行为规范,强调实习的注意事项,提高责任意识,强化安全教育,避免差错事故及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2.提高护生临床护理能力
带教师资配置:为确保教学质量,配备的带教老师均具备精湛的基础护理知识、熟练的外科护理技能和优良的形象和言行。
要求带教老师以身作则,不断更新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通过定期培训检查使科室护理人员对技术更加精益求精。
带教老师应以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熏陶护生,帮助护生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形象,完成护士角色的转换。
实习前期:带教老师要求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巩固理论基础,对专科护理一般先讲解方法、要求、注意事项,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学习规范化操作,发现不足及时纠正操作,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使护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带教期间,老师多方位关心护生,帮助她们缓解压力、消除畏惧心理。
引导护生从基本技能入手,循序渐进,提高实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操作。
实习后期:护生对环境相当熟悉,初步掌握了外科的一般实践技能,具备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但缺乏对外科护理工作的全面了解,尤其缺乏风险意识。
带教老师帮助护生端正
其学习态度,纠正护生对外科护理的片面认识,引导护生树立整体化护理观,在工作中认真按操作程序和要求完成从入院宣教到出院指导全系列的护理工作,使外科护理人性化,满足患者的全方位需要。
带教老师让他们独立操作的同时做到放手不放眼,严格把关,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此外,护生实习过程中常采用部分专科讲座等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提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
护理行为具有试行错误的性质[3],因此有些操作失败在所难免。
重复操作会给患者造成痛苦,有效的沟通可以得到患者的理解。
护生从初入临床实习阶段即开始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掌握沟通技巧也是护理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护生的基本技能之一。
沟通可满足其心理需求,消除恐惧、紧张心理。
分娩期的沟通可增加信任,能配合好医护人员的工作,顺利分娩。
沟通可提高自护能力,增加预防、保健知识,降低母婴患病率[4]。
可见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非常必要。
护生初入外科病区,往往存在各种不同的心理。
带教老师根据护生个人的心理特点分阶段因人施教,帮助她们消除不良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
根据其分娩时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状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合适的环境,采取有效的解释,营造和谐的氛围,缓解产妇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促使顺利分娩。
由护生反复学习这一过程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直至能熟练与孕、产妇进行沟通。
4.增强护生法律意识
结合个案分析,使护生认识到运用所学的知识适时与病人和家属进行交流,是维护、尊重病人知情同意权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对护理的需要[5]。
带教老师经常结合社会上的一些医疗案例,引导护生养成尊重患者权利的习惯,使其充分认识到临床护理中潜在的法律责任问题。
增强护生的法律意识,在护理患者时用法律和法规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自我保护及避免医疗纠纷。
唐晓英[6]通过在实习护生中调查得出结论: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实习护生知道要保存物证的为7.8% ,且不知晓保存物证的程序和方法。
因此,需使护生认识到护理文件的重要性,正确执行医嘱以及护理文书的书写,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三查七对。
在熟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有带教老师在场的前提下,独自完成对产妇规范化的告知解释工作,多方面培养护生的服务、安全意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尊重患者的人文、社会观念,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满足患者知情权,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使护生明确外科护理工作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协调性的专业,帮助护生养成团队意识,对提高外科的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占建华.从举证责任倒置谈护士的自律行为[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50-351.
[2] 王敏,冯印敏,李长菊,等.临床护士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现状调查[J].护士进修杂
志,2010, 25(11): 1053-1055.
[3] 杨海蓉.在产科护理学教学中培养护生沟通能力[J].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1.
[4] 沈敏珏.护理行为中的风险规避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1):86.
[5] 谭凤林,何国平.培养护生尊重病人知情同意权的实践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2): 454-455.
[6]唐晓英.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护生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认识[J].护士进修杂志, 2004,19(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