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真胃变位手术治疗对奶牛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畜禽防治X472018年3月·下奶牛左方真胃移位病因分析及手术治疗方法王腾威1.2 倪国超3 吴留杰4(1 重庆市长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 长寿 401220;2 重庆市长寿区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学会,重庆 长寿 401220;3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4.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083)奶牛真胃移位(AbomasalDisplacement, AD)是指真胃由正常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超过正常的生理范围而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代谢失调的一种急性内科性疾病,一般发生于 4~6胎次分娩前后的母牛[1]。
临床上分为真胃左方移位和右方移位和底部变位三种,其中左方变位是最为常见,本文重点阐述了奶牛左方真胃移位发病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
1 奶牛真胃移位病因分析1.1 分娩因素分娩是真胃移位的直接原因,奶牛分娩前后,其腹腔脏器发生明显变位。
在怀孕后期,妊娠子宫使瘤胃从腹底被抬高,真胃可以移到瘤胃底部甚至左侧,造成生理性变位;分娩后子宫内压力减小,瘤胃将真胃推回右侧。
但部分奶牛的真胃被压在瘤胃的下部或左方造成奶牛真胃移位,发病时间常出现于产后10~20 天。
1.2 精料比例较高精料和粗料的比例搭配不合理,高产奶牛日粮不宜超过 60∶40。
如果饲以大量精料和玉米青贮,从瘤胃进入真胃的流动量增多,引起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增高,抑制了真胃的动力,真胃产生大量气体,引起扩张和变位。
到了妊娠后期,膨大的子宫抬起瘤胃,分娩后真胃弛缓或产气,则不能恢复正常位置,被下沉的瘤胃卡在腹腔左侧,造成奶牛分娩后真胃扭转、移位。
1.3 疾病因素一些营养代谢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酮病、低钙血症、生产瘫痪和消化不良等疾病会引起胃肠弛缓,增加真胃变位的发生率,临床上常见分娩引起的低钙血症可直接导致瘤胃和真胃蠕动能力减弱,还可使病畜食欲减退,导致瘤胃体积减小和充盈度不足,真胃活动空间大而移位。
随着奶牛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和产奶量的提高,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特别是奶牛产后一周至一个月期间,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率较高。
真胃变位带来的最直接损失就是奶量的下降,治疗不及时甚至可导致奶牛的死亡。
本人共独立完成了近30例真胃左方变位手术,在跟师傅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种开刀结合穿刺放气的新的手术方法。
现介绍如下:1真胃左方变位的定义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是指真胃从右侧正常位置经腹腔底部移到左侧肋部,停留在瘤胃与腹壁之间。
2真胃左方变位原因分析胎衣不下的牛食欲不振,引发代谢性疾病,容易引起真胃左方变位。
这也是该病在术后子宫投药恢复较快的原因。
奶牛分娩后,瘤胃由于重力下沉,使真胃被压于左侧,如果瘤胃因牛的食欲不振而空虚,真胃位置会上升,不能回去。
日粮精料过多,胃肠内酸度过高导致消化紊乱,导致真胃左方变位。
3症状首先,第一信号就是奶量骤降,此刻奶牛还愿意吃料喝水。
病牛精神沉郁,眼窝凹陷,瘤胃蠕动弱或消失。
食欲不振,仅采食一些苜蓿秸秆等粗料,拒食精料。
从奶牛后侧看,左侧11~13肋间腹壁局部隆起,此刻患牛因为真胃变位左侧髋结节要低于右侧。
粪少或无粪,病程长的粪便稀,呈墨绿色。
听诊左侧肷窝上部可听到“叮铃音”,叩诊结合听诊左侧腹壁11~13肋间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
4手术治疗采用站立姿势,开刀结合穿刺放气的手术方法。
4.1手术准备手术器械:手术刀,止血钳,持针器,手术直剪,弯圆针,弯三棱针,肠线,12#尼龙线,剃须刀,消毒毛巾。
药物准备:75%酒精,10%碘酒,0.1%新洁尔灭,阿莫西林粉针,生理盐水,10支3%盐酸普鲁卡因,盐酸肾上腺素等。
术者和助手的准备:手术前洗澡,手臂用0.1%新洁尔灭消毒。
4.2手术过程在右肷窝刮毛,刮毛范围尽量大些。
刮完毛后用清水洗净。
然后用10%的碘酒涂抹消毒。
3分钟之后用75%酒精脱碘。
局部麻醉,先在右肷部中央靠上垂直进刀,以此切口为中心使用长探测针在皮下注入10支普鲁卡因和1.5支盐酸肾上腺素做菱形浸润麻醉。
刘长文赵佳马光辉李延军葛建军奶牛真胃变位是真胃的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的疾病。
该病自本世纪初Begg和Ford确认以来,在近30多年内,许多国家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国内奶牛发病亦有增多的倾向,成为威胁奶牛健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
呼图壁种牛场牧一场对2012年1月到4月真胃变位奶牛采用大网膜腹底固定手术法与2012年5月到8月真胃变位奶牛采用幽门腹壁固定手术法的治疗效果作比较显示,采用大网膜腹底固定法治疗的奶牛,愈后良好的为75%;而采用幽门腹壁固定法的奶牛,愈后良好的为96%。
一.前言奶牛真胃变位是真胃左侧移位和右侧扭转两种病变的总称。
左侧移位是指真胃由右侧经腹底移到左侧肋部,置于瘤胃和左腹壁之间。
本病多成慢性经过,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前后。
右侧扭转是指真胃仍处于腹中线偏右的位置,由于向后方扭转或向前方扭转,使真胃内容物排除受阻。
真胃内充满气体和液体,高度扩张,可导致真胃破裂和突然死亡。
1.病因皱胃变位一般多发于高产奶牛,形成的原因是奶牛皱胃弛缓或机械性转移。
饲喂大量谷类饲料,使食物进入真胃的量增加,引起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增高,抑制真胃的活动和食物的排出,真胃积聚食物,使甲烷气体增加真胃膨胀,弛缓,易引起变位。
饲喂高蛋白日粮也可能是一个致病因素,在怀孕后期,瘤胃被膨大的子宫从腹底部抬起,真胃在瘤胃下面向前向左推移。
一旦分娩,瘤胃下沉,把弛缓移位的真胃卡在了左方,所以该病多发生在产后,另外,奶牛分娩时常有低钙血症,可能也是一个诱因。
2.症状表现精神沉郁、轻度脱水、体温、呼吸、脉搏基本正常。
瘤胃蠕动音强度中等,能吃部分青料或粗料,少食或不食精料,或数日正常采食数日停食,并伴有轻度或中度的瘤胃鼓气。
大便正常或略稀,颜色较深,少数有干便表面发光。
在右侧8肋或13肋与肩关节水平线上下叩、听结合有“钢管音”;时有磨牙、腹围膨大不明显。
病程长者腹围变小,有的病牛食欲旺盛,产奶量变化不大,在检查时才发现钢管音;有的病牛食欲与奶量均不正常,检查时可能正好听不到钢管音,需间隔一段时间再检查方能发现。
3.诊断主要表现食欲降低,食少许粗料,奶量下降。
左侧9~11肋间肩关节水平线上下叩听结合有钢管音。
根据病史,症状中特征性听诊,叩诊及其它症状,和真胃穿刺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真胃内容物呈棕褐色,有酸臭味,pH值1~4,食物颗粒较瘤胃的细,不能发现纤毛虫,但有时只能抽出些气体。
4.分类奶牛真胃变位是真胃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的急性综合病症。
奶牛真胃变位按其变位的方向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类型。
左方变位通常在分娩前后,尤其是一周内发病。
病牛食欲不振,有的几乎完全厌食,迅速消瘦,腹部体积大幅度缩小,两腹紧缩,肷部深陷。
急性病例,体温偶尔可升高到39.5~40.5℃,心律减慢(50次/min左右)。
有些病例在听诊区可听到心搏传导音。
粪便通常量少而呈糊状,有时有严重的腹泻。
直肠检查感到后部肠断空虚,瘤胃呈中等度充满,明显右移,但一般不能触及变位的皱胃。
在左腹壁上三分之一(肩关节水平线上方),第9至第12肋骨之间的区域内,叩诊结合听诊常可听到特征性的“钢管音”。
右方变位多于产犊后数周内发病。
大多数病牛发病突然,蹲腰、踢腹。
出汗;体温初升高,后期则相对正常。
心律可达100~120次/min,食欲废绝,右腹明显胀大,有的右侧肷窝膨隆。
病牛迅速脱水,血液粘稠,黏膜苍白,皮肤及末梢发凉,严重时卧地不起,呈休克状态。
在右侧8~13肋间、肩关节水平线处叩诊与听诊结合,可听到清脆的“钢管音”,与该部位稍下方触诊,可听到拍水音,变位严重或体格较小的奶牛,直肠可触及变位的皱胃。
在出现“钢管音”的稍下方穿刺容易抽吸出皱胃内容物。
除个别病例瘤胃积液外,大多数左腹不见异常。
病至后期,排出的少量粪便多呈血色或黑褐色。
5.手术治疗真胃变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分为左侧切口、右侧切口、腹壁两侧切口和腹底部切口。
呼图壁种牛场在2012年4月以前,对奶牛真胃变位的手术治疗方式一直采用大网膜腹底固定法,采用这种手术治疗的奶牛,愈后并不理想。
术后奶牛的生产性能下降,抵抗力下降,创口易感染,有时会出现腹底粘连,致使奶牛淘汰。
在此情况下,采用幽门腹壁固定法对真胃变位奶牛进行治疗,并将2012年1月到4月与2012年5月到8月的发生真胃变位的奶牛的治疗情况做一对比,得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二.方法与内容1.资料来源呼图壁种牛场牧一场荷斯坦奶牛,2012年1月到8月,饲养期间采用相同的饲料配方。
2.内容(1)2012年1月到4月,发生真胃变位的奶牛有32头,均为泌乳牛,在确诊后即采用大网膜腹底固定手术进行真胃矫正固定。
(2) 2012年5月到8月,发生真胃变位的奶牛有24头,均为泌乳牛,在确诊后即采用幽门腹壁固定手术进行真胃矫正固定。
3.手术内容(1)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患牛手术前一天停止草料供应,保证饮水,便于减少手术时瘤胃过大带来不便。
手术前对体质较弱的患牛可适当补充体液,并可适当投服降气的药物。
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
(2)大网膜腹底固定手术将患牛站立保定。
患牛术部的剪毛、消毒、麻醉及术前止血处理。
用2%的静松灵注射液5mL颈部肌肉注射作全身浅麻;酚磺乙胺(止血敏)注射液20mL颈部肌肉注射作术前止血处理;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40mL术部分点肌肉注射作局部麻醉。
在左右侧肷部作切口,切口的长度为15~20cm,顺次切开术部皮肤、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及腹膜。
打开腹壁以后,将手伸入患牛左侧腹腔内,触摸真胃的位置及大小,如有气体,将气体用针刺后放出,用左手沿着左腹壁用力将真胃往腹壁下方推,同时另一术者也将右手伸入右侧腹腔,沿着右腹壁向下并将右手伸至左侧,配合左侧术者将真胃牵引到右侧,并拉出右侧创口之外,把真胃网膜向后拨,用缝合线在小弯上部网膜单独固定两针,两针之间的间隔为5cm,固定线的长度留足30cm。
由助手在右侧第12肋骨后缘与肩关节水平线下交界处作一长10~12cm的纵行切口(只切开皮肤),然后右侧术者用左手将真胃往腹壁下方推,直至将真胃推至正常的位置,检查真胃与胃壁的间隙为1~2cm为正常。
然后穿透第三切口的腹壁,作皮内固定。
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再将配有青霉素1500万、链霉素1000万的生理盐水500mL在创口处倒入腹腔,以防感染。
最后进行术部的缝合、消毒。
真胃右方变位,在患牛右侧肷部及右侧肩关节水平线下10cm与最后肋骨后缘下方交界处分别作切口,手术过程与真胃左方变位的右侧处理一样,以纠正扭转的真胃复位。
(3)幽门腹壁固定手术将病牛站立保定,手术宜选在右侧臁部并作中切口,然后用2%盐酸普鲁卡因,腰旁神经干传导麻醉,再配合局部浸润麻醉。
术部按常规方法处理后,一次性紧张切开皮肤约20cm。
腹外斜肌锐性切开,然后依次钝性剥离腹内斜肌、腹横肌。
皱襞式锐性切开腹膜,打开手术通路。
术者将左手自右侧网膜间孔通过瘤胃背囊到达左侧,触摸到真胃。
这时的真胃内充满气体呈气球状。
助手在左侧腹壁第十肋间、肩关节水平线,用长针刺到真胃放气,以减轻真胃内的压力。
待真胃内气体完全放净后,检查真胃壁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
然后,术者的左手自右侧腹壁与网膜之间经腹底伸到左侧,术者的左手到达左侧摸到真胃,轻轻牵到右侧下腹壁,将真胃整复到原来的位置。
固定法是真胃幽门浆膜肌层与腹壁固定,先在右侧下腹壁即第十一至十二肋骨延长线,肘关节水平线的部位切开皮肤约1cm。
然后术者将真胃的幽门触摸到并拉到切口外。
用两头带有直针的18号线,距幽门8~10cm处穿透浆膜肌层,两根直针分别穿透腹壁切口,剪去直针,将两线端拉张打结,这使真胃壁紧贴在腹壁而固定。
固定真胃后,用0.9%盐水冲洗腹腔,将腹腔血凝块、纤维素等异物冲洗出来,向腹腔内注入抗生素,然后整复网膜。
最后进行术部缝合、消毒。
4.术后愈后统计采用大网膜腹底固定手术的牛共32头,采用幽门腹壁固定手术的牛共24头。
三.结果采用大网膜腹底固定手术的奶牛愈后良好率75%,采用幽门腹壁固定手术的奶牛愈后良好率为96%,愈后生产性能幽门腹壁固定法恢复效果好于大网膜固定法。
四.讨论早期确诊及时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真胃左方变位,用药物治疗是无效的。
通过瘤胃洗胃、真胃放气和增加运动而使变到左方的真胃复位也是较少的,多数虽然复位了,但没有多长时间又复发。
反复时间一长就易发生腹膜炎,导致粘连,这样给手术带来困难,甚至不能手术治疗。
固定住真胃是本手术的关键。
为防止变位的真胃再次复发,都主张固定;采取网膜与腹壁固定,因为网膜有松驰性,所以很易使真胃不完全转到左侧,造成真胃左方变位;采取幽门头浆膜肌层与腹壁一针固定,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效果非常好。
术后治疗主要是消炎,防止腹膜炎的发生,可直接向腹腔内注射抗菌药,可内服胃肠道消化药及消炎剂,以防止或治疗真胃炎。
四胃变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多样,本场以前采用的手术方法,因腹底有创口,牛在休息时容易造成伤口感染,造成愈后不良,同时会发生术后腹壁粘连,造成淘汰。
在具体操作中,幽门固定法仅右侧一个创口,手术过程简单,易操作,不易出现粘连,同时创口在侧面,不易感染而造成愈后不良。
在本场的实践总结得出,幽门固定法要好于其他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