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401.50 KB
- 文档页数:9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下面店铺整理了常见的青铜器纹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常见的青铜器纹饰1、饕餮纹饕餮传说中是龙的第五子,羊身,眼睛长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
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
饕餮纹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祭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2、夔龙纹夔是龙的一种,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夔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3、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
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中龙的出现与水有关,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形象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构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蛟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
爬行龙纹,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
周代燕国青铜器纹饰的初步整理与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周代燕国青铜器纹饰的初步整理与研究一、引言周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燕国作为周朝的重要封国,其青铜器以其独特的纹饰艺术,展示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载体,在形态、纹饰和意义上都承载着丰富而深远的文化意义。
青铜器造型纹饰作为青铜器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审美价值的元素之一,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艺术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进行详细探讨,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演变、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解读与意义、常见青铜器造型纹饰及其象征意义探析以及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来系统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发展历程、基本元素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进行解释说明和概述,探索其起源、特点及演变,并深入解读造型纹饰的象征意义和与文化内涵的关系。
同时,本文还将分析常见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并探讨这些纹饰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意义和社会象征。
最后,文章将总结对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提供参考。
2. 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演变2.1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青铜器是一种重要的文物载体。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约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青铜制作各类器物,并逐渐形成了独特而辉煌的青铜器文化。
而在此之前,中国主要使用玉石、陶瓷等材料制作工具和容器。
2.2 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最初阶段,青铜器主要以仿生动物形象为主,如兽面纹、龙纹等。
这些仿生动物造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崇拜,并且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艺术技法的提高,青铜器制作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造型风格。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逐渐趋于规整和简洁,整体呈现出一种平衡美和谐美。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周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重要阶段,它不仅在形制上有所创新,更在装饰上展现出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器物形制以及工艺技法等方面,探讨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
一、装饰纹样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包括几何纹、动物纹和人物纹。
其中,几何纹是最为常见的纹饰,它以直线、弧线和点等简单的几何图形为基础,构成各种规则的纹样。
动物纹则以神兽、鸟兽和虫鱼等动物形象为主要素材,常常寓意着祥瑞和吉祥之意。
人物纹则是以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
二、器物形制周代青铜器的形制丰富多样,常见的器物形制有鼎、爵、觚、簋、盉等。
其中,鼎是周代青铜器中的重要形制,它具有三足两耳,中部有两个圆形鼓状的柱子,整体呈现出稳重而庄重的气质。
爵则是一种高脚杯,形状独特,常常用于盛酒。
觚则是一种长颈杯,杯身呈现出流线型,十分优美。
簋是一种圆形的盛器,盖子上有一只立体的动物形象,寓意着丰收和祥瑞。
盉则是一种盛水器,形状类似于浅碗,常常用于盛放清水。
三、工艺技法周代青铜器的装饰采用了多种工艺技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铸造和浮雕。
铸造是指将熔化的青铜液倒入铜模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形成器物的过程。
周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十分精湛,铜器的形状和细节处理都非常精细。
浮雕则是在铜器表面上雕刻纹饰,使其凸出于器物表面,形成明暗对比。
周代青铜器的浮雕工艺十分精美,纹饰的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给人一种立体感和丰富的观赏效果。
总结起来,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主要体现在纹样、器物形制和工艺技法上。
几何纹、动物纹和人物纹是装饰纹样的主要类型,丰富多样的纹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鼎、爵、觚、簋、盉等器物形制则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丰富形态和功能。
铸造和浮雕是周代青铜器装饰的主要工艺技法,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纹饰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通过对周代青铜器装饰特征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艺术的瑰宝。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兽面纹又叫饕餮纹,它的特点是动物的正面形象,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
龙纹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
夔(kui)是传说中的一仲近似龙的动物。
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图形装饰变化多样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爬行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
大多作对称排列。
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卷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
《仪礼·玉藻》:“龙卷以祭。
”郑玄注:“画龙于衣。
”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
”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
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双体龙纹亦称“双尾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
盛行于商末周初。
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交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
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
《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
”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
”《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
”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
”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
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
《浅谈青铜器动物纹饰的艺术特征》中国青铜器发源于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晚期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址都发现了铜器制品。
可以肯定的是,新石器晚期文化已经为青铜器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如青铜器的形制、纹饰甚至铭文等都可以在新石器晚期的石器、陶器中发现它们的渊源。
而青铜器纹饰则是继彩陶艺术之后又一重要图像资料推翻了传统的首领推选制度,确定了世袭王位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王朝的出现。
到了公元前16世纪,人们对于国王夏桀的暴虐统治十分痛恨,这时东方的一个古老部落在商汤领导下乘机起兵,夏朝灭亡。
商代原是以今河南郑州及其附近为活动中心,后屡次迁都,至盘庚时迁都于今天的河南安阳,即后来周朝人称为殷的地方。
自盘庚迁殷以后的商代又称殷代或殷商。
商代出现完整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和金文,尊天事鬼的祭祀活动名目繁多,仪式隆重,青铜文化在整个精神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周原先是活动于陕甘一带的古老农业部落。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朝,自此至公元前770年,史称西周;前770年,周平王把国都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时代又以前476年为界,前期称春秋时代,后期称战国时代,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为止。
综合起来看,青铜艺术集工艺绘画、雕塑、绘画以及书法等绘画种类的特征、手法和成就于一身,成为夏、商、周三代艺术成就最集中、最辉煌的代表。
青铜器在用途上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艺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以其雍容华贵、气势雄浑著称于世。
然而更让人们惊叹不绝的,还是青铜器上那些多姿多彩的纹饰。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纹饰,让中国古代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流传于世,才使得中国的青铜文化大放异彩。
远在文字语言出现之前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装饰有人面、鱼类、歌舞、植物等样式。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青铜纹饰便应运而生,并且逐渐细密复杂。
青铜纹饰来源于古人的生产和生活,因而其风格和特征也带上了时代的印记,分为了兽面纹、龙纹、凤鸟纹、火纹、变形动物纹、几何纹等。
1.兽面纹兽面纹也叫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在兽面纹盛行时,常作为主题花纹装饰在器物的腹部和颈下。
而在衰落后,一般作为辅助的纹饰出现在器物的耳、足上。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进行对称的排列,由眼睛、兽角、眉毛、耳朵、鼻子组成一张完整的脸。
兽面纹鼎正是因为这些鲜明的特征和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使得兽面纹图案庄严、凝重而又具有神秘的艺术特色。
2.龙纹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中,龙纹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花纹,基本贯穿了整个商周时期。
按照龙的形态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夔龙纹、顾龙纹、蟠龙纹、交龙纹等。
凡是躯体弯曲如蛇,张口嘴唇外翻,带角的动物基本都可以归为龙纹。
其中,夔龙纹是一种爬行状的龙形侧面图像,通常是对称式出现,装饰在器物口沿下方,或圈足上。
而顾龙纹顾名思义,是作回首状的龙形图像,常装饰于器物的口沿和颈部。
还有一种交龙纹,又称蟠螭纹,是龙的身体互相缠绕在一起的图像,常密布于器物表面。
3.凤鸟纹凤鸟纹是各种鸟禽的特点组成的图案,下弯钩形的鸟喙和脑袋上的角是凤鸟纹最明显的特征。
传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因此这种花纹经常出现在商人的各种青铜器上。
孟簋4.火纹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它以中间微微突起的圆形曲面,以及周边三至八道旋转的弧线来表现光焰的流动。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有哪些纹饰?这些纹饰都代表了什么?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有哪些纹饰?这些纹饰都代表了什么?趣历史⼩编为⼤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某问答⽹站上,我看到了⼀个⾮常有意思的问题,最近正在看商周青铜器纹饰相关的资料,正好这个话题能来跟⼤家聊⼀聊(附截图如下)。
纹饰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的⼀个重要内容,对它的深⼊研究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饕餮纹(兽⾯纹)、夔龙纹、凤鸟纹、圆涡纹、窃曲纹、波纹、蛟龙纹、蟠螭纹、螭虺纹、⽻纹、四瓣花纹、勾连雷纹、连珠纹、各种动物(犀⽜、鸮、兔、蝉、龟、鸟、象、虎、蛙、⽜、⽺、熊、猪等)纹、各种兽体变形纹、⽕纹、⼈物画像等。
饕餮纹(兽⾯纹) 饕餮纹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最主要的纹饰,在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达到顶峰,被⼴泛运⽤于先秦时期的王室祭器、礼器及⾷器上。
关于饕餮纹的⾸次记载,出现在《吕⽒春秋·先识览》:“周⿍铸饕餮,有⾸⽆⾝,⾷⼈未咽,害及其⾝,以⾔报更也,为不善亦然。
”不过这⾥所说饕餮纹的教化功能并不能正确地反映其思想内涵。
从汉字结构上看,“饕餮”两字都含“⾷”偏旁,主要特征是主体部分为正⾯的兽头形象,两眼突出,⼤⼝张开,有⾓与⽿;⼀些两边连着⽖与尾,另⼀些两边是长⾝卷尾的形状。
据《左传·宣公三年》载:“(王孙满)昔夏之⽅有德也,远⽅图物,贡⾦九牧,铸⿍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川泽⼭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能协与上下,以成天休。
”这⾥所说商代青铜器上的图像应是驱散“魑魅魍魉”的诸神。
⼜《礼记》载:“殷⼈尊神,率民以事神,先⿁⽽后礼,先罚⽽后赏,尊⽽不亲。
其民之敝,荡⽽不静,胜⽽⽆耻。
”也就是说商朝时期的社会,什么事⼏乎都要进⾏占⼘,加上完善的周祭制度,尊神的⼈们对祭祀⽤器应该⾮常重视。
在重要的祭祀⽤器上铸纹饰,那么这种纹饰⼀定在商⼈⼼中占据重要地位。
饕餮纹最初出现时或许和图腾信仰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进⼊先秦时期后,逐渐演化成为统治阶级的威严与主导地位的代表。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兽面纹又叫饕餮纹,它的特点是动物的正面形象,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
龙纹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
夔(kui)是传说中的一仲近似龙的动物。
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图形装饰变化多样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爬行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
大多作对称排列。
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卷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
《仪礼·玉藻》:“龙卷以祭。
”郑玄注:“画龙于衣。
”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
”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
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双体龙纹亦称“双尾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
盛行于商末周初。
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交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
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
《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
”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
”《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
”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
”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
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蛇纹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盛行于春秋战国。
蟠虫离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斜口,卷尾,蟠屈。
盛行于春秋战国。
凤鸟纹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西周早期大量出现于青铜器上动物纹工主要有马牛羊鸡犬猪六畜和野生动物虎、犀、兔、象、鹿、及蛇、龟、蟾蜍、鱼、蝉等动物的侧面或全躯形象。
火纹工火纹是太阳的标志。
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四道至八道旋转的弦线表示光焰的流动。
火纹又称涡纹。
几何纹工几何纹是几何图案组成有规律的纹饰。
春秋战国时期,几何纹在其它纹饰衰退后几何纹成为主体纹饰。
几何纹主要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云雷纹等。
弦纹是青铜器最简单的纹饭店之一,纹饰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它复杂花纹的衬托。
也有作人字形的纹饰,称人字纹。
盛行于商周,汉代仍沿用。
窃曲纹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线条构成的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
盛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时还在沿用。
人物画象工人物画象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声面,这类纹饰在青铜器上出现较晚,已经初步摆脱了规律代的对称图案,而是用流畅的线条,结合绘画和雕刻的手法,描绘出各种动景,如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活动,还有徒兵搏斗、攻城、水战等战争场面。
这一些用绘画形式表现的画象,是以后绘画艺术的先驱。
蟠螭纹蟠螭纹中的“蟠”屈曲,“螭”为没有角的龙。
其特征为张口,卷尾,或两龙相交,或群龙交缠。
一般交龙个体较大,这是与蟠虺纹有别之处。
蟠螭纹多见于鼎、敦、豆、壶、盘等颈、腹、盖、足部,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贝纹是多个贝壳形状的椭圆形,用绳索从中间连接起来组成图案,常用于器物的盖、腹的主题纹饰的边缘,盛行于春秋战国。
象纹最突出的特征是长鼻。
鼻长下垂,向里勾卷。
有的仅出现象首或象鼻为图案。
流行于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
鱼纹多饰于盘、洗内,呈鱼贯形,还常饰于铜镜上,皆为鲤鱼状,盛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沿用于宋至元明时期。
商代的鱼纹,背鳍和腹鳍各二,鱼形呆板;春秋战国的鱼纹只有一脊鳍,多张口,形象形动。
龟纹多饰于水器的盘内,刻画出龟的全形。
龟呈卧状,头蜷缩于甲壳内,壳上刻画有圆圈。
盛行于商代,沿于春秋战国。
蝉纹蝉纹有两种,一种以横向带状排列或以纵向连续排列,一般带蝉足,用主题纹饰;另一种多于三角形几何纹图案中出现蝉体,一般不带蝉足,大目,体近似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的条线,常以云雷纹衬地。
此种多作为主纹的配饰。
蝉纹盛行于商晚周初时期。
宴乐狩猎战斗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的一种重要内容。
以宴乐、舞蹈,狩猎、攻战、采桑等活动为题材。
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这种纹饰的出现,是与春秋战国之际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变革相联系的。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壶和河南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都是这类纹饰的典型代表。
牛纹多于器物的颈,腰上作牛的全形。
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作跪卧状,但全形的牛纹很少见。
一般为牛头纹较多见,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还有以牛头浮雕器物的盖或提梁的两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头鬲。
盛行于商周时期。
三角雷纹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
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斜线纹是以斜直线条为基础,连成八字形或叶脉形。
盛行于西周至春秋晚期。
绳格纹是以两根并连的绳股交结而成,连成长方格的网状,经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鹿纹鹿纹有全形鹿纹和鹿首纹两种。
全形鹿纹一般为卧鹿形纹,鹿首作回顾状,有的用卧鹿作成器物盖上的钮。
鹿纹很少见,从西周早期一直沿用于春秋战国时期。
虎纹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
虎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
多饰于鼎、尊等器物上和鉞、戈等兵器上。
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
走兽纹即为似虎非虎,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不可名状的兽类统归于此类。
有的走兽为侧面爬行,有的兽类为狂吼奔驰。
此类纹饰从春秋早期始,一直延续到隋唐,乃至宋元时期。
铜镜上此类纹饰较为普遍。
纹弦纹,即为直线纹,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它包括凸弦纹和凹弦纹两种。
凸弦纹是突出器物表面的线;凹弦纹是低于器物表面的直线,一般凹凸线纹为一至三道,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作其他纹饰的衬托。
弦纹多用于鼎、盉、鬲、甗等腹上,盛行于商周时代,两汉时期仍用。
云雷纹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
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为雷纹。
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盛行于商和西周,春秋战时期仍见沿用。
勾连雷纹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
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于春秋战国。
环带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因而又称波浪纹。
凹处常填以眉形、口形纹。
盛行于西周、后期。
涡纹又称火纹。
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
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
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
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重环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
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
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四瓣花纹青铜器纹饰之一,中心为方形的丁,周围伸出四个花瓣。
多见于商代。
战国时期仍有,纹形略有变异。
窃曲纹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鳞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形似鳞纹,常上下几层重迭出现。
早见于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
绳纹又称綯(tao 音桃)纹。
绳纹似两股、三股、四股或更多股索状,以波纹交错扭结成,多用于鼎、豆、敦等的顶、腹、足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圈带纹又称连珠纹,此纹是由若于个圆圈排列成带,有的圆圈中有小点,有的则无有。
常用于器物的盖、肩、腹的边缘部,大多装饰在主纹的上下部位。
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瓦纹似今之瓦形,由一排排平行的凹槽组成,形如仰瓦,用于盨、匜等之腹部或颈部,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
目雷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中间为目形,左右有延长的尾。
大多填有雷纹。
盛行于商至周初。
蚕纹人有谓之蛇纹。
它多用于器物的颈部或足部。
蚕体屈曲,有鳞节,呈长条形,头圆形或三角形,两眼圆睁凸出,尾亦上卷。
大多是单个排列,盛行于商和周初。
乳丁纹即为在斜方格形的每一格内,均有一个乳丁,乳丁周围以雷纹填空,但乳丁皆突出。
盛行于商中期至周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