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同性婚姻背后的法律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42.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篇一、引言同性出轨,即同性恋者在婚姻关系或恋爱关系中,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或情感关系的行为。
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渐开放,同性恋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同性出轨行为在法律层面仍存在争议。
本文将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出发,探讨同性出轨的相关法律问题。
二、同性出轨的法律定义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同性出轨尚未有明确的定义。
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同性出轨进行界定:1. 同性婚姻:我国法律尚未承认同性婚姻,因此,同性出轨主要涉及同性伴侣之间的婚姻关系或恋爱关系。
2. 性关系:同性出轨涉及同性伴侣与异性之间的性关系,包括性行为、性暗示等。
3. 情感关系:同性出轨还可能涉及同性伴侣与异性之间的情感关系,如恋爱、暧昧等。
三、同性出轨的法律责任1. 婚姻关系中的同性出轨(1)离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夫妻一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另一方可以提出离婚。
因此,婚姻关系中的同性出轨可能导致离婚。
(2)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因一方出轨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同性出轨作为一种出轨行为,同样适用该规定。
2. 恋爱关系中的同性出轨(1)分手:同性出轨可能导致恋爱关系的破裂,双方可能选择分手。
(2)名誉侵权:同性出轨可能对受害方的名誉造成损害,受害方可以要求侵权方承担名誉侵权责任。
3. 同性伴侣之间的同性出轨(1)财产分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时应当平均分割。
同性伴侣之间的同性出轨可能导致财产分割纠纷。
(2)精神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同性出轨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受害方可以要求侵权方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四、同性出轨的法律救济1. 起诉离婚:受害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解除婚姻关系。
第1篇一、引言同性恋,即同性之间的爱情和性取向,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在传统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同性恋在中国社会长期被视为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同性恋的认识逐渐开放,对同性恋者的权益保护也逐渐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同性恋法律规定,分析我国同性恋法律保护现状,并提出完善建议。
二、中国同性恋法律保护的历史回顾1. 同性恋在中国的法律地位自古以来,同性恋在中国社会并未受到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古代,同性恋行为虽然受到道德谴责,但并未被纳入刑法。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同性恋在中国社会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在20世纪之前,同性恋在中国社会仍然被视为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
2. 同性恋在中国法律保护的历史演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禁止重婚、纳妾、一夫多妻、有配偶者与他人通奸”,但没有提及同性恋。
此后,我国法律对同性恋的态度一直较为模糊。
(2)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同性恋问题,并在一些地方性法规中有所体现。
如1983年,《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办法》中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通奸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犯重婚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应当依法解除婚姻关系。
”(3)21世纪初: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我国对同性恋问题的关注逐渐升温。
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删除。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案中,删除了有关同性恋的条款。
三、中国同性恋法律规定现状1. 同性恋在中国法律中的地位目前,我国法律对同性恋尚未作出明确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自愿,男女双方年龄必须达到法定婚龄”,但并未涉及同性婚姻。
2. 同性恋者的权益保护(1)反歧视: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同性恋者作为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
第1篇一、引言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指同性之间基于爱情或亲密关系的性行为和情感表达。
在我国,同性恋现象一直存在,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同性恋在我国社会中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近年来,我国关于同性恋的法律地位和权益保护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法律规定同性恋的角度,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中国法律规定同性恋的历史演变1. 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同性恋现象并不被禁止,甚至在一些时期和地区,同性恋关系还被视为社会上层人士的风雅之事。
然而,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开始对同性恋现象进行批判和抵制。
新中国成立后,同性恋在我国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和“道德败坏”的表现,受到严厉打击。
2. 法律规定的变化(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结婚,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男女双方均达到法定婚龄;二、男女双方自愿结婚,不得强迫;三、男女双方不得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四、男女双方不得有精神障碍、生理缺陷等不能履行婚姻义务的疾病。
”此法对同性恋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2)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同性恋列为“流氓罪”的犯罪行为之一,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聚众斗殴,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任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四、调戏、侮辱妇女,情节恶劣的;五、聚众淫乱,情节恶劣的。
”这一规定对同性恋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3)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取消了“流氓罪”的规定,将同性恋行为从刑法中删除,但并未对同性恋行为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
(4)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同性恋行为进行了规范,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公共秩序,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斗殴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任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四、调戏、侮辱妇女,情节恶劣的;五、聚众淫乱,情节恶劣的。
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引言:自古以来,婚姻一直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家庭建设的基石。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同性婚姻问题逐渐成为了公众议论的焦点。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同性婚姻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其在法律层面的地位和权益问题也愈加突出。
本文将就同性婚姻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首先,我们将概述同性婚姻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其次,我们将探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立法现状和争议;最后,我们将分析同性婚姻的法律权益和挑战。
一、同性婚姻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同性婚姻是指两个相同性别的人以婚姻为形式建立起的伴侣关系。
虽然同性婚姻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对其合法化的辩论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对同性婚姻进行辩论和立法。
最早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国家是荷兰,该国于2001年通过了相关法案,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同性婚姻完全合法的国家。
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跟进,如比利时、加拿大、西班牙和美国等。
二、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立法现状和争议在世界各国,对于同性婚姻的立法和认可存在着不同的立场和争议。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将同性婚姻合法化,授予同性伴侣与异性夫妻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一直持保守态度,认为婚姻只能是异性之间的联姻。
这些立场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宗教、文化、社会价值观等。
同时,在一些国家,虽然同性婚姻法律上得到承认,但公众对此可能持有不同态度,这种认同差异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三、同性婚姻的法律权益和挑战同性婚姻合法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权益和挑战。
首先,同性婚姻合法化意味着同性伴侣享有与异性夫妻相似的权利,如财产共同所有权、继承权和医疗决策权等。
这为同性伴侣提供了法律保护,使他们能够在法律面前平等对待。
然而,同性婚姻法律化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一些国家可能还没有完善旨在保护同性婚姻伴侣权益的法律框架,导致同性婚姻伴侣在某些权益方面存在缺乏保护的情况。
此外,宗教、道德和道德约束的问题也时常引起争议。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同性婚姻问题在我国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同性恋者在法律地位、家庭权益等方面遭遇诸多困境。
本案例以一位女性同性恋者(以下简称“李女士”)的婚姻纠纷为切入点,探讨同性婚姻的法律问题。
李女士,女,30岁,自小对同性有感情倾向。
2016年,李女士与一位男性(以下简称“张先生”)相识,并迅速陷入热恋。
2017年,两人登记结婚。
婚后,张先生发现李女士的真实性取向,并要求离婚。
李女士则坚决反对离婚,认为自己与张先生结婚是出于真爱。
此案引发了社会对同性婚姻、家庭权益等问题的关注。
二、案例分析1. 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我国《婚姻法》规定,婚姻是男女双方自愿结合、共同生活的法律行为。
根据这一规定,同性婚姻在我国法律上并不被认可。
因此,李女士与张先生的婚姻关系在法律上是不成立的。
2. 同妻权益的保护尽管同性婚姻在我国法律上不被认可,但同妻权益的保护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本案中,李女士与张先生结婚是出于真爱,婚后感情也较为稳定。
然而,由于张先生发现李女士的真实性取向,导致婚姻破裂。
在这种情况下,李女士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首先,李女士在婚姻中承担了家庭责任,包括照顾家庭、抚养子女等。
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应当平均分割。
然而,由于同性婚姻不被认可,李女士在离婚时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财产权益。
其次,李女士在婚姻中承担了抚养子女的责任。
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子女由双方共同抚养。
然而,由于同性婚姻不被认可,李女士在离婚后可能无法获得子女抚养权。
3. 解决方案针对本案,以下提出几点解决方案:(1)加强同性婚姻法律研究。
在我国同性婚姻法律地位不明确的情况下,加强对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的研究,为立法提供理论依据。
(2)完善同妻权益保护机制。
针对同性婚姻中的同妻权益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同妻在婚姻、财产、子女抚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3)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普及同性婚姻知识,消除社会对同性婚姻的偏见和歧视,为同性婚姻争取更多社会认同。
第1篇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同性婚姻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
本文将从同性婚姻的历史背景、法律规定的演变、社会反响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同性婚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同性婚姻的历史背景1. 同性恋现象的历史同性恋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记载,但长期以来,同性恋行为被视为不道德、甚至是犯罪。
在中国,同性恋现象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2. 同性婚姻观念的演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一些地区和城市开始出现同性恋社群,同性婚姻观念也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二、同性婚姻法律规定的演变1. 同性婚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空白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对同性婚姻没有明确规定。
在《婚姻法》中,婚姻被视为男女双方的结合,同性婚姻无法得到法律认可。
2. 同性婚姻立法的尝试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和城市开始尝试为同性婚姻提供法律保障。
例如,2001年,上海市民政局首次为同性伴侣发放《同性伴侣证明》。
3. 同性婚姻立法的突破2015年,同性婚姻在我国香港地区获得法律认可,成为亚洲首个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区。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我国同性婚姻立法提供了借鉴。
4. 同性婚姻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法律地位2018年,我国同性婚姻在我国台湾地区获得法律认可,成为继香港、澳门之后第三个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区。
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同性婚姻在我国大陆地区法律地位的讨论。
三、同性婚姻的社会反响1. 同性婚姻的支持者许多人对同性婚姻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尊重人权、保障平等的表现。
他们主张同性婚姻合法化,以消除歧视,促进社会和谐。
2. 同性婚姻的反对者部分人对同性婚姻持反对意见,认为同性婚姻违背传统道德观念,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他们主张尊重传统,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
3. 社会反响的多元化总体来看,我国社会对同性婚姻的态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接受同性婚姻;另一方面,同性婚姻合法化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婚姻法中的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在中国婚姻法中,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婚姻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事务,是指由一男一女在法定条件下自愿结合而成的家庭关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平等与尊重的追求,同性婚姻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以中国婚姻法为基础,探讨同性婚姻在中国法律中的地位。
一、婚姻法对婚姻对象的规定中国婚姻法第二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结婚并准守婚姻法的规定,依法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
这一规定明确了婚姻的性别限制,仅限于一男一女的结合。
根据这一规定,同性婚姻无法在法律上得到承认与保护。
二、同性婚姻法律地位的争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和个人开始对同性婚姻法律地位发起争议。
一些倡导者主张通过修改婚姻法或制定特别法律,为同性伴侣提供合法结婚的权利。
他们认为,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是平等和人权的体现,有助于消除歧视和偏见。
三、法律制度现状尽管同性婚姻在中国婚姻法中并未得到明确允许,但中国的法律制度对同性伴侣的关系给予了一定的保护。
例如,在《婚姻法》修订过程中,有法学界人士对于同性婚姻的合法化进行了辩论。
此外,中国法律还承认同性伴侣在财产继承、赡养义务等方面享有一定的权益。
在有的地区,一些法院也开始受理同性伴侣的相关案件。
四、法律观念的转变与国际经验同性婚姻在全球范围内的合法化趋势也不容忽视。
例如,荷兰、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实现了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并且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接受。
这些国家的法律经验对于中国法律界和舆论界的观念转变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法律体系以及社会发展都存在差异,中国在推进同性婚姻合法化方面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
五、争议与挑战尽管同性婚姻逐渐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在中国社会仍存在着对于同性婚姻的各种争议与挑战。
许多人认为,同性婚姻违背了传统婚姻观念,会对家庭价值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而且,一些宗教、道德观念对同性婚姻持否定态度。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同性婚姻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对同性婚姻的规定尚存在诸多漏洞,导致同性伴侣在法律权益上面临诸多困境。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同性婚姻法律漏洞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同性婚姻法律制度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案例背景小王和小张是一对同性伴侣,相识于大学时期,感情稳定。
2018年,小王在得知自己患有不治之症后,为了给小张留下财产,决定登记结婚。
然而,在办理结婚登记时,婚姻登记机关以我国《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为由,拒绝了他们的登记请求。
三、案例分析1. 法律漏洞(1)同性婚姻合法性争议我国《婚姻法》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结婚,必须符合本法规定的条件。
”然而,由于同性婚姻在我国尚未合法化,婚姻登记机关以“一夫一妻”为由拒绝同性伴侣登记结婚,这显然与法律规定存在冲突。
(2)财产权益保护不足同性伴侣在法律上无法享有与异性伴侣相同的财产权益。
当一方离世时,另一方往往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2. 案例影响(1)损害同性伴侣合法权益由于法律漏洞,同性伴侣在财产、继承、子女抚养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损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2)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性婚姻法律漏洞可能导致同性伴侣家庭矛盾加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四、完善建议1. 完善立法(1)明确同性婚姻合法性建议立法明确同性婚姻的合法性,保障同性伴侣的合法权益。
(2)修改《婚姻法》相关规定建议修改《婚姻法》中与同性婚姻相关的条款,使其与同性婚姻合法性相一致。
2. 加强司法解释(1)明确同性伴侣财产权益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司法解释,明确同性伴侣在财产、继承、子女抚养等方面的权益。
(2)加强对同性婚姻案件的审理建议各级法院加强对同性婚姻案件的审理,确保同性伴侣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3. 提高公众意识(1)加强宣传教育建议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加大同性婚姻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同性婚姻的认识。
(2)倡导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建议社会各界倡导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消除对同性婚姻的歧视。
同性婚姻的法律保护和存在的问题同性婚姻是指两个相同性别的人在法律上结成夫妻关系,享有与异性婚姻相似的权益和义务。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对同性婚姻的法律认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尽管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法律保护,同性婚姻仍然面临一些存在的问题。
首先,同性婚姻的法律保护不均衡。
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法律承认同性婚姻,但全球范围内对同性婚姻的认同仍然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没有对同性婚姻予以合法认可,甚至禁止同性婚姻的存在,这导致同性恋者在法律上无法享有与异性婚姻相同的权益,如财产继承权、医疗决策权等。
在这些地区,同性伴侣只能通过民事伴侣关系或类似的法律形式来获得一定的法律保护,但这种保护往往不如婚姻所带来的权益全面且稳定。
其次,同性婚姻仍然面临社会和文化的歧视。
尽管同性婚姻在法律上得到认可,但在社会和文化层面,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
这些歧视和偏见可能导致同性婚姻的社会认同度不足,面临来自家庭、亲友以及社会其他成员的压力和抵触。
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只是一个开始,推动社会接受和理解同性婚姻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以促进包容和尊重。
另外,同性婚姻的法律保护还需要在一些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完善。
例如,在生育和收养方面,同性夫妻是否享有与异性夫妻相同的权益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国家和地区规定同性夫妻可以通过人工授精或代孕等方式生育子女,并享有相应的父母权益。
然而,在其他地区,同性夫妻可能面临一系列法律和社会障碍,使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生育子女的愿望。
此外,同性婚姻的跨境认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同性婚姻的法律认可存在差异,跨国同性夫妻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的困扰。
他们可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结婚合法,但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则无法得到法律承认。
这会对同性夫妻的生活和权益产生重大影响,包括财产继承、医疗决策和移民等方面。
综上所述,虽然同性婚姻的法律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浅谈我国同性婚姻背后的法律问题
————————————————————————————————作者:————————————————————————————————日期:
浅谈我国同性婚姻背后的法律问题-法律
浅谈我国同性婚姻背后的法律问题
文/张欣然
2015年6月26日,美国将同性恋作为一种正常的性取向,宣布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
在我国,据统计,同性恋人数已达到5000多万人。
其中,一些同性恋者以生活伴侣的名义长期生活在一起。
然而,我国法律尚不认可同性婚姻。
同性恋人的人权、生命、财产等遭受侵害后,屡陷维权困境,凸显了我国法律在这方面的缺失和空白。
同性婚姻历史
在我国,由于异性婚姻能延续人类的繁衍生息,所以,男夫女妻成为婚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曾以三纲五常教化百姓。
同性恋不仅被视为违背伦理、破坏纲常的行为,同性婚姻更是一种不利于血脉延续、人类繁衍的资源浪费。
虽如此,经笔者查找古今一些作者收集的历史记录,记载的同性恋者在当时仍然不乏其人。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古代,男同性恋又被称为“龙阳之好”。
这个典故出自于《战国策·魏策》龙阳君与魏王,龙阳君即魏王的男宠。
《战国策。
楚策》中的“安陵之好”也是如此。
古人还把男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这个典故出自于汉代。
汉哀帝因十分宠爱一个叫董贤的男子,每日和董贤“同卧起”,俨如夫妻。
有一天,哀帝和董贤一起睡午觉,哀帝醒后要起来,但衣袖被董贤压着,哀帝不愿意因抽出衣袖而惊动董贤,竞用剑将衣袖割断。
汉哀帝对董贤的宠爱竞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董贤才22岁,就位至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匈奴使臣前来朝拜,见到这么年轻的三公,也极为惊讶。
哀帝甚
至还想禅位于他,后因大臣反对才未坚持。
汉文帝和邓通则是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汉文帝是历史上记载的一代明君,“文景之治”是整个汉朝的盛世。
文帝也是汉朝最勤俭的皇帝,连一件穿破了的衣服都舍不得丢掉。
但他对男宠邓通的宠爱却无以复加,在邓通身上所花的钱难以计数。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社会,即使有三纲五常制约,性向为同性的人仍不在少数。
在现当代,这种同性相恋的现象也非少数,中国香港地区的天皇巨星张国荣与唐鹤德相恋数年,一直以伴侣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台湾的蔡康永也曾宣布自身的同性性向,并与其同性伴侣相守多年。
同性婚姻权益无法保障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5000多万名同性恋者中,500万~ 1000万名为男性同性恋者。
同性婚姻中的双方当事人不同于异性夫妻,他们虽然在一起共同生活,在共同生活期间也一同经营彼此或共同的财产,但由于没有法律对他们婚姻关系的承认和保障,彼此的身份只能是同居人或共同生活的人,他们不能享有和履行法律赋予异性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一、同性恋人无婚姻自主权
《婚姻法》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主权。
然而,同性婚姻却不适用该法律规定,婚姻登记机构对同性婚姻登记申请无法受理。
如湖南省的同性恋人孙某和胡某,因在婚姻登记处申请登记被拒绝,为维护婚姻自主权,于2015年12月16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材料,请求判令当地民政局为其办理婚姻登记。
法院受理后还尚未开庭,该案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我国首例同性婚姻维权案。
二、法律不承认同性恋人的“至亲”关系
异性夫妻受法律保护。
法律规定,若夫妻一方因疾病或外伤危及生命健康或形成残疾,另一方须依法履行照顾的义务,如遗弃,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同性夫妻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因为没有法律做保障,就只能靠彼此的情感做支撑。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同性婚姻中的当事人不仅身份异常尴尬,有时甚至会由此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如同性伴侣因婚姻关系法律不认可,面临一方因疾病或外伤急需进行手术时,即使另一方在现场,由于没有签字的权利,也只能眼睁睁地等待伴侣直系亲属的到来,承担因不能及时救治而出现的严重后果。
三、同性婚姻不受《婚姻法》保护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夫妻因琐事发生矛盾而引起摩擦的现象比比皆是,发生家庭暴力致人受伤的行为也存在。
因而,《婚姻法》第43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以上法条规定了异性婚姻在发生家庭暴力后,被害方主张维权的可以依法维权,施暴方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对于同性婚姻中的伴侣,当发生家庭暴力后,被害方却只能用《刑法》《治安管理保护法》来维权,在法律适用上以及维护当事人权益上就可能会有所偏颇。
四、同性婚姻双方“离婚”仅适用《合同法》
在日常生活中,当异性夫妻因感情破裂或一方出轨,可以选择离婚的方式
解决问题。
其方式可以是协议,也可以诉讼解决。
《婚姻法》第39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第41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第42条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对于同性婚姻,由于既不存在子女,又无法律保障,使婚姻关系变得不牢固。
若出现一方出轨或双方感情破裂,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无法像异性夫妻一样去办理离婚,而只能协商解决。
这就增加了同性婚姻的风险性。
如在婚后的共同财产分配上,即使该财产是双方婚后共同创造的,由于法律对他们的婚姻不认可,也不能依据《婚姻法》进行分配。
一旦在财产分割上出现分歧或纠纷,他们只能依据《合同法》走民事诉讼程序。
由于很多当事人在事前并没有保留有效的证据,或受证据收集的制约拿不到有效的证据,在诉讼中无法提供或提供的证据不全,都会导致败诉,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五、同性婚姻无继承权
在异性婚姻存续期间,若婚姻当事人一方因意外或疾病去世,依据《婚姻法》第24条规定,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夫或妻为有权的继承人。
也就
是说,即使一方没有立遗嘱,婚姻关系中的另一方也有继承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利。
而同性婚姻中,基于婚姻本身的无效性,其双方当事人的继承权也不受法律保护。
也就是说,同性伴侣中的一方在离世前如果没有或没来得及以遗嘱方式明确其财产由同性伴侣的另一方继承,那么,即使该财产是他们的共同财产,另一方也不享有使用和继承权。
这一点,也成为同性婚姻中的一个潜在的风险。
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对具有同性性向人的看法和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大部分人的看法也正在由歧视逐渐向认同或平等视之转变。
尤其是在美国宣布全美同性恋合法化之后,更有部分同性恋人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在迫切地寻求用法律的途径保护自己。
我国为这一特殊群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特殊“婚姻”背后的法律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