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4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2. 城市化的过程3. 城市化的特点4.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概念、过程、特点及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调查法:让学生课后调查所在地区的城市化现状,加深对城市化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城市化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4. 调查问卷:设计城市化现状调查问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简要介绍城市化的定义,阐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
3. 讲解城市化的过程:介绍城市化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
4. 讲解城市化的特点:总结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如人口流动、城市规模扩大等。
5. 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介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战略目标。
6.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讨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8. 调查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调查结果,交流心得体会。
9.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国际城市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对比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其差异与原因。
3. 探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新型城镇化战略。
知识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1.知识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特点:其变化曲线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表现(1)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
(2)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3、应用“推拉理论”说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知识三、地区差异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导致世界城市化进程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城市中心“岛屿”效应(1)雨岛效应: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原因是: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
(2)混浊岛效应;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3)热岛效应: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高。
(4)干岛效应: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
(5)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 .逆温现象B .水土流失C .热岛效应D .“臭氧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 带来的污染,应该( )A .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 .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 .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D .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答案:(1)C (2)A(11江苏高考)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优秀范文一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第四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1.概念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管道运速较快较慢最快最慢--运量较小较大最小--运价较高较低最低--灵活性居中好差最差连续性居中好差最差其它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受天气影响较大受自然条件限制大设备投资大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思考:为何古代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范进中举学科:高中地理学校:南和县实验中学姓名:杨娜题目: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内页不准署名)金瓯学校瓯北校区小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学科:___语文________班级:___九年级______任课教师:张海涛________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使学生从身边的事学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例。
【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Ⅱ必修》的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学情分析】1.由于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2.学生对一些生动的图片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课件中可以选取和城市有关的生动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能辅助教学。
3.学生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总结可能不全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城市化的优秀教学设计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以下就是的城市化的优秀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
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到达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开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开展水平上下;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那么为逆城市化)。
[准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开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对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够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他们人文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素养。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背景] 为响应北窖镇教育小组的号召,本人代表广东碧桂园学校参加“北滘镇中学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大赛,因而书写了本教案,并最终荣获本镇一等奖。
[教学课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通过资料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通过资料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家庭成员职业变动(现场调查)提问: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的父母亲、爷爷奶奶都从原来从事农业生产,转而变成现在的从事非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课讲授]:深圳是大家熟知的城市,以前它是一个渔村,现在却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的变化。
1、教师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图片“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和“人口变化”,通过读图,请你说出深圳用地面积及人口的变化。
百度图片搜索_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学生回答问题)2、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视频“深圳的发展”/v?ct=301989888&word=%C9%EE%DB%DA%B5%C4%B7%A2%D5%B9打开《深圳科学发展勇闯新路》视频,了解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城市化教案中图版(优秀)以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1. 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导入新课]对比深圳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图片,提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发展如此之快?深圳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进入主题]活动1:体会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活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读下列资料,获取、提炼并归纳促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
归纳:珠江三角洲的优势背景条件国际背景: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国内背景:我国开放的政策(先机)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良好的区位: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廉、等条件。
思考:在以上优势条件中20世纪80年代促进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条件是什么?国家开放的政策(政治因素)活动3:阅读p6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完成下表。
阶段特征原因开放初期城乡一体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群体系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等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活动4:自主学习:阅读p66“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完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表格。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理解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城市化的表现和衡量指标;3.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3. 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4. 探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思考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练习计算城市化率。
第二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掌握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概述;2.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 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3. 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4.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思考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与空间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掌握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它有什么空间特征?2. 讲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4. 探讨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思考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城市化过程及特点城市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城市功能不断扩展的过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城市化过程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
下面将从城市化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城市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经济和社会活动主要在农村进行。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长,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逐渐增加,从而推动大量的农民向城市迁徙。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并成为现代城市化的基础。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阶段。
由于农村人口增加和农业革命的推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形成了城市基础人口。
第二阶段是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城市经济活动的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
第三阶段是城市化进程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增加,例如城市的污染、交通拥堵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化进程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密度高。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人口密度更高。
这是因为城市具有丰富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以及各类文化设施等优势。
第二是城市规模大。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有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其人口规模可以达到数千万甚至更高。
第三是社会分工明确。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劳动力分工更加细致。
这使得城市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城市的发展也得以加快。
第四是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加。
城市生活需要大量的能源、水资源以及土地等,这对资源的需求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给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徙到城市地区,加上城市地区的土地和资源被用来扩展城市的规模和范围。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以下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一些重点:城市化的过程:1.人口迁移:城市化的第一步是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人口迁移。
人们离开农村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这导致了城市地区人口的增长。
2.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化的下一个阶段是城市规模的扩张。
城市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容纳流入的人口,并提供各种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
3.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工业化带来了工作机会和经济增长,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迁往城市。
4.城市化政策:政府的城市化政策对于城市化过程至关重要。
政府的政策可以鼓励人们迁往城市,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来支持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的特点:1.人口密度: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增加,人口集中在城市地区。
这导致了城市地区更加拥挤和繁忙,也给城市规划和管理带来了挑战。
2.经济活动: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活动和机会。
城市成为商业和产业中心,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条件。
3.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包括交通设施、水电供应、医疗设施等。
城市化进程也需要城市规划来确保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有效运营。
4.社会和文化变迁:城市化对社会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环境挑战:城市化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城市化导致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6.不平等问题: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问题。
在城市地区,富裕和贫困的差距更加明显,一些人因为缺乏教育和技能而无法从城市化过程中受益。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
2010——2011年度高一学年下学期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制定人:商静雪审核组长:郭加英审核主任:张贵芹时间:编号:06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城市化的概念和意义;2.明确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及差异。
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及差异。
本节《名师伴你行》的“预习新起点”部分。
2.“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这种说法你认同吗,说出你的理由。
一. 城市化※1.概念:2.表现:3.意义:第一第二第三二.城市化动力机制※三.城市化特点1.发展中国家2.发达国家3.中国的城市化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是20世纪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水平的高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无关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别不断扩大2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A、城市人口数量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比C、城市面积的大小D、城市职能的重要性“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3—5题3.此图说明了该地区()A、城市化水平很高B、城市人口约为2500万C、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D、人口密度大4.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A、巴西B、印度C、英国D、中国5.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一.选择题读1790~2000年某国乡村和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1—2题1.20世纪下半叶,该国乡村人口的比重()A、大幅提高B、持续提高C、大幅下降D、没有变化.该国位于()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拉丁美洲读下表回答3—4题:3.近20年中,上述四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是()A、①B、②C、③D、④4.①国与②③④三国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①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比②③④三国大C、①国第二、三产业比②③④三国发达D、①国人口增长率比②③④三国低读下图,回答5—6题5.图中a所示的国家可能是( )A、印度B、新加坡C、美国D、德国6.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7.下列有关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B、人口流动、职业变换十分活跃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教学合一探究式教学法”学案科目:地理课题: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王美霞主审:高一地理教研组【知识导学】一、城市化1.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和在空间上积聚、的过程。
在城市化过程中,比重持续,劳动力从向,不断扩大。
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创造机会,缩小;第二,带动,改善;第三,相互影响的;第四,提高;第五,影响着乡村的,并提高。
3.乡村—城市转型是指,实际是转变。
在我国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二是,三是。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越高。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过剩,大量转移。
3.在大多数城市,主要支柱,能够,并为服务业。
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总体来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推进到发展阶段。
2.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影响:一是,随着,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二是,城市外围地带的增加。
有的发达国家建设了较多的。
三是,由于,加之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
四是,出现。
五是,注重营造,重视保护。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总体水平。
2.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推进迅速。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
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和。
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则比较高。
2.“虚假城市化”特点是: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城市总体发展和相对落后。
洲国家的状况最为突出。
3.“滞后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
如、、等国就属于这种状况。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影响: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造成很大压力。
二是: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结果导致城市。
(3)中国的城市化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不断提高。
2. ,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3.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求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要求,完善城镇体系,;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