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湖南省、江西省2018届高三十四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40
江西省红色七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
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湖南省重点名校2018届高三大联考(入学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8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中学生课外文化娱乐生活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诗词大会》、网红、手机、纸质书、《新闻周刊》、热播剧、动漫、游戏、创客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呈现你了解的中学生生活,并表明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烟草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烟草事业。
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
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
大量事实表明: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
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
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
2018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美术实际上可用山水来概括之,因此,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国人是“爱好自然”“师法自然”的。
在环境艺术中,我国的庭园尤以“自然”闻名,不但使得19世纪以来的欧西人士产生了向往,也使我国一些建筑界人士常常把造园艺术看做中国建筑艺术的核心而加以夸张,从而大大地强解、误解了庭园的“自然”精神。
②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是指“世外”,很显然,这个方框代表着人世。
它不但代表了、暗示着人为的居住环境,同时表示在此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
这个方框的外面,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
③我们对自然没有恐惧感,世内世外表示我们对不同的行为法则的看法。
自然界,具体地说是外界的环境,是反映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观。
④当然,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
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因为只有在精神化的自然界中,才能克服真实的自然界所加予人类生存上的压迫与威胁。
⑤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造成了这种精神化的自然意象。
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界是世外之天堂。
自然与现世的文明生活环境,不但构成了对比,而且显然形成了两个极端。
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内外取一个平衡点,亦即所谓“方圆之间”。
在世上做一个规规矩矩、顺遂世情的人,又能优游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养性,因而能知天命。
⑦努力达到这样的实质生活环境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目标。
可是这种自然观与环境的创造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其结果在我看来,是臆造的自然。
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赏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见南山”忘却穷困潦倒的人究竟也是不多的。
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方框以内的文明生活仍是大家所迷恋的现实。
在若干世纪的传统之中,文学、艺术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逐渐代替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只能满足于方内的方外感。
湖南省重点名校2018届高三大联考(入学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8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湖南省、江西省2018届高三十四校第一次联考英语试卷由长郡中学;衡阳八中;永州四中;岳阳县一中;湘潭县一中;湘西州民中;石门一中;澧县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株洲县一中;株洲市二中;麓山国际;江西南昌二中;江西九江一中联合命题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 满分30分)做题时, 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 5分,满分7. 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 £9.15.C. £9.18.答案是C。
1.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ace?A. In a library.B. In a cinema.C. In a bookstore.2. When will the man call his wife?A. 9:30 a.m.B. 10:00 a.m.C. 10:30 a. m.3. What sports course will the woman probably take this term?A. None.B. Football.C. Swimming.4. What can we infer about the girl?A. She dislikes her mom.B. She cannot afford a present.C. She is not good at study.5. What‟s wrong with the man?A. He ate something wrong.B. His tongue hurts.C. His head aches.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 5分,满分22. 5分)听下面5 段对话或独白。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赣州市十四县(市)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僻字的文化意义①在“汉字听写”比赛中,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并不受青睐,比赛的意义就是看那些学生选手能否写出高难度的字和词。
所谓高难度,就是在现代汉语中用不到或者难得一见的字和词:比如“捍蔽”“溪刻”“唼喋”等等。
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词,现在露出了芳容。
它们躺在某些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或者在文学作品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光顾,它们可能也没有机会光临。
②人们有理由质疑出题人的意图:那些古怪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选手们,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一部分比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即除了比赛上的意义,它们还有深刻一点的文化意义吗?③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有点自然淘汰的意味。
孤立地说,那些僻字对今人有意义,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特别的功用,那是无稽之谈。
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特定的语境,文字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的,也难说今后会派上什么用场;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创造能力。
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我们古人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也表明人类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和彼此的不可替代性。
④我想,随着汉字听写比赛的深入,古奥冷僻的词语或许也会不甘寂寞,纷纷登场。
作为一档竞技节目,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相对常用的而又容易读写错误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
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的。
“汉字听写”比赛也许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会长久流传下去。
⑤没有进入日常生活用语的僻字,像是古董。
除了供摆设、观赏,古董大多数时候是压在库房的,僻字的情形也相似,压在古文献和辞书中,难见天日。
不过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
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有时会在某些境遇中又重新露头,成为文化焕发活力的新因素,文化神秘的伟力有时就缘于偶然性和突变性之中。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解析版】2018年4月8日第一版,2018年5月23日修订(高映东)序图:迟子建、王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2018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网络文学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纯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精英文学”,作为借助互联网媒介传播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纸媒文学”。
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
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网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
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
与纸媒小说相比,网络连载几乎受篇幅限制,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
它们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扩大了,主角处在各种矛盾与困境中,一步步地成长,不用隐喻,不跳跃,不用读者猜谜,将所有的场景、对话,所有的故事过程,如实道来,一点点地展示给读者,把读者带到快乐阅读的体验之中。
与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小说对接了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正能量价值观。
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
网络小说常见的主角“升级”“逆袭”的人生道路,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
网络小说讲述的多是奋斗者的故事,也都是有尊严者的故事,设定世界以人物为中心存在。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
这些套路是通俗小说模式的有效运用,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语文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①“谁道闲情抛掷久”——你要看他的转折。
“闲情”意为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
所以,“我”曾经挣扎着要把这闲情抛掷。
这是第一层意思。
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
你再看他开头两个字——“谁道”——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
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
”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
《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
”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②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 “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一份惆怅还依旧。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 “依旧”,都是笔法的盘郁。
他所写的闲情和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事件。
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落空的感受。
③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他有一种在痛苦面前执着且不放弃的精神。
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
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
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才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在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
④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这样的词句表现了几点特色:一是“不辞”二字,有一种奋斗和挣扎,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
还有“镜里”两字,它有一种自觉和反省,冯延巳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
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
(解析版)湖南省、江西省2018届高三十四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湖南省、江西省2018届高三十四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由长郡中学;衡阳八中;永州四中;岳阳县一中;湘潭县一中;湘西州民中;石门一中;澧县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株洲县一中;株洲市二中;麓山国际;江西南昌二中;江西九江一中联合命题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考试时间:2018年3月3日14:30-17:0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之美世界中,“工匠”既要“创物”(包括发明、创造、设计等)以弥补自然的缺失,还要“制器”(制造、生产)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及其相关需求,更要“饰物”以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或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等,是三位一体。
由此而言,依据现代社会分工,“工匠”既是哲学家、科学发明家,也是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还是艺术家和美化师等,是多重身份或职能的统一。
手艺工匠在自然经济时代创造了男耕女织的手艺美学图景和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机械工匠在工业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机械化大生产的机械美学图景与全新的人造生活方式。
数字工匠在虚拟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高情感化智能的数字美学图景和后人类新生态生活方式。
大国工匠,则是工匠各个历史形态审美典型化,突出了“工匠”对于国家强盛和人类社会福祉的决定性价值和意蕴。
制器尚象,工匠之美的原则。
作为中华美学基本范畴,“象”在工匠之美中更有其特殊意义。
一般而言,工匠造物的结果是一定形体的器物,但真正意义上的“器”,不在于“形”(实存性、物质性),而在于“象”(精神性、情感性),而“象”内涵着“意蕴”“智慧”等,是工匠的技术原则(巧)和艺术原则或审美原则(饰)的高度统一(《说文》“工,巧饰也”),同时也是中华易学美学传统具体化。
五材并用,工匠之美的智慧。
“五材”既指世界构道”的工匠之美的哲学价值。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7月25日第07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对国家强盛和人民福祉均有贡献。
B.“五材”指五种物质和工匠活动的五种具体材料,又指人类的五种德性,更倾向于物质层面。
C.现代社会里,“工匠”本来就是哲学家、科学发明家、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艺术家等。
D.为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工匠”就要“创物”“制器”和“饰物”,达到三位一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工匠有美为立论前提,依次论述工匠角色美、作用美、美的原则和美的智慧等。
B.本文论述了工匠的角色和工匠的历史作用之后,转而论述工匠之美,层次分明。
C.作者用“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句话补充证明工匠之美的创新有其意义和价值。
D.本文在论证上主要采用理证法,但例证法也运用得游刃有余,不枝不蔓,事实无堆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器的精神性和情感性,可能比实存性和物质性更重要。
B.技进于道,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又神秘的美学样态,与器以载道截然不同。
C.“五材”既指物质层面,又指精神层面,是“虚指”“五材并用”是工匠之美的智慧。
D.工匠之美的创新可能让“工匠之美”超越“工匠”,赋予工匠更为神圣的美学或宗教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6题。
情无赝周海亮四二年逃荒,爷爷把什么都扔了,包括那把壶。
一路上九死一生,待回来,壶仍然躺在自家院子里,染满尘埃。
擦了擦,釉黑,斑蓝;敲了敲,音色沉美。
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时间越久,越有感情。
可是现在父亲病了,很严重。
他需要一笔钱。
唐钧就想到了执壶。
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卖掉执壶,等于要了爸的命。
唐钧说,也许卖掉执壶,能救爸的命。
妻子说,你能保证不让爸知道?唐钧说,不告诉他就行。
妻子说,你以为你能瞒过去?唐钧长叹一声,说,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唐钧找到朋友,说他有意出手那把执壶。
朋友听了,眼珠子当时就直了。
朋友也許比父亲更喜欢那把壶。
朋友是小城有名的收藏家,他知道一把品相极佳的执壶的价值。
几年前他曾有意买下这把壶,却被唐钧的父亲骂了一顿。
真打算出?朋友问。
真打算。
唐钧说。
老爷子同意了?同意了。
拿来!价钱好商量。
壶就卖了。
唐钧查过很多资料,价钱绝对是对得起这把壶的价钱。
现在父亲住进医院,他不知道父亲还能不能熬过来。
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万一熬不过来,他想用这笔钱带父亲到处转转。
之前,父亲一直想去一趟西藏。
可是父亲突然很想看看那把执壶。
你哪儿来这么多钱?父亲问他。
借的。
我怀疑你把它卖了。
病床上的父亲说,这几天,我总是心神不宁的。
壶在家里呢。
他低着眼睛,不敢看父亲的脸,您那么喜欢它,我不会卖掉它的。
我想看看壶。
父亲固执地说。
没办法,唐钧只好再一次找到朋友。
朋友说,君子不夺人之爱——要不这样,壶你先拿回去,钱你也送回来。
唐钧只得把父亲病重的事情跟他仔细说了。
朋友想了想,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还可以这样,壶你拿回去,钱算我借给你的,你给我补张借条就行。
最终,唐钧既没有给朋友补一张借条,也没有把壶拿回去。
不过他捧回了一把执壶的赝品。
他问朋友,这样行吗?朋友说,相信我,别说你爸,就连业界专家,都很难分辨出来。
父亲捧着壶,细细地看,笑了。
他说,是咱家那把,看来你果然没有说谎。
唐钧笑笑说,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怎会卖掉呢?心里,却隐隐地痛。
再痛,也认为自己做得没错。
他不否认执壶的价值,但他还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无价之宝,在父亲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
父亲没能熬过来。
但父亲安然地死去,几乎没有痛苦。
父亲走后第九天,他将执壶还给朋友。
朋友细细看了看,擦过,小心地把壶收起。
唐钧问他,哪儿弄来的赝品?朋友说,这不是赝品,这就是你卖给我的那把执壶。
唐钧有些吃惊,忙问,为什么不弄个赝品?朋友笑笑说,你父亲对这把执壶的感情这样深,假如真是赝品,我相信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他虽非专家,但是自家的东西,他绝不会看错的。
不会吧?唐钧有些不太相信。
找个世界上最像你的男人冒充你,你认为他能不能看出来?朋友说,当他发现你拿了赝品给他,他会怎么想?或许直到离去,他都不会安心。
可是万一我把它弄坏了呢?磕了,碰了,或者不小心打碎……我相信你肯定不会的。
朋友笑笑说,在你心里,只要父亲喜欢,哪怕它是赝品,也价值千金,需要小心呵护……万一我发现它不是赝品,死不认账呢?难道你不怕我昧下它?你肯定不会。
认识这么多年,我对你的这点信任还是有的。
朋友笑着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一个儿子的孝心更有价值呢?(摘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0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如借助唐钧妻子之口和朋友之口表达主人公的孝心,借唐钧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衬托主人公心理。
B.插叙唐钩朋友被唐钓父亲骂了一顿,既说明唐钧父亲对执壶十分珍惜,又让朋友产生疑问的情节合情合理。
C.“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这句话既体现了唐钓对友情的珍视,又体现了唐钧对父亲的一份孝心。
D.文章以“情无赝”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充分说明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真挚的,不像商品那样有真假。
5.简要分析执壶在小说中的作用。
(5分)6.小说有效使用了延迟手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12年,我国开始研发中国标准动车组;2014年完成方案设计;2015年,中国标准动车组下线,开展了标准动车组试验和运用考核。
如今,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投入使用。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研究员赵红卫表示,未来中国高铁将全面更新替换。
如果目前2586组“和谐号”全部替代为“复兴号”,记者粗略估算,替代空间将达到4000亿。
而“十三五”规划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预期新增1.1万公里铁路建设,意味着将新增1320个组“复兴号”,增加2000亿空间。
总体看来,“复兴号”将推进6000亿国产替代。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走出去’的战略。
”赵红卫说。
相比于日、法、德等国的高铁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中国高铁技术关键优势有三点:一是轨道、隧道建造技术更高,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譬如中国高铁技术能够保证在很大温差情况下铁轨不变形;二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团队过硬,整体人马能够做到随调随用;三是中国高铁的修建造价比发达国家更低。
英国广播公司在2014年“中国的高铁革命”报道中援引数据指出,中国高铁建设成本不超过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二,每公里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万至2100万美元,而欧洲这一数字为2500万至3800万美元,美国则估计高达5600万美元。
(摘编自《中国报道》2017年8期)材料二随着“复兴号”陆续为“和谐号”顶岗,中国标准“国产替换”将开启经济增长新里程,值得期待。
首先,中国标准直接惠顾动车组发展,车型更换带来巨大产业机遇。
我国动车组是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从德国、法国、日本等引进技术,基本上是合资生产,使用外方技术。
虽然已经发展到第二代动车组,但有些技术还是打着外方的“胎记”,知识产权依然不在掌握中,包括车轮、轴承,还有制动刹车系统等都依旧采用外国标准,由国内零部件商进口组装。
其次,中国标准带动产品全面升级,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是标准的提升,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是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
倘若全国各行各业的产品都进行中国标准的全面升级,一定能够带动经济,克服眼前徘徊状态,提高增长水平。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完善标准管理,着力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摘编自《产权导刊》2017年8期)材料三2003年,中国高铁走上了“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的研发路径,使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弯道超车”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争取时间优势的同时,也留下了兼容性难题。
我们当初从海外引进了1型车、2型车、3型车和5型车四种不同的技术平台。
这些车型技术路径不同,使咱们用最短的时间博采众长,造出商铁并投入使用,让经济社会尽快受益。
但是基于不同平台研发出的车型,并不能互联互通。
“和谐号”没有做到标准化统型,不仅司机操作台不同,车厢定员座位数与布局不同,有些车甚至车厢连挂处的高度都不一样。
即便是同一速度等级的动车组,如果车型不同,也不可能重联运输。
如果某节车出现故障,需要组织乘客换乘,临时调来的车一旦车型不同,就会出现要么“挂不上”,要么“缺座位”。
标准不一,不仅增加了运营难度,也提高了运营和维保成本。
因此,我国急需针对不同型号的动车组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动车组在服务功能、运用维护上的统一,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