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件 12理气剂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86
第十一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越鞠丸(芎术丸)《丹溪心法》[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各6-l0g)[用法]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原书未著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水丸,每服6-9g,温开水送服。
亦可按参考用量比例作汤剂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方解]本方证乃因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致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
气郁而肝失条达,则见胸膈痞闷;气郁又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故见胸胁胀痛;气血郁久化火,则见嗳腐吞酸吐苦之火郁;气郁即肝气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气滞,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则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而见恶心呕吐。
反之,气郁又可因血、痰、火、湿、食诸郁导致或加重,故宜行气解郁为主,使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
方中香附辛香入肝,行气解郁为君药,以治气郁;川芎辛温入肝胆,为血中气药,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栀子苦寒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辛苦性温,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味甘性温入脾胃,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四药共为臣佐。
因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晶,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丹溪立方原义:“凡郁皆在中焦”,其治重在调理中焦而升降气机。
然临证难得六郁并见,宜“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应视何郁为主而调整其君药并加味运用,使方证相符,切中病机。
本方的配伍特点: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气郁偏重者,可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等以助行气解郁;血郁偏重者,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等以助活血祛瘀;湿郁偏重者,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以助利湿;食郁偏重者,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以助消食;火郁偏重者,重用山栀,酌加黄芩、黄连以助清热泻火;痰郁偏重者,酌加半夏、瓜蒌以助祛痰。
方剂学理气剂课件一、方剂学概述二、理气剂的定义与作用理气剂,顾名思义,是指具有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作用的方剂。
理气剂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气机不畅、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等病证。
根据病证的不同,理气剂可分为行气剂、降气剂、补气剂、温气剂、清热剂等类型。
三、理气剂的制法与特点1.制法理气剂的制法主要有两种:煎剂和丸剂。
煎剂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次服用。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加蜜或水制成丸状,每次服用一定数量。
2.特点(1)药物配伍:理气剂在药物配伍上,注重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实现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2)药效缓和:理气剂药效缓和,适用于慢性病、虚弱病患者。
(3)药力持久:理气剂药力持久,作用范围广泛,可同时治疗多种病证。
四、临床常用理气剂1.行气剂行气剂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病证。
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2.降气剂降气剂具有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等作用,适用于胃气上逆、肝气犯胃等病证。
如半夏厚朴汤、四逆散等。
3.补气剂补气剂具有补益气血、调理气机、强壮身体等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气虚等病证。
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4.温气剂温气剂具有温中散寒、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寒凝气滞、脾胃虚寒等病证。
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5.清热剂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热毒内蕴、气滞血瘀等病证。
如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
五、理气剂的临床应用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选用相应的理气剂进行治疗。
2.灵活加减: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加减,以增强疗效。
3.联合用药:理气剂可与其他类型的方剂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4.注意事项:理气剂不宜过量服用,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六、理气剂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剂,具有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掌握理气剂的制法、特点和临床应用,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学——第十二单元理气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理气剂的适用范围理气剂适用于气滞或气逆证。
要点二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注意辨别气滞与气逆。
理气剂多辛燥伤津耗气,勿使过剂。
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应慎之。
细目二行气要点一越鞠丸(芎术丸)《丹溪心法》【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组方原理】香附治气郁,川芎治血郁,栀子治火郁,苍术治湿郁,神曲治食郁。
因痰郁由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得解,故不另用治痰之品。
方歌: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趣记:越鞠神父治凶猪。
越鞠神附栀芎术。
要点二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组成】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升桂枝一两瓜蒌一枚【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组方原理】君:瓜蒌—涤痰散结,开胸通痹;薤白—通阳散结,化痰散寒。
臣: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
佐: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鉴别】枳实薤白桂枝汤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均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功。
瓜蒌薤白白酒汤以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为主,适于胸痹而痰浊较轻者;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散结之力较大,适于胸痹而痰浊较盛者;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之力尤大,并能下气祛痰,消痞除满,用以治胸痹而痰气互结较甚,胸中痞满,并有逆气从胁下上冲心胸者。
要点三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组方原理】君: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
佐:生姜—降逆消痰;茯苓—渗湿健脾。
中医方剂学第讲理气剂PPT课件•理气剂概述•常用理气剂介绍•理气剂组方原理与配伍禁忌目录•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现代研究与进展•总结与展望01理气剂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理气剂是以理气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分类根据作用不同,理气剂可分为行气剂和降气剂两类。
行气剂主要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降气剂主要用于气机上逆的病证。
功效与作用功效理气剂主要具有行气散结、疏肝解郁、和中止痛、降逆止呕等功效。
作用理气剂可用于治疗多种因气滞或气逆引起的病证,如胸胁胀满、胃脘疼痛、嗳气呕吐、月经不调等。
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适用范围理气剂适用于多种因气滞或气逆引起的病证,如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胃气上逆所致的恶心呕吐等。
注意事项使用理气剂时,应注意辨别病证的虚实寒热,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同时,理气剂多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者慎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也应慎用或禁用。
在服药期间,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02常用理气剂介绍组成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主治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方解柴胡疏肝散以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配伍香附、川芎活血行气止痛,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诸药相合,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柴胡疏肝散•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方解:逍遥散以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配伍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温胃和中。
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
方解四逆散以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配伍枳实行气散结,芍药柔肝缓急止痛,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第十二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剂越鞠丸(又名芎术丸)《丹溪心法》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组成】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各等分(各6~10g)【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各6g)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各4.5g)甘草炙,五分(1.5g)香附一钱半(4.5g)【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
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木香顺气散(《证治准绳·类方》引《医学统旨》)组成:木香香附槟榔青皮醋炒陈皮厚朴姜汁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炒枳壳麸炒砂仁各一钱(各3g)甘草炙,五分(1.5g)功用:开郁化滞,行气止痛。
主治:气滞不舒,肝胃不和,腹胁胀满或胀痛,胸闷食少,大便不利。
【鉴别】柴胡疏肝散与木香顺气散均有香附、陈皮、枳壳、炙甘草,具行肝脾之气的作用。
但柴胡疏肝散中又用柴胡配伍川芎、芍药,在行气之中兼以理血,治疗肝气郁结兼血行不畅之证;而木香顺气散行气之力大于柴胡疏肝散,又有厚朴、苍术、砂仁既行气又祛湿,治疗气机郁滞兼有脾胃湿阻之证。
柴胡疏肝散为四逆散的变方,二方均有疏肝理气作用。
但四逆散中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药等量配伍,侧重于调理肝脾气机;而柴胡疏肝散重用柴胡,轻用甘草,易枳实为枳壳,加入调气活血之香附、陈皮、川芎,行气活血止痛之力较强。
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降热开郁痛自蠲。
【组成】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各9g)【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胸腹、胁肋、脘腹诸痛,或痛经、疝气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延胡索汤(《济生方》)延胡散治七情伤,血气刺痛服之良;归芍乳没草姜桂,木香蒲黄与姜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