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路遥文本中的自传色彩
- 格式:doc
- 大小:12.43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一个民族的文学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走向世界获得全世界的认可,它就必须首先是民族的;一个作家要想流芳世让人民永远记住他,他就必须首先去关心人民,心怀苍生。
路遥正是这样,他一直把文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投注了极大的热情。
他运用六年时,以其澎湃的激情,创作了《平凡的世界》,给我们展示了黄土高原人们伟大的心灵,作者满怀激情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巨大的情感图画,从而展现出平凡人物的崇高灵魂,散发着人情美的光辉。
作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而作家的生活经历是他创作必要的积累。
一切的经历都是财富,正因为有了这样真切的生活感受,才有了对人生和人情的准确把握,才有了《平凡的世界》。
这部作是路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寄托,是他对人情世界的挖掘和人情美的展示。
一、黄土地情节中的人性美作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而作家的经历是他创作积累的源泉。
一切的经历都是财富,正因为路遥有了种种真切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才有了对人生、人情的准确把握,才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和文学作,才有了他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作可以看做是路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寄托,是他对人情世界的挖掘和人情美的尽情展示。
(一)路遥的思想源于黄土地路遥,坎坷一生,黄土地的农村生活让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黄土地给他的不仅是生命,还有他对生活及人情世界的理性思考和后来的作创作。
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黄土地上过着平凡世俗的人生,这是路遥;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土地上创造着不平凡的艺术人生,这个人也是路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还是路遥。
他的名字中就蕴藏了如此深刻的含义可以味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决心和毅力。
《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和奋斗精神的人情的世界。
在那块黄土地上的人们正是路遥心中的“边城”,充满着人情味儿,是作者理想精神的一种寄托。
一个成熟的作家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
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中,才有可能调动起全部的热情与激情,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才智和艺术个性,创作出具有强大艺术魅力和顽强生命力的文学作。
路遥的长篇小说创作艺术路遥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备受赞誉。
自他于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问世以来,他的作品一直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内心。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而且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追寻了人类生活的真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路遥的长篇小说创作艺术。
首先,路遥的小说创作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他广泛涉猎中国古代文化,融入了众多传统文化符号和象征,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智慧,路遥成功地将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社会的问题相结合,展现出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全面的中国社会形象。
其次,路遥的叙事手法非常自由和灵活。
他善于运用多种叙事视角和时间结构,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
通过这种多层面的叙事方式,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到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此外,路遥的小说作品以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为特色。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塑造,展现了人们不同的命运和生活道路。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路遥都能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些人物形象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点,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并感受到他们的人性之美和悲凉。
另外,路遥的小说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情感渗透力。
他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使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厚意。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爱恨情感,表现出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情感深度不仅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还能够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最后,路遥长篇小说的叙事脉络和结构架构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他善于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叙述,让读者沉浸其中,体验到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而且,他的作品常常以复杂的剧情线索和错综的人物关系为基础,既展现了社会的多元性,又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读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伟大的艺术家是时代的眼睛。
通过这眼睛,时代看见一切,看见自己。
----罗曼·罗兰第一次听到路遥这个名字是从高中语文老师处得知,第一次接触路遥是看《平凡的世界》,当时很好奇为什么一部小说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以至于各个高校都将此本书作为学生必读书目。
读过《平凡的世界》逐渐深深的被路遥所折服。
前段时间,看了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又想起了自己的一些事情。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大伯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1973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编辑部工作。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6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
《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92年路遥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路遥自始至终都同养育自己的乡土故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城乡交叉地带”。
然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1982年该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当代》。
《在困难的日子里》是路遥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撷取素材·加工制作的,读完这个中篇,可以看出这或许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体色彩。
作品反映的背景时期为三年困难时期,作品中人们不仅看到城乡之间深藏着的种种差别,而且看到了为缩小这种差别而努力的种种苦衷。
主人公马建强在一九六一年的困难时期考入县上唯一一所高中---县立中学。
生活对于农户人家本就不易,在恶劣的困难时期生活更是举步维艰。
由于家中贫困,父亲无力供他读高中,在全村的乡亲们支持下,他父亲改变了主意。
路遥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当着路遥的面说:“你的作品语言不好,就没有人家某某的语言优美。
人家那语言,才是文学语言。
可是,在你的小说中,找不到一句人家某某某那样的语言。
”路遥在最后的发言中回应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我只想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所以,如果我的作品中哪怕出现一行某某某那样的文字,我都要坚决地把它划掉。
”路遥当时很激动,说到“划掉”的时候,右手做了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动作。
由此可以看出,路遥的语言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文试从《平凡的世界》的语言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语言描写朴素而平淡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在他看来,倘能“顺物玩情”,则可“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王安石也推崇“平淡”的风格和境界,而且认为那是一种不易达到的高度:“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集》) 凡是读过《平凡的世界》的读者,恐怕都不会忘记田晓霞和孙少平在麻雀山上见面的情景:内心的骚动让他坐立不安,他索性仰面躺在一片枯草上,两只手垫在脑后,茫然地望着暮色中的天空。
天空已经亮出几颗星星。
晓霞也不再出声,静静地坐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两只手抱着膝头,凝望着远方的山峦。
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光。
小树林中,归巢的鸟雀扇动着扑棱棱的翅膀。
没有风,空气中流布着微微的温暖。
春天的黄昏呀,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思和深远的联想,也常常叫人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忧伤。
路遥运用朴实的抒情性语言,准确地刻画了黄昏外在的物象,也传神地写出了人物内在的心象,从而创造了一个心物合一、情景互渗的画面;给人留下丰富而美好的阅读记忆。
黄昏是美妙而温暖的,令人在宁静的心境里浮想联翩,悠然意远。
但是,黄昏也是生发乡愁和孤独的时分,最容易叫人惆怅和忧伤的,如此描写显得厚朴真挚而又诗意盎然。
我们看这段描写:少平知道,家里的光景现在已经临近崩溃。
老祖母年近八十,半瘫在炕上;父母亲也一大把岁数,老胳膊老腿的,挣不了几个公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姐又寻了个不务正业的丈夫,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他们家经常接济一点救命的粮食——他父母心疼两个小外孙,还常常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喂养。
论路遥小说《人生》中的自传色彩(牡丹)(胡月)2019-09-18 10:09:40 牡丹 2019年23期胡月路遥是我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
他关注时代的变化,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作品感动了许多读者,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人生经历方面对路遥小说《人生》进行解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饱含着对黄土大地以及农民的赞颂。
在他并不丰富的创作时间中,他总是用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记录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过程。
他的作品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拥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当然,这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予他创作的灵感,路遥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一、路遥的人生经历1949年12月2日,路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短暂的欢乐,从路遥一岁后,母亲又先后为他生了四个弟弟妹妹。
弟弟妹妹的出生为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增加了负担,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百废待兴,路遥家庭生活条件异常困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路遥异常懂事,照看弟弟妹妹,夏天寻猪草,冬天砍柴,总是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是,即使最大限度地节衣缩食,这个家庭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不能解决,因此,父母只好在路遥七岁的时候将他过继给延川的大伯家。
早熟的路遥为了上学只得在大伯家住了下来,路遥在延川上了小学,但他是学校的“半灶生”,常常饿着肚子。
到了中学,大伯家也实在拿不出钱来继续支持他读书,但倔强的路遥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还是坚持走进了考场,在延川县一千多名考生中,他考取了第二名,被分到了尖子班。
路遥想尽一切办法继续上学,可他家实在是太困难了,班上的同学大多是干部子弟,路遥在延川的生活比小学时还困难,他常常饿得发晕,没课的时候在城郊的土地上疯狂地寻觅着酸枣、野菜、草根等一切能吃的食物。
路遥在学校学习努力,爱看小说,喜欢文学,经常到县文化馆阅览室看报,到新华书店翻书,尽自己一切所能汲取着关于文学的知识,这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民的儿子——路遥初识路遥,是在高一时学校组织的读书会上,我们的必读书目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身边很多同学都被这部小说的“大规模”吓退了,我还是在繁重的学习中咬着牙坚持读完了这部作品。
上大学后,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时间走近这位朴实的作家,再读他的文字,依然亲切。
作品中的主人公通常会有作者本人的影子,讲述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的主人公马建强,是路遥笔下自传色彩最浓的主人公。
马建强在农村长大,成绩优异,考上高中,窘迫的生活条件让马建强与班里的同学看上去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在尖子班里,大部分学生都是干部子弟,作为农民儿子的马建强,受尽了歧视、冷遇,也得到过温暖和宝贵的友谊。
小说中描写马建强饿肚子的场景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两碗别人当汤喝的清水米汤,在我就算是一天的伙食。
饥饿经常使我一阵又一阵的眩晕、走路时东倒西歪的、脑袋都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胃囊在痛苦地痉挛着,饥饿像无数利爪在揪扯着五脏六腑。
路遥初中三年的生活,就像他在小说中表现的那样,饿着肚子,遭受着白眼,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可爱。
《人生》的高加林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路遥的影子——才华横溢,不甘于命运。
路遥认为自己是农民,但他从来不甘于做一辈子农民。
就像高加林一样,路遥渴望摆脱自己农民的命运,他热爱土地,尊敬土地上质朴的农民,但他希望自己更有出息,做更大的事业,所以热心政治,探讨时事,有着为祖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的理想,这是一种极其热切的英雄主义情怀。
高加林为了改变命运,放弃了天真可爱的巧珍而选择出身干部家庭的黄亚萍,路遥为了上大学,拒绝了真诚向他表白的农村姑娘。
《人生》中,高加林落魄时的思考,也是路遥自己的人生思考:单纯而又丰富的土地,永远不会抛弃迷失方向的我们,离开许久,再见也依然亲切。
故乡土地上的老实的庄稼人,虽然思想封建些,不懂国际问题,相比于天文地理,更相信鬼神,但在高加林跌跤时,都愿意伸出粗糙的双手扶他一把。
有人研究路遥,说路遥是文学战场上的红卫兵。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本文概述《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文旨在深入探讨路遥的小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悲剧意蕴。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他的小说常常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叙述,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以及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关注路遥小说中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这些形象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深度。
我们将分析路遥小说中的悲剧冲突,揭示这些冲突如何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将探讨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成因和价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路遥作品的文学魅力和社会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而深化对路遥作品的理解和研究。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探讨,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路遥小说中的悲剧人物路遥的小说世界里,悲剧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如同黄土高原上的风,带着深沉而强烈的情感,穿梭在历史的纵深与现实的横截面之间。
这些人物并非简单的悲剧符号,而是具有深厚内涵和复杂性格的真实存在。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便是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
孙少安,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责任,他的一生都在为家庭、为土地而辛勤劳作,尽管内心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但却因为现实的束缚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悲剧在于,他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将自己的理想深埋心底,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
而孙少平,则是一个有着更为复杂性格的悲剧人物。
他渴望知识,向往城市生活,但却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现实的限制而无法如愿。
他在城市的边缘徘徊,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农村,继续父辈的生活。
他的悲剧在于,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和追求,但却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除了孙氏兄弟外,《人生》中的高加林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路遥小说的苦难叙事【论路遥小说中的成长叙事】》摘要:成长叙事文化身份引路人摘要:路遥的小说很明显地触及了青年人的成长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乡下知青个人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问题,在西方,有一种小说类型,就叫“成长小说”,路遥小说中的成长叙事,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的成长叙事,如陈染、卫慧等,主要写个体内在的生理心理体验,她们歇斯底里地张扬“身体写作”或欲望叙事,惊世骇俗地宣泄“残酷的青春”,表现出生猛的“个性”,更不同于80后的青春型写作,如韩寒、郭敬明等,他们对成长理性认知的贫血,削弱了作品的力度和震撼力关键词:路遥成长叙事文化身份引路人摘要:路遥的小说很明显地触及了青年人的成长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乡下知青个人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问题。
苦难是路遥小说人物成长中的核心话语,成长的引路人则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成长是人生中的一个主题,自然也是文学中着力表现的一个母题。
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与《平凡的世界》等小说就很明显地触及了青年人的成长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乡下知青个人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因此,从成长叙事的角度看路遥的小说,或许是一个很有“生长性”的视角,路遥小说艺术魅力产生的秘密,或许也会由此得以揭示。
一、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在西方,有一种小说类型,就叫“成长小说”。
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
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
”这里的“成长”,主要不是指生理层面上的生长发育,而是指心理或精神层面的成熟过程,它意味着个体存在趋向社会化,有较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协调个人意愿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
路遥的成长小说主要描写具有乡村身份的知青在“现代”文明之风的浸染以及爱情的折磨下,其乡村身份遭遇的种种危机,以及他们如何适应与抵御,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最终成为一个走向理性成熟的主体的故事。
路遥的底层写作
试论路遥的底层写作
近年来,“底层叙事”作为影响很大的一种写作模式,是批评界谈论最多、最热闹的话题之一。
这体现了人们对底层弱势群体生活的关注,也说明现实主义文学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1. 以个人的人生体验为内容的直接写作
路遥的底层写作与当下的许多底层写作最大的不同,在于路遥的作品是血管里流出的血,而当下的一些写作者的作品则是水管里流出的水,换句话说,路遥的写作是一种充满热情的、以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为内容的直接的写作,而我们的一些作家的写作则是根据想象来进行的间接的写作。
直接的写作包含着作家自己的情感,间接的写作则是一种冷冰冰的态度。
对于文学创作来讲,直接的体验不仅是作家真实地描写生活的前提条件,他们的情感的真挚程度,也决定于这一点。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沈从文就批评过一种“极可非难的习气”:“我们看看年轻人的作品中,每一个作者的作品,总不缺少用一种诙谐的调子,不庄重的调子写成的故事,皆有一种近于故事中人物讽刺的权利,这权利的滥用,不知节制,无所顾忌,因此使作品受了影响,文学由‘人生严肃’转到‘人生游戏’,所谓含泪微笑的作品,乃出于不足语此的年轻作者,结果留下了一种极可非难的习气。
”这其实也是当下许多写“底层”的“年轻作者”的问题:他们常常把“底层生活”写得匪夷所思,给人一种极其滑稽、可笑的感觉。
原。
提纲:论路遥文学的语言特色一、浓厚的地方色彩(一)妙用陕北方言(二)语言朴实而平淡二、化俗为雅,俗入雅出的语言艺术(一)幽默诙谐的语言(二)富于哲理的语言(三)陕北民歌的融入路遥先生出生在陕北高原一个不起眼的贫困农民家庭,是浑厚的黄土地和淳朴的民风孕育了后来路遥文学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读路遥的作品时,我们无不深深地体验到,这位伟大朴实的“农民”作家的内心,始终都跳跃着一刻情系黄土地的赤子之心,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文学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作家艺术风格的重要载体。
这种乡土气息其实是对路遥从小生活大环境的再现,正如高尔基所言,所为文学语言是‘从劳动大众的口语中汲取而来的,但与他本来面已完全不同。
’文学语言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只有艺术的语言才可称之为文学语言。
本文试从语言的角度入手,分析路遥文学的艺术特色。
一、浓厚的地方色彩路遥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最大的特色是对陕北方言的巧妙运用,方言土语往往具有传神、富有张力等当代普通话无法比拟的特色与韵味,如果能够将其加以帅选改造融入文学创作中,往往可以缺德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的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其实都已经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融入地方方言,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如老舍的京味小说、沙汀的川味小说,陕西作家群中贾平凹对商州方言的运用,陈忠实对关中方言的运用等。
而路遥对陕北方言的运用可谓达到了一种境界,不仅在小说人物对白中大量引用陕北方言,而且还在小说争个叙述话语系统中将方言融入,使之成为完完全全的“陕北式”小说,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巨大复杂而且震撼人心的陕北画幅。
(一)妙用陕北方言路遥先生曾在矛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发言说,‘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路遥在陕北高原这篇黄土地上生活了二十七年,和这里普通的劳动者一样,他将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视作其生存的根本。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带着特有的黄土气息,从陕北高原向我们走来,这就是路遥。
路遥在其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却足以震撼人心的作品,他时刻关注着黄土地,关注着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善良的人们,路遥以其强烈的激情与他们一起悲欢,一起思考,一道前进。
他所写的人是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善良而又多情自尊的人,他叙述的故事是像黄土地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他所抒发的感情是像黄土地一样炽热奔放而又辽远的情。
路遥正是以像信天游旋律一样缠绵悠长而质朴的感情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出了《人生》。
创造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新的思想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
路遥是个多情又敏感的作家,现代文明之风吹到黄土地所掀起的波澜,路遥是非常关注的这其重要的内容,城乡交叉地带的创作区是路遥的发明,他一如既往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终结。
路遥曾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我的作品的题材范围,大都是我称之谓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
无疑,起初我在表现这个领域的生活时,并没有充分理性地认识到它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深刻而巨大的意义,而是通常所说的,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后来只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反复耕耘,才逐渐对这块生活的土壤有了一些较深层次的理解,他在这交叉地带中开掘积淀下来的文化记忆,让不同的人在这块相同的土地上演绎不同的人生故事。
一、普通农村的知识青年,缔造了生活的胜利者在谈到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时,我们不得不将其与《人生》中的高加林作以对比。
《人生》中的高加林是处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他有年轻人的朝气和理想,有年轻人的魄力和闯劲,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想去外星球看看。
2023年4月淮南市高三语文高考二模试卷2023-04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它就成为一个独立而客观的存在。
评论家有必要抛开世俗的私心杂念,依照自己的认知与体悟,对作品的价值进行阐发。
唯有这样,他才能有新发现、新收获,评论才能有的放矢,发挥实效。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需要一种为达真理无私无畏的勇气,褒贬出自公道,推论源自真凭实据。
评论家也务必坚守学术良知,把研讨限定在文学的界域之内,秉持公道心与同理心,持论有据。
作家最要紧的是拥有一颗平常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进行文学评论,再三再四的文本细读自然必不可少,而评论者与作者双方的沟通交流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彼此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对作者而言,通过这种推心置腹的交流对话,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幽微角落抑或潜意识层面,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对自己作品的结构设置、推进节奏、语言技巧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常常会有不期而遇的顿悟。
对评论者来说,则会因这种智慧的碰撞而灵光四射,发现新的研究切入点、打开新的研究界面。
研究已经过世的作家,各种史料诸如作家本人的谈话、日记、亲友回忆录、作家年谱等,有必要加以细心研读。
路遥自传色彩很浓的小说《人生》,读者不约而同地认为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原型是作家本人,而对书中女主角巧珍的原型则很少追究。
青年评论家程旸《路遥〈人生〉中巧珍的原型》一文,通过对路遥生平各种史料的深入分析,认为巧珍的原型有村支书刘俊宽女儿刘凤梅、路遥初恋女友林红、妻子林达等多位女性的投射,亦有路遥自身的影子一面对文化心理强势的北京女知青,路遥在恋爱、婚姻关系中始终是十分软弱和自卑的,其本人在彼此交往、相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种种酸涩苦痛,都为他写活善良、痴情、怯懦的巧珍这一农村女孩形象注入了养分,“路遥在巧珍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困守乡下无法施展的制度性障碍”。
论路遥《人生》的自传性质作者:钱娟李孝阳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9期摘要:路遥,用政治家的眼光审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转折,用文学家的笔触描绘社会底层普通人物的生存状况,把自己颇具时代色彩的独特经历投射到小说人物身上,凝结为这部经典中篇小说《人生》。
可以说,《人生》具有非常浓重的自传性质。
关键词:人生;时代;爱情;自传路遥,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时期亲历了共和国历史上经济极其困难的日子,并曾满怀激情地投入过文革,参加工作以后又获得读大学的机会。
他这段颇具时代色彩的独特经历成了他创作的源头活水,并通过艺术性的转化凝结为小说人物的悲剧人生。
可以说,路遥的小说《人生》是“一部关于爱情与人生的悲剧启示录”[1]。
为了进一步理解作家创造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的独特艺术世界,我们可以从历史时代与作家个人之间复杂互动的双重视角出发来分析《人生》某种程度上的心灵自传性质。
一、具备敏锐的时代意识和政治眼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时代之中,并参与这个时代的创造。
文学家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文学的方式参与并塑造这个时代。
文学艺术的世界作为一个现实世界的必然升华物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立足一定时代,反映时代,另一方面又不囿于这个时代,总是或隐或显地展现出社会未来发展的端倪。
文学艺术的这种现实性和超越性源于人的生存的现实维度与超越维度。
人是一种双重存在物,既是现实的存在物,又是理想的存在物;人不满足于现实,总是处于追求理想的旅途中。
从根本上说,文学即人学,文学彰显了人的超越性。
《人生》即是这样,它凸显了时代精神,照亮了和体悟了这个时代。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2](P286)改革开放时代的大幕正在开启,身处于这场巨变之中的人们都感觉到了某些变化,但是大多数人都无法确切说出变在何处,变向何方。
正如路遥所说,“作家不能深刻地理解生活,就不可能深刻地表现生活。
关于“路遥作品的自传色彩”的材料搜集姓名:吴瑶(51203010041)班级:文教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我认为,任何作家的作品都多多少少带有作家的自传色彩,因为创作作为一种艺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
如果,没有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实践的参与,那么是无法创作出一部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所以具体结合路遥的作品,由于他的作品我已基本读完,有关路遥的研究资料,包括回忆录,自传,他传也略读过,越是发现他的作品里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对于如何探寻路遥作品中的自传色彩,我采用的对比的方式,即将路遥这个人的真实生活与作品中的主人公的“虚构生说”进行比较,并且我将对比的内容分为如下两大类:人物的出生成长生活环境,人物的性格。
其实也就是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对比。
一、人物的生活环境1.“我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生于陕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在农村长大并读完小学,以后到县城读完高小和初中。
青少年期间大部分时光是在农村和县城度过的。
十七岁之前没有出过县境。
中学毕业后返乡劳动,并教过农村小学,在县城做过各式各样的临时性工作”。
-------《路遥小说选》自序2、你知道,我是一个血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哪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来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
农村可以说是基本熟悉着。
----《路遥文集<关于<人生>和阎纲的通信>》3、当时我上小学,我父亲是个老农民,一字都不识。
家里十来口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只有一床被子,完全是“叫化子”状态。
我七岁时候,家里没有办法养活我,父亲带我一路讨饭,逃到伯父家里,把我给了伯父。
那时候贫困生活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十分强烈的印象,尽管我那时才七、八岁,但那种印象是永生难忘的。
----《路遥文集<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4、父亲孙玉厚,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苦熬苦挣一辈子,也没有挣下什么家业。
由于宽厚待人,弄到一家人连栖身之所都成了问题。
老人感叹着:“都怨你爸爸没有什么本事啊。
试论路遥文本中的自传色彩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始终用其全部生命体验进行写作。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着艰难坎坷。
真实而又平凡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路遥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透过路遥的文本创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视出其昔日生活的印迹,捕捉到他自己的影子。
无论是童年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还是青年强烈的自尊体验,以及中年对人生的真实感悟,都深深地影响着路遥的文学创作,使其文学创作活动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
本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路遥及其文学创作活动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三方面建构而成,即:路遥的人生经历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自传色彩在路遥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路遥自传色彩文本所具有的
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论述路遥艺术化的人生道路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本章把路遥的人生经历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童年记忆、青年体验、中年感悟。
首先,阐释了童年时代的人生经历给路遥带来了沉痛的心理创伤,它使路遥的性格变得敏感而自尊。
其次,路遥的青年时代历经外出求学、文革斗争、农村劳动的磨砺,这三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对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抑或艺术风格的呈现。
最后,中年时段繁琐、无奈的世俗生活,使路遥对人生百态有了深刻的体悟,这进一步增添了其作品的现实性与厚重感。
第二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详细解读,论述路遥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浓郁的自传色彩。
本章分别从生活自传、性格自传和理想自传这三个
角度进行阐述,探析路遥文本中所蕴含的自传色彩。
每一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场景的设置、语言文字的表述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每一位主人公身上都隐藏着作者路遥那种自卑而又自尊的性格特点,那种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每一个主题都充满着作者所赋予的理想化的情感追求和精神境界。
第三章论述了路遥自传色彩文本中彰显出来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追寻。
通过苦难生活的价值追寻、悲剧意蕴的人生体验和黄土情结的精神归宿这三个方面来阐释其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结论部分,主要通过上述论点的总结,探究路遥充满浓厚自传色彩的文学创作活动,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所产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