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及句式
- 格式:ppt
- 大小:888.50 KB
- 文档页数:39
文言词语和句式(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一词多义(1)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a、他打了人。
b、打掩护。
c、打理公司。
a句为本义,b和c则为引申义。
“尾巴”一词本义指动物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但在下面这两个句子中却产生了比喻义。
a、当天的作业当天要做完,不能留下尾巴。
尾巴:指残留部分b、他甩掉了尾巴。
尾巴:指跟踪或尾随别人的人。
(2)分类:A、音不同,义不同。
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
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不者,若属皆为所虏类读shŭ:隶属、归属。
衡少善属文属予我作文以记之读zhŭ,意思可以有:作文章,嘱托b、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
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双层(红罗做的双层斗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副词,又,再。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
其次要养成平时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二)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1)分类: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例如:“甘”,古义指美味,味道甜。
今义除了以上的说法,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比如“甘心情愿。
”例如:“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
现在“子”只指“儿子”了。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④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走”。
古义为“跑”、“逃跑”的意思。
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例如:”乖“。
古义指偏执、不驯顺。
《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
“即是古义。
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
如“这孩子很乖。
”(2)注意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
一、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四种句式.1、判断句现代汉涪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
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
逗号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 “为” “则” “即” “诚”《信陵启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2.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素”等表示判断。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劝学》;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后两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语后置,这种句式要和“句读之不知”这种宾语前置句区别开来。
(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介词结构“以……”有时也如此。
《荆轲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赤壁之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在现代汉语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词结构是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的。
应该指出,上面的几种所谓倒装形式,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话行文,是无所谓倒顺的。
4.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 0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
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见《屈原列传》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①②③④⑤……见………受………为…为……所《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启幸于赵王。
文言文词语与句式文言文词语与句式一、准确理解实词的语境意义(意义与用法紧密联系):(一)平时识记积累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重点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义复用、反意连用等情况。
a一词多义:要熟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意义,在阅读中逐步积累。
“兵”→兵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兵器杀人(左右欲兵之)士兵(敌兵果至)→用兵策略、战争、军事(上兵伐谋);“拔”→攻占、攻取(攻城不拔)→高出、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b通假字:180个左右,对常见的要有意去识记。
如“犬兔俱罢,各死其处”中,“罢”通“疲”,意为疲劳、疲乏。
“阳(通佯)为奔北”c古今异义:文言以单音词居多,也有少量双音词。
不可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如“地\方千里”中,“地方”为两个单音词,应理解为“土地方圆、纵横”;“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中,“行”为主语中心语,“为”是谓语,应释为“我们复社的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给他们伸张正义”,不可误解为现代汉语的“行为”。
也不可把文言中的一个双音词拆开成两个单一词来理解,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之)]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匹夫”,就是一个双音词,指普通人“;“社稷”本为土地神和谷神,此处代指“国家”。
d词类活用:重点掌握:名词用作副词(状语),名词、数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为动用法等。
如上例中的“明”,处于谓语位置,应是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理解为“表明。
“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蔽”为名词+动词式,但“蔽”的动作不是“翼”发出,可见不是主谓式,应为“状语+谓语”结构,理解为“像鸟张开翅翼一样遮挡”。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秦师退却、撤退;“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认为…美;“马病死,使群臣丧之”,“丧”,为(病死的马)治丧、办丧事;“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散势弱”,“兴”,为大义、正义而兴兵、起兵;“等死,死国(为国而死)可乎?”e偏义复词:一般为反义词,据句意判断,只有一个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