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方法-2011
- 格式:ppt
- 大小:7.07 MB
- 文档页数:67
038基于生态敏感性的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 —— 以中山市为例■ 冯 颖[摘 要] 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定生态控制线,提高了生态结构的合理性,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促进了空间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控制线 生态敏感性生态控制线执行严格的建设管控与环境准入政策,引导生态资源保护性利用。
根据生态环境变迁和国土空间优化利用需要,结合相关规划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定中山市生态控制线,遏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确保城市空间和社会经济合理发展。
一、 市域生态资源现状概述中山市拥有良好的生态基底,整个市域以山体、水系为基本骨干,以山林、农田、河海构成城市的基底,各自然要素基本以大型斑块集中呈现。
中山市现有生态资源包含水域、农田、林地、公园及岛屿5大类,其中农田、林地及水域资源较为丰富。
农田主要集中在市域东北部、西江东岸的农田集中区;林地主要集中在五桂山、南朗、三乡等地;水域主要为石岐河、鸡鸦水道等主要水系。
2011年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为7.39%、园地为11.22%、林地为16.88%、草地1.36%、城镇村用地为33.59%、交通用地为1.8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为26.88%、其他土地有0.11%、未利用土地为0.74%。
二、 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环境容量分析1. 生态敏感性分析 (1)数据准备收集市域范围内基础图件和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环境功能区划、地形、土地 利用、野生动植物分布、开发建设活动、气象数据等,进一步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GIS 空间分析技术,完善生态敏感性评价所需的数据资料。
(2)评价方法依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中的评价方法,结合中山市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现状实际情况,选取水土流失、河滨带敏感性、湖滨带敏感性等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指标。
①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选取降水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地表植被覆盖等评价指标,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对分级评价标准作相应的调整。
“生态红线”实施的制约性因素分析及制度完善白洋;郑承友【摘要】“生态红线”作为对空间环境实施生态整体性保护的一项创新举措,在落地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具体表现为:概念界定不清、专门法律缺失、划线范围有争议、多头管理致红线空间重叠、生态补偿和绩效考核等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弊端,导致生态红线“难落地”.未来制度的完善应当在制度安排符合生态整体特性的思路指引下采取多种手段保障红线落地,具体措施如下:在科学划定红线区域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和地方专门立法予以保线;实施分类分级的管控措施进行护线;配套设置生态补偿、绩效考核、公众参与以及立体化空间监管体系等制度坚实守线.只有通过多种管理手段的统筹推进,才能保障生态红线“划得好”、“守得住”,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诉求.【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6(036)017【总页数】6页(P246-251)【关键词】生态红线;红线立法;管控措施;配套制度【作者】白洋;郑承友【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2.68生态保护红线是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举措,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并被新《环保法》所确认。
当前生态红线在基础理论及制度保障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论证充实。
本文拟在明晰生态红线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制约红线实施的主要因素,并就制度完善加以探讨,希冀为该制度有效落地从理论上加以论证铺垫。
空气、土壤、水体等重要环境要素污染的恶化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性加大,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头号问题。
如何化解环境风险,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生态红线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生态红线最早源于2000年浙江安吉县实施的红线控制区;2011年党中央在《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围绕国土空间开发和环境承载力两个要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4年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其界定为:“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同年环保部发布《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确定空间范围内的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和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
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这里说明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制定导则的前提,也是一部导则必须首先说明的事项。
但要注意任何一部导则不可能包括一个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能做出一般性的规定,而很多情况下是有特殊性的。
因此,在生态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既在遵循导则的一般性要求,也要高度重视特殊性。
一般性的东西,大家不难理解、掌握和应用,而特殊性的东西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掌握的。
因此,需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在专家审查时,专家们一般既关注一般性(首先一般性原则不应违背,否则需充分说明理由,甚至需要论证),更关注特殊性。
此外,本导则与原“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相比,在适用范围上不再提出适用于哪几类项目(原导则包括了: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而是凡是建设项目影响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就应依据本导则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工业类项目重污染影响评价,而轻生态影响评价的现象(其实大家知道,工业项目也有生态影响,特别是新建项目)。
考虑到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导则规定的内容只供其参照,并未规定在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遵循本导则。
还有,本次使用最多的是“生态影响评价”,并未使用大家习惯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这是因为生态环境这个词并不规范,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并不被学界所认可。
另外,这里对导则使用了“标准”的说法,个人感觉不妥。
2022-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一生态影响类》,生态影响调查的现场勘察时,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
A.随机性和典型性B.代表性和典型性C.随机性和敏感性D.典型性和敏感性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随机性和典型性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一般情况,对于地下水I类建设项目一级评价,现状调查与评价范围为()。
A.≥20km2B.≤20km2C.>30km2D.≥50km2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50km2。
3.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确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的依据是()。
A.公众参与的意见B.有关的环境影响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C.环境影响减缓措施D.环境影响预测结论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包括规划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
4.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
A.—级B.二级C.三级D.四级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5.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关于环境噪声排放限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优化对策摘要:三2011年6月24日,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国内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景观遗产,自此西湖迎来一崭新的时代,走向了世界,同时,西湖的保护与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古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群闻名中外,它是人工与自然景观结合最为成功的案例。
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造园艺术的影响下,持续以西湖山水创造景观,自唐代至今所形成的景观对中国乃至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以"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和题名景观"西湖十景";的影响最大。
生态系统具有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的服务功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重经济、轻环境,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对环境施压,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导致许多自然生态系统(海洋、湖泊、森林等)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土壤酸化,土地沙漠化,水体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的生物富集等。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严重影响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也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使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丰富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并为生态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健康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杭州;生态环境;问题;优化一.生态环境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一)生态环境的基本含义生态环境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基本含义:一是要避免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经济环境构成威胁的基础上,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可持续经济发展环境支持能力;二是避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和导致暴力,防止生态环境为地区稳定和环境问题的国家环境的威胁。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保定市排水总公司(鲁岗污水处理厂)2018年目录1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编制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标准、技术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风险评估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评估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个典型县域的生态敏感性研究陈茹; 闫桂焕; 吴克宁; 回晓洋【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58)020【总页数】5页(P42-46)【关键词】生态敏感性; 县域; 土地利用变化; 耕地后备资源; 土地利用强度【作者】陈茹; 闫桂焕; 吴克宁; 回晓洋【作者单位】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济南 250103; 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2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近几年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通过加大基本建设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各项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后备资源,并且,今后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建设用地不可避免仍将继续占用较大量的耕地后备资源。
当前,由于耕地后备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土地退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已日渐凸显,而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能够明确特定时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程度,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试点县(市)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试点县(市)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是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退耕还林还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等,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响应评价机制,可明晰土地开发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
1 研究背景1.1 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根据原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2014年13号文件的要求,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吉林省洮南市、黑龙江省庆安县、浙江省舟山市、山东省肥城市、湖南省沅江市、贵州省独山县、西藏自治区曲水县、甘肃省景泰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等10个县级单位作为调查评价的试点。
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调查的范围为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调查的内容为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评价方法采用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体系;任务是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综合分析,在试点县(市)调查评价成果整理的基础上,对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特征,划定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响因子,确定影响环境的主要工程和主要污染源参数;(2)通过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获悉评价区声环境、空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制约因素;(3)突出项目施工期、营运期的环境影响特点,采用统计分析、类比调查等技术手段,预测项目建设可能诱发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4)综合分析本工程建设规模、选线选址与地方相关规划的相容性、协调性;(5)提出指导设计、施工和营运管理,减轻和消除项目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实现城市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6)通过广泛调查,征询公众意见和建议,为优化项目选址和建设方案提供依据。
(7)综合以上,从环境保护角度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论。
1.3.2 评价原则(1)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环保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依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现场调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坚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实地踏勘、现场调查、现状监测相结合的原则;(3)确保评价内容全面,突出评价重点,充分反映区域环境特点和工程环境影响特征;(4)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实用的原则。
1.4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1.4.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在对拟建项目沿线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根据沿线的环境状况和工程规模,对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各阶段环境影响因素筛选结果见表1.4-1。
工程行为分为两个个阶段,包括施工期和营运期,不同阶段的工程行为不同,影响的环境要素也不同。
施工期的长期不利影响主要为工程占用土地对植被的影响(改变了土地的用途),其余大都为短期不利影响,如工程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施工噪声对附近村民的干扰;施工对地表水的污染等。
营运期的长期不利影响为汽车噪声、汽车尾气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营运期主要以有利影响为主,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表1.4-1 工程建设环境影响矩阵一览表备注:1、表中“+”表示正效益,“-”表示负效益;2、表中数字表示影响的相对程度,“1”表示影响较小,“2”表示影响中等,“3”表示影响较大;3、表中“D”表示短期影响,“C”表示长期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Technical guideline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cological impactHJ 19—2011代替HJ/T 19—1997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和规范生态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评价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
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的第一次修订,主要修订内容如下:——充实调整和规范了术语和定义,增加了生态影响,直接、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生态监测,特殊、重要生态敏感区和一般区域等术语和定义;——调整了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标准;——明确了确定评价工作范围的原则;——规范了生态系统的调查内容、方法;——增加了生态影响预测内容、基本方法;——规范和系统化了工程生态影响分析内容;——增补了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内容;——修订和增补了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废止。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年4月8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1·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
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0433—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T 12763.9—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SC/T 9110—2007 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L 167—1996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环发〔2014〕10号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目录前言 (6)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 术语和定义 (7)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8)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8)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8)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9)5.1 系统性原则 (9)5.2 协调性原则 (9)5.3 等级性原则 (9)5.4 强制性原则 (9)5.5 动态性原则 (10)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10)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10)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10)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0)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11)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11)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13)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13)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13)7.3 禁止开发区 (15)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15)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15)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21)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34)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 (34)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 (35)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 (35)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 (37)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 (38)附录A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 (39)附录B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 (43)附录C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 (45)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教程1. 引言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是评估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风险评价是采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环境系统中的生态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预测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本文将介绍生态风险评价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并详细讲解其步骤和应用。
2.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生态风险评价是基于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和现状,通过对环境负荷、生物多样性、生态灾害等指标进行测算和分析,对环境的状况和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生态风险评价将生态环境中的风险划分为潜在风险和实际风险两种,并通过评价指标和模型来定量描述和评估。
3. 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与步骤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众多,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3.1. 目标风险评价法目标风险评价法是通过设置环境风险控制目标值,将环境负荷与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来判断风险水平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影响因素模型,将环境负荷指标和生态敏感性指标进行量化和综合计算,得出环境风险的评价结果。
3.2. 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GIS方法通过对环境风险因素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将生态风险评价与空间分析相结合。
该方法通过获取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将风险因素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和分析,为环境决策提供空间参考。
3.3. 灰色关联度法灰色关联度法是将多个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关联系数模型,对风险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灰色关联度法可以克服指标选择的主观性和数据差异的影响,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土地规划、自然保护等领域。
其中,环境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可以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特定区域的环境质量和生态风险水平,为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3—二○一四年一月—4—目录序言⋯⋯⋯⋯⋯⋯⋯⋯⋯⋯⋯⋯⋯⋯⋯⋯⋯⋯⋯⋯⋯⋯⋯⋯⋯⋯⋯⋯⋯⋯⋯⋯⋯⋯7 1合用范⋯⋯⋯⋯⋯⋯⋯⋯⋯⋯⋯⋯⋯⋯⋯⋯⋯⋯⋯⋯⋯⋯⋯⋯⋯⋯⋯⋯⋯⋯7 2范性引用文件⋯⋯⋯⋯⋯⋯⋯⋯⋯⋯⋯⋯⋯⋯⋯⋯⋯⋯⋯⋯⋯⋯⋯⋯⋯⋯⋯⋯8 3和定⋯⋯⋯⋯⋯⋯⋯⋯⋯⋯⋯⋯⋯⋯⋯⋯⋯⋯⋯⋯⋯⋯⋯⋯⋯⋯⋯⋯⋯⋯9 4生功能的型与属性特点⋯⋯⋯⋯⋯⋯⋯⋯⋯⋯⋯⋯⋯⋯⋯⋯⋯⋯⋯⋯⋯104.1生功能型⋯⋯⋯⋯⋯⋯⋯⋯⋯⋯⋯⋯⋯⋯⋯⋯⋯⋯⋯⋯⋯⋯⋯⋯104.2生功能属性特点⋯⋯⋯⋯⋯⋯⋯⋯⋯⋯⋯⋯⋯⋯⋯⋯⋯⋯⋯⋯⋯⋯10 5生功能划定原⋯⋯⋯⋯⋯⋯⋯⋯⋯⋯⋯⋯⋯⋯⋯⋯⋯⋯⋯⋯⋯⋯⋯⋯⋯115.1系性原⋯⋯⋯⋯⋯⋯⋯⋯⋯⋯⋯⋯⋯⋯⋯⋯⋯⋯⋯⋯⋯⋯⋯⋯⋯⋯⋯115.2性原⋯⋯⋯⋯⋯⋯⋯⋯⋯⋯⋯⋯⋯⋯⋯⋯⋯⋯⋯⋯⋯⋯⋯⋯⋯⋯⋯115.3等性原⋯⋯⋯⋯⋯⋯⋯⋯⋯⋯⋯⋯⋯⋯⋯⋯⋯⋯⋯⋯⋯⋯⋯⋯⋯⋯⋯115.4制性原⋯⋯⋯⋯⋯⋯⋯⋯⋯⋯⋯⋯⋯⋯⋯⋯⋯⋯⋯⋯⋯⋯⋯⋯⋯⋯⋯125.5性原⋯⋯⋯⋯⋯⋯⋯⋯⋯⋯⋯⋯⋯⋯⋯⋯⋯⋯⋯⋯⋯⋯⋯⋯⋯⋯⋯12 6生功能划定技流程⋯⋯⋯⋯⋯⋯⋯⋯⋯⋯⋯⋯⋯⋯⋯⋯⋯⋯⋯⋯⋯⋯126.1生功能划定范⋯⋯⋯⋯⋯⋯⋯⋯⋯⋯⋯⋯⋯⋯⋯⋯⋯⋯⋯⋯126.2生保状剖析与估⋯⋯⋯⋯⋯⋯⋯⋯⋯⋯⋯⋯⋯⋯⋯⋯⋯⋯⋯⋯⋯136.3生保重要性价⋯⋯⋯⋯⋯⋯⋯⋯⋯⋯⋯⋯⋯⋯⋯⋯⋯⋯⋯⋯⋯⋯⋯136.4生功能界确立⋯⋯⋯⋯⋯⋯⋯⋯⋯⋯⋯⋯⋯⋯⋯⋯⋯⋯⋯⋯⋯⋯136.5生功能划定成就集成⋯⋯⋯⋯⋯⋯⋯⋯⋯⋯⋯⋯⋯⋯⋯⋯⋯⋯⋯⋯13 7生功能划定范⋯⋯⋯⋯⋯⋯⋯⋯⋯⋯⋯⋯⋯⋯⋯⋯⋯⋯⋯⋯⋯⋯⋯⋯167.1重要生功能区⋯⋯⋯⋯⋯⋯⋯⋯⋯⋯⋯⋯⋯⋯⋯⋯⋯⋯⋯⋯⋯⋯⋯⋯167.2生敏感区、柔弱区⋯⋯⋯⋯⋯⋯⋯⋯⋯⋯⋯⋯⋯⋯⋯⋯⋯⋯⋯⋯⋯⋯⋯16—5—7.3严禁开区⋯⋯⋯⋯⋯⋯⋯⋯⋯⋯⋯⋯⋯⋯⋯⋯⋯⋯⋯⋯⋯⋯⋯⋯⋯⋯⋯188 生功能划定技方法⋯⋯⋯⋯⋯⋯⋯⋯⋯⋯⋯⋯⋯⋯⋯⋯⋯⋯⋯⋯⋯⋯198.1重要生功能区划定⋯⋯⋯⋯⋯⋯⋯⋯⋯⋯⋯⋯⋯⋯⋯⋯⋯⋯⋯⋯⋯198.2生敏感区、柔弱区划定⋯⋯⋯⋯⋯⋯⋯⋯⋯⋯⋯⋯⋯⋯⋯⋯⋯⋯⋯278.3严禁开区划定⋯⋯⋯⋯⋯⋯⋯⋯⋯⋯⋯⋯⋯⋯⋯⋯⋯⋯⋯⋯⋯⋯⋯418.4生功能界确立与命名⋯⋯⋯⋯⋯⋯⋯⋯⋯⋯⋯⋯⋯⋯⋯⋯⋯⋯⋯429 生功能划定成就⋯⋯⋯⋯⋯⋯⋯⋯⋯⋯⋯⋯⋯⋯⋯⋯⋯⋯⋯⋯⋯⋯⋯⋯439.1生功能件⋯⋯⋯⋯⋯⋯⋯⋯⋯⋯⋯⋯⋯⋯⋯⋯⋯⋯⋯⋯⋯⋯⋯⋯439.2生功能数据⋯⋯⋯⋯⋯⋯⋯⋯⋯⋯⋯⋯⋯⋯⋯⋯⋯⋯⋯⋯⋯⋯⋯459.3生功能成就技告⋯⋯⋯⋯⋯⋯⋯⋯⋯⋯⋯⋯⋯⋯⋯⋯⋯⋯⋯⋯46附 A 生系初生力( 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48附 B 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 USLE)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53附 C 物种散布数据与物种散布模型⋯⋯⋯⋯⋯⋯⋯⋯⋯⋯⋯⋯⋯⋯⋯⋯⋯⋯55—6—序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于增强环境保护要点工作的建议》(国发〔2011 〕35 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使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拟订本指南。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题库单选题(共30题)1、某项目有两个二甲苯废气排气筒,高度均为20m,间距为25m,排放速率分别为0.6kg/h和0.8kg/h。
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其等效排气筒的高度和二甲苯排放速率分别为()。
A.20m和0.7kg/hB.40m和0.7kg/hC.20m和1.4kg/hD.40m和1.4kg/h【答案】 C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确定底泥污染调查与评价的监测点位的依据不包括()A.扰动区域B.扰动强度C.扰动深度D.扰动时间【答案】 B3、某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其废水拟排入中型河流,排放口下游3km处有一集中取水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关于该项目水质预测模式选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充分混合段可采用一维模式B.混合过程段可采用二维模式C.充分混合段可采用弗-罗模式D.混合过程段可采用弗-罗模式【答案】 C4、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项目有多个建设方案、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环境影响显著时,应进行建设方案环境比选,建设方案环境比选的重点方面包括()。
A.环境制约因素B.环境保护投资C.污染治理措施D.生态保护措施【答案】 A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下列减缓生态影响的替代方案中,应优先选择的是()。
A.生态影响最小的方案B.生物量损失最小的方案C.生态保护经济成本最小的方案D.生态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易于实施的方案【答案】 A6、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不包括()。
A.建设项目特点B.相关法律法规C.项目建设周期D.环境功能区划【答案】 C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水环境点源调查的原则应以()为主。
A.类比调查B.搜集现有资料C.现场测试D.现场调查【答案】 B8、浅水湖库,垂向分层不明显,适用于湖库数学模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