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产后出血是分娩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5%~15%,如果不能及时对产后出血进行诊断及治疗,极有可能危及到产妇的生命安全。
据我国医疗卫生组织统计的相关数据表明: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也是国内妇产科医疗研究机构和妇产科专家、学者重点攻关的课题之一[1]。
一般情况下,胎儿分娩后24h产妇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即可认定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必须及时组织医护人员对产妇进行诊断与治疗,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控制阴道流血量。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 [2]。
收治孕产妇3327例, 其中发生产后出血46例, 发生率为1.38%, 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本文对46例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分析, 并探讨防治措施。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 年龄20-37岁,平均28.09岁。
初产妇26例, 经产妇20例, 孕1次18例, 孕2次16例, 孕3次12例。
孕龄28~41周, 平均38周;双胎1例; 阴道分娩34例(其中2例为臀位分娩) , 剖宫产12例。
有人工流产史26例。
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
46例均符合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即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达到500ml以上, 出血量计算采用称重法或容积法[2]。
1.2 出血量及原因本组出血量500-2600ml,其中5例发生失血性休克。
出血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31例,其中2例合并重度贫血, 1例为瘢痕子宫, 1例为巨大儿; 宫颈裂伤5例, 其中1例合并宫颈肌瘤, 1例为巨大儿; 前置胎盘4例; 子宫胎盘部位超常反应3例; 凝血功能障碍、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各1例。
1.3 治疗及结果本组针对不同病因予止血、抗感染、应用缩宫素、填塞宫腔、缝合裂伤、输血、补液等处理。
经上述治疗后42例出血停止, 4例治疗无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其中3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胎盘部位超常反应, 术后恢复良好, 1例因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无效死亡, 病理诊断为子宫胎盘植入。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四大原因(出血、感染、子痫、妊娠合并心脏病)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h之内,常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直接危及产妇生命安全。
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标签:产后出血;护理;预防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者。
其中以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出血量较多,占产后24h总出血量的70%。
产后出血根据其病因常分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或残留、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
产后出血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下面就如何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谈几点认识。
1产后出血的病因1.1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约占产后出血的70%,多因产程延长、滞产,使产妇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产程中过量使用镇静剂等。
出血多发生在胎盘娩出后,血色暗红或有血块,阵发性增多。
应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并记录出入量。
1.2胎盘滞留或胎盘残留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应在无菌操作下人工剥离胎盘,胎盘滞留的,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部分胎盘残留的需行清宫术。
1.3软产道损伤多因胎儿过大,产力强,产程进展快,软产道未充分扩张,加之实施产科手术欠妥,保护会阴不当等导致。
出血为持续性,色鲜红,应及时准确的止血,并缝合裂伤,观察缝合处渗血情况。
1.4凝血功能障碍为产后出血少见原因,常见于妊娠合并血液病如白血病、凝血因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肝功能严重损害等。
常伴有皮下出血、注射针孔出血及手术创面出血等全身出血表现。
应立即转院。
1.5晚期产后出血也较常见,多发生在产后24h~6w。
多由于胎盘胎膜残留、宫腔感染、子宫复旧不全,或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坏死等原因所致,亦可见于绒癌。
晚期产后出血常为反复出血,或血量少而淋漓不止,或突然导致大量出血。
应使用宫缩剂和抗生素或刮宫术,刮宫术应在补液、输血条件下进行,刮出物应常规送病检。
产后出血原因的临床分析与对策【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防治措施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资料,还是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均显示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3],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仍为产科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对盐城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75例产后出血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产后出血原因及其防冶措施,加深对产后出血的认识,提高救治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该院住院分娩产妇2748例,其间产后出血75例,其中在乡镇卫生院分娩后上送6例,产后出血发病率占住院分娩的2.73%。
年龄为19~38岁,其中19~22岁11例,23~32岁54例,33岁以上10例,初产妇39例,72例有流产、引产史,最少1次,最多7次。
1.2 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达到或超过500 ml为产后出血[3]。
阴道分娩产妇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即给产妇臀部垫上计血量产妇纸。
剖宫产产妇手术时的出血量采用面积法及容积法[4],术毕清理阴道积血后臀部垫上计血量产妇纸,观察24 h 后记录计血量产妇纸重量。
75例产后出血诊断明确,出血量>500 ml,最多达1800 ml,失血性休克15例。
1.3 产前高危因素:发生产后出血的75例中,在孕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危因素,其中流产≥2次52例(69.33%),巨大儿25例(33.3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3例(30.67%),过期妊娠18例(24.00%),前置胎盘5例(6.67%),胎位异常5例(6.67%),羊水过多4例(5.3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例(1.3%)。
2 结果2.1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子宫收缩乏力50例,占66.67%,其中巨大儿25例(5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3例(30.67%),产程延长8例(10.67%),双胎妊娠7例(9.33%),羊水过多4例(5.33%),子宫肌瘤l例(1.33%),胎盘早剥1例(1.33%) ;胎盘因素18例,占24 %,其中胎盘粘连滞留11例(14.67%),前置胎盘5例(6.67%),胎盘部分植入2例(2.67%) ;软产道损伤4例,占5.33 %;凝血功能障碍3例,占4 %。
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概述【摘要】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
在对产妇进行产后出血控制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产妇出血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通过对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概述对产妇出血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确保产妇顺利分娩。
【关键词】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原因;防治措施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分娩并发症,是导致我国孕妇在分娩中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3]。
通过对产妇进行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对其进行防治措施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产妇的成功分娩率,降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死亡率[4-6]。
本文就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概述进行深入分析,现研究结果如下。
1 产妇阴道分娩出血原因产后出血是在分娩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产妇阴道出血原因进行有效分析可以提高分娩成功率,对产妇出血预防和预后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产妇在经阴道分娩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出血症状。
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宫缩乏力(70%-90%)、产道损伤(20%)、胎盘因素(10%)、凝血功能障碍(1%)。
1.1 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主要指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宫底平脐或脐下一横指,子宫收缩呈球状、质硬,这种情况导致子宫收缩难度加大,出现收缩乏力,产生阴道出血症状。
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子宫收缩乏力很容易导致出现妊娠合并性贫血,导致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出现子宫水肿,造成子宫收缩严重乏力。
产妇合并内科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患者子宫收缩能力,造成产妇子宫过度膨胀,肌纤维过度伸展,影响肌纤维缩复,引起产妇分娩困难[7-8]。
1.2 产道损伤产妇在进行分娩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由软产道引起的产后出血,导致产妇分娩过程中风险加大。
产妇宫缩过强、过频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软产道来不及扩张或扩张不良,很容易导致产妇出现出血,未作适当的会阴切口或会阴切口过小也容易导致产妇产道损伤,造成产妇分娩过程中产道出血。
浅谈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在产科急危并发症中,产后出血是最常见的一种,本文通过对本院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机制异常等方面的原因。
为了减少和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应当主要产前宣教,产前检查,对产程进行严格的监控,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针,加强产后特别护理等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预防;急救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我国产妇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为分娩数量的2%~3%,产妇一但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
休克较重持续时间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后遗症。
因此预防产后出血是产科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结合我院近4年58例产后出血临床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1 基本情况按照who诊断标准,胎儿娩出的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
我院采用的产后出血计量法为:容器收集法和称重量法。
阴道分娩者待胎儿娩出后,即置有刻度的弯盘,置于产妇臀下,随时记录出血量,随后在产妇臀下铺一次性纸垫,收集24小时出血量,两者相加即为24小时出血量。
剖腹产,观察储液瓶中除去羊水的出血量。
术中所用的敷料,称重测出血量,术后收集24小时产后出血量,三者相加即为24小时出血量。
按照以上标准,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分娩人数为2004例,已发生产后出血58例为观察对象,占2.34%,产后出血量500~1000ml占50例,约占86.2%,大于1000ml为8例,占13.7%。
初产妇为48例,经产妇为6例,未做产前检查的为4例,孕周35~42w,58例产后出血中,有流产史50例,无流产史8例。
2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2.1子宫收缩乏力所致出血由于产妇在待产过程中精神过度紧张.疲劳.头位性难产.继发性宫缩乏力,致使产程延长,宫缩乏力而发生产后出血。
子宫过度膨胀,如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影响子宫肌纤维的缩复,胎儿娩出后易发生宫缩乏力。
简述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
它是产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妇产科紧急情况之一,严重的产后出血可导致产妇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于产妇和医护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1. 子宫收缩不良子宫收缩不良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分娩后,子宫需要收缩以减少血管的血流,防止出血。
然而,如果子宫收缩不足,血管就无法正确收缩,导致血流不畅,从而引起产后出血。
2. 胎盘残留在分娩后,胎盘应该完全排出。
如果胎盘未能完全排出,它会在子宫内停留,阻碍子宫收缩并导致出血。
胎盘残留也可能引起感染和子宫内膜炎。
3. 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也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一个因素。
剖宫产和产钳助产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这是因为这些分娩方式可能会破坏子宫的血管和组织,导致出血。
4. 子宫内膜异常子宫内膜异常也可能导致产后出血。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和出血。
5. 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也可能导致产后出血。
二、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1. 立即采取措施如果产妇出现大量出血,医护人员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包括给予氧气、建立静脉通道、输注血液和液体等。
如果产妇失血过多,可能需要进行输血和手术治疗。
2. 手动取出胎盘如果胎盘未能完全排出,医护人员可以手动取出胎盘。
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防止产后出血。
3. 使用药物药物治疗也可以用于治疗产后出血。
例如,催产素可以帮助子宫收缩,从而减少出血。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也可以用于治疗产后出血。
4. 手术治疗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包括子宫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和动态子宫动脉压迫等。
5. 产前预防最好的方法是在产前预防产后出血。
产前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产妇的健康状况,识别可能导致出血的风险因素。
产前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做好准备,在出现产后出血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
浅谈产后出血的病因与预防作者:赵春利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3期【关键词】产后出血;病因;预防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近年来在我国产后出血一直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别是医疗条件差的边远地区这一情况更加突出。
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测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应该更高。
1原因1.1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占70%。
由于产妇特别是初产妇,因对分娩过度恐惧而导致紧张,加之对阴道分娩缺乏足够信心则可以引起子宫收缩不协调或宫缩乏力。
另外多次分娩可致子宫肌纤维受损也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
还有如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等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因素,也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
1.2胎盘因素占产后出血原因的20%左右。
根据胎盘剥离情况,胎盘粘连、胎盘滞留及部分胎盘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
1.3软产道裂伤包括会阴、阴道及宫颈及子宫下段裂伤。
常见原因:①急产、产力过强,巨大儿。
②外阴组织弹性差,外阴、阴道炎症改变。
③软产道检查不仔细,遗漏出血点,缝合、止血不彻底等。
④阴道手术助产操作不当。
1.4凝血功能障碍常见原因有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少数由原发性血液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重症病毒性肝炎等引起。
1.5子宫内翻比较较少见,多因第三产程处理不当造成,如用力压迫宫底或猛力牵引脐带等。
引起产后出血。
1.6以上因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
2预防2.1加强孕前保健及产前检查对不准备生育的女性应注意避孕,避免过多反复刮宫减少因流产而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宫内感染。
孕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
产后出血专题报告范文产后出血是指产后出现异常剧烈的阴道流血,是一种危险并严重的情况,在产后母婴保健中备受关注。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产后出血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也逐渐提高。
本文将围绕产后出血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探讨其原因、预防与处理措施,并分享对这一问题的个人观点。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1. 产后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是常见的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子宫收缩不足会导致子宫内积存大量的血液,进而引发出血的风险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产程过程中使用镇痛药物、麻醉和产痛剂等,抑制了子宫的正常收缩。
2. 子宫壁缺乏弹性子宫壁缺乏弹性是引发产后出血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这可能是由于孕产妇存在妊娠时所引发的子宫肌层松弛现象。
子宫内的纤维瘤、腺肌症等子宫病变也会导致子宫壁缺乏弹性,从而增加了产后出血的风险。
3. 子宫输血不完整子宫输血不完整也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
在胎盘脱离后,子宫收缩能够减少输血量,但如果胎盘分离不完全或者存在胎盘植入等情况,就会导致输血不完整,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4. 孕期并发症一些孕期并发症也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其中,子痫前症和胎盘早剥是最常见的两种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会导致胎盘功能不全、子宫肌层血管痉挛或血流障碍等,从而引发产后出血。
5. 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的风险还与分娩方式相关。
剖宫产相比于阴道分娩,由于手术性质导致的子宫收缩不足、子宫壁切口位置等因素,使得产后出血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与处理措施1. 产程管理产程的管理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应该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和孕产妇的病史,合理安排产程措施,包括引导孕妇进行自然分娩、注重产妇的营养状况和孕期体重管理等。
2. 孕妇体位合理的孕妇体位也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尽量避免横卧位,可以采用左侧卧位或坐位以减少子宫受压。
妊娠晚期,户外活动和均衡饮食也是保持良好产后状态的重要方法。
3. 活产管理活产管理是防止出血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子宫按摩和输液。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出现的血量超过500毫升的出血现象。
产后出血是产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
对于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降低产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1. 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宫收缩不良可能是由于妊娠期间过度牵拉或处于紧张状态,导致产后子宫不能有效地收缩。
多胎妊娠、宫内感染、产程过长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不良。
2. 子宫壁损伤:在分娩过程中,子宫壁或产道组织受到损伤,如产后娩道撕裂、子宫破裂等,会引起产后出血。
3. 子宫残留物:产后子宫内残留胎盘组织或血块也是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4. 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凝血功能障碍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血管在剪断后无法迅速发生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出血。
5. 孕产妇自身因素:孕产妇如果存在贫血、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也容易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
二、产后出血的防治1. 产后管理:临产前对孕产妇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及时制定产后管理计划,确保在分娩后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2. 预防子宫收缩不良:加强产前产后对产妇子宫状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子宫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如使用药物促使子宫收缩等。
3. 预防子宫壁损伤:在分娩过程中,严格控制用力推产,避免过度牵拉。
对于高危产妇,应当尽量采取剖宫产等方式来避免子宫壁损伤。
4. 清宫预防子宫残留物:产后应该及时进行清宫,清除子宫内的残留物。
对于有出血风险的产妇,可以考虑使用药物辅助清宫。
5. 强化凝血功能:对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应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以维持凝血功能的正常状态。
6. 促进孕期健康:预防产后出血还需要从孕期健康做起,对于孕期糖尿病、贫血、高血压等疾病应做好控制,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7.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加强对妇幼保健工作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妇女健康的宣传普及,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生产后发生的大量出血现象,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产妇的生命危险。
产后出血的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防治。
本文将从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1. 子宫收缩不良:在分娩后,子宫需要迅速收缩,将产后的创面封闭,止血。
如果子宫收缩不良,创面无法有效封闭,就会导致产后出血。
子宫收缩不良的原因可能是产后子宫内膜残留、子宫平滑肌功能不良等。
2. 子宫损伤:产程中或产后手术中子宫或产道的损伤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包括子宫破裂、产道撕裂等。
3. 血液凝固功能异常:产妇在产后会失血大量,如果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就会导致产后难以止血。
4. 子宫内膜炎症:产后子宫内膜炎症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炎症导致子宫内膜表面光滑的小血管破裂,出血较多。
5. 产后感染:如果产妇在分娩后感染了产道、子宫或其他生殖道器官,也会引发出血。
如何防治产后出血:1. 产后护理:产后护理非常重要,包括严密观察和监测产妇的血压、脉搏、体温和出血量。
对产妇进行定期的产后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后出血的情况。
2. 加强产后子宫收缩:产后,妇女需要充分休息,促进子宫的及时收缩。
产后及时哺乳,可以刺激妇女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3. 合理用药:对于产后子宫收缩不良、出血量过大的病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催产素、抗生素等药物来促进子宫收缩和防治感染。
4. 注意饮食和休息:产后的妇女需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促进身体康复和避免产后出血。
5. 防止感染:产后,产妇容易感染,尤其是子宫内膜炎症和其他产后感染会导致产后出血。
因此需要注意保持产妇生殖道卫生,避免感染。
6. 在家护理:产后30天内,产妇家人需要严密关注产妇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要及时咨询医生。
在产后出血的护理中,产妇的家人应该密切关注产妇的身体情况。
对于产后出血的处理也要及时就医,不要因为害怕医药费高而耽误了病情。
50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分析其预防和防治的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产后出血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全部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750毫升,剖腹产患者相对于阴道分娩产妇的出血量高,且具有人工流产、引产的产妇出血量较多。
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患者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50例产妇均健康出院。
结论生活常识和产后出血知识的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情况,针对防治产后出血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防治措施产后出血属于妇科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特指胎儿产出后,产妇在二十四小时内出血大于五百毫升。
产后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疾病严峻时将造成产妇的死亡。
故认清产后出血的因素并掌握其防治措施具有及其重要意义[1]。
现针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析,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常规资料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50例产后出血患者,其年龄分布在17-45岁,平均年龄为24.5±3.5岁。
50例患者的孕周为33-45周,平均孕周为38.3±1.8周。
其中,34例初产产妇,16例为经产产妇;35例经阴道分娩,15例患者进行剖腹产;26例患者具有人工流产史和引产史,占全部产妇的52%。
1.2出血量的计算方法二十四小时内出血量的测量方法为胎儿产出后,经阴道产出的产妇马上把积血器放在产妇屁股下检测出血量;剖腹产的产妇在子宫壁划开后使用负压瓶尽量吸完羊水后实施空的负压瓶收集血量,采用容积法计算器皿内的出血量。
然后使用血浸透纱布和染单,使用面积法1ml/cm2来计算失血量。
1.3防治措施防治方法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减少产后出血的出现。
其可分为两个步骤,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根据我院临床资料的总结,预防措施主要分为四点:①提高产妇的孕期检测,及时发现威胁产后出血的症状。
浅谈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在产科危急并发症中,产后出血是最常见的一种。
本文通过对本院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有胎盘存在问题、宫缩乏力、凝血机制异常和软产道存在损伤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为了减少或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应当注重产前宣教、产前检查、对产程进行严格监控、掌握剖宫产的基本指征、加强产后特别护理等措施。
标签:产后出血;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根据其发生的早晚分为产期早期产后出血和晚期产后出血两种。
所谓产期早期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产妇在24 h内阴道失血量超过500 ml的情况。
可以看出,判定产期早期产后出血的标准有时间和失血量两个标准,只要符合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的即为产后出血。
在该种产后出血情况下,以胎盘娩出后1~2 h的出血发生最多、最常见;所谓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娩出24 h~6周的任何时间的子宫大出血[1]。
产后失血量的临床计算方法通常采用容积法、称重法、面积法以及羊水红细胞压积法等,本文衡量是否属于产后出血,采用以上相关方法进行计量。
2011年1-12月本院共接受产妇947例,其中有78例出现产后出血,笔者基于本院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产后出血的诱发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1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1.1宫缩乏力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本院的78例产后出血中,其中宫缩乏力58例,占产后出血的74.36%。
产生宫缩乏力的主要原因包括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和巨大胎儿等。
1.2胎盘存在问题胎盘存在问题也是产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本院的78例产后出血中,其中胎盘因素12例,占产后出血的15.38%。
胎盘存在问题,主要是有过引产、流产、孕产史者,由于存在一定的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内膜损伤等情况,当她们再次妊娠时就有可能产生胎盘前置、胎盘植入位置存在异常、胎盘粘连残留等,从而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进而致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当前,我国妇女有过引产史、流产史、孕产史的情况越来越多,从而引起胎盘存在相应的问题。
1.3妊娠并发症的存在患者如果存在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组织缺氧、水肿、微血管病变、血管脆性增加以及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等,都容易引起产后出血。
本院的78例产后出血中,其中妊娠并发症因素4例,占产后出血的5.13%。
1.4软产道损伤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宫口扩张不够、急产、子宫收缩强度大、胎儿过大、会阴保护不当等情况,这些情况也会造成产后出血;本院的78例产后出血中,其中软产道损伤因素3例,占产后出血的3.85%。
1.5凝血机制存在异常凝血机制存在异常也是产后出血的一种原因,但是较少见。
本院的78例产后出血中,其中凝血机制异常1例,占产后出血的1.28%。
2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
正确有效地开展抢救和护理工作,对预防和有效控制产后出血非常重要,作为医护人员,在产妇的妊娠期、分娩期和产后期要做好相应的工作,采取有效的
措施。
2.1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
2.1.1产前教育及相关护理首先,在孕妇的孕育期间,要加强孕期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对于存在产后出血相关危险性因素的孕产妇,比如巨大儿、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多胎妊娠以及流产过多等,应进行充分的产前监测,并给予合理有效的预防性治疗;大部分的初产妇由于缺乏分娩知识,且有恐惧心理,在分娩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不能很好地与医生配合,进而容易产生产妇身体疲劳和子宫肌疲劳,子宫肌疲劳必定会导致收缩乏力,延长产程,产后出血发生的几率跟着增加。
因此,在产前检查中,应对产妇进行分娩知识的讲解,应对正确地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耐心听取产妇的倾述,积极地从情感上给予支持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产妇从心理上克服因分娩而带来的焦虑等负性的心理反应[2]。
2.1.2正确地处理生产过程在第一产程中,护理人员要为产妇保持良好的宫缩,正确地观察胎心,要密切注意胎先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情况。
如果使用缩宫素,需要派专人看护,对产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定期做肛查,了解宫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等;在第二产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防止产程的延长,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应严格掌握助产技术;胎儿在娩出时应注意保护好会阴部位,使头先缓慢娩出,要防止软产道撕裂伤;进行会阴切开术的时候,应在胎头拨露时,切开会阴并加强监护;在第三产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胎盘剥离的基本征象,切忌粗暴地牵拉脐带和对子宫进行按摩等,要正确、适时地帮助胎盘胎膜的娩出;对胎盘实施常规检查,检查其是否完整,在胎儿娩出以后20~30 min,胎盘还不能娩出的,护理人员可施行人工剥离胎盘术,但是动作应准确轻柔,以避免损伤子宫;同时,还应检查胎盘胎膜的完整性,常规检查软产道,检查其有无裂伤等情况;同时,应立即注射缩宫素,从而促进子宫的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可能性。
2.1.3密切观察产后病情首先,产妇在生产后,护理人员应对产妇的基本生命体征及全身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其次,在产后2 h内,正确地收集产后出血,并进行测量,把产妇留在产房,继续观察2 h;第三,应注意产妇的一般情况、宫缩情况、阴道流血情况等,同时准确记录出血量、血液颜色及气味等,如果产后出血量达到200 ml以上,应积极查找原因,予以相应处理;第四,一旦发现产妇有休克征兆,立即采取休克体位、吸氧、保暖,同时应迅速建立两条及以上的静脉通路,准确及时地输液、输血,密切监测血压、脉搏、产妇表情、皮肤颜色变化、尿量变化等情况,并准确记录,查明出血原因,及时采取措施[3]。
2.2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
2.2.1抢救及时首先,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时,要求抢救人员要及时到位,护理人员要分工协作,协助医生及时有效止血,并查明出血的原因;其次,护理人员应用有刻度的器皿收集阴道出血,评估产后出血量,同时要观察阴道出血是否凝固、有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等;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做好各种检查,交叉配血,为相关手术做好准备,比如输血、输液、给氧及所用急救器械、药物等;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穿刺时应尽可能选择大号的针头,必要时还应该施行静脉切开术,从而确保输液输血的快速进行;对于急性失血,护理人员应快速通过静脉通道来补充产妇需要的血容量;护理人员主要是要监控好产妇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出现血压快速下降、面色苍白并大量出汗、表情比较淡漠和尿液较少等征象,应马上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置[4]。
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常见的产后出血产
生的原因,按摩子宫以促进宫缩出血量的减少,基本手法是左手在耻骨联合上缘,轻柔地按压下腹,同时将子宫往上推;将右手放置于子宫的底部,拇指置于前壁,其余的四指置于后壁,作均匀有节奏的按摩;同时,注射适量的宫缩剂以促进宫缩,从而止血。
如果,此办法仍然不能有效止血,则应考虑是否存在胎盘胎膜残留、软产道存在损伤及阴道壁有血肿等情况,需要做仔细的检查,如果存在应采取相应的修补缝合措施。
2.2.2休克产妇的护理对产后出血引起的休克产妇,应采取中凹卧位,即头胸抬高10°~15°,下肢抬高20°~30°;同时,应注意保暖,并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为产后出血的患者因大量出血而致使机体抵抗力极低,所以,应该给予大量抗生素治疗;在休克产妇出血停止后,应加强会阴护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等。
2.3产后出血的产后护理产妇在出现了产后出血后,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进行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同时,应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做好相关的解释工作,消除产妇及其家属的思想顾虑,从而使产妇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相关治疗。
3小结
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目前,产后出血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要避免或尽量控制因产后出血而引起产妇死亡的事件,预防是重点,在产妇分娩以前就要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积极治疗是关键,当出现了产后出血后,医生及护理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同时,产后出血后的护理也不同忽视,尤其是要做好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 张红菱,王丽华.产科护士如何实施健康教育[J].中国妇幼保健,2000,15(9):589.
[2] 唐金兰.产后出血的防治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5):673.
[3] 许淑芳,申静.妊娠高血压疾病52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5):727-728.
[4] 夏俊霞,任景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危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6):2209-2210.
(收稿日期:2012-04-16)(本文编辑: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