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下产业结构优化19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19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目前我国热点经济问题,也是河北省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契机。
通过对京、津、冀三地区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相关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跟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河北省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大,投资于第三产业的比重偏小。
经济整体缺乏强劲的牵引力,处于偏基础性的产业结构生产阶段。
河北省应适度转移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到第三产业上来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京、津、冀之间的发展差距。
标签:京津冀协同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调整1 引言本文通过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额以2003年为基期剔除物价指数影响因素之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河北省和北京、天津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差距,从而对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向和建议。
2 京、津、冀地区各行业固定投资状况分析河北省、北京和天津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如表1所示。
由表1,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个地区的省固定资产投资额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京津冀三地区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趋势都成逐年上升的趋势。
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三个地区的首位,河北省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09年超过了北京,增长速度较北京强,天津和北京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拉大。
由图1,河北省的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和金融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平稳发展趋势。
房地产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新常态下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摘要:在新常态背景下,北京和天津的战略定位已然明确,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步入了全新的轨道。
同时,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世界经贸开始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不管是资源还是环境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都促使我国开启全新的发展模式。
考虑到资源察赋、角色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北京、天津、河北在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劣程度不一而足,在机遇降临的同时也潜在着诸多的危险,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谋求最佳的发展规划,实现最大的利益。
文章站在多个层面上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进行研讨,并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在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升级和优化。
必须要牢牢把握问题的实质,严格遵守产业分工要求、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坚持合作共赢、注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区域优化和产业布局,尽可能改良经济结构和空间分布,加快推动产业升级转移,这必将是以后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走向。
1 研究背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国家和政府在历史条件下做出的必然选择,是经济模式转入新常态,缓解资源压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尽可能推动经济发展、改良现有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是关乎国家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不仅能够显著改善生产力布局,还能有效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
在经济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开辟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全新思路,尽可能总结出国家在处理人口经济密集区域开发的新方式,进而达成既定的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就当前而言,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的分工上还不够科学,产业链也没有实现闭环,即使在同一个区域发展也是不尽相同的,收入等级差别很大,各种规模的城市在发展上依旧不平衡,中心城市没有发挥动力作用。
要想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就必然要充分挖掘各区域的资源价值,多向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要求下,遵守改革导向、创新驱动,建立试点地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心中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意识,在完成创新驱动的同时,实现产业的结构优化,在宏观角度协调京津冀的产业资源,将责任细化到三地,梳理产业的发展脉络,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实现各区域之间的联动,充分展现协同发展的力量,将各自的产业优势最大化,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核心区域,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本文将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阐述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京津冀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
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本文将全面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包括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产业空间布局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创新能力不足等。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本文将为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路径,以期推动该区域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核心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石,由大卫·李嘉图提出。
该理论认为,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来发展产业,通过贸易互利共赢。
在京津冀地区,这一理论的应用体现为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技术、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互补的产业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也称H-O理论,由俄林·赫克歇尔和贝蒂尔·俄林提出。
该理论强调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导致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
27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分析一、前言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民经济发展要不断寻找新路径,我国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已经有了一些成功案例,比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发展。
而对于北方经济而言,北京、天津、河北在地理位置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社会资源、产业基础方面也比较完善,因此,京津冀地区在促进北方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为了使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经济圈,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
同时国家正努力重新部署京津冀地区发展战略,并相继颁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1]。
二、研究方法本文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性进行分析,通过区位商(LQ)的方法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优势产业。
(一)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公式: (1)其中,i、j 代表两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S ij 代表i 与j 地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X ik 代表i 地k 产业占产业的比,Y jk 代表j 地k 产业占产业的比。
S ij 的值介于0和1之间,S ij 的值越大表示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越高。
(二)区位商(LQ)区位商公式: (2)其中代表r 地区i产业的区位商,代表r 地区i产业所占的比重,考察区域内i产业所占的比重。
的值大于1时表示r 地区i 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考察地区的平均水平高,i地区在该产业上具有优势;的值小于1时表示r 地区i 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考察地区的平均水平低,i 地区在该产业不具优势。
三、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分析京津冀地区2008年~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从整体上看,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占总增加值的90%以上,第三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从2004年的46.63%增加到2017年的60.06%。
从总体趋势上看,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第二产业虽然呈现收缩趋势,但总体上仍占有比较大的一部分;第三产业呈现扩张趋势,且在京津冀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绝大部分。
马艺菲,等: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分析产业经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分析马艺菲,唐雨辰(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北方的重要核心区。
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成为衡量地区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文章通过对2009&2018年以来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的产业进行总体分析,更直观地阐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且可行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业优化;京津冀[DOI]10.13939/ki.zgsc.2021.04.511京津冀经济和产业结构基本情况2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目前处于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型的阶段,2009—2018年,第产业持续,比不断扩大,第二产业占比持续,而第一产业变化不大。
“一”的倒金字塔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从生产总值来看,区的产业结构占比和发展与全国的发展大体,第一产业的占比显低于全国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产业占比稍微于全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
对力占比,京第一产业占比显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占比显于全国。
为上述问题,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广吸纳人才,加强“软”,视区程度和文化的发展,贯落实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文章借鉴干(201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数,不仅考虑产业的相对性,文了结构偏离度的义论内容,因此相比之下,该方法是一个更好的度量)下:TL"$((!4)⑴其中,!代表产出结构,¥代表就业结构,!代表产业的相对重要性。
当经济结构处于均衡状态时,TL=0;TL '0即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且产业结构的不合况偏度增加而加大。
表1是据各个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上的数据的2009—2018年的数。
表12009—2018年全国与京津冀地区泰尔指数年份全国泰尔指数北京市泰尔指数天津市泰尔指数河北省泰尔指数2009 1.0280.0380.0810.180 2010 1.0220.0380.0740.173 2011 1.0000.0330.0740.173 20120.9580.0310.0690.156 20130.9070.0290.0590.147 20140.8650.0270.0620.146 20150.8060.0270.0630.142 20160.7740.0290.0540.148 20170.7830.0290.0530.154 20180.7780.0290.0510.150通过表1可以看出:①京津冀的泰尔指数明显低于全国的,产业结构的合化度显于全国的,区一、二、产业 更协调,资源用效率更高;②北京、数的数值较小,整体小于0.1,接近0,说明两个地区产业结构接近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均衡,河北数虽于北京、,但整体小于0.2,表明河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低于北京;③总体上来看数呈现下(中间略有波动),笔认为下:“”等一系的设计和提出,协同进入发展阶段,此阶段下的产业协度得到一定)反到:指数上就呈现出数下,产业的结构更加合理)别在2014年以后,协发展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协同发展进化阶段,一系化措施促产业的协调得到进一,更加合理)2021.3用51产业经济中国市场2021年第4期(总第1067期)3三大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32产业结构的“量”图1展示了2009—2018年京津冀三次产业产出比例变迁。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对接本文在分析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河北省顺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产业结构优化方案,以为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现代产业体系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是在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发展规律中不断演变的。
就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现代产业构成的差异很大,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架构也会因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现代服务业占主体的产业结构。
而在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则体现为农业基础比较稳固,第二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提升较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体系。
(二)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一是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
服务业大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有:第一,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导致的制造业效率大幅提高,工业品的生产花费的时间和劳动力越来越少,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趋减少。
第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服务新产业与新业态,这种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由最初的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现在的三二一。
二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源泉。
国家间、区域间的战略性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代表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
结合河北实际,应规划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是低碳产业、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
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稀缺性和人类消费的无度性之间的矛盾,现代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成为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低碳经济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河北作为重工业为主的省份,在这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是相关联产业的融合与聚集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现代产业体系中各产业之间联系十分密切,不同产业间在相互融合与渗透。
不仅各产业之间存在渗透和融合,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