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采集、保存和管理作业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样品管理控制是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手段,它通过对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分析等环节进行规范和控制,以确保样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样品管理控制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确保样品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样品采集1. 样品采集计划制定样品采集计划时,应明确采样目的、采样点位、采样时间和采样方法等要素。
采样目的应明确所需分析的指标或参数,采样点位应根据采样目的进行选择,采样时间应考虑样品的稳定性和变异性,采样方法应符合相关标准或规范要求。
2. 采样设备和容器选择适当的采样设备和容器对样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采样设备应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和不反应性,并保持清洁和完好无损。
采样容器应具备密封性和无污染性,采样前应进行洗涤和消毒。
3. 采样操作在进行采样操作时,应按照采样计划和方法进行操作,并遵循以下原则:- 避免样品受到污染,避免与外界环境接触;- 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样品的氧化、挥发和降解;- 采样设备和容器应与样品接触的部分尽量减少。
4. 采样记录采样过程中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采样点位、采样时间、采样人员、采样设备和容器等信息。
采样记录应规范、准确,并保留备查。
三、样品保存与运输1. 样品保存样品保存是保证样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进行适当的保存措施。
常见的样品保存方式包括冷藏、冷冻、干燥等。
保存过程中应避免样品受到污染和损坏,并保持样品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 样品运输样品运输是确保样品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应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适当的运输容器和包装材料,确保样品不泄漏、不破损;- 样品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分包,并标明样品的相关信息;- 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样品的温度变化、振动和碰撞。
3. 样品接收与验收在接收样品时,应进行验收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样品的数量、外观、标识等。
如发现样品有异常或破损,应及时通知送样单位,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样品管理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于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样品管理控制的相关内容,包括样品采集、样品标识、样品保存、样品分析和样品处置。
正文内容:1. 样品采集1.1 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采集目的和方法- 验证采集工具和容器的适用性- 制定采集计划和时间安排1.2 采集方法- 采用适当的采集工具和容器,避免污染和损坏- 采集时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和安全规范- 采集样品时注意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1.3 采集记录和标注- 记录采集时间、地点、方法等关键信息- 标注样品的唯一标识符,确保样品的可追溯性- 填写采集记录表,包括样品的数量、性状等详细信息2. 样品标识2.1 唯一标识符的设置- 设计一套唯一标识符的规则,确保每个样品都有独特的标识符- 采用条形码或RFID等技术进行标识,方便样品的追踪和管理2.2 标识信息的内容- 在标识上包括样品的基本信息,如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等- 标识上还可以包括样品的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如保存温度、操作要求等2.3 标识的固定和保护- 标识应牢固地固定在样品容器上,避免标识的丢失或混淆- 使用防水、耐腐蚀的材料进行标识,以防止标识的损坏3. 样品保存3.1 保存条件的设定-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确定适当的保存条件,如温度、湿度等- 确保保存条件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避免对样品造成损害3.2 保存容器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保存容器,如密封瓶、冷藏盒等- 容器应具备防漏、防腐蚀等功能,以保护样品的完整性和安全性3.3 保存记录和监测- 记录保存时间、条件等关键信息,以便追溯样品的保存历史- 定期监测保存条件,确保其符合要求,及时调整保存方案4. 样品分析4.1 分析方法的选择- 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特性,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考虑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可重复性等因素4.2 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分析方法的要求,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提取、浓缩等- 准备好所需的试剂、仪器和设备,确保分析的顺利进行4.3 分析结果的记录和分析- 记录分析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观察结果- 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5. 样品处置5.1 合规处置-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相关法规,选择合适的处置方法- 遵循环保要求,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5.2 处置记录和追踪- 记录样品的处置时间、方式和地点等关键信息- 追踪样品的处置情况,确保样品得到妥善处理5.3 处置安全和风险评估- 根据样品的特性,评估处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处置过程的安全性总结:样品管理控制是实验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与管理作业指导书(依据标准: HJ493-2009、HJ494-2009、HJ495-2009)一、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环境监测中水质样品的现场采集工作二、一般事项本指导书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494-2009和《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2009。
三、器具3.1 采样设备水质采样可选用聚乙烯塑料桶、单层采样器、泵式采水器、自动采样器或自制的其它采样工具和设备。
场合适宜时也可以用样品容器手工直接灌装。
3.2 样品容器使用硬质玻璃、聚乙烯、石英、聚四氟乙烯制的带磨口盖(或)塞瓶,原则上有机类监测项目选用玻璃材质,无机类监测项目可用聚乙烯容器。
四、采样程序4.1 接受采样任务单采样人员接受采样任务单后,详细了解该次采样任务的时间、地点、采样频次、采样项目等内容。
4.2 采样的准备根据采样任务单的内容,准备合适的采样工具、足够的样品容器和现场固定剂等用品,并逐一清点。
4.3 现场采样的实施4.3.1样品的采集在分时间单元采集样品时,测定pH、CODcr、BOD5、硫化物、油类、悬浮物、等项目的样品,不能混合采样,只能单独采样,全部用于测定。
4.3.1.1 采样方法4.3.1.1.1 不同水体的采样方法从管道、水渠等落水口处取样:从管道、水渠等落水口处取样,直接用容器或聚乙烯桶,要注意悬浮物质分取均匀。
从排污管道中取样:在排污管道中采样,由于管道壁的滞留作用,同一断面不同部位流速有差异,污染物分布不均匀,浓度相差颇大。
因此当排污管道水深大于1m时,可由表层起向下到1/4深度处采样,作为代表平均浓度的废水样。
如果小于或等于1m时,可只取1/2深度的废水样即可。
从容器、贮罐、废水池等处取样:对盛有废液的小型容器,采样前先充分搅匀,然后取样。
废液分三层以上,不能搅匀时,可按各层量的多少的比例分层取样。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样品管理是在科学研究、生产创造、质量控制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样品管理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本文将详细介绍样品管理的目的、原则、流程以及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
二、目的样品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可追溯性和可靠性,以满足科学研究、生产创造和质量控制的需求。
三、原则1. 样品采集原则:样品的采集应符合科学、合理、规范的原则,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2. 样品保存原则:样品应妥善保存,避免污染、损坏和变质,保证样品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的稳定性。
3. 样品标识原则:样品应进行准确、清晰的标识,包括样品编号、采集日期、采集人员等信息,以便于追溯和管理。
4. 样品处理原则:样品处理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避免人为误差和样品污染。
四、流程1. 样品采集a. 根据采样计划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数量。
b. 使用合适的采样工具采集样品,避免污染和损坏。
c. 记录样品的采集日期、采集人员、采集点位等信息。
d. 将样品放入适当的容器中,并进行标识。
2. 样品运输a. 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暴露在极端温度、湿度等环境下,以防样品变质。
b. 样品应妥善包装,防止破损和泄漏。
c. 样品运输过程中应记录运输日期、运输人员等信息。
3. 样品接收与登记a. 样品接收时应进行验收,检查样品包装是否完好,并核对样品信息。
b. 登记样品信息,包括样品编号、接收日期、接收人员等。
c. 对于特殊要求的样品,如易挥发性物质,应及时进行处理和分析。
4. 样品保存与管理a. 样品应按照规定的保存条件进行存放,如冷藏、冷冻、干燥等。
b. 对于有毒、有害、易变质的样品,应按照像关标准进行分类、封存和管理。
c. 对于长期保存的样品,应制定合理的保存期限,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
5. 样品分析与检测a. 根据实验需求,制定合适的分析方法和流程。
b. 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样品处理和分析。
样品管理作业指导书编审批一、目的对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置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检测样品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使用范围适用于实验室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置、识别等管理。
三、职责样品管理员应按照作业指导书对样品实行流转。
四、工作程序4.1 样品来源4.1.1由客户方或业务部提供的样品。
4.1.2由现场测试人员提供的样品。
4.2样品的流转4.2.1样品的接收4.2.1.1 对于“4.1.1”类样品由客户方或业务部交接到样品管理员手中,样品管理员核对样品信息(外观、数量、规格、资料的完整性等),参照《样品采集和保存作业指导书》检查采用的包装或容器是否符合要求,并按照《实验室内部编号规则》进行统一编号并贴上《样品标签》(用“待检”“未检”“检毕”加以标识),无误后将样品信息登记到《样品流转记录表》并在接样人一栏签字确认。
4.2.1.2 对于“4.1.2”类样品由现场测试人员交接到样品管理员处,样品编号由现场采样人员按照《实验室内部编号规则》进行编号,样品管理员接到样品后进行核查,核对样品信息(样品性状、数量、规格、唯一性标识等),无误后将样品信息登记到《样品流转记录表》并在接样人一栏签字确认,并在《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或《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或《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表》或《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记录表中接样人处签字。
4.2.2样品分发4.2.2.1样品管理员填写《检测任务单》,主要对样品分发的样品数量,检测方法,状态及实验完成时间等信息进行填写,填写完后样品分发到各岗位,并要求收样人员在《检测任务单》上签字确认已收到所需样品数量及检测方法,样品状态,实验完成时间等信息。
4.2.2.2 各岗位收样员在收到样品时,应检查样品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确认无误后在《检测任务单》签字。
4.3 样品的贮存4.3.1检测人员在样品试验完毕后,应在试验完毕样品上标明“检毕”状态,以示完成。
农产品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一、前言农产品质量检测是确保农产品安全、健康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检测人员提供准确、规范的操作指南,确保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检测样品准备1. 样品采集1.1 确保样品采集器具的洁净和无杂质。
1.2 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采集适量的样品,并尽可能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1.3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和采样点位,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 样品处理2.1 对样品进行标识,并记录相关信息如样品来源、采样时间等。
2.2 如果需要,进行样品的预处理,如去壳、去皮等操作。
2.3 对液体样品进行搅拌均匀,并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可测性。
三、检测设备与试剂准备1. 检测设备1.1 确保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设备的校准或标定。
1.2 对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污染。
1.3 检测设备的使用记录应及时进行填写并保存。
2. 试剂准备2.1 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准备相应的试剂和标准品。
2.2 试剂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并保持在有效期内。
2.3 对试剂进行妥善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四、检测操作1. 检测步骤1.1 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按照相应的操作步骤进行检测。
1.2 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和操作温度,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 操作中避免交叉污染,使用一次性试剂或经过严格清洗消毒的试剂盒。
1.4 检测过程中如遇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处理。
2. 检测标准与限量2.1 根据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关法规,确定相应的检测标准和限量。
2.2 检测结果超过限量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记录相关信息。
2.3 定期进行仪器和试剂的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五、数据处理与报告输出1. 数据处理1.1 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标准进行对比。
1.2 对于数据异常和偏离标准的样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或重复检测。
1.3 记录检测结果和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 V样品管理作业指导书版号:第2004年版文件编号:GXCDC/Y16-43-406 1、目的制订本细则为使实验室技术人员正确遵守HIV样品的相关管理办法,保证HIV样品正确保存,不丢失,不混淆,严格执行销毁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HIV样品的管理。
3、职责科室负责人:负责对全部HIV样品的综合管理。
保管人员:负责对HIV样品的正确存放并做好相关保存、销毁记录。
使用人员:负责按照本细则执行样品的采集或接收、处理和检测, 并做好使用记录。
注:采(收)样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采(收)样证书。
4、管理程序(1)样品的米集必须按照各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采集样品。
采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一次性采血针,谨慎操作,防止发生刺伤或污染,检查确认试管没有破损和裂纹,核对样品编号。
血样如即时用,可存普通冰箱, 如长期保存,则置于-20°C及以下。
(2)样品的运送样品从一个实验室转送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必须是血清或血浆,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能用全血。
按照国际包装要求,统一标准采用三级包装系统运输样品,统一运输容器,该容器由三层构成:第一层容器。
装置样品,贴上标签,防渗漏。
外面包以足够的吸收性材料,一旦容器破裂,可以吸收掉所有的液体。
第二层容器。
耐受性好,防渗漏,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
第二层容器可以装若干第一层容器,但容器之间必须衬以足够的吸收性材料。
第三层容器。
放置在一个运输用外层包装内。
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时(如物理损害,水的浸泡),第三层包装保护第二层容器及其内容物。
在第三层容器外面需要贴标签,内容包括样品编号、量、采集人及其它信息,以便鉴别样品和查明采集人。
容器内温度应在4°C以下(抗凝血18-25°C)。
送样同时需附有送检单。
特殊情况,可以特快专递投寄,但试管必须封好,保证不破碎、不溢漏。
(3)样品的接收、处理及保存收到样品后在实验室的污染区由专业人员在指定的试验台面打开包装,检查包装和样品,接受的标准为:样品无溢出,试管无破损,符合规定时限。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样品管理是指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等领域中,对样品进行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样品管理流程,确保样品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任务目标1. 确定样品管理的责任与权限,明确各环节的职责;2. 建立样品管理的流程和标准,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3. 提供样品管理的操作指南,使操作人员能够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样品管理;4. 建立样品管理的记录和档案,方便追溯和审核。
三、任务内容1. 责任与权限1.1 样品管理部门负责样品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1.2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样品的采集、处理和交接,并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1.3 操作人员负责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样品管理,并记录相关数据。
2. 流程与标准2.1 样品采集2.1.1 根据采样计划,确定采样点和采样时间;2.1.2 使用合适的采样工具和容器,采集样品;2.1.3 根据样品特性,采取适当的保存和运输措施。
2.2 样品处理2.2.1 样品接收时,进行样品编号和登记,并记录样品的相关信息;2.2.2 样品处理前,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样品分装、样品研磨等;2.2.3 样品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2.2.4 样品处理后,进行样品保存和标识,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2.3 样品交接2.3.1 样品交接前,核对样品编号和样品信息,确保样品的一致性;2.3.2 样品交接时,填写样品交接单,并由相关人员签字确认;2.3.3 样品交接后,及时将样品交接单归档,便于追溯和审核。
3. 操作指南3.1 操作人员应熟悉样品管理的流程和标准,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进行操作;3.2 操作人员应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确保样品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3 操作人员应记录样品管理的相关数据,如样品编号、采样时间、处理方法等。
4. 记录与档案4.1 样品管理部门应建立样品管理的记录和档案,包括样品接收记录、样品处理记录、样品交接记录等;4.2 样品管理的记录和档案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归档和保存,方便追溯和审核。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标题: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样品管理是实验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样品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制定一份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内容和要点,以帮助实验室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样品管理工作。
一、样品采集1.1 确定采集点和采集时间:根据实验要求和样品特性,确定采集点和采集时间,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1.2 采集工具准备:准备好适当的采集工具,如采样瓶、采集管等,保证采集过程的卫生和安全。
1.3 采集方法: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样品采集,避免污染和样品损坏。
二、样品标识2.1 样品编号:每个样品都应有唯一的编号,便于样品的追踪和管理。
2.2 样品标签:在样品容器上粘贴清晰的样品标签,标注样品编号、采集时间、采集点等信息。
2.3 样品记录:记录每个样品的相关信息,包括采集日期、采集人员、样品性质等,建立完整的样品档案。
三、样品保存3.1 样品储存条件:根据样品性质和实验要求确定适当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等。
3.2 样品容器选择:选择符合要求的样品容器,确保样品在储存过程中不受污染或损坏。
3.3 样品保质期管理:对不同性质的样品进行分类管理,及时清理过期样品,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四、样品检测4.1 样品准备:按照实验要求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准备,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2 检测方法: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进行样品检测和分析。
4.3 结果记录:记录检测结果和分析数据,及时处理异常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样品处理5.1 样品处置:根据实验要求对样品进行处理,包括废弃样品的处理和保存样品的再利用。
5.2 废弃样品管理:对废弃样品进行分类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3 样品再利用:对于可以再利用的样品,进行适当的保存和管理,减少资源浪费。
结论: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是实验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规范了样品管理的流程和要求,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样品管理控制是指在科学研究、实验室测试、生产质量控制等领域中,对待测物质或者产品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操作。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样品管理控制工作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确保样品的采集、保存、传输和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样品采集1. 样品采集计划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制定样品采集计划,包括采样点位、采样时间、采样方法等。
2. 采样点位选择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在合适的位置选择采样点位,避免可能的污染源和干扰因素。
3. 采样设备准备确保采样设备的干净、完好,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校准和验证。
4. 采样方法根据不同的样品类型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随机采样、分层采样等。
5. 采样记录在采样过程中,详细记录采样点位、采样时间、采样人员等信息,确保采样数据的可追溯性。
三、样品保存和传输1. 样品容器选择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样品容器,确保样品不受污染和损失。
2. 样品标识对每一个样品进行惟一标识,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时间、采样点位等信息,以便后续的样品追踪和管理。
3. 样品保存条件根据样品的特性,确定合适的保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样品传输在样品传输过程中,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避免样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损坏。
5. 样品接收确认接收样品时,进行样品的检查和确认,确保样品完整无损,并及时记录样品接收信息。
四、样品分析1. 分析方法选择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分析、化学分析、生物分析等。
2. 分析设备校准和验证对分析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验证,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样品准备根据分析方法的要求,对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样品提取、样品稀释等。
4. 分析操作按照分析方法的步骤和要求,进行样品的分析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5. 分析记录在分析过程中,详细记录分析步骤、操作参数、分析结果等信息,确保分析数据的可追溯性。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样品管理控制是指对实验室或生产过程中的样品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本文档旨在提供样品管理控制的作业指导,包括样品采集、标识、保存、分析和报告等方面的要求和流程。
二、样品采集1. 确定采样点和采样时间:根据实验或生产过程的要求,确定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2. 采样设备和容器:选择适当的采样设备和容器,确保样品采集过程中不受外界污染。
3. 采样方法: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随机采样、分层采样等。
4. 采样记录:在采样过程中,详细记录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人员等信息,确保采样过程可追溯。
三、样品标识1. 样品编号:为每个样品分配唯一的样品编号,用于标识和追溯样品。
2. 样品标签:在样品容器上粘贴样品标签,标明样品编号、采样点、采样时间等信息。
3. 样品记录:在样品记录表中记录样品编号、样品名称、采样点、采样时间等信息,确保样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样品保存1. 样品保存条件: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确定适当的保存条件,如温度、湿度等。
2. 样品保存期限:根据样品的稳定性和分析要求,确定样品的保存期限,确保样品在保存期限内仍具有可靠性。
3. 样品保存记录:在样品记录表中记录样品的保存时间、保存条件等信息,确保样品保存过程可追溯。
五、样品分析1. 分析方法:根据实验或生产过程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分析设备和仪器:选择适当的分析设备和仪器,确保分析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分析记录:在分析记录表中记录分析方法、分析设备、分析结果等信息,确保分析过程可追溯。
六、样品报告1. 报告编制:根据实验或生产过程的要求,编制样品报告,包括样品编号、采样点、采样时间、分析结果等信息。
2. 报告审核:对样品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报告保存:将样品报告保存在指定的位置,确保报告的可追溯性和完整性。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样品管理控制是指在实验室、生产线或其他相关领域中,对样品的采集、保存、标识、处理和分析等过程进行规范和管理,以确保样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样品管理控制流程,以确保样品管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二、样品采集1. 采集计划样品采集前应制定采集计划,包括采集目的、采集方法、采集工具和采集地点等。
根据不同的样品类型和特性,制定相应的采集计划,确保采集过程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2. 采集操作(1)准备工作:检查采集工具的完好性和清洁度,确保采集容器无杂质和污染。
(2)采集过程:按照采集计划进行采集,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避免样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3)样品保存:采集后立即进行样品保存,根据样品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确保样品的原样性和稳定性。
三、样品标识1. 样品编号对每个样品进行唯一的编号,以便进行后续的跟踪和管理。
编号应包含采集日期、采集地点和样品类型等信息,确保样品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
2. 标识标签在样品容器上粘贴标识标签,标明样品编号、采集日期、采集地点和样品类型等信息。
标签应具有耐污染、耐水、耐腐蚀的特性,确保标识的清晰和持久。
四、样品处理1. 样品分装根据实验或分析的需要,将样品进行分装。
分装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确保分装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样品预处理根据实验或分析的要求,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过滤、浓缩、稀释等。
预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预处理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预处理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五、样品分析1. 分析方法根据实验或分析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应具有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分析设备使用合适的分析设备进行样品分析,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设备应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六、样品管理1. 样品登记对每个样品进行登记,包括样品编号、采集日期、采集地点、样品类型、分析项目和分析结果等信息。
样品采集和保存一样品采集和保存①氨氮:水样采集在聚乙烯瓶或玻璃瓶内,要尽快分析。
如需保存,每升样品中应加1ml浓硫酸,并在4下贮存,用酸保存的样品,测定时用氢氧化钠将PH值调至7左右.②溶解氧:样品应采集在细口瓶中,测定就在瓶内进行。
试样充满全部细口瓶。
不得有气泡.③化学需氧量:水样采集于玻璃瓶中,应尽快分析。
如不能立即分析时,应加入硫酸至PH<2,置4℃保存,时间不能多余5天.采集水样的体积不得少于100ml.④悬浮物:所用聚乙烯瓶或硬质玻璃瓶要用洗涤剂洗净。
在采样之前,再用即将采集的水样清洗三次.然后采集水样500—1000ml,盖严瓶塞.⑤总磷:采集500ml水样后加入1ml硫酸调节样品的PH值,使之低于或等于1,或不加任何试剂于冷处保存.⑥PH值:最好现场测定。
否则应在采样后把样品保持在0—4℃,并在采样后6小时内进行测定。
⑦水温:最好现场测定.否则,应在采样后把样品保持在0~4,并在采样后6h之内进行测定⑧氯化物:采集代表性水样,放在干净且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瓶或聚乙烯瓶内。
保存时不必加入特别的防腐剂⑨色度:所用于样品接触的玻璃器皿都要用盐酸或表面活性剂溶液加以清洗,最后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洗净、沥干。
样品采集在容积至少为1L的玻璃瓶内,在采样后尽快进行测定。
⑩总氮:将采集好的样品储存在聚乙烯瓶或硬质玻璃瓶中,用浓硫酸调节PH值至1~2,常温下可保存7天。
储存在聚乙烯瓶中,—20℃冷冻,可保存一个月.⑾五日生化需氧量:采集的样品应充满并密封于棕色玻璃瓶中,样品量不小于1000ml,在0~4℃的暗处运输和保存,并与24小时内尽快分析。
24小时不能分析可冷冻保存。
⑿粪大肠菌群:采样瓶使用500ml已灭菌的磨口玻璃塞广口瓶,采集水样时应避免瓶盖及瓶子颈部受杂菌污染.灭菌后的采样瓶2周内未使用需重新灭菌采集好的水样需放置约4℃冷藏设备内保存运输,一般要求在采集4小时内测定。
⒀硝酸盐:水样采集后应及时进行测定。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样品管理控制是指在科学实验、产品质量检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对样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样品管理控制的操作规范,匡助实验室人员正确进行样品管理控制工作。
二、样品管理控制的重要性1. 准确性:样品管理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样品管理控制,可以降低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可追溯性:样品管理控制要求对样品的来源、处理过程、保存条件等进行详细记录,以便追溯实验过程中的任何问题。
3. 可比性:通过样品管理控制,可以确保不同时间、不同实验人员进行的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为科学研究和产品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样品管理控制的基本要求1. 样品采集1.1 样品采集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采集工具、采集容器、采集记录表等。
1.2 样品采集应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1.3 样品采集时应注意避免污染,避免与其他物质接触,严禁使用有污染的容器和工具。
1.4 采集的样品应按照规定的数量和容器进行标识和保存,以确保样品的可追溯性和完整性。
2. 样品保存2.1 样品保存应根据不同实验要求进行,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的要求。
2.2 样品保存期限应根据实验要求和样品性质确定,并在样品保存记录中进行详细记录。
2.3 样品保存期限到期前,应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样品的质量和可用性。
3. 样品处理3.1 样品处理应按照实验要求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包括样品的预处理、稀释、提取等。
3.2 样品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污染和损失,确保处理后的样品与原始样品具有一致性。
3.3 样品处理过程中应记录处理步骤、使用的试剂和仪器设备等信息,以便追溯和复现实验结果。
4. 样品分析4.1 样品分析应根据实验要求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样品分析过程中应注意仪器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1. 引言样品管理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样品的采集、保存、标识、测试和处理等环节。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一套标准的样品管理控制流程,以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2. 背景样品管理控制是在科学研究、实验室测试、产品质量检验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规范的样品管理控制流程,可以有效地避免样品混淆、交叉污染和数据错误等问题,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3. 样品采集3.1 样品采集计划制定样品采集计划是样品管理控制的第一步。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确定样品采集的时间、地点、数量和方法,并编制样品采集计划表。
3.2 样品采集过程3.2.1 样品采集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3.2.2 样品采集容器应事先清洁并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3.2.3 样品采集时应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原样性,避免污染和损坏。
3.2.4 样品采集过程中应记录样品的相关信息,如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员等。
4. 样品保存4.1 样品保存条件样品的保存条件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而定。
普通来说,样品应保存在低温、干燥、避光和密封的环境中,以防止样品的变质和污染。
4.2 样品保存期限根据不同的样品类型和实验要求,确定样品的保存期限。
在保存期限内,样品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质量和可用性。
5. 样品标识5.1 样品标识要求每一个样品都应有惟一的标识,以便于样品的追溯和识别。
样品标识应包括样品编号、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员等信息。
5.2 样品标识方法可以使用标签、贴纸、印刷等方式进行样品标识。
标识应清晰、可读、耐久,并能够在保存期间不退色或者含糊。
6. 样品测试6.1 样品测试计划根据实验要求,制定样品测试计划。
确定测试项目、方法、仪器设备和测试人员,并编制样品测试计划表。
6.2 样品测试过程6.2.1 样品测试前,应核对样品标识和测试项目,确保样品和测试项目的一致性。
6.2.2 样品测试时,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样品管理控制是指在科学实验、生产创造、质量检验等过程中,对样品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样品管理控制的标准操作流程,以保证样品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任务目标本次样品管理控制的任务目标是确保样品的采集、保存、分发和处置等环节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以保证样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任务内容1. 样品采集1.1 样品采集计划制定样品采集计划,明确采集的样品类型、数量、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等信息。
1.2 采样工具和容器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和容器,确保采样工具和容器干净、无污染,并符合相关要求。
1.3 采样方法根据样品的特性和采集要求,采用适当的采样方法进行样品采集,确保采样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1.4 采样记录在采样过程中,及时记录采样的相关信息,包括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采样人员等,确保采样过程可追溯。
2.1 样品标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标识,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时间、采样地点等信息,确保样品的惟一性和可追溯性。
2.2 样品包装将样品放入合适的包装容器中,确保样品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不受损坏和污染。
2.3 样品存放根据样品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存放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等,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2.4 样品记录对样品的存放位置、存放时间等进行记录,确保样品存放过程可追溯。
3. 样品分发3.1 样品申请对需要分发的样品进行申请,包括样品名称、数量、用途等信息。
3.2 样品分发根据样品申请的要求,进行样品的分发工作,确保样品分发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3 样品记录对样品的分发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分发时间、分发人员等信息,确保样品分发过程可追溯。
4. 样品处置对需要处置的样品进行鉴定,确定样品的性质和危(wei)险程度。
4.2 样品处置计划制定样品处置计划,明确样品的处置方式和流程,确保样品处置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4.3 样品处置记录对样品的处置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处置时间、处置方式等信息,确保样品处置过程可追溯。
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标题: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样品管理控制是实验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样品管理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一份详细的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样品采集、标识、保存、运输和处理等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内容。
一、样品采集1.1 确定采集点和采集时间:在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中,需要明确规定样品的采集点和采集时间,确保样品采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2 采集工具和容器:规定采集样品所需的工具和容器,保证采集过程中不受外界污染。
1.3 采集方法和技巧:详细描述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避免样品受到污染,如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等。
二、样品标识2.1 标识内容:在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中,应规定样品标识的内容,包括样品编号、采集日期、采集点等信息。
2.2 标识方式:明确规定样品标识的方式,可以是贴标签、写标识等,确保标识清晰可读。
2.3 标识位置:规定标识的位置,避免标识丢失或者混淆。
三、样品保存3.1 保存条件:明确规定样品保存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等,确保样品不受损坏。
3.2 保存期限:规定样品的保存期限,确保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检测分析。
3.3 样品存放位置:规定样品存放的位置,避免样品受到污染或者损坏。
四、样品运输4.1 运输工具:规定样品运输所需的工具和设备,确保样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4.2 运输条件:明确规定样品运输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等,确保样品不受影响。
4.3 运输方式:规定样品的运输方式,可以是快递、专车等,确保样品能够及时到达目的地。
五、样品处理5.1 处理方法:规定样品处理的方法,包括分装、混匀等,确保样品处理的准确性。
5.2 处理条件:明确规定样品处理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等,确保样品不受影响。
5.3 处理记录:规定样品处理的记录方式,确保样品处理过程可追溯。
结论:通过制定一份详细的样品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可以有效规范实验室工作中的样品管理流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品采集和保存
一样品采集和保存
①氨氮:水样采集在聚乙烯瓶或玻璃瓶内,要尽快分析。
如需保存,每升样品中应加1ml
浓硫酸,并在4下贮存,用酸保存的样品,测定时用氢氧化钠将PH值调至7左右。
②溶解氧:样品应采集在细口瓶中,测定就在瓶内进行。
试样充满全部细口瓶。
不得有气
泡。
③化学需氧量:水样采集于玻璃瓶中,应尽快分析。
如不能立即分析时,应加入硫酸至PH
<2,置4℃保存,时间不能多余5天。
采集水样的体积不得少于100ml。
④悬浮物:所用聚乙烯瓶或硬质玻璃瓶要用洗涤剂洗净。
在采样之前,再用即将采集的水
样清洗三次。
然后采集水样500—1000ml,盖严瓶塞。
⑤总磷:采集500ml水样后加入1ml硫酸调节样品的PH值,使之低于或等于1,或不加
任何试剂于冷处保存。
⑥PH值:最好现场测定。
否则应在采样后把样品保持在0—4℃,并在采样后6小时内进
行测定。
⑦水温:最好现场测定。
否则,应在采样后把样品保持在0~4,并在采样后6h之内进行测
定
⑧氯化物:采集代表性水样,放在干净且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瓶或聚乙烯瓶内。
保存时不
必加入特别的防腐剂
⑨色度:所用于样品接触的玻璃器皿都要用盐酸或表面活性剂溶液加以清洗,最后用蒸馏
水或去离子水洗净、沥干。
样品采集在容积至少为1L的玻璃瓶内,在采样后尽快进行测定。
⑩总氮:将采集好的样品储存在聚乙烯瓶或硬质玻璃瓶中,用浓硫酸调节PH值至1~2,常温下可保存7天。
储存在聚乙烯瓶中,-20℃冷冻,可保存一个月。
⑾五日生化需氧量:采集的样品应充满并密封于棕色玻璃瓶中,样品量不小于1000ml,在0~4℃的暗处运输和保存,并与24小时内尽快分析。
24小时不能分析可冷冻保存。
⑿粪大肠菌群:采样瓶使用500ml已灭菌的磨口玻璃塞广口瓶,采集水样时应避免瓶盖及瓶子颈部受杂菌污染。
灭菌后的采样瓶2周内未使用需重新灭菌
采集好的水样需放置约4℃冷藏设备内保存运输,一般要求在采集4小时内测定。
⒀硝酸盐:水样采集后应及时进行测定。
必要时,应加硫酸使pH<2,保存在4℃以下,在24H内进行测定。
⒁化学需氧量:样的采样:水样要采集于玻璃瓶中,应尽快分析。
如不能立即分析时,应加入硫酸(4.2.3)至PH<2,置4℃下保存。
但保存时间不多于5天。
采集水体积不得少于100ml。
⒂微生物:采样时,所采的水量为采样瓶容量的80%左右,以便在检验时可充分摇动水样。
采得水样后应立即检验,不能久放,一般从采集到检验不应超过2小时,如条件许可,应放在冰箱中保存,但也不应超过4小时。
二采样容器
一般用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瓶
可先用10%的HNO3或HCI浸泡8h洗涤后再用。
容器采样后要及时贴上采样标签,注明水样名称,采样地点。
三采样方法地点
掌握污染源,选择废水水质混合均匀后的适当位置。
直接用容器采样或抽吸泵采样。
注意事项:
取样位置的确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所采水样能真实地反映工艺控制过程的情况,并具有代表性;
②取样点的水流状况比较稳定,不能在死角或水流湍急处取样;
③如果每一工艺过程有多个并联单元,水样采集应尽量多点取样,或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
取样。
四水样保存
水样的保存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分析内容加以确定。
⑪充满容器或单独采样采样时使样品充满取样瓶,样品上方没有空隙,减少运输过程中水样的晃动。
有时对某些特殊项目需要单独定容采样保存,比如测定悬浮物时定容采样保存,然后可以将全部样品用于分析,防止样品分层或吸附在取样瓶壁上而影响测定结果。
⑫冷冻或冷藏为了阻止生物活动、减少物理挥发作用和降低化学反应速度。
水样通常应在4℃冷藏,储存在暗处。
如COD、BOD5、氨氮、硝酸盐氮及微生物项目时,都可以使用冷藏法保存。
有时也可将水样迅速冷冻,但冷冻法会使水样产生分层现象,并有可能使生物细胞破裂,导致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进入水溶液,改变水样的成分,因此尽可能不使用冷冻的方法保存水样。
⑬化学保护向水样中投加某些化学药剂,使其中待测成分性质稳定或固定,可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
但要注意加入的保护剂不能干扰以后的测定,同时应做相应的空白试验,对测定结果进行校正。
对废水处理中水质的部分检测项目、容器材质、保存方法及最长保存时间表。
五水样保存期限的长短如何确定
水样保存期限的长短,除了采取上述保存方法进行处理外,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待测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废水中稳定性好的成分,保存期就长。
对于废水中不稳定的成分,保存期就短,甚至不能保存,需要取样后立即化验分析或在现场测定,比如pH 值、浊度、DO(电极法)、色度等必须在现场测定。
BOD5、COD、氨氮、硝酸盐、挥发酚和氰化物等也应该尽快分析。
(2)待测成分的浓度:一般待测成分的浓度越大,水样的保存时间就可以越长,相反,待测成分浓度较低时,水样不宜久存,因为大多数成分极低的溶液通常是很不稳定的。
(3)水样的化学组成:成分相对简单的某些工业废水水样,待测成分受其他干扰的可能性也较小,保存时间可以长些。
水质成分复杂的城市污水和一些工业废水,各种成分之问互相干扰或随时在发生反应,其水样的保存时间就短,要尽快分析。
六采样时安全事项:
在采样时,必须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仪器,采样人员必须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1)在排水检查井、泵房集水池及均质池等存在高浓度有机废水或未处理废水的地方取样时,要有预防可燃性气体引发爆炸的措施。
(2)在泵房、检查井等半地下式或地下式构筑物处取样时,要当心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引起的中毒危险和缺氧引起的窒息危险。
(3)取样时,如果需要上、下曝气池、二沉池、事故池等较高构筑物和地下式泵房的爬梯,要注意预防滑跌摔伤,尤其是在雨、雪、霜、风等恶劣天气条件时上、下室外爬梯更要十分当心。
(4)在泵房集水池、曝气池等各种构筑物上取样时,必须小心操作,以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