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六政秘〔2015〕23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管委,市直各相关单位,淠史杭管理总局、人行六安市中心支行:《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已编制完成,目前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现将此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方案要求及任务分工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方案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工作目标。
附件:《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5年12月29日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和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精神,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力度,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六安市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想为指导,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全面提升地表水水质为核心,规范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工作,把六安打造成安徽优质水源地、大别山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六安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93.3%以上,大别山区水库群水质保持在Ⅱ类,引江济淮区域水质达到工程规划要求,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100%,地下水质量保持稳定。
到203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持续保持优良。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5.08.08•【文号】国务院令第183号•【施行日期】1995.08.08•【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发布日期:2011年1月8日,实施日期:2011年1月8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3号)现发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李鹏1995年8月8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水质,保障人体健康和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第四条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有关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并行使国务院授予的其他职权。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第五条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以下简称四省)人民政府各对本省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负责,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任务分解到有关市(地)、县,签订目标责任书,限期完成,并将该项工作作为考核有关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行政区域内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第七条国家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第八条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妥善做好淮河流域关、停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
第九条国家对淮河流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下简称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计划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商四省人民政府,根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拟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经由领导小组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实施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9.08•【字号】苏政办发[2008]90号•【施行日期】2008.09.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实施计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08〕9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实施计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九月八日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实施计划第一章总论为完成国家下达的淮河“十一五”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促进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编制依据(一)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国家规划)。
(二)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
(三)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
(四)《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2005-1010年)》。
(五)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
(六)《江苏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二、编制原则(一)突出重点,综合治理。
以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改善重点断面水质为主要目标,突出抓好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染治理。
继续开展农业面源、生态修复、截污导流等治污工作。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立足于通过环保措施,优化该区域经济结构,通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结构调整等途径,加强源头控制。
(三)以块为主,条块结合。
推进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依靠各地政府,同时强化省有关部门对各地的督促指导,形成联动机制。
三、计划期限与指标(一)期限。
基准年:2005年。
计划期限:2006-2010年。
(二)指标。
1.水环境质量指标。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1.03.27•【文号】国办发[2011]15号•【施行日期】2011.03.2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1]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二0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展改革委、水利部)1991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全面加快治淮工作进度,淮河治理取得重大进展,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防洪能力明显提高,防洪减灾效益显著,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不完善,行蓄洪区人口众多和建设滞后、平原洼地排涝能力偏低、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并存、水利管理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继续巩固治淮建设成果,构建更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现就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蓄泄兼筹”治淮方针,从淮河流域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兴利与除害并重,统筹解决好防洪排涝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为淮河流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把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行蓄洪区群众安全居住、平原洼地防洪排涝、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节水优先保护优先扎实推进淮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姜永生【期刊名称】《治淮》【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3页(P5-7)【作者】姜永生【作者单位】淮河水利委员会【正文语种】中文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和有关要求,淮委于2011年启动了淮河流域跨省河流水量分配工作,淮河流域第一批三条跨省河流(淮河、沂河、沭河)水量分配方案已获批复,第二批四条跨省河流(沙颍河、洪汝河、涡河、史灌河)水量分配方案即将获批。
目前,淮委正在组织开展第三批三条跨省河流(包浍河、新汴河、奎濉河)水量分配工作。
以下就开展水量分配的重要意义、已批准的淮河沂河沭河水量分配方案主要内容、水量分配工作已取得的经验,谈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水量分配是对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向行政区域进行逐级分配,确定各行政区域生活、生产可消耗水量份额的过程,经水量分配确定的各行政区域水量份额是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的基础。
水量分配是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在流域和区域以及河流控制断面上的具体落实,对于加强水资源宏观调控,促进水资源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合理配置、严格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淮河流域跨省河流水量分配是淮委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
淮委已完成淮河区2015年、2020年、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已明确各省级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制订淮河流域跨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明晰流域内各省的取用水份额并落实到河流控制断面,对于确立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制度,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十分必要。
淮河流域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枯水年份、枯水季节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缺水问题日趋凸显,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为保障流域内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缓解流域内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迫切需要制订跨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通告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通告皖政秘〔2017〕94号为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划定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
现通告如下:一、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由江淮丘陵区中东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九华山—牯牛降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青弋江—南漪湖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等3个区块组成,涉及5市20县(市、区)的98个乡(镇),重点预防区面积1343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58%。
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由巢湖东南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三公山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大龙山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狮子山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等4个区块组成,涉及5市9县(市、区)的32个乡(镇),重点治理区面积224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
三、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自本通告印发之日起执行。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
各级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相关工作。
四、生产建设项目单位和个人,要自觉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严格履行有关程序,依法落实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国务院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的批复正文:----------------------------------------------------------------------------------------------------------------------------------------------------国务院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的批复(国函[1996]52号)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水利部、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水利部《关于申请批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的请示》(环控[1996]345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以下简称《规划及计划》),请你们优先纳入“九五”计划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二、《规划及计划》是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依据,淮河流域的经济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及计划》的要求。
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以下简称四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规划及计划》的要求,尽快制定本省、本系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实施计划。
抓紧进行有关项目准备工作,突出重点,分期分批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审批程序列入地方、部门和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年度计划组织实施。
确保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
三、同意《规划及计划》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1997年,全流域化学需氧量(以下简称COD)最大允许排放总量为89.02万吨,其中:河南省24.72万吨,安徽省20.77万吨,江苏省17.15万吨,山东省26.38万吨;2000年,全流域COD最大允许排放总量为36.8万吨,其中:河南省12.74万吨,安徽省7.7万吨,江苏省9.89万吨;山东省6.47万吨。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治污规划的批复
正文:
----------------------------------------------------------------------------------------------------------------------------------------------------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治污规划的批复
皖政秘〔2016〕201号
省环保厅:
《关于提请审定〈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治污规划(送审稿)〉的请示》(皖环〔2016〕85号)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治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是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输水沿线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沿线的经济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要求。
三、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沿线各市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项目分解落实到所辖县(市、区)政府及相关单位,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建立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考核机制,定期检查调度《规划》实施情况,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四、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监督。
省引江济淮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6年10月16日
——结束——。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正文:----------------------------------------------------------------------------------------------------------------------------------------------------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2008年11月7日)亳州、宿州、阜阳三市(包括所辖17个县、市、区)以及沿淮的五河、固镇、怀远、凤阳、寿县、霍邱六县(以下简称三市六县),人口多、基础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最为艰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进程,现就加快三市六县发展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从2008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对皖北三市及以上23个县(市、区)每年各补助1000万元,主要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
三市六县工业园区要突出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品牌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加大对三市六县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向三市六县倾斜。
2、加强产业项目扶持。
在输电通道、水资源等外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省内电源点项目主要在皖北布局,优先向三市倾斜。
凡在三市境内新增的从事煤炭开发单位,都要在当地设立独立的法人实体。
从2009年起到2012年,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0%以上用于三市六县,重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支持三市六县农业普化发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支持亳州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
支持产粮产油大县建设,加大奖励力度。
3、不断改进国土资源管理。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八号——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1.26•【字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八号•【施行日期】2019.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八号《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已经2018年11月23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公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8年11月26日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3年9月14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1月2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关于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6年6月29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2018年11月23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三章防治水污染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淮河流域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结合我省淮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辖区内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应当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民共治、损害担责的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采取严厉的整治手段,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有效防治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
通知
【法规类别】污染防治
【发文字号】皖政办[2005]18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5.04.11
【实施日期】2005.04.1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皖政办[2005]1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3号,已翻印下发)精神,切实推进我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以下简称淮河治污)工作,确保淮河治污目标实现,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明确目标,分期实施
2005年年底前,《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项目投
入运行的比例,阜阳、六安市不低于60%,其余各市不低于7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比2000年分别削减20%和10%;在上游来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我省淮河干流和32个考核断面水质基本达到《计划》目标,主要支流水质有所好转。
2007年年底前,《计划》项目投入运行的比例达到90%;我省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流域)省辖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县级市市区和县城所在镇污水处理率达到30%;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比2000年分别削减25%和15%;在上游来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我省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明显好转,主要支流优于Ⅴ类水质断面的比例达到60%。
2010年年底前,流域省辖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县级市市区和县城所在镇污水处理率达到45%;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控制在水环境容量范围内;在上游来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我省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淮河干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主要支流水质达到Ⅳ类或Ⅴ类。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
(一)关闭污染严重企业。
2005年年底前,对流域31条石灰法制浆生产线和4条年制浆能力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1家年生产能力2万吨以下黄板纸企业、107家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废纸造纸企业、5条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酒精生产线以及2条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淀粉生产线,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要认真制定具体关闭方案,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妥善安置好分流人员,确保当地经济社会稳定。
(二)巩固、扩大工业企业达标成果。
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控制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对不能稳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