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全国煤炭产量
- 格式:xlsx
- 大小:28.04 KB
- 文档页数:4
第1章煤炭工业历史回忆和发展现状回忆新中国成立60年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中国完成了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发展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实质性跨越。
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增长大幅度拉动了能源需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1957年的0.96亿tec跃升到2008年的28.5亿tec。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长期以来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三分之二以上。
60年来,全国各类煤矿累计生产原煤469亿t,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
第一节煤炭工业历史回忆一、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人类发展历史与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撑。
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强度。
人类从农业化社会升级为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能源消费的种类、领域、数量、方式、强度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能源需求量增速缓慢。
人类步入工业化社会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消费快速增加。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到达较高水平,由于科技进步,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将不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甚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因此,人均能源消费变化趋势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
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如工业化前,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对能源依赖程度不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通常小于0.5。
进入工业化社会化后,大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能源的依赖,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增高,通常介于0.8~1.2间,能源消费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将出现下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不超过0.6。
我国常规能源及非常规能源分布现状及分析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能源供需形势日趋紧张。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耗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
目前人类使用的常规能源的资源正在日渐短缺,而且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这些常规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常规能源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难题。
而新能源和非常规能源以其储量巨大、分布集中、开发技术日趋进步等特点,成为世界勘查开发的新宠,前景广阔。
关键词:常规能源;非常规能源;煤层气;页岩气;地热资源0前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增长的能源需要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必然会由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能源的依赖向对新型能源或者新能源的研发的转变[]1。
1 我国能源概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317987(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其中原煤占比77。
8%,原油占比9。
1%,天然气占比4.3%,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8.8%。
相较于2010年,原煤生产量增长了8.8%。
根据《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的报告[]2,中国在2011年贡献了69%的全球煤炭产量增长,此外中国和美国都是全球风力发电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我国能源的储量与分布可以根据地理上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划分,总的来说西多东少、北多南少[]3。
按照对能源种类的划分,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与东部海域,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他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这些都与地理位置有关,相较于前面提到的几种能源只占少部分,故不详细论述。
然而沿海东部城市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东部资源的匾乏决定了资源需要大规模的从西部往东部运送,或者从国外进口。
能源分布与对能源需求的地区差异严重影响了能源的配置与对能源的有效利用[]4。
为此,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成为了我国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到2011年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为20亿吨,产量为4090千桶/日、203.6百万吨,列世界第五位,较之于2010年,增长0。
2012年各省煤炭产量排行第一名:内蒙古106194.31万吨第二名:山西省91393.36万吨第三名:陕西省42749.71万吨第四名:贵州省18107.05万吨第五名:河南省14724.01万吨第六名:安徽省14713.76万吨第七名:山东省14500.73万吨第八名:新疆13918.65万吨第九名:云南省10384.72万吨第十名:河北省9206.79万吨2012 年原煤产量前100 名产煤地(市)名单名次地(市)原煤产量(万吨)1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63937.902 陕西省榆林市31808.863 山西省朔州市21080.084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4631.635 山西省吕梁市11817.856 山西省长治市11662.147 山西省大同市10563.098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9312.379 山西省晋城市8441.1310 山东省济宁市8072.3911 山西省晋中市8021.4112 安徽省淮南市6822.9513 贵州省六盘水市6687.5014 内蒙古通辽市6427.1215 山西省阳泉市6093.7516 贵州省毕节市6046.1817 宁夏银川市5677.5818 山西省忻州市5357.4519 新疆昌吉州5000.9620 山西省临汾市4757.3421 云南省曲靖市4518.4122 河南省平顶山市4042.2523 内蒙古乌海市3855.4824 陕西省延安市3551.6325 山西省太原市3496.5826 内蒙古赤峰市3417.1527 陕西省咸阳市3374.0928 安徽省淮北市3242.1529 河北省唐山市2784.4530 河南省郑州市2747.6931 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2714.9232 黑龙江省鸡西市2537.2833 新疆哈密地区2420.9034 河北省邯郸市2397.2235 湖南省郴州市2383.4436 安徽省阜阳市2293.5637 甘肃省平凉市2234.7738 内蒙古包头市2174.3939 宁夏石嘴山市2112.7440 江苏省徐州市2094.9341 河南省商丘市2037.8642 湖南省娄底市2029.9443 河北省张家口市1985.0044 云南省昭通市1975.6945 陕西省渭南市1961.2846 青海省海西自治州1849.5047 山东省枣庄市1775.0848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1767.9049 黑龙江省鹤岗市1739.8950 山东省泰安市1733.5351 新疆阿克苏地区1656.6452 安徽省宿州市1602.9753 陕西省铜川市1600.7154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1554.7255 内蒙古阿拉善盟1547.4056 湖南省株洲市1343.4057 新疆乌鲁木齐市1340.5258 辽宁省阜新市1317.6359 甘肃省白银市1296.0660 辽宁省铁岭市1293.7861 云南省红河州1284.0962 河南省三门峡市1269.0063 新疆吐鲁番地区1264.3864 吉林省延边州1223.9465 山东省菏泽市1204.0066 湖南省衡阳市1199.7867 河北省邢台市1193.3868 四川省宜宾市1161.5769 河南省许昌市1159.0070 吉林省白山市1063.1671 辽宁省沈阳市1049.6072 贵州省安顺市1032.2373 贵州省遵义市989.5774 四川省攀枝花市960.7675 福建省龙岩市939.9376 河南省新乡市909.6477 四川省广安市864.2778 河南省鹤壁市827.3879 河南省洛阳市826.8680 江西省宜春市817.1181 河北省承德市788.0082 云南省丽江市756.868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747.7284 安徽省亳州市739.5885 甘肃省兰州市725.7486 四川省达州市715.7087 福建省三明市689.8488 四川省泸州市683.8289 重庆市綦江区666.5790 江西省萍乡市660.6791 四川省乐山市655.3892 辽宁省抚顺市630.6893 湖南省长沙市627.0794 云南省昆明市612.2795 吉林省长春市596.0196 湖南省邵阳市590.5897 新疆塔城地区581.4998 山东省烟台市576.2599 四川省广元市575.61100 河南省焦作市570.912012 年原煤产量前100 名产煤县(市)名单名次县(市)原煤产量(万吨)1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28050.482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22098.973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17201.154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13172.505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9810.156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9202.977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6151.308 宁夏银川市灵武市5677.589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5269.0710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5069.7611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4943.5012 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4298.4613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4230.5814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4028.3615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3994.4716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3898.8217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3648.2518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3339.7919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3305.4020 山西省阳泉市矿区3192.6221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2964.0022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2949.3223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2874.4424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2724.8225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2469.9526 陕西省咸阳市彬县2415.3327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2305.9828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2284.6429 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2259.6130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156.1531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106.1032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2104.9533 山西省长治市郊区2076.7834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2059.6935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2040.7136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2037.8637 河南省平顶山新华区2018.6738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2009.7539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1979.2040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1976.6541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1973.6742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1952.9243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1923.1944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1921.7745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1912.8946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1854.0347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1842.9248 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1805.5749 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1793.8950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1773.9051 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1737.9052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1722.7053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1658.0254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1643.6255 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1578.3856 青海省海西自治州天峻县1566.3057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1561.4458 安徽省宿州市墉桥区1557.3359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1485.4660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1456.9361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1407.1062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1405.7563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1402.5364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1369.8665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1353.4866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1345.6867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1307.2268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1302.3269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1282.5070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1266.0371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1254.9072 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1250.0373 河南省平顶山卫东区1245.0074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1219.7875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1173.9276 新疆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1168.5077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1160.9078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1146.0579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1141.6080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1136.4181 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1124.0082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1120.2083 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1101.0684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1061.6585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1055.2686 新疆哈密地区哈密市1055.0687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1042.5788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市1017.0989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995.5390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994.7291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978.1192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975.6793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970.3094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920.1895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909.6496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907.6397 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885.5198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874.3299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865.55100 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861.24说明:四川省和湖南省未报送产煤县(市)相关数据。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一、煤矸石的来源、性质及危害1.煤矸石的来源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物质,我国煤炭的开采量在全球位居第一。
2012年,我国的煤炭产量高达36.5亿吨,占了全球煤炭总产量的46.4%。
煤矸石是一种煤炭的伴生矿物,是在煤的生成过程中,一些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混合且与煤共同沉积的岩石,常夹在煤层中,或是煤层顶、底板岩石,并在露天开采剥离或开采过程中排出来的矸石和煤炭洗选过程中排出来的固体废物。
主要含有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等无机灰分,实际上是含碳的无机矿物和其他岩石的混合物,是煤炭开采产生的最主要、量最大的固体废物。
一般的,每吨原煤的生产会产生0.15~0.2吨煤矸石。
2012年我国煤矸石产量就高达6.2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的总产生量的40%,占原煤量的16.9%。
2.煤矸石的性质煤矸石的组成、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以及工业成分是分析煤矸石的性质的主要理论依据。
煤矸石是无机质和有机质的混合物。
煤矸石的化学成分随着煤矸石中所含岩石的种类和矿物组成变化而变化,是评价煤矸石性质、决定其处理方式和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
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二氧化硅、氧化铝、碳,其次是氧化钙、五氧化二磷、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三氧化硫、氧化铁、氮和氢。
各种煤矸石中氧化钙和氧化铁的含量差异较大,也可能含有少量稀有金属。
煤矸石常见的矿物有碳酸盐类矿物、黏土类矿物、石英、黄铁矿、铝土矿、炭质长石和植物化石。
主要由石英、蒙脱石、伊利石、高岭土、硫化铁、氧化铝和少量金属的氧化物组成。
煤矸石主要从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进行工业分析,我国的煤矸石灰分含量较多,干燥基灰分的含量为70%~85%,在分析时,可用干燥基灰分近似代表煤矸石中的矿物质即无机质的含量;固定碳可高达40%;挥发分一般不超过20%,可固定碳和挥发分代表煤矸石中的有机质含量;煤矸石中含水量较少,一般在0.5%~4%。
(1)煤矸石的发热量。
单位质量煤矸石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是煤矸石的发热量,单位:kJ/kg。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历程发布时间:2009-12-3 10:30:19 | 93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建国后,国家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历经了数次调整,这期间,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49年至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也像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
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
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粗放发展时期: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各个行业的发展趋于活跃,社会经济对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煤炭供应紧张。
煤炭供应紧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因素。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放宽了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在加快发展国有重点煤矿发展的同时,鼓励发展乡镇小煤矿。
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的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地方国营煤矿和小煤矿",倡导"大中小煤矿并举"的政策。
随后的1984年和1985年,政府分别提出"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方针。
其结果是我国煤矿数量迅速增加,产业集中度极低。
截至到1997年底,我国共有大小矿井6.4万处,其中6.1万处为小矿井,占比接近总数的94%。
1998年至2007年的整顿治理期:由于前一阶段粗放型管理政策的引导,煤炭行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虽然发展速度迅猛,但质量相当低下。
过低的产业集中度造成供需两端信息传导不畅,市场竞争极度激烈,价格秩序混乱,全行业陷入不景气。
1996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2000年。
在这种混乱的行业秩序下,我国国有大型煤矿经营举步维艰。
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在1998年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将重点煤矿下放给各地方政府,并针对煤炭行业的问题相继颁布了若干政策,整个煤炭行业进入了整顿期。
转变方式稳中求进——煤炭工业2011年发展与2012年展望●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2011年,我国煤炭工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基本平衡。
2011年,我国煤炭需求增长较快,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接近80%,煤炭需求增量明显高于“十一五”平均水平,部分时段、部分地区供需矛盾一度比较突出。
为缓解这一矛盾,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加强市场监测。
密切跟踪煤炭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市场变化,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煤炭供需形势,安排迎峰度夏、度冬工作,正确引导市场预期;深入煤炭主产区、调入区和大型煤电企业调研,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有效措施,着力缓解煤电矛盾。
二是提高供应能力。
及时组织新建煤矿项目竣工验收,促进项目尽快投产运营,全年新增产能9500万吨;推动兼并重组煤矿有序投产,全年释放产能约1.5亿吨。
三是做好产运需协调。
内蒙古、山西、陕西等产煤大省(自治区),合理组织生产,加大煤炭调出力度。
2011年,三省(自治区)分别调出煤炭6.1亿吨、5.8亿吨、2.7亿吨,均创历史新高。
神华、中煤、同煤、陕煤化、淮南矿业等大型煤炭企业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提高重点电煤合同兑现率,为保障电煤稳定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加快,第一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计划顺利完成。
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煤炭工业努力增加有效供给,2011年,全国原煤产量35.2亿吨,同比增加2.8亿吨,增量为历史最高水平;煤炭净进口1.68亿吨,同比增长15%,实现了全年煤炭供需基本平衡。
(二)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约水平。
2011年,我们坚持把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建设和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要抓手,在调整结构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谋划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行内偕作·行业深度2021年11月08日[Table_Title1]煤炭行业深度报告——能源结构调整下的新周期■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但区域供需错配。
2020年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9亿吨和39.6亿吨,全球占比分别为50.4%和54.3%;进口量为3亿吨,全球占比为20.8%。
从结构上来看,规上企业产量为38.4亿吨,其中动力煤占八成以上。
2020年动力煤产量为31.7亿吨,占比为82.5%;炼焦煤产量为4.8亿吨,占比为12.5%。
从区域来看,产量在优化资源布局下向晋陕蒙大型煤矿集中;而下游消费则以电力为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消费量大。
旺盛的国内需求、供需错配、优质资源稀缺和国外价格优势等支撑煤炭进口。
往年我国进口对澳大利亚依赖度较高,2020年末澳煤禁运后,印尼和蒙古难以填补上缺口,对我国供需格局,特别是炼焦煤的供需格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经济发展与行业政策驱动行业周期变化,近期价格上涨主要源于经济修复带来的旺盛火电耗煤需求和政策端对供给的约束。
2009年至今我国煤炭行业共经历两轮周期共四个阶段,分别为“四万亿”刺激期(2009-2011年)、产能过剩期(2012-2015年)、供给侧改革期(2016-2018年)、环保安全政策期(2019-2020年),驱动阶段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别为经济发展-行业政策-行业政策-经济发展。
今年1-8月价格的快速上涨主要源于疫后经济修复带来的旺盛电力需求,以及供给端受到的多重限制,包括环保、安全监管、反腐政策对主产区的约束、澳煤禁运造成的进口缺口、暴雨天气对运力造成的冲击等。
从全年来看,经济修复带来的工业用电以及极端天气提升的居民用电将持续对煤炭需求形成支撑。
虽然保供增产政策将拉动产量增加,但安全环保政策以及澳煤禁运仍制约煤炭供给。
全年供需“紧平衡”格局依然延续,支撑价格在高位震荡。
■“双碳”下行业政策将成为周期轮动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调整要求政策重心向高质量发展升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煤炭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12.30•【文号】发改能源[2013]2650号•【施行日期】2013.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煤炭及煤炭工业正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煤炭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13]26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为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增强煤炭稳定供应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根据《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我委制订了《煤炭物流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煤炭物流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2013年12月30日附件煤炭物流发展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一三年十二月目录一、规划基础和背景(一)发展基础(二)突出问题(三)发展形势二、指导方针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空间布局(一)通道布局(二)节点布局四、主要任务(一)完善煤炭物流通道(二)健全煤炭储配体系(三)培育大型煤炭物流企业(四)完善煤炭市场体系(五)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六)推进煤炭物流国际合作五、保障措施(一)深化体制改革(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促进煤炭物流资源整合(四)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煤炭物流发展规划煤炭物流是集煤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交易、信息等为一体的服务活动。
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煤炭稳定供应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 号),为促进我国煤炭物流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