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第七单元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复习内容主要围绕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的知识点展开,通过复习巩固学生的识字、理解课文、默写、朗读等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所要求的内容。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教案、课文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等。
3.教室保持安静整洁,保证教学秩序。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课文默写–让学生依次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着重检查那些易错的词语。
2.词语解释–根据课文中出现的生词、难词,让学生解释含义,并进行造句练习。
3.词语辨析–给出若干词语,让学生进行辨析,初步巩固词语的用法。
4.课文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课文朗读–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6.课文导读–教师对本单元课文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背后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课文的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学习、讨论、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问题解答法–通过提问、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课文学习。
五、教学反馈1.课堂表现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默写、解释词汇、课文理解等,给予针对性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2.习得成果检验–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习得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六、课后作业1.默写生字生词五遍。
2.完成课文习题。
3.课外阅读一篇相关文章,并写读后感。
4.复习本单元其他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教师应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困难,做好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即是本节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文档。
部编版四下第七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第七单元基础知识梳理一、易读错的字三、形近字蓉:莲蓉洛:洛阳芙:芙蓉维:维护容:容易各:各别英:英勇唯:唯一壶:暖壶伦:伦理措:措施遣:调遣壹:壹角论:论文错:错误遗:遗憾秩:秩序践:实践岗:岗位砚:砚台铁:钢铁浅:浅色冈:山冈现:现金四、近义词嘈杂→喧闹维持→保持照例→按例违抗→抵抗主宰→操纵履行→践行激烈→猛烈凶猛→猛烈屡次→屡屡战役→战斗摧毀→捣毀愤怒→恼怒注视→凝视坚定→坚决顽强→坚强井然有序→井井有条惊恐万状→大惊失色惊天动地→震天动地势不可当→锐不可当凝视→凝望五、反义词1.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奋不顾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两袖清风锲而不舍高风亮节2.ABB式词语:阴森森 眼睁睁 恶狠狠 水灵灵 湿淋淋 慢腾腾 白花花3.ABCC式词语:小心翼翼威风凛凛 书声琅琅 白发苍苍 来势汹汹 生机勃勃4.表示非常害怕的词语:惊恐万状 惊慌失措 望而生畏 不寒而栗 心有余悸5.表示水流很急的词语:汹涌湍急 势不可挡 惊涛骇浪 奔流不息 波澜壮阔 6.同时含有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词语:你推我搡大惊小怪 东奔西走 南辕北辙七、常考句型:仿照例句,用几个表示连续动作的词写句子。
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口。
示例:老师抱着一叠作业本,推开门走进教室,把作业本放在讲台上,清了清嗓子开始上课。
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第22课:《古诗三首》1.《芙蓉楼送辛渐》作者为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清晨秋雨、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诗人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送别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塞下曲》是唐朝诗人卢纶作的边塞征战诗。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帅兵追敌的壮举,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尤其“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对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期末复习:Unit 7-Unit 12 各单元语法知识点复习提纲Unit 7 It’s raining!一、考点1 重点词汇短语1 messagemessage为可数名词,意为“消息,信息”,take a message for sb.“为某人捎个口信”。
拓展:give sb. a message 捎信给某人,leave a message 留口信,get the message 明白对方的意思。
Can I take a message for him?当某人发现要找的人不在或接电话的人发现打电话者要找的人不在时,常用此语2 could 情态动词意为“能,可以“,表示请求许可,在语气上比can委婉客气,但这种句式的肯定回答用can。
Could you just tell him to call me back?3 call及物动词,意为“打电话给”。
call sb. (up) “打电话给某人”,call sb. at +电话号码,意为“拨打……找某人”。
拓展:call 是一个多义词,call sb 可表示“叫醒某人,呼唤某人”;give sb. a call 给某人打电话。
4 back副词“回来,回原处,向后”;call sb. back给某人回个电话。
【即学即练】I’ll _____you _____.我将给你回电话。
5 visit此处用作及物动词,意为“拜访,探望”,后接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
visit还可意为“参观,游览”,后接表示地点的名词。
拓展:visit还可用作可数名词,意为“访问,参观,拜访。
be on a visit to ... “正在访问/参观……”。
visitor参观者,游览者,游客。
I’m having a great time visiting my aunt in Canada._____ my grandparents every year at Christmas.我每年圣诞节都去探望我的祖父母。
二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复习卷一、填空题。
1.有些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 )、( )、( ),其中( )走得最快,它走一圈是( ),( )走得最慢,它走1大格是( )。
2.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 )、( )。
计量很短的时间时,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 )。
3.秒针走1小格是( )秒,走1圈是( )秒,也就是( )分。
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圈是( )分,也就是( )时。
4.秒针从钟面上一个数字走到相邻的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
5.分针从6开始绕一圈又走回6,走了()分,也是()时。
6.2时15分再过10分是()时()分。
7.《动画乐园》从6:05开始到6:30结束,一共播放了()分。
8.红灯亮了2分才换绿灯,2分是()秒。
9.—节课()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10.小学生上一节课是40( ),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是1时。
二、判断题。
(对的画“√”,错的画“×”)1.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圈就是100分。
()2.15分也可以说成是一刻。
()3.分针从12走到7与分针从7走到12所用的时间相同。
()4.2小时=20分。
()5.百货商店上午的营业时间是9:00~12:00,上午营业3时。
()三、单选题。
1.用电饭锅煮米饭大约需要25( )。
A.时B.分C.秒2.秒针从钟面上的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 )。
A.1秒B.5秒C.5分3.每天早晨,小红7:25到校,小军7:15到校,()到校早。
A.小军B.小红C.一样早4.时针在8和9之间,分针指着7,是()。
A.8:07B.9:07C.8:355.钟面上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
A.1秒B.5秒C.1分6.小星每天早上大约用()洗脸刷牙。
A.5秒B.5分钟C.5小时7.第一节课8:50下课,第二节课9:00上课,课间休息了()。
A.10分钟B.20分钟C.30分钟8.每天早晨,小红7:25到校,小军7:15到校,()到校早。
5BU7知识点复习沪教牛津版Unit7Open Day 【词组】1.the Open Day开放日2.on30th April在四月三十日3.ask…about…询问…关于…e to our school来到我们学校5.at two o’clock在两点钟6.in the morning在早上in the afternoon在下午in the evening在傍晚7.at the school gate在学校门口8.First,…首先,…Next,…接着,…Then,…然后,…After that,…之后,…Finally,…最后,…9.visit the art room参观美术室10.go to the hall去礼堂11.meet the teachers会见老师12.in the meeting room在会议室13.take…to…带…去…;乘坐…去…14.tell…about…告诉某人某事15.show sb.(某人)sth.(某物)给某人看某物16.sing for…为…唱歌17.on the board在板子上18.have tea and cakes喝茶吃蛋糕19.have Parents’Evenings开家长会20.It is a time for sb.to do sth.是某人做某事的时间。
【句型】1.First,they’ll visit our classroom.首先,他们会参观我们的教室。
2.Next,they’ll visit the art room.接着,他们会参观我们的美术室。
3.Then,they’ll go to the hall.然后,他们会去礼堂。
4.After that,they’ll go to the library.之后,他们会去图书馆。
5.Finally,they’ll meet the teachers in the meeting room.最后他们会在会议室和老师们见面。
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复习第七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单词、词语、课文内容等。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
3.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第七单元的重点知识点。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1.复习第七单元的主要课文内容。
2.复习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词语。
3.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课文内容1.复习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段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步:复习重点词汇和词语1.给学生出示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词语,让学生读音、记忆和理解。
2.练习造句,运用这些词汇和词语进行造句练习。
第三步:听说训练1.播放相关录音,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或相关知识点。
第四步:阅读训练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2.给学生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第五步:写作训练1.让学生完成相关写作练习,包括填空、作文等。
2.检查学生的写作,纠正错误并加以指导。
五、教学反思1.回顾本次复习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复习本次课程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2.布置相关阅读、写作等方面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为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总复习3 西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总复习3 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的总复习课,主要复习第七单元的知识点。
第七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面积的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角的度量、统计表的制作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巩固和掌握第七单元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面积的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角的度量、统计表的制作。
难点:面积的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角的度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面积。
2.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道例题,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答,强调解答过程中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如:计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4. 统计表的制作: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制作统计表。
5. 角的度量:教师讲解角的度量方法,让学生自己用量角器量一量几个角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方形的面积 = 长× 宽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 边长角的度量方法:量角器量角的大小七、作业设计1. 计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答案:24平方厘米2. 制作统计表:数据:小明、小红、小刚、小丽分别测量了5个角的大小,结果如下:小明:30°、45°、60°小红:45°、60°、75°小刚:30°、45°、90°小丽:45°、60°、120°答案:姓名角的大小个数小明30° 145° 260° 1小红45° 260° 175° 1小刚30° 145° 190° 1小丽45° 160° 1120° 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第七单元的知识点,使学生巩固了面积的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角的度量等知识。
一、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1)生活中的三角形: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如大桥的桥柱、斜拉索与桥面可以组成三角形。
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包装盒的面,一些积木的面等都是三角形。
(2)画三角形:(步骤)①先画一条线段。
②再以第一条线段的一个端点为端点画第二条线段。
③最后连接另两个端点,围成封闭图形。
(3)三角形的特点: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4)三角形的定义: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5)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①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边,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就是三角形的角,每个角的顶点就是三角形的顶点。
②三角形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要点提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
易错点:过同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不能画出三角形;围成三角形的3个顶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要点提示:如果有三条线段,而没有说是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就不是三角形。
(6)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①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7)三角形高的画法:通常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指定的底边重合。
②沿底边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该底边相对的顶点重合。
③再从该顶点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底边画一条虚线段,这条虚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④最后标上直角符号。
(8)解决问题:①运用类推法解决数三角形的问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若干条线段,将三角形分成了若干个小三角形,所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与对边上的线段的条数相等。
如果对边被分成n段,则三角形有【n+(n-1)+(n-2)+…+1】个。
②运用分析法解决求用时最短的路线问题:要想使每次走的路线最短,就应从每个顶点向与对面路垂直的方向走,即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最短。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在拼成的三角形中,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