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粗心的王阿姨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粗心的王阿姨活動目標1.能主動詢問、細心觀察情境中的人和事,並大膽清楚地表達。
2.體驗他人遇到困難時焦急無助的心情,能主動關心他人。
3.培養細心做事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1.學習經驗準備:收集身邊人做事粗心的故事。
2.王阿姨粗心生活片段的錄影(推錯車、忘帶錢、放錯佐料等)。
3.王阿姨尋找孩子的電子圖片。
4.“娃娃家”遊戲材料。
活動過程一、通過向老師詢問及看錄影片的方式。
發現、瞭解王阿姨的特點1.師:想認識王阿姨嗎?我全知道.來問我吧!(小朋友向老師提問.瞭解王阿姨的各種資訊。
)2.師:王阿姨有一個壞習慣,就藏在這個小電影裏,看誰能發現。
(觀看錄影片,發現王阿姨粗心的特點。
提問:你發現了王阿姨有一個什麼習慣?你從哪些地方發現的?)二、根據故事線索,幫助王阿姨尋找丟失的孩子1.師:因為粗心。
王阿姨今天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麻煩。
老師講述王阿姨丟失孩子的經過。
(即《胖嫂》故事的前半部分:從開始到發現斗篷裏裹著的是冬瓜)2.師:王阿姨的孩子不見了,怎麼辦呢?3.教師借助電子圖片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線索進行推理,幫助王阿姨找到孩子。
①師:媽媽發現王阿姨現在抱著的是冬瓜,那孩子會在哪里?為什麼?②學一學王阿姨東找找、西找找的樣子(師:我們一起去冬瓜地裏找一找。
看看她的孩子在不在那裏。
)③師:孩子沒找到,我們卻在冬瓜地裏發現了枕頭,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④師:我們一起去王阿姨的家裏找一找,看看她的孩子在不在家裏。
奇怪,怎麼床上也沒有王阿姨的寶寶呢?這時候,王阿姨可真要急死了。
小朋友想一想,她會說什麼話?做什麼動作?表情又是怎樣的呢?想一想、學一學王阿姨著急的樣子。
⑤師:王阿姨的孩子到底會在什麼地方呢?三、講述發生在身邊的粗心故事師:我們終於幫助王阿姨找到了孩子.找得好辛苦,這都是粗心惹的禍。
在生活中,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有時候也會做一些粗心的事。
請小朋友也來當嘉賓,講講他們粗心的故事。
四、生活模擬“細心家庭”大獎賽師:做事粗心會引起很多的麻煩.那如果讓小朋友來扮演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你們是做粗心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是——(細心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大班社会:粗心的王阿姨活动目标:1。
阅读绘本,了解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体会人物因为粗心带来的一连串麻烦事。
2。
能帮助人物改正粗心的坏习惯,感受帮助他人后给自己带来的快。
活动目标:最近微博朋友圈流行主要看气质啊~不知道我家宝宝长大以后是啥气质的~如果像我就好啦,温婉可人~放心,你家宝贝一定很可爱,但是妈妈也要教育好的哦~不同类型的宝宝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的乖巧型的孩子,不要过高提要求乖巧型的孩子适应性特别强,他们不怕生人,但对陌生人的热情也不高。
整天不哭也不闹,心情几乎总是好的,好像是天天都生活在愉悦之中。
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往往对这种类型的孩子要求过高,但父母们需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压力过大,往往会适得其反。
腼腆型的孩子,不要过于心急如果你的孩子比较胆怯,不要过分担心。
因为他需要一定的时间或适宜的氛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
和其他孩子们在一起,开始时候他可能有点儿不合群,而一旦与别的小朋友混熟了以后,他们也会活跃起来。
原因在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情温顺,节奏慢,若家长迫使他提前活跃起来,他们就会心里不踏实,感到信心不足,彷徨不前。
活泼型的孩子,不要过分溺爱如果你的孩子生命力旺盛,喜欢跑跑跳跳,有时还可能出点小差错,干点小坏事。
对于特别活跃的孩子,作为家长应该起到指引的作用,在孩子出现某方面问题时,及时给予教育。
如果你过分地溺爱他,完全顺着他的性子来,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有可能会目空一切,无所顾忌,不知天高地厚。
问题型的孩子,不要过多责难问题型的孩子,常常让父母操透了心,这种孩子时常是睡醒后就哭闹,一天到晚很难安静下来。
他们对新的环境总不能很快地适应,一会儿又心血来潮,过度热情。
一会儿又心烦意乱,又哭又闹。
对于问题型的孩子,父母需要极大的耐心,不要对他给予过多的责难,更不能听之任之,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他们感觉受到大人重视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
大班社会《粗心的王阿姨》说课稿以下是一份大班社会《粗心的王阿姨》说课稿:1. 说教材1.1教材分析《粗心的王阿姨》这一教材内容主要通过讲述王阿姨粗心的一系列事例,让幼儿认识到粗心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在大班社会领域的教材体系中,这一内容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认知能力,与幼儿即将进入小学阶段所需的学习品质息息相关。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呈现,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易于幼儿接受和理解。
1.2教学目标1.2.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清楚地说出王阿姨粗心的具体表现,例如忘记带钥匙、算错账目等。
并且能够列举出生活中因为粗心可能产生的问题,像考试时看错题目、穿错鞋子等。
1.2.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倾听故事、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例如在小组讨论中,幼儿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王阿姨粗心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幼儿意识到粗心是不好的习惯,培养幼儿做事细心、认真的态度。
让幼儿从内心深处产生想要改变自己粗心行为(如果有的话)的愿望,并且懂得在生活中关心他人,提醒他人避免粗心。
1.3教学重难点1.3.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明确王阿姨粗心的表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这是基于教材内容的核心要求,只有幼儿理解了这些,才能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故事中,王阿姨因为粗心忘记关水龙头,导致家里被水淹了,幼儿要能够准确地说出这一情节及其后果。
1.3.2教学难点将故事中的道理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真正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细心的习惯。
这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知迁移能力还在发展之中。
比如幼儿虽然知道王阿姨粗心不好,但在自己做事情时,可能还是会忘记检查书包是否带齐东西。
2. 说学情大班幼儿的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但在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实际行动方面还存在困难。
大班社会:粗心的王阿姨在学校、公司、社区等各种人员聚集的地方,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粗心的人。
他们可能会漏掉一些重要的事情,或者总是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这些粗心的人对周围的人造成了很多不便,而在大班社会中,这种粗心的人会被称为“王阿姨”。
谁是王阿姨“王阿姨”并不是真的指一个人叫做王阿姨,而是指一个人的粗心程度。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比如忘记关掉灯、丢失东西、忘记提醒别人,或者做事情不认真等等。
具体而言,王阿姨是一种常见的非正式称呼,用于形容那些健忘、粗心,或者懒惰的人。
王阿姨这个词来源于民间,与妇女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仅限于妇女,也可能是男人或者其他人。
在班级、部门、公司、小区等人员组织中,可能都有一个或几个王阿姨存在。
他们的存在对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困扰,也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
因此,了解王阿姨的特点和原因,对我们更好地处理与他们的关系非常重要。
王阿姨的特点•忘记很多事情•经常犯低级错误•不认真或者粗心大意•没有规划或者计划不周•不注意细节或者不重视细节•对事情没有持续的关注和重视上述这些特点,可能是王阿姨最为常见的表现。
不同的王阿姨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会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比较懒散和零散,不够系统化和有条理。
为什么会有王阿姨人们成为王阿姨,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情绪不稳定:他们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注意力和注意力维持能力。
•工作压力大:工作压力过大,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犯错误的可能性。
•身体不适:可能是因为身体不适或者疾病的缘故,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
•外部环境干扰:在外部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比如噪音、缺乏光线、强烈的气味等),可能会引起对他们的干扰,影响思维和行为。
这些原因都需要我们理解,因为它们也许会影响我们与王阿姨打交道的方式。
如何应对王阿姨对“王阿姨”这种粗心的人,我们有许多应对的策略。
具体应怎么做,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示范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设计:粗心的王阿姨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故事讲述中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 通过故事使幼儿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细心观察和耐心倾听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通过活动培养他们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难点:使幼儿能够通过故事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体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故事《粗心的王阿姨》引起幼儿的兴趣。
2. 小组讨论法: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故事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3. 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境模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倾听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讲述故事《粗心的王阿姨》。
教学步骤:(1)教师向幼儿介绍故事主题,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认真倾听。
(3)故事讲述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王阿姨的粗心行为,使幼儿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小组讨论如何帮助王阿姨改正粗心的毛病。
教学步骤:(1)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如何帮助王阿姨改正粗心的毛病。
(2)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幼儿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
五、作业与延伸活动: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回忆故事内容,讨论如何帮助王阿姨改正粗心的毛病。
2.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情境模拟活动,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动交流。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展示,增强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学步骤:(1)教师展示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图片内容。
(2)教师结合图片,讲述故事,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情节。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粗心的王阿姨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理解和掌握故事《粗心的王阿姨》的内容。
2. 通过故事引导幼儿理解细心和粗心的含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理解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粗心大意。
教学内容:故事《粗心的王阿姨》:讲述王阿姨因为粗心大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后意识到细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故事绘本《粗心的王阿姨》。
2. 关于细心和粗心的图片或者实物道具。
3. 白板和标记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细心,什么是粗心吗?”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述故事:教师使用故事绘本,生动地讲述《粗心的王阿姨》的故事,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的细节,理解王阿姨的粗心行为及其后果。
3. 讨论与分享:故事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王阿姨会遇到这些问题?”“如果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 实践活动: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找不同、拼图等,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细心和粗心的区别,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5. 总结:回顾故事内容,强调细心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也要做到细心,避免粗心大意。
教学延伸: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人的日常生活,看看有没有因为粗心而产生的问题,然后和家人一起讨论如何改正。
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故事《粗心的王阿姨》,让幼儿理解了细心和粗心的含义,认识到了粗心的后果,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希望幼儿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细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故事讲述和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和反应,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 通过实践活动,评价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是否有所提高。
3. 家庭作业的反馈,了解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家长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大班主题粗心的王阿姨教案1、大班主题粗心的王阿姨教案活动目标1.能够主动询问,仔细观察情境中的人和事,大胆清晰地表达出来。
2.体会别人遇到困难时的焦虑和无助,能够主动关心他人。
3.培养细心做事的好习惯。
4.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5.能够在小组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学习经验准备:收集身边人做事粗心大意的故事。
2.王阿姨粗心生活片段的录像(推错车、忘带钱、放错佐料等)。
3.王阿姨寻找孩子的电子图片。
4.“娃娃家”游戏材料。
活动过程第一,通过问老师,看视频。
发现并了解王阿姨的特点1.师:想认识王阿姨吗?我全知道.来问我吧!(小朋友向老师提问.了解王阿姨的各种信息。
)2.师:王阿姨有一个坏习惯,就藏在这个小电影里,看谁能发现。
(观看录像片,发现王阿姨粗心的特点。
提问:你发现了王阿姨有一个什么习惯?你从哪些地方发现的?)二、根据故事线索,帮助王阿姨寻找丢失的孩子1.师:因为粗心。
王阿姨今天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
老师讲述王阿姨丢失孩子的经过。
(即《胖嫂》故事的前半部分:从开始到发现斗篷里裹着的是冬瓜)2.师:王阿姨的孩子不见了,怎么办呢?3.教师借助电子图片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线索进行推理,帮助王阿姨找到孩子。
①师:妈妈发现王阿姨现在抱着的是冬瓜,那孩子会在哪里?为什么?②学一学王阿姨东找找、西找找的样子(师:我们一起去冬瓜地里找一找。
看看她的孩子在不在那里。
)③师:孩子没找到,我们却在冬瓜地里发现了枕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④师:我们一起去王阿姨的家里找一找,看看她的孩子在不在家里。
奇怪,怎么床上也没有王阿姨的宝宝呢?这时候,王阿姨可真要急死了。
小朋友想一想,她会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表情又是怎样的呢?想一想、学一学王阿姨着急的样子。
⑤师:王阿姨的孩子到底会在什么地方呢?三、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粗心故事师:我们终于帮助王阿姨找到了孩子.找得好辛苦,这都是粗心惹的祸。
在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时候也会做一些粗心的事。
大班主题粗心的王阿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粗心的危害及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表现。
2、通过不同的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检测,提高做事情的仔细程度,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育学生认识粗心的危害。
2、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而培养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案。
2、教材:《小学生活百科全书》(少年儿童出版社)。
3、课外资料:有关“粗心”方面的文章、杂志、报纸及幻灯片等。
4、教学设备:幻灯片、投影仪。
四、课程安排:第一部分课前导入(5分钟)1、教师总结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毛病,对于每一个小毛病进行简单的说明,强调做事情的仔细程度。
2、奖励名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可得到小奖励(如:书签、小贴纸等)。
第二部分理论学习(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粗心”的文章,让学生了解粗心的危害,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从多个方面分析粗心带来的危害,并引导学生思考并且解决自己的粗心问题。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法,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第三部分课堂互动(25分钟)1、教师抽取学生的粗心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设计不同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粗心带来的困难,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2、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四部分教学总结(1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提出适当的改进意见。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讲解,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改进。
五、课后作业:1、观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粗心问题,并进行记录。
2、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写下自己的感想与体会。
3、根据经验和教师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改进自己做事情的仔细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粗心”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粗心带来的危害,并针对不同的粗心问题进行游戏和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大班社会《粗心的王阿姨》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阐述的是大班社会活动《粗心的王阿姨》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粗心的王阿姨》是大班社会教育活动中的一个主题,该故事以生活化的情景,讲述了一位做事粗心大意的王阿姨在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小麻烦。
通过这个故事,旨在引导幼儿理解细心、负责任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说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了解生活中粗心可能带来的问题,理解细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讨论,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我管理和调整行为习惯。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心。
三、说重难点重点在于让幼儿认识到粗心的危害以及细心的价值,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细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说教法与学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故事内容;运用讨论法,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实践操作法,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场景中锻炼和提升细心品质。
五、说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粗心的王阿姨》故事绘本,相关道具如玩具家具等用于角色扮演。
2. 环境创设:布置模拟生活场景,以便于幼儿进行情境体验。
3. 心理准备:提前向幼儿介绍活动目的和规则,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六、说活动过程1. 引入环节:教师讲述《粗心的王阿姨》的故事,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关注和兴趣。
2. 讨论环节:围绕故事内容提问,引导幼儿分析王阿姨因粗心导致的问题及其后果,思考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3. 实践环节: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改正粗心行为的情境,亲身实践细心做事的过程。
4. 总结反馈:集体回顾本次活动,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
七、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设置“我是细心小达人”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整理书包、摆放餐具、照顾植物等方面展现细心的一面,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大班其他教案:粗心的王阿姨背景大班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阶段,大班学生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表达,对周围事物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探索兴趣。
其中包括对人物、人际关系的解读,以及自我价值认知和区分所属群体的意识。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们的领路人和心灵导师。
因此,教师个人的情感、态度和处理方式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大班学生们的心理建设与发展。
目的本教案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案例,引导教师去重视自己的职业素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去对待学生,并建立起正确的处理方式,培养好的情感态度和带教风范。
教学内容情境描述在幼儿园里,有一个名叫王阿姨的老师,她每天都会有一些小小的疏忽和错误。
例如,她没注意有些学生的鞋子没系好就让他们下楼梯,忘记把一些学生在教学结束后的自由活动上的书包放好,还有时候带着学生参观游览,忘了带礼物或者说错了开始参观的时间。
王阿姨的俏皮话和风趣幽默是她的优点,孩子们都喜欢她,但是因为她的这些粗心疏漏的习惯,有些家长会对她的教育方式和职业素养表示质疑。
情境分析这一情境让教师们意识到,职业素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粗心的王阿姨在教育班级学生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诱发他们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
此外,心理健康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更应注意教育过程本身。
教师们应该重视自己的工作,以及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认知。
解决方案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情感认知和肯定张扬的态度至关重要。
粗心的王阿姨在这一情境中彰显出了自己的特殊风格,但是她的失误程序和学生的情感认知是不被允许的。
学生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呵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真正对他们的心理需求、个性表达去领悟和维护,与其建立起亲密和安全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因此,解决这一情境的关键,是在教师自身的情感认知与个人风格中去找到平衡点。
粗心的王阿姨
活动目标
1.能主动询问、细心观察情境中的人和事,并大胆清楚地表达。
2.体验他人遇到困难时焦急无助的心情,能主动关心他人。
3.培养细心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准备:收集身边人做事粗心的故事。
2.王阿姨粗心生活片段的录像(推错车、忘带钱、放错佐料等)。
3.王阿姨寻找孩子的电子图片。
4.“娃娃家”游戏材料。
活动过程
一、通过向老师询问及看录像片的方式。
发现、了解王阿姨的特点
1.师:想认识王阿姨吗?我全知道.来问我吧!(小朋友向老师提问.了解王阿姨的各种信息。
)
2.师:王阿姨有一个坏习惯,就藏在这个小电影里,看谁能发现。
(观看录像片,发现王阿姨粗心的特点。
提问:你发现了王阿姨有一个什么习惯?你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二、根据故事线索,帮助王阿姨寻找丢失的孩子
1.师:因为粗心。
王阿姨今天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
老师讲述王阿姨丢失孩子的经过。
(即《胖嫂》故事的前半部分:从开始到发现斗篷里裹着的是冬瓜)
2.师:王阿姨的孩子不见了,怎么办呢?
3.教师借助电子图片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线索进行推理,帮助王阿姨找到孩子。
①师:妈妈发现王阿姨现在抱着的是冬瓜,那孩子会在哪里?为什么?
②学一学王阿姨东找找、西找找的样子(师:我们一起去冬瓜地里找一找。
看看她的孩子在不在那里。
)
③师:孩子没找到,我们却在冬瓜地里发现了枕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④师:我们一起去王阿姨的家里找一找,看看她的孩子在不在家里。
奇怪,怎么床上也没有王阿姨的宝宝呢?这时候,王阿姨可真要急死了。
小朋友想一想,她会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表情又是怎样的呢?想一想、学一学王阿姨着急的样子。
⑤师:王阿姨的孩子到底会在什么地方呢?
三、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粗心故事
师:我们终于帮助王阿姨找到了孩子.找得好辛苦,这都是粗心惹的祸。
在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时候也会做一些粗心的事。
请小朋友也来当嘉宾,讲讲他们粗心的故事。
四、生活模拟“细心家庭”大奖赛
师:做事粗心会引起很多的麻烦.那如果让小朋友来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是做粗心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是——(细心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细心家庭”大奖赛。
1.幼儿组合成几个家庭,每个家庭中必须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2.提出要求: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外面下着雨,可是,有一个很小的宝宝.突然生病了,必须马上送医院。
你能做细心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吗?
3.各家讨论“送宝宝上医院该做些什么准备”。
4.各家庭分别准备。
5.分别采访各个家庭:带了什么?为什么带?
6.评选最细心的家庭。
活动评析:
《粗心的王阿姨》语言活动中讲述的故事《胖嫂》是一个民间故事。
其语言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又不乏教育意义,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语言活动材料。
我尝试以该故事为原型,将故事内容进行拓展、整合,创设了比原来的语言材料更为广阔、更富内涵、更有情趣的生活化“语言情境”,让孩子在活动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用恰当的语言再现生活。
这样的语言活动,既保持了文学作品原有的魅力,又克服了单一的就教材层面学语言的弊端.让教材更具立体感.让孩子的学习活动更丰富,收获更丰满。
在活动中,我是艺术的引领者,孩子和我在亲切自然的语言情景中,快乐地玩着“抛接球”游戏。
1.营造宽松的“抛球”环境。
活动中,我努力营造一种生活化的语言情境,假想了一个我的好朋友——王阿姨,选取了王阿姨买菜忘记带钱、推错自行车、钥匙挂在门上、烧菜时错把盐当成了糖、丢失孩子等生活细节,这样的细节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陌生。
活动中.师幼之间的谈话方式,也采用了一种很随意的闲聊、平等对话的方式.孩子有一种与身边人说身边事的亲切感。
这样的语言情境孩子感到很熟悉、很放松,容易激发他们与人、事、物主动交往的愿望,在不经意间接下老师有意识抛向他们的球.为幼儿用连贯语言清楚地表达生活中熟悉的事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科学地为孩子“选球”。
在语言材料及活动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维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可以抛题.向幼儿提出,认真地、科学地为孩子选球。
比如:在帮助王阿姨寻找孩子这一环节中,为了实现活动中提出的“关心他人”的情感目标,我在引导幼儿根据线索帮助王阿姨找孩子的同时,不时地请孩子们想一想王阿姨当时的心情,设想一下王阿姨在一次次失望之后可能说的话、做的动作、出现的表情,模仿王阿姨“东找找、西找找”着急的样子。
孩子们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表现中,逐步体验到王阿姨丢失孩子后着急无助的心情,逐步建立起关心别人的情感。
3.艺术地给孩子“抛球”。
同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的表达方式,甚给孩子的球有很多。
究竞选择怎样的球.这很重要。
有的思维点很浅显.没有必要去问大班的孩子;有的思维点跟目标关系不大,没有必要作太多的展开和扩散;有的思维点尽管隐藏得很深,却很重要。
在活动中.我仔细地审视每一个思维点.选择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问题.选择与教育目标相关度大的问至不同的语气、语调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活动中,我根据孩子的特点.努力用孩子的口吻抛出我为他们选择的五个球。
“想认识王阿姨吗?我全知道,来问我吧!”“王阿姨有一个坏习惯,就藏在这部小电影里.看谁能发现。
”“王阿姨的孩子不见了.怎么办呢?”“谁来做一回嘉宾.也到电视里讲一讲发生在你身边的粗心故事?”“你能做细心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吗?请参加细心家庭大奖赛。
”我巧妙地给孩子抛球,孩子不仅有能力接球.而且接得很快乐,师幼之间真正地互动起来。
4.让孩子跳起来“接球”。
我一直在想,在我们第二次把球回抛给孩子的时候,能否悄悄地抛高一些,让孩子跳起来接球呢?在这次活动中。
我有意识地作一些尝试:在肯定孩子原创语言的基础上,让孩子原创的语言变得规范优美。
首先我努力地去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语气,力求让动作表情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注意语言要求的渗透。
如: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孩子们通过主动询问了解王阿姨。
孩子们七嘴八舌,积极性很高。
这时,我对孩子提出要求:如何礼貌地向人询问。
在第二个环节,当孩子们说出王阿姨“粗心”的坏习惯时,我悄悄地把“丢三落四”“马虎”等词语给了孩子。
在帮助王阿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我又给孩子们提出了表情、动作、语言三者结合的表达要求。
最后一个环节,我问孩子“你们是粗心的爸爸妈妈,还是——”。
让孩子知道粗心和细心是一对反义词.如果我们有心这样去做,我们的孩子不仅爱说,而且会说得越来越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