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等地暂无法进行户籍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为什么这么难?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对于当时,这项制度应该有它非常积极的意义。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项制度却越来越走向它初衷的反面。
户籍制度把人变成了三六九等;户籍制度阻碍了人的自由流动,违背了宪法赋予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人户分离导致城市管理和人口管理的错位和混乱;户籍制度导致了不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这么多的谬误人人痛恨,但却为什么多年一直难以解决呢?难道这么多的管理者都是白痴吗?当然不是,实际上问题很简单,只要反问一下,当下的户籍制度谁是最大的受益者,一切就都清楚了!户籍制度的关键不是户籍本身而是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
如果没有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户籍就不会有人关心、也不会让人痛恨。
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主要有哪些呢?主要有学生高考录取红利、孩子当地上中小学便利、社保便利、办理各种手续(护照婚姻登记等)便利等。
大家可以看出,除了学生高考录取红利外其它项都是便利问题,而且现在这些便利也都在解决之中。
比如社保问题已经在解决之中,当地上中小学便利也在解决中,虽有些不便但还能忍受,办理各种手续虽然不便就是麻烦些,但也能解决。
唯一不能解决的就是高考录取红利问题,如果在北京居住上学但高考却要到户籍所在地高考,同样的成绩在北京可以考上大学,但在户籍所在地却名落孙山;如果在北京居住上学但户口在海南,就根本剥夺了学生正常上大学的权利,因为北京要户口,海南要学籍,不管是北京还是海南都不允许参加高考!高考录取红利不仅是户籍附带的最大利益,也是唯一有意义的利益。
没有这个重大利益,户籍将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话题,没有人会关心它,户籍改革就是很简单的事。
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孩子教育的国家,高考无疑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重大转折,谁能上大学,谁能上好大学,将是个人成长和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门槛。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家长会不惜变卖家产也要让孩子上大学的原因。
再反问一个问题,如果户籍上没有附加高考录取红利,还有谁愿意花高价钱去买北京上海天津的户籍?还有谁会花一生的积蓄去买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子来获取户籍?还有谁会为了户籍而选择没有前途但有北京户籍指标的单位工作?没有人!再看一下高考红利都有谁在享用。
2019年上海户籍改革方案出炉,上海出台户籍改革方案具体细则上海户籍改革方案出炉,上海出台户籍改革方案具体细则中新网4月19日电现在很多城市很多地方放开了落户政策,但只放开了对本地的落户政策,对此,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今日表示,这是不合理的,户籍人口落户方面不应该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歧视。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有关情况,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徐林介绍,今年城镇化大概有以下工作重点:——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目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9%,未来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要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拓宽落户通道,特别是要督促各个地区特别是主要城市,即外来人口聚集地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宽松的户口迁移政策。
徐林指出,现在很多城市很多地方放开了落户政策,但只放开了对本地的落户政策,从调查情况看,很多地方在农民工落户的政策制定上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是不合理的。
在户籍人口落户方面不应该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歧视。
——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
居住证条例已经颁布,各地都在制定具体办法。
即便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按照测算那时候仍然有2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这部分人的市民化主要体现在基于居住证制度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哪个地方农民市民化工作推进得更快、落户得更多、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财政转移支付就对这个地方的规模更大,财政部正在制定具体政策。
——财政建设资金,也就是预算内的投资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补贴也要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
一个地方吸纳的农业转移人口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就加大了,投资压力也大。
那么上级政府在预算内的资金安排上就要和这个挂钩。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梗阻问题分析作者:李晓琳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27期户籍制度改革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破除劳动力要素流动障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改革。
我国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期人口管理的工具,时至今日已经承载了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身份差异。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开始。
然而时至今日,改革的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改革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梗阻问题,直接阻碍了改革的深化。
一、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此轮改革取消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截至2017年5月,全国各省区市都已研究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均提出“取消户籍性质区分”。
25个省区市发布了居住证实施办法。
整体来看,很多地区的落户政策比国家层面要松,中小城市已基本完全放开落户。
但从改革效果来看,改革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转城落户吸引力不大。
此轮改革以优先推动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落户为重点工作,着力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城镇化率的差异。
然而从目前的落户情况来看,社会反响并不强烈。
多地完成的农民转市民指标,大部分是通过征地、随迁人口,城市改造带来的身份转变实现的,例如湖南省株洲市,2016年新落户22万人,农村转移人口仅有8000多人,其余均为乡转镇、县转区实现。
整体来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异仍然比较大(见表1)。
二是中小城市落户吸引力不大,大城市人口压力依然突出。
此轮改革希望以落户的放开,吸引更多人口到中小城市落户。
然而大城市聚集了更多的产业、资金、机遇,人口大量聚集的压力仍然在超大城市和大城市。
全国有一半农民工集中于中国的前十大城市,其中四分之一集中于前四大城市。
北京市取消高考户籍制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有望减小2023年,北京市取消了高考的户籍制度。
这一决定意味着,不再以学生的户籍所在地为标准,而是以学生所在学校所在地为标准进行招生,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在过去,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渐扩大。
城市的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教师、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课外活动等。
而乡村的学生则在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方面面临着严重的不足。
这种不公平的差距一直困扰着许多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交通网络不断提升,信息交流越来越快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明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开始尝试取消户籍制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取消户籍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校选择报考城市或乡村的高中,使得所有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拥有平等的机会。
当然,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农村地区,政府也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教育经费比例,确保农村学生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各种扶贫政策。
城乡间教育差距的缩小,不仅可以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同时也能使这些学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这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也有一些人担心取消户籍制度会导致高考招生更加困难,会出现考生举家外迁到城市后,挤占其它考生的招生名额。
但是,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教育资源正在逐渐扩大,城市高中的招生名额也会相应增加,这种挤占招生名额的可能性较小。
不仅如此,取消户籍制度还可以促进城乡师资力量的平均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才自愿到农村地区工作,对于农村学校的质量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北京市取消高考户籍制度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也是解决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公平问题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事实上,高考招生以中学为单位进行,已经开展了多年,相信取消户籍制度后高考招生不仅不会更难,反而会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和科学,为我们的学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2019年北京户籍改革方案出炉,北京出台户籍改革方案具体细则北京户籍改革方案出炉,北京出台户籍改革方案具体细则中新网北京4月29日电(记者李金磊)随着上海近日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意见,目前中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已达29个。
梳理各地方案可见,各地普遍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不少地区降低了落户门槛,放宽了落户条件。
29省份出台户改方案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4月1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国务院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之后,目前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还有几个地方还没有出,所以今年首要任务是使所有的地方都能够出台具体落实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的做法和政策。
随后在4月25日,上海对外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至此,目前中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增加到29个。
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经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区市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黑龙江、吉林、辽宁、重庆、云南、甘肃、青海、福建、江苏、安徽、贵州、四川、新疆、宁夏、浙江、海南、内蒙古、天津、上海。
取消农业、非农户口区分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上述地区大都在本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一些地方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时间表。
譬如,上海提出,取消本市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安徽提出,户口登记不再标注户口性质,不再出具关于户口性质的证明;贵州提出,从6月1日起,在“户别”栏不再登记农业或非农业,统一登记为家庭户或集体户。
部分地区放宽落户条件对于户籍制度改革,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能否比较容易地圆“城市梦”?梳理可见,与国家版的意见相比,不少地区的方案降低了落户门槛,落户条件更为宽松。
我国调整户籍制度:广州等一线收紧落户中国2013年年底有消息称,将调整户籍制度中的落户限制: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收紧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入户制度,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这意味着中小城市户籍有望很快放开,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可能将进一步收紧。
北上广等城市落户将收紧小城市落户限制放开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各类城市的城镇化路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分析指出,这意味着中小城市户籍有望很快放开,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可能将进一步收紧。
明确各类城市城镇化路径特大城市落户政策或收紧新广人注意到,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各类城市城镇化路径与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的表述有所不同。
该报告中的表述是“要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
”对比来看,两者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从“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变成了“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这意味着中小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主导方向。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策划部副主任郑明媚表示,受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影响,中国的中小城市发展并不充分,但是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的成本相对于大城市低很多,所以政策的导向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要引导大城市优质的资源向中小城市流动。
郑明媚指出,现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无法再集聚和承载再多的人口,“城市病”也越来越突出,譬如日趋严重的雾霾问题等,因此,在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的同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认为,这意味着中小城市户籍有望很快放开。
解读大城市户籍改革难主因
近日透露,中央将在年底前择机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而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备受关注。
近年来政府已经表示要加快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目标,但同时也强调要考虑地方发展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没有户籍改革就没有真正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向城市的集中与陈旧的城乡二元体制产生激烈矛盾,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却不被当做城市人口对待,不能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这最多只能说是一种城市的虚假繁荣。
当然,自去年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通知》发布以来,地方上的户籍改革实践不无成效,但大城市仍是改革难以攻克的难关。
近日有媒体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一次性将外来人口全部改为城市户籍人口,将对地方财政形成较大压力,因此户籍改革应分批实施,而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不同规模城市改革速度的不同,根本原因是经济驱动因素的不同。
近年来人口迅速向经济机会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的大城市集中,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差,其户籍改革也相对容易推进。
当然城镇化在一些小城市也蜕变成了虚假的造城运动,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人们希望回归农村户籍的逆城镇化。
一些中等城市已经开始实行有条件准入的户籍改革,而大城市依然维持高门槛甚至在加强限制。
因为中小城市对流动人口正在失去吸引力,而大城市户籍的含金量不减而且在加大,政府担心放开户籍可能导致的冲击。
同时,大城市本地人口还因担心自己长年享受的特殊待遇受损而与外来者产生冲突,如在异地高考争议中出现对异闹的指责。
当大城市居。
《关于进⼀步推进户籍制度改⾰的意见》指出:各地普遍取消户⼝性质区分《关于进⼀步推进户籍制度改⾰的意见》,并要求各地根据意见要求,抓紧出台本地区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截⾄⽬前,包括北京在内已经有30个省份出台户籍制度改⾰⽅案,包括河北、河南、⼭东、⼭西、陕西、江西、湖南、湖北、⼴东、⼴西、⿊龙江、吉林、辽宁、重庆、云南、⽢肃、青海、福建、江苏、安徽、贵州、四川、新疆、宁夏、浙江、海南、内蒙古、天津、上海、北京。
各地普遍取消户⼝性质区分在国务院发布的《意见》中,关于建⽴城乡统⼀的户⼝登记制度备受关注。
《意见》明确指出,要取消农业户⼝与⾮农业户⼝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的蓝印户⼝等户⼝类型,统⼀登记为居民户⼝,体现户籍制度的⼈⼝登记管理功能。
梳理各地出台的⽅案可以看出,各地普遍提出取消农业户⼝与⾮农业户⼝性质区分。
⽐如,上海提出取消本市农业户⼝与⾮农业户⼝性质区分,统⼀登记为居民户⼝;湖南提出,公安机关户⼝登记不再标注户⼝性质,不再依据户⼝性质统计农业⼈⼝与⾮农业⼈⼝;贵州提出,从2015年6⽉1⽇起,在“户别”栏不再登记农业或⾮农业,统⼀登记为家庭户或集体户,且公安机关不再出具农业或⾮农业户籍证明。
放开落户限制的地区范围扩⼤与城乡统⼀户⼝等级制度同样受到极⼤关注的,还有各城市的落户条件。
在国务院出台的《意见》中,对不同规模的城市提出不同要求。
《意见》指出,要全⾯放开建制镇和⼩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城市⼈⼝规模。
与规定相⽐,全⾯放开落户限制的地区范围更⼤。
除了按照规定全⾯放开建制镇和⼩城市落户限制外,如湖南还放开了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四川则放开了⼤城市及中等城市落户限制,提出“在除成都市外的⼤中⼩城市和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员,本⼈及其共同居住⽣活的配偶、未成年⼦⼥、⽗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
”在特⼤城市落户⽅⾯,《意见》要求“改进城区⼈⼝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落户政策,建⽴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等地暂无法进行户籍改革发改委官员解读"农民工市民化"道路等地暂无法进行户籍改革经济参考备受关注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城镇化背景下的核心议题。
门槛高农民工身份难转变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过渡性政策,居住证制度已在多地探索实行。
然而,不少地方在居住证、户籍、公共服务方面设置学历、技能、投资等诸多门槛,居住证已成为农民工落户新限制。
比如2010年至2012年5月,省通过积分入户的大约为农民工总量的百分之一,73.7%的积分入户者具有一定职称或者严苛的职业资格。
负担重地方财政力不能支户籍制度改革最终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需要社保、财税、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改革配套。
很多城市不愿意放开户籍,主要就是因为地方财力难以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高成本。
有测算称,一个典型农民工市民化(包括相应的抚养人口)所需的公共支出成本总共约8万元左右。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铁认为,一次性将外来人口全部改成城市户籍人口,将会出现人口倒挂情况。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应分期分批实施,重点解决长期举家迁徙,在城镇就业多年有稳定居住条件的居民。
在铁看来,像这样的大城市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因为它们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资源。
脱钩难"逆城市化"现象显露前几年,一些地方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实行"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的政策。
比如曾经提出农民进城的"三件旧衣"(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换"五件新衣"(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读书、就业、住房)的政策,一度引起了很大争议。
专家认为,农民应该带着土地权利进城,转为市民后也保留其原有的土地权利,或采取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即使"土地换社保"具有合理性,其前提也必须是农民能够获得和城里人同等的社会保障。
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已考虑在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北京上海等地暂无法进行户籍改革发改委官员解读"农民工市民化"道路北京上海等地暂无法进行户籍改革
经济参考备受关注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城镇化背景下的核心议题。
门槛高农民工身份难转变
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过渡性政策,居住证制度已在多地探索实行。
然而,不少地方在居住证、户籍、公共服务方面设置学历、技能、投资等诸多门槛,居住证已成为农民工落户新限制。
比如2010年至2012年5月,广东省通过积分入户的大约为农民工总量的百分之一,73.7%的积分入户者具有一定职称或者严苛的职业资格。
负担重地方财政力不能支
户籍制度改革最终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
的均等化,还需要社保、财税、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改革配套。
很多城市不愿意放开户籍,主要就是因为地方财力难以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高成本。
有测算称,一个典型农民工市民化(包括相应的抚养人口)所需的公共支出成本总共约8万元左右。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一次性将外来人口全部改成城市户籍人口,将会出现人口倒挂情况。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应分期分批实施,重点解决长期举家迁徙,在城镇就业多年有稳定居住条件的居民。
在李铁看来,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因为它们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资源。
脱钩难 "逆城市化"现象显露
前几年,一些地方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实行"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的政策。
比如重庆曾经提出农民进城的"三件旧衣"(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换"五件新
衣"(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读书、就业、住房)的政策,一度引起了很大争议。
专家认为,农民应该带着土地权利进城,转为市民后也保留其原有的土地权利,或采取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即使"土地换社保"具有合理性,其前提也必须是农民能够获得和城里人同等的社会保障。
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已考虑在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浙江、安徽、广东等地也已着手进行宅基地流转试点工作,意在探索建立宅基地流转制度,真正体现农民的财产权益,让农民带着"第一桶金"进城。
(白田田梁倩)
作者:白田田梁倩来源新民晚)
发改委官员解读"农民工市民化"道路
北京上海等地暂无法进行户籍改革
经济参考备受关注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
议召开在即,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城镇化背景下的核心议题。
门槛高农民工身份难转变
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过渡性政策,居住证制度已在多地探索实行。
然而,不少地方在居住证、户籍、公共服务方面设置学历、技能、投资等诸多门槛,居住证已成为农民工落户新限制。
比如2010年至2012年5月,广东省通过积分入户的大约为农民工总量的百分之一,73.7%的积分入户者具有一定职称或者严苛的职业资格。
负担重地方财政力不能支
户籍制度改革最终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需要社保、财税、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改革配套。
很多城市不愿意放开户籍,主要就是因为地方财力难以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高成本。
有测算称,一个典型农民工市民化(包括相应的抚养人口)所需的公共支
出成本总共约8万元左右。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一次性将外来人口全部改成城市户籍人口,将会出现人口倒挂情况。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应分期分批实施,重点解决长期举家迁徙,在城镇就业多年有稳定居住条件的居民。
在李铁看来,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因为它们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资源。
脱钩难 "逆城市化"现象显露
前几年,一些地方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实行"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的政策。
比如重庆曾经提出农民进城的"三件旧衣"(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换"五件新衣"(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读书、就业、住房)的政策,一度引起了很大争议。
专家认为,农民应该带着土地权利进城,转为市民后也保留其原有的土地权利,或采
取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即使"土地换社保"具有合理性,其前提也必须是农民能够获得和城里人同等的社会保障。
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已考虑在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浙江、安徽、广东等地也已着手进行宅基地流转试点工作,意在探索建立宅基地流转制度,真正体现农民的财产权益,让农民带着"第一桶金"进城。
(白田田梁倩)
作者:白田田梁倩来源新民晚)
发改委官员解读"农民工市民化"道路北京上海等地暂无法进行户籍改革
经济参考备受关注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城镇化背景下的核心议题。
门槛高农民工身份难转变
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过渡性政策,居住证制度已在多地探索实行。
然而,不少地方在居住证、户籍、公共服务方面设置学历、技能、投资等诸多门槛,居住证已成为农民工落户新限制。
比如2010年至2012年5月,广东省通过积分入户的大约为农民工总量的百分之一,73.7%的积分入户者具有一定职称或者严苛的职业资格。
负担重地方财政力不能支
户籍制度改革最终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需要社保、财税、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改革配套。
很多城市不愿意放开户籍,主要就是因为地方财力难以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高成本。
有测算称,一个典型农民工市民化(包括相应的抚养人口)所需的公共支出成本总共约8万元左右。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一次性将外来人口全部改成城市户籍人口,将会出现人口倒挂情况。
因
此,户籍制度改革应分期分批实施,重点解决长期举家迁徙,在城镇就业多年有稳定居住条件的居民。
在李铁看来,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因为它们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资源。
脱钩难 "逆城市化"现象显露
前几年,一些地方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实行"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的政策。
比如重庆曾经提出农民进城的"三件旧衣"(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换"五件新衣"(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读书、就业、住房)的政策,一度引起了很大争议。
专家认为,农民应该带着土地权利进城,转为市民后也保留其原有的土地权利,或采取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即使"土地换社保"具有合理性,其前提也必须是农民能够获得和城里人同等的社会保障。
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已考虑在加快完善
农村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浙江、安徽、广东等地也已着手进行宅基地流转试点工作,意在探索建立宅基地流转制度,真正体现农民的财产权益,让农民带着"第一桶金"进城。
(白田田梁倩)
作者:白田田梁倩来源新民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