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铁路故事中学作文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铁三代”的工务缘XXX小时候,家离铁路很近,每到周末,母亲总会带我沿着铁路轨道两旁走,我拎着一个小塑料瓶,母亲用扁担挑着两个空水桶,走上20分钟,我总喜欢走在铁轨的轨面上,摇摇晃晃,两只手臂平举保持平衡,但一不小心却又从轨面上掉下来,此起彼伏,就这样上上下下的走在轨道上,承包了当时我整个周末的快乐,顺着铁轨的方向,穿过黔灵公园的黔灵山隧道,铁路的隧道和公路的隧道不一样,里面没有路灯,一片漆黑,只能用脚步去感受铁路枕木的距离,每当听见火车鸣笛时,我们便赶紧走下轨道,在铁轨路肩两侧等火车过了之后再重新回到铁轨上,穿过这条隧道后,再下轨道左转进入一座植被茂密的山,沿着山路往里走,会看见几口水井,这些水都是从山上引流下来的的山泉水,每次到水井旁边,早已有很多人在排队了,来背水的人特别多,有背上背着水桶的中年妇女;有用手推车拖水步履蹒跚的爷爷奶奶;还有的就是像我母亲一样用扁担挑水喝的…背水这项运动一直受到很多长辈们的青睐,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品尝到大自然馈赠人类的山泉水,甘甜可口。
稍等片刻后,我们的水桶终于装满了,母亲把扁担挑起来后,扁担上下颠簸,水桶一摇一晃,我就拎着我的小水瓶跟在母亲后面,心里满足的又重新回到了我热爱的轨道。
记忆中,铁路沿线的风景是最美的,比起繁华喧嚣的大都市,这里更多的是一份淳朴与安宁,我深深的迷恋着这记忆中的美景。
可以说,从小我与铁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追本溯源,在我们家里最开始与铁路结伴一生的便是我的外公了,听妈妈讲,外公是四川人,50年代初,铁路部门修铁路要大招工人,外公因家境贫寒报名参与了铁路修建工作,听外公回忆,当时所有的工作全部依靠人工完成,时间长了,连手心都是老茧。
就这样外公把铁路修到哪,就把外婆带到哪,外婆怀孕生孩子就由外公来接生,每天抡起砸下再抡起,一干就是整整几十年,每天人工捣固几公里,“洋镐、耙子、叉子、铁锨”组成的“四大件”,是修铁路工人们的必备工具,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充斥着外公的整个青春,三伏天,烈日炎炎下外公们光着膀子,顶着太阳,从头到尾手心手背全是汗,线路上全是工人,一眼望不到头,几百斤的钢轨肩扛手拉,一干就是一整天,如果中暑了就在旁边休息一会儿。
三代人的铁路故事中学作文900字
三代人的铁路故事中学作文900字
我家是铁路世家,我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铁三代”。
听爷爷奶奶聊铁路,听父母聊铁路,聊不完的铁路话题,总携着历史的余音走来,让我了解了点中国改革的印记。
我的爷爷年仅12岁就成了孤儿。
爷爷的父亲是参与桥梁设计的,在哈尔滨铁路建设施工中牺牲了。
成了孤儿的爷爷,饿了在车上吃,累了在食堂睡,直到年满18岁成为铁路职工,爷爷便做了支援大西南铁路建设的一分子。
说起这些,爷爷总不忘告诉我们:“是铁路养育了我!没有铁路就没有我们这个家!”
我的奶奶当年也跑车,她一开始跑的是蒸汽机车牵引的绿皮车,后来才跑内燃机车牵引的列车。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木椅到皮椅,奶奶亲历了绿皮车的发展进步。
渐渐地,我的父亲和伯父也加入了这流动的驿站。
我的父母相识在奔驰的列车之上。
上世纪90年代,在苏州就读师范的母亲,邂逅了当列车员的父亲,于是就有了我,有了我这新生一代的铁路情。
伯父是列车上的厨师,当年父亲跑怀化到上海的K1473次,每趟车出乘38个小时左右,在列车上熬夜是常有的事。
因为熬夜,饮食不规律,他的肠胃一直不太好。
母亲也常说起当年读书坐火车的各种难事。
诸如“金鸡独立”,又如爬窗。
铁路工作者祖孙三代的铁路传承精神3000字征文“铁三代”的工务缘XXX小时候,家离铁路很近,每到周末,母亲总会带我沿着铁路轨道两旁走,我拎着一个小塑料瓶,母亲用扁担挑着两个空水桶,走上20分钟,我总喜欢走在铁轨的轨面上,摇摇晃晃,两只手臂平举保持平衡,但一不小心却又从轨面上掉下来,此起彼伏,就这样上上下下的走在轨道上,承包了当时我整个周末的快乐,顺着铁轨的方向,穿过黔灵公园的黔灵山隧道,铁路的隧道和公路的隧道不一样,里面没有路灯,一片漆黑,只能用脚步去感受铁路枕木的距离,每当听见火车鸣笛时,我们便赶紧走下轨道,在铁轨路肩两侧等火车过了之后再重新回到铁轨上,穿过这条隧道后,再下轨道左转进入一座植被茂密的山,沿着山路往里走,会看见几口水井,这些水都是从山上引流下来的的山泉水,每次到水井旁边,早已有很多人在排队了,来背水的人特别多,有背上背着水桶的中年妇女;有用手推车拖水步履蹒跚的爷爷奶奶;还有的就是像我母亲一样用扁担挑水喝的…背水这项运动一直受到很多长辈们的青睐,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品尝到大自然馈赠人类的山泉水,甘甜可口。
稍等片刻后,我们的水桶终于装满了,母亲把扁担挑起来后,扁担上下颠簸,水桶一摇一晃,我就拎着我的小水瓶跟在母亲后面,心里满足的又重新回到了我热爱的轨道。
记忆中,铁路沿线的风景是最美的,比起繁华喧嚣的大都市,这里更多的是一份淳朴与安宁,我深深的迷恋着这记忆中的美景。
可以说,从小我与铁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追本溯源,在我们家里最开始与铁路结伴一生的便是我的外公了,听妈妈讲,外公是四川人,50年代初,铁路部门修铁路要大招工人,外公因家境贫寒报名参与了铁路修建工作,听外公回忆,当时所有的工作全部依靠人工完成,时间长了,连手心都是老茧。
就这样外公把铁路修到哪,就把外婆带到哪,外婆怀孕生孩子就由外公来接生,每天抡起砸下再抡起,一干就是整整几十年,每天人工捣固几公里,“洋镐、耙子、叉子、铁锨”组成的“四大件”,是修铁路工人们的必备工具,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充斥着外公的整个青春,三伏天,烈日炎炎下外公们光着膀子,顶着太阳,从头到尾手心手背全是汗,线路上全是工人,一眼望不到头,几百斤的钢轨肩扛手拉,一干就是一整天,如果中暑了就在旁边休息一会儿。
铁路守路人的故事作文在那蜿蜒的铁路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复一日地守护着铁轨,保障着列车的安全通行。
他们是铁路守路人,一群默默奉献却鲜为人知的英雄。
我曾有幸结识一位铁路守路人,他叫老张。
老张是个精瘦但精神矍铄的中年人,常年的户外工作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就像那铁轨的枕木,一道道的,藏着岁月的痕迹。
老张负责的那段铁路,地处偏远山区,环境恶劣。
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沿着铁轨一步一步地走着,手里拿着一把小锤子,眼睛紧盯着铁轨,时不时地敲敲打打,神情专注得仿佛这世界上就只剩下他和这段铁路。
我好奇地跟在他身后,看着他工作。
只见他时而蹲下身子,用手抚摸着铁轨的连接处,查看是否有松动的迹象;时而站起身来,眺望远方,检查信号设备是否正常。
他的动作熟练而又细致,每一个环节都丝毫不马虎。
“老张,这工作累不累啊?”我忍不住问道。
老张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咧嘴一笑:“累啥呀,习惯就好。
这铁路可关系着一车人的安全,咱得把工作做好咯。
”说完,他又继续低头检查铁轨。
走了一段路,老张突然停了下来,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铁轨上的一处。
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有些松动了。
老张从工具包里拿出扳手,熟练地拧紧了那颗螺丝钉,嘴里还念叨着:“这小东西别看不起眼,要是出了问题可不得了。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一个铁路道口。
老张指着道口的栏杆对我说:“这个道口可重要了,每次有火车经过,都得确保没有行人和车辆通过。
”正说着,远处传来了火车的汽笛声。
老张立刻变得紧张起来,他迅速跑到道口旁,挥动着手中的信号旗,示意过往的行人车辆停下。
火车呼啸而过,带起一阵风,老张的衣角被吹得猎猎作响。
等火车过去了,他才松了一口气,脸上又恢复了那憨厚的笑容。
中午时分,太阳高悬,热浪滚滚。
老张带着我来到了他的休息小屋。
说是小屋,其实就是一个简陋的活动板房,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水壶。
老张从桌子底下拿出一个饭盒,里面是早上带来的饭菜,已经有些凉了。
三代人的铁路情三代人的铁路梦内容提要:“世界上最美的事是,我已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依然健康。
又逢重阳,爱在金秋。
”这段文字,是原海在爷爷百岁生日之时微博上的一段话。
他还亲自为爷爷拍了百岁“靓照”。
“90后”的原海,是郑州铁路局郑州北站货检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小伙子阳光、帅气,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喜欢晒晒微博。
...渭南轨道交通运输学校分享:“世界上最美的事是,我已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依然健康。
又逢重阳,爱在金秋。
”这段文字,是原海在爷爷百岁生日之时微博上的一段话。
他还亲自为爷爷拍了百岁“靓照”。
“90后”的原海,是郑州铁路局郑州北站货检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小伙子阳光、帅气,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喜欢晒晒微博。
生长在一个名副其实的“铁路之家”里的原海,是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的。
从百岁的爷爷那一代,到父亲这一代都是“老铁路”,看着长辈们身着制服匆忙的身影,敬佩感油然而生,铁路情节从小就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如今,从部队复员的原海也成为了一名铁路人,更是回到了爷爷以前工作的单位——郑州北站,并有幸兼任货检车间团支部书记一职。
一家三代与铁路结缘,他们不但见证了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和郑州铁路局几十年来的巨变,还如同接力赛那般,延续着“铁路梦”,传承着“铁路精神”。
三代人共同传承的是艰苦、是奋斗、是无私奉献!“世家”熏陶,子弟兵十里站场争当先锋郑州北站货检车间团支部书记原海,是众多80、90后退伍兵中的一员,年仅23岁的他,除了那几颗能证明年轻的青春痘外,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稚气。
2010年退伍,2012年正式走上铁路岗位,熟悉他的师傅们都知道,他身上有着一股敢拼敢干能吃苦,勇争先锋做第一的军人劲。
“铁路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遵章守纪,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牢记安全第一”。
以前,这是原海百岁的爷爷经常告诫子女们的话。
或许是听得多了,随着工作的长久,原海也逐渐领悟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寥寥几字却已概况了铁路工作的精髓。
作为一名一线工作者,任何一个小的疏漏都有可能成为安全隐患,酿成恶果,因此工作中必须时刻紧绷安全之弦,在三代人心中,安全已然成为这个“铁路世家”的家风。
铁路伴我成长作文铁路伴我成长作文导语:铁路是供火车等交通工具行驶的轨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铁路伴我成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铁路伴我成长1我出生在铁路医院,成长于铁路幼儿园、铁路小学、铁路中学,铁路高中,是在“铁道边”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很自豪,因为祖辈们都是铁路人。
长大后秉承父业我也迈进了铁路的大门,铁路已经深深根植于我内心深处,永不褪色。
我与铁路相伴已近十年,一路走来亲眼见证了铁路的巨大变化。
仅从火车头说起,已由原来的蒸汽、内燃机车到现在的电力机车;旅客列车车体也由几十年不变颜色的绿车皮被设计新颖、颜色艳丽豪华的车体所取代;从前的人工搬动道岔早已成为了历史,道岔改为电气化集中联锁,如今已由电脑控制了;许多老旧车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整洁、功能齐全的现代化车站;以前铁轨上随处可见共青团标志的车头,红旗标志的车头,车头上的青年号、奋进号的大字醒目耀眼,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些也已渐渐退色;以前买连程票中途还得下车办转签手续,现在旅客可以通过网上异地售票把车票一次性买齐,电话订票、网络购票方便快捷,旅客在家就可以买到车票,车站还有全自动售票机,火车票代售点也增加了许多处。
实行了实名制售票后,不仅打击了票贩子,旅客即使票丢了还能挂失补票;节假日为旅客方便出行,还会加挂车厢、加开临客、动车重联….这些措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客流高峰;火车的速度发生了更快变化,已经经历了六次大面积提速。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运专线”等新名词,让整天与铁路朝夕相处的铁路人都有些摸不着门调;最为典型是在短短数百天里,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下,修建出了横跨中国屋脊的青藏铁路,创造出了世界的修路奇迹,这些让我们明显地感到铁路在变化,铁路在发展。
许多人在众多的交通工具中选择了铁路,是因为铁路部门秉承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创先争优是铁路部门对待旅客的真诚态度,为旅客营造温馨、舒适、便捷与顺畅的出行环境。
三代铁路人的故事
三代铁路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家族在铁路行业中的发展与奋斗。
第一代铁路人是老祖父,他是在建国初期参与修建铁路的工人。
那时的铁路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老祖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工作,最终参与完成了一条重要的铁路线路。
他的辛勤努力和技能使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铁路工人,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第二代铁路人是老父亲,他受到老祖父的影响,也选择了进入铁路行业。
他从年轻时就开始在铁路局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工作,他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逐渐成为了一名铁路局的高级工程师。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铁路工程项目,为国家的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代铁路人是我,我是在一个铁路世家中长大的。
从小我就被这个行业深深吸引,我对铁路工程的知识和技能有着浓厚的兴趣。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铁路工程师。
我在铁路建设领域中工作了许多年,参与了一些重要的项目,为铁路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这个故事展示了三代铁路人对铁路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他们通过不懈努力,不断进取,为铁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的故事也反映了铁路行业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和重要性。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世代相传的铁路人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为铁路的发展和进步默默奋斗着。
我与高铁的故事征文600字篇1从小,我就和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爸爸是铁路工作人员。
我的妈妈在邳州工作,每天都要乘坐火车往返于徐州市区和邳州之间,所以当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坐火车了。
妈妈说我半岁时,第一次乘坐火车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奋,仿佛是见到了最喜欢的朋友一样。
我一岁十个月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坐火车去她的老家重庆。
后来妈妈告诉我,当时开往重庆的火车只有普通的绿皮车,整整坐了一天一夜才到,当时她特别希望徐州和重庆能早日开通高铁。
没过几年,妈妈的愿望实现了。
六岁那年,我第一次乘坐高铁去重庆。
走进明亮的车厢,一排排座椅干净又宽敞,折叠的小桌板简洁又方便。
我坐在座位上,不知不觉车就开动了,特别稳,特别踏实。
高铁真快呀,下车的时候,我背包里的方便面和零食还剩好多呢。
从那以后,乘坐高铁出行成了我们家的第一选择,每年暑假,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坐上高铁到各个城市去游玩。
我们到南京瞻仰过中山陵,到苏州游览过拙政园,到重庆爬过歌乐山……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拉近了我们一家和“诗与远方”的距离。
高铁速度也在不断刷新纪录,真是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爸爸告诉我,我们江苏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经济大省,高铁发展也名列前茅。
一条条高铁穿山过桥、贯通南北,像一根根闪烁的银线,将江苏境内的一座座城市连接起来,描绘了一幅“轨道上的江苏”锦绣画卷,载着我们奔向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篇2我每次都想到天津跟妈妈爸爸生活。
有一次爸爸从天津打电话说:“等你再大一点你就可以自己从你姑姑旁边的高铁站自己坐高铁来天津根妈妈爸爸生活了。
”然后我就自信的说:“我现在就可以坐高铁去天津。
”然后爸爸就说:“你真的敢吗?”我还是自信地说:“敢。
”,然后爸爸就给我说了一些在高铁上的一些注意:第一是在高铁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不要乱吃陌生人给的吃的,第二是不要在高铁上买东西,如果水喝完了可以买水,第三是如果有什么事第一时间先打我的电话,如果打不通,就打你妈妈的如果你妈妈的也打不通就打你姑姑的或者你姑父的。
铁路之父作文写作素材
你知道吗,铁路之父詹天佑?他不是天生的贵族,而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工程师。
但他心里那股劲儿,比谁都强。
他说干就干,拿起工具,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铁路建设的大潮里。
詹天佑啊,他办公室里的灯总是亮到半夜。
有时候你路过,还能听到他嘴里嘀咕着,“这里得修个弯道,那里得架座桥。
”他眼里只有铁路,心里只有国家。
说起他在工地上那会儿,简直了!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凛冽,他都跟工人们一起挖土、搬石头。
你说他图啥?他图的可不是舒坦日子,他图的是能让大家走得更远、更快、更安全。
如今,詹天佑修建的铁路成了咱国家的骄傲。
每次坐火车经过那些熟悉的站点,我都会想起他。
他就像那铁轨一样,虽然低调,但永远都在那里,默默地支撑着我们的前行。
父亲和我的铁路梦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世纪的70年代初期,是标准的70后,现在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了,日月的积累,岁月的冲刷,已经使他两鬓斑白、头发稀疏,精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父亲在姊妹中排行老六(五个姐姐,一个弟弟),是爷爷在42岁时得来的“宝贝疙瘩”,据说出生时乐得爷爷、奶奶三天没睡好觉,所以是属于集一家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从小就受到了格外的照顾与溺爱。
父亲也是格外争气,从小就喜爱读书,文静乐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一直是爷爷、奶奶的骄傲。
我的家乡在晋北重镇——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一个小山村,背依巍巍大山,脚踏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绵延的京包铁路线从村东两公里处呼啸而过……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便选中了这一宝地,在我的家乡,由苏联专家设计建成了一个当时在山西省范围内存储规模最大的民用油库,由此一条铁路专用线也不久便通到了村门口。
父亲常常对我说,他儿时和伙伴们最喜欢去玩的地方,便是那条铁道,站在高高的铁道路基上,放眼望去,不远处的县城景色一览无余,远处的田野、村庄尽收眼底,心情也豁然开朗,无比惬意起来;夏天的时候,铁道线上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呼朋引伴,从家里或从铁匠铺、木匠铺里偷偷的顺出几根铁棍,几根铁钉,趁巡线工人不注意,悄悄地放在铁轨上,静静地等着拖着黑烟,冒着白气的火车缓缓走过,便一拥而上,收获各自的战利品,一把把形状各异、造型奇特的艺术小刀成型了;晚饭过后,明月初上,一节节铁道枕木(那时是木枕木)经过一天的太阳暴晒后还保留着足够的余温,劳累了一天的父老乡亲们,便聚集在铁道旁乘凉,一边抽着自制的旱烟,一边谈古论今,一边畅想人生……父亲直到现在还说,虽然离开家乡出外闯荡已经20多年了,但那震耳的汽笛,那隆隆而过的火车,那不断颤抖的大地,那充满笑声的枕木,仍时常出现在他的梦中,久久挥之不去……正是由于出生在铁道旁,成长在铁道旁,父亲从小便对铁路有着一种有生俱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喜爱之情,成为一名光荣的铁路工人便成了他儿时的梦想……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一个夏天,父亲即将高中毕业,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我与铁路共成长主题征文我出生于一个非常普通的铁路世家,我的爷爷、爸爸、妈妈还有很多亲戚都是铁路职工。
今年我23岁,没有能亲眼见证老辈铁路人艰苦奋斗为共和国建设一条条奇迹之路,我感到很可惜,但是我却可以亲眼见证共和国铁路事业发展最为讯速的年代。
当年爷爷跟随三线建设的步伐,来到这个叫天水的城市扎下根来,那个时候的铁路设备简陋,手板道岔、臂版信号、接发列车还得人工动理进路。
但就是这么一条简陋的铁路。
却贯穿了横断山脉。
让山里的人们第一次见到了火车。
后来铁路招工爸爸妈妈也来到了铁路工作,当时能够在铁路上工作可是让人羡慕的一件事情。
爸妈在铁路上班、我在铁路小学上学、住的地方叫铁路小区、平时生病了去铁路医院、学校组织看电影法的是铁路俱乐部。
我慢慢的长大,周围的房子越起越高、火车站也翻新了、车速越提越快、车体越来越先进、服务的态度也越来越好。
妈妈回家告诉了我,信号楼上也用上了电脑,轻轻用鼠标在那屏幕上点几下就完成了接发车。
这时的铁路开始告别当初全靠人工的效率时代,大量的使用各种电子化的新设备。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就从部队退伍分配到了铁路工作,这才没几年,铁路的飞速发展出乎人们的想象,电话订票、网上订票等新生技术应用层出不穷。
有一次施工,我正巧来到了爷爷当年工作过的那个小站,听说等过两年新线开通后,这个小站惊就要停止使用了。
在那里联想到当年爷爷他们工作时候的情景,不由得感铁路这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中国铁路这几十年来的巨变,也代表着整个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巨变,铁路的变革只是这整个时代的缩影!我坚信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富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铁路人,惟有不断的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跟得上铁路发展的脚步,为未来铁路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
一家三代铁轨上的“飞驰”人生作者:应俊来源:《杭州》2019年第37期七十年,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到如今已经达到领先世界水平。
回望七十年,中国铁路运行时速从4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车型从慢悠悠的K字头到飞驰的复兴号,车厢内硬座、电扇成为可调节的座椅、空调,直排式厕所也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真空集便器……乘车环境颠覆性的变化,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在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中,高铁司机应俊是其中一位亲历者、见证者。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和他的爷爷、父亲,祖孙三代亲历了中国火车的转型升级,也见证了中国铁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和飞速发展。
在纵横交织的铁轨之上,无数像他这样的人,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不断推进铁路发展,悄无声息地书写着属于中国铁路人的时代篇章。
铁路“三代”我是应俊,现在是上海铁路局杭州机务段的动车司机。
1989年,我从苏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铁路局工作,至今已整整三十个年头。
说起来,我还是个铁路三代,爷爷和父亲以前都是铁路司机,也是因为从小在这种家庭氛围里长大,才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我去从事这份职业。
还记得小时候,我家住望江门,那时候,就常常跟在父亲身边,他带我去单位的时候,就会有机会看到大火车头。
小时候,好奇心比较重,喜欢摸一摸火车,看看驾驶室长什么样。
对火车最初的印象,是觉得这个庞然大物特别“威武”。
爷爷则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成为火车司机了,他那时候开的是从杭州到上虞的蒸汽机车。
到了父亲那辈,他于1962年退伍,过了五年进单位,已经开始从内燃车转向电车。
在他们那样的年代,开火车是一件听上去特别威风的事情,但其实背后的辛苦,只有铁路人自己清楚。
蒸汽机车驾驶员,往往身体是探在车窗外的,因为那时候的火车驾驶室前面是一个巨大的蒸汽机,火车行驶起来烟雾缭绕,坐在驾驶室里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就必须不断把身体探出车窗外瞭望,有时一开就是十几个小时。
夏天还好一点,风吹来凉快,冬天就比较痛苦了,穿得再多都没用。
我的爷爷是铁路工程师作文哎呀,我的爷爷是一位铁路工程师,他可厉害了!
嘿嘿,爷爷年轻的时候,参与了很多铁路工程的建设。
他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不同的风景。
哈哈,爷爷说,铁路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它可以让人们更加方便地出行,促进各地的经济发展。
嘿呀,爷爷的工作非常辛苦。
他经常要在野外工作,风餐露宿。
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总是默默地为铁路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哎呀,爷爷对我的影响也很大。
他教会了我很多知识和技能,让我对铁路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嘿嘿,我希望以后也能像爷爷一样,成为一名铁路工程师,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哈哈,我知道,这需要我付出很多努力。
但是我不怕,因为我有爷爷的榜样,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
嘿呀,我爱我的爷爷,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2024伴侣·01高中毕业,成为铁路建设接班人1964年,李国胜出生在河南开封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李广田常年在西南建设铁路,母亲一人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事务。
成昆铁路连接成都和昆明,全长大约1090公里,从成都经峨眉、普雄、西昌、金江、广通至昆明,那时,铁路建设条件非常艰苦,全段铁路沿线地势险要,最高海拔两千多米,地质状况更是复杂多变,时常会遇到暗河、泥石流等意料之外的险情。
忙于建设铁路的李广田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住几天,每次回来,李国胜都十分高兴,还把父亲买给他的糖果都分发给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一同分享喜悦。
可是,父亲在家没住几天,便又要带上行囊赶往遥远的地方去筑建铁路。
每次看见父亲远去的背影,小国胜心里都有一万个不舍。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国胜成了一名中学生,开始梦想着长大了能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铁路工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又是一年春文/乐乐祖孙三代铁路人:续写传承与坚守,共筑强国梦铁路工人李国胜携妻子焦叶走过了34个春秋,在理解和包容中舍小家为大家,用实际行动传承优良家风,2023年,李国胜家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现任中铁六局集团北京铁建公司京唐铁路燕郊站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的李国胜,已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四十余年,父亲是西南三线建设的老铁路工人,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成了一名铁路工人。
从西南三线建设到铁路大提速再到高铁时代,祖孙三代用青春和热血默默贡献各自的力量,共筑强国梦。
2024伴侣·01人生视界CO M P A N I O N♥节到,李广田回家看着儿子长成了帅小伙,牵起他的手愧疚地说:“这些年爸爸不能陪在你们身边,愧对了你们母子俩呀!”李国胜赶忙说:“没事,您多给我讲讲您修铁路的故事吧。
”话音一落,李广田便开始给儿子讲述自己筑建铁路的经历,“爸爸参加过西南三线建设,和铁路工人们一起逢山放炮、遇水架桥,凭借满腔热血,使出浑身力气,排除万难修筑铁路,风雨无阻,好几次遇上漏水、塌方……”听到漏水、塌方时,李国胜紧张得瞪大了眼睛,心都跳到了嗓子眼。
我的爷爷是铁路工程师作文哎呀呀,我的爷爷可厉害啦,他是一名铁路工程师呢,哈哈!
爷爷总是穿着那身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嘿呀,看起来特别精神。
每次爷爷跟我讲他修铁路的故事,我都听得可入迷啦。
爷爷说他参与修建过好多好多的铁路,那些长长的铁轨就像是爷爷的宝贝一样。
哎呀,我想象着那些火车在爷爷修建的铁路上飞驰,心里就觉得爷爷好伟大呀!
有时候爷爷会带我去他工作的地方看看,那里有好多大大的机器和工具,嘿呀,我都不认识呢。
爷爷会耐心地给我解释,虽然我听不太懂,但我就是觉得爷爷好厉害呀。
爷爷工作起来特别认真,他总是说铁路的安全可重要啦。
嘿嘿,我也知道火车要在安全的铁路上跑才行呢。
我可骄傲我的爷爷是铁路工程师啦,哈哈。
我以后也要像爷爷一样,做一个厉害的人,哎呀呀!嘿嘿嘿!。
三代人投身铁路建设见证我国铁路大发展作者:万义文来源:《晚晴》2016年第10期我的岳父在建国后不久便投身铁路建设,后来我和妻子也加入铁路建设行列。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毕业的女儿女婿跨入了高铁建设队伍,参与京沪高铁、武广客运专线、南广高铁、贵广高铁的电气化工程施工。
我们三代人见证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大发展和新中国的日益壮大。
新中国铁路建设起步,岳父脱下军装进铁路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铁路通车里程不到22000公里,而且约占总里程的60%在东北和华北两地区,西南、西北地区只占不到6%。
据此,党中央首先筹划西南铁路建设蓝图。
1950年3月成渝铁路筹建,6月12日西南铁路工程局(铁二局、铁五局前身)成立,6月15日举行开工典礼。
岳父罗安,1929年参加红军,经历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此时正在成都温江军分区。
1950年5月,岳父脱下军装,投身铁路建设,先后参与成渝、宝成、川黔、贵昆、成昆、枝柳等新线铁路建设,直至离休。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提前通车。
第二天,7月2日,宝成铁路举行开工典礼。
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全线通车庆典,万人瞩目。
此后,贵昆、成昆铁路陆续开工。
1966年7月1日贵昆铁路正式交付运营。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在西昌车站举行全线通车庆祝大会。
成昆铁路与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并有宝成、湘黔、黔桂三条通往西北、中南、华南的通道,给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生活和命运带来了改变。
岳父说起这些如数珍宝、历历在目。
成昆铁路全长1090.9公里。
成昆线上铁路桥隧道总长度451公里,占整条线路长度的41.6%,这些隧道都是人工开凿,拿炸药,靠和人一点点挖出来。
由于地形限制,沿线122个车站有42个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建造在桥梁上和隧道里。
工程十分艰巨,建设者留在工地具有时代豪情的诗句是很好的见证:“隧道工人意志坚,千斤重担咱敢担,走遍天下修铁路,挥手打穿万重山”、“雄文四卷,风枪一杆,胸怀宇宙,险山恶水只等闲,天下何处是难关”。
我与我的铁路亲人作文《我与我的铁路亲人》嘿,你们知道吗?我有个特别厉害的铁路亲人,那就是我的叔叔。
我的叔叔是一名铁路工人,他呀,整天忙忙碌碌的,不是在铁路上工作,就是在准备去铁路工作的路上。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叔叔家玩,正好赶上他要去上班。
我就好奇地问他:“叔叔,你每天都在铁路上干啥呀?”叔叔笑了笑,说:“哎呀,做的事情可多啦,维修铁轨呀,检查设备呀,好多好多呢!”那天,叔叔带着我一起去了他工作的地方。
哇塞,一到那里,我就被那长长的铁路给震撼住了。
那铁轨一眼都望不到头,就像两条巨大的铁龙伸向远方。
叔叔拿着他的工具,沿着铁轨就走了过去,那熟练的样子,真的特别帅。
我就在后面屁颠屁颠地跟着,心里想着,叔叔可真厉害呀!叔叔开始工作了,他一会儿蹲下去看看铁轨,一会儿又用工具这里敲敲那里打打,还时不时地在一个小本子上记着什么。
我就在旁边看着,觉得特别有趣。
突然,叔叔大声说:“嘿,小家伙,别乱跑,这里危险呢!”我被他吓了一跳,赶紧乖乖地站在旁边。
过了一会儿,叔叔的同事也来了,他们一起在那儿商量着什么,我也听不懂,就自己在旁边瞎转悠。
等叔叔忙完了,他带着我坐在铁轨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跟我讲起了他工作中的一些趣事。
他说有一次啊,他们在维修铁轨的时候,突然发现铁轨上有个奇怪的东西,走近一看,竟然是一只大乌龟,哈哈,把他们都给逗乐了。
我听着叔叔讲的这些故事,笑得前仰后合。
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叔叔说:“叔叔,你这工作可真有意思呀!”叔叔摸摸我的头说:“哈哈,那当然啦,不过也是很辛苦的哟。
”我心里特别佩服叔叔,他为了铁路的安全运行,默默地付出着。
这就是我和我的铁路亲人的故事,我的叔叔,一个平凡又伟大的铁路工人,我为有这样的亲人而骄傲!以后呀,我也要像叔叔一样,做一个努力工作的人!。
三代人的铁路故事中学作文
我家是铁路世家,我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铁三代”。
听爷爷奶奶聊铁路,听父母聊铁路,聊不完的铁路话题,总携着历史的余音走来,让我了解了点中国改革的印记。
我的爷爷年仅12岁就成了孤儿。
爷爷的父亲是参与桥梁设计的,在哈尔滨铁路建设施工中牺牲了。
成了孤儿的爷爷,饿了在车上吃,累了在食堂睡,直到年满18岁成为铁路职工,爷爷便做了支援大西南铁路建设的一分子。
说起这些,爷爷总不忘告诉我们:“是铁路养育了我!没有铁路就没有我们这个家!”
我的奶奶当年也跑车,她一开始跑的是蒸汽机车牵引的绿皮车,后来才跑内燃机车牵引的列车。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木椅到皮椅,奶奶亲历了绿皮车的发展进步。
渐渐地,我的父亲和伯父也加入了这流动的驿站。
我的父母相识在奔驰的列车之上。
上世纪90年代,在苏州就读师范的母亲,邂逅了当列车员的父亲,于是就有了我,有了我这新生一代的铁路情。
伯父是列车上的厨师,当年父亲跑怀化到上海的K1473次,每趟车出乘38个小时左右,在列车上熬夜是常有的事。
因为熬夜,饮食不
规律,他的肠胃一直不太好。
母亲也常说起当年读书坐火车的各种难事。
诸如“金鸡独立”,又如爬窗钻车厢,通宵排队买车票。
我虽没经历过这些,但我总记得2008年去广州的各种艰难。
那时候,舅舅在广州工作,我陪着外公外婆去广州。
乘坐绿皮车,近二十个小时的车程,还要扛着大包小包,车厢拥挤不堪,那个苦和难啊,我至今想来仍觉得头痛。
然而,随着2014年底沪昆高铁湖南段开通,一切都变了样!去珠海舅舅家,6个小时;去北京,不到8个小时;去广州,4个多小时。
舒适、快速、便利的高铁出行,已成为我们出行的首选。
记得怀化高铁开通首日,爷爷奶奶带我和妹妹一起去体验坐高铁的感觉。
回来后,他们感慨不已:“现在这年代,真的好啊!”今年,怀化南高铁站有了“复兴号”的亮丽身影,爷爷奶奶又带着粉丝热情去“围观”了这一“中国标准”。
“希望我能早日跑‘复兴号’。
到时候,旅客坐车就能更快了。
”我的父亲说起“复兴号”总充满向往。
现在,我的妹妹喜欢坐高铁,而且还将高铁写进了自己的梦里:“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高铁列车员,以后我跑车肯定比爷爷奶奶、
比爸爸和伯伯们跑车的条件更好,速度会更快,坐车的人也会更舒服了。
”
这是我那小学二年级妹妹的作文。
这也是我,一名高中生的感言。
几十年岁月沧桑,让我的爷爷奶奶和父辈们在滚滚车轮上度过了青春,奉献了热血,让他们见证了铁路旅途的各种变迁,也同时见证了新时代的幸福与自豪。
听长辈们讲过去的故事,我不仅能感受铁路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在我眼里,改革中国亦如长龙奔腾,稳稳驶向复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