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 格式:pptx
- 大小:81.66 MB
- 文档页数:29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上课班级八(1)(2)主备教师曾钦贤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5年4月7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特征及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了解,感悟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及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学难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特征及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教法运用读图分析法、归纳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归纳法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承上导入:在前面两节内容中,我们学习了香港与澳门,同学们留意过香港与澳门北靠哪两个城市吗?(展示相关地图,学生回答:深圳与珠海)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与香港、澳门关系密切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学生思考回答让学生大致了解珠三角的地理位置特点。
初学新课(初步探究)一、优越的地理位置1、多媒体投影“珠江三角洲在中国的位置”图,让学生说出珠江三角洲在中国的方位。
2、多媒体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形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说一说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读图,说一说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和范围。
【小结】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是中国的“南大门”;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珠江三角洲区域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由珠江沿岸的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肈庆9个城市所组成的区域。
3、投影“珠江三角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说一说珠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
(2)找出珠江水系的主要支流。
[小结]珠江三角洲周围是丘陵、山地,中部除少量低山外,大部分是平原。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主要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珠江三角洲这一特定区域的外向型经济特点,以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资料等途径,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掌握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资料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资料等途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企业,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向型经济的特征。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位置。
2.资料:收集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外向型企业等方面的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课件:制作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024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外向型经济》(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外向型经济》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3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以及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掌握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并将其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法等,以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珠江三角洲的相关资料、案例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外向型经济。
2.呈现(10分钟)呈现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特点,如轻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发展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如地理位置、政策支持等,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教师进行点评。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一课,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的优惠及人文因素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外向型经济。
内容主要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和机遇,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挑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2.难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分布。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典型企业,引导学生了解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3.讨论法:学生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探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地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图。
3.案例资料: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历程和典型企业的相关资料。
4.投影仪:用于展示地图和案例资料。
5.板书:用于记录教学重点内容。
湘教版地理八下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下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一课,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和人文因素,发展了以出口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以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概况,认识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和人文因素,掌握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产业结构及面临的挑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经济发展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
2.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条件及面临的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解决问题。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3.企业案例资料。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感悟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3.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2.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析与评价区域地理位置方法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珠江三角洲作为祖国的“南大门”特殊的地理位置。
2.珠江三角洲区域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1.珠江三角洲作为祖国的“南大门”特殊的地理位置。
2.珠江三角洲区域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几个城市的图片,教师提问它们连接起来将构成怎样的几何图形?你了解这个地方吗?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它。
学生听、回答二、提出问题学生学习(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是由_______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与_______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是中国的“_______”。
2.珠江三角洲地形以_______为主,气候类型____________,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珠江三角洲区域:以___________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是由珠江沿岸的_____、_____、佛山、_____、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所组成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_______。
它的范围比珠江三角洲。
学生小组探究1.多媒体展示“珠江三角洲”位置图,让学生读图独立思考,用抢答的方式说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范围,教师总结并指出最早回答的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3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如何依托地理位置、政策优势和人文因素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也能认识到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资料等途径,深入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并能够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和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掌握其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资料等途径,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资料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能看到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区域发展的全面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的分析,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资料、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因素以及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对该地区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同时,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充满好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激发他们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因素,掌握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因素及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2.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珠江三角洲企业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及相关教参资料。
2.课件:制作涵盖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因素及外向型经济的课件。
3.视频素材:收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关的视频资料。
4.图片素材:准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产业、人文等图片素材。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该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学生可能对其发展历程、优势和不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掌握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学生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不足。
2.难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以及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地图阅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该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介绍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水系等。
(2)介绍珠江三角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城市、产业等。
(3)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不足。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发展历程、产业构成以及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示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如何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和人文因素,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该区域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概况认识不足;2. 对外向型经济的内涵、特征理解不深;3. 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产业构成了解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地理、经济、政策等多角度认识和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概况;了解外向型经济的内涵、特征;掌握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产业构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优势和挑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发展历程、产业构成。
2.难点:外向型经济的内涵、特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产业构成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和发展历程。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这一节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以及其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向型经济的内涵和特点,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何依托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地理视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掌握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区经济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
2.教学难点:外向型经济的内涵和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以及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地区经济发展。
湘教版地理八下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是湘教版地理八下7.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的优惠及人文因素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外向型经济。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外向型经济的内涵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一地区经济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先行先试的特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特点。
2.难点: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和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知识。
2.案例分析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及相关城市的地图。
2.资料: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案例资料。
3.课件:湘教版地理八下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的相关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设计说明珠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明确其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特征,再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壮大的外向型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资源与工具PPT、视频、阅读材料、地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感悟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 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知道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
3.阅读相关图表,能够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主要产业部门。
4.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了解,感悟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1.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2.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感悟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导入:“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的策略。
你知道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吗?这个圈又是指的哪里?教师:这位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这个圈指的是我国第一个改革开放的城市——深圳。
设计意图:用歌曲和历史事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1.读图7-23描述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特征。
学生总结: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是由珠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三角洲的总称,简称“珠三角”。
2.试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来描述珠江三角洲的位置。
(1)纬度位置:热带及亚热带。
(2)海陆位置:位于中国的南部沿海,珠江下游,南临南海。
(3)相对位置: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南海相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属于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是我国的南大门。
该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的优惠及人文因素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外向型经济。
教材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地理位置等基本地理知识,同时也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珠江三角洲的具体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历程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珠江三角洲的空间认识,并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历程等,掌握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图片展示、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历程及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
2.难点:珠江三角洲如何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的优惠及人文因素的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珠江三角洲的地图,使学生对其地理位置、产业布局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图片,使学生对其产业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3.讨论分析法:通过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等方式,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八下地理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知识梳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是一节关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因素等对该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有一定的了解。
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因素等对该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因素对该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2.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通过地图观察,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