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349.67 KB
- 文档页数:6
川南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内成岩矿物发育特征及成岩演化规律余瑜;林良彪;翟常博;李晔寒;王亚男;郭炎【摘要】通过岩石薄片分析、物性资料及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方法,结合钻井资料,对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自生成岩矿物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①碳酸盐矿物、硅质胶结、环边绿泥石、黄铁矿及海绿石是研究区内须家河组砂岩主要的自生成岩矿物.碳酸盐胶结物可据形成时间分为早期碳酸盐矿物和晚期碳酸盐矿物,岩石中碳酸盐矿物含量与储层孔隙度负相关;自生硅质与储层孔隙关系较为复杂,这与硅质的来源及形成机制有关;环边绿泥石的发育对储层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是有利的,然而对储层整体的孔隙度并没有积极意义.②各成岩矿物不同的沉淀机制影响着在层序格架内发育的位置,早期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沉积时水体性质有关,易于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后期和下降半旋回早期,而成岩晚期的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岩石内部所含泥质和临近的泥页岩层中的黏土矿物转化有关,同时自生白云石在具海相沉积背景的须二段更加发育;硅质胶结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与泥质含量的高低有关,易于分布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晚期和下降半旋回;环边绿泥石、黄铁矿及海绿石受海(湖)侵作用明显,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不过海绿石多见于须二段的上升半旋回.③层序格架内砂体的成岩演化差异显著,根据各自生矿物的分布发育特征,川南须家河组储层上升半旋回更易于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8(018)026【总页数】11页(P6-16)【关键词】须家河组;层序格架;成岩矿物;成岩演化【作者】余瑜;林良彪;翟常博;李晔寒;王亚男;郭炎【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无锡214126;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沉积岩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矿物称为成岩矿物,也称之为自生矿物,成岩矿物是成岩作用、成岩流体与物质颗粒的直接产物,是建立成岩系统、刻画成岩演化模式的关键,影响着岩石的孔隙结构与分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储层的优劣[1—3]。
川西坳陷中部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沉积相特征米色子哈;刘树根;秦川;孙玮;张长俊【摘要】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是四川盆地西部地区最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发育的礁滩等沉积微相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为了探讨马鞍塘组滩、生物礁及礁滩组合的发育及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分析有关的钻井和野外资料,发现马鞍塘组厚度、岩性和沉积特征等在短距离内横向变化较大;新发现在孝泉—汉旺地区马鞍塘组底部发育有一北西向的砂屑滩;川西坳陷中部晚三叠世卡尼期的沉积相主要为同斜缓坡中的砂屑滩、鲕粒滩、生物碎屑滩和生物礁微相.除砂屑滩外,(鱼面)粒滩、生屑滩和生物礁(点礁)微相都沿龙门山呈北东向发育,卡尼期末的沉积相为滨海潮汐相.【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2(035)00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沉积相【作者】米色子哈;刘树根;秦川;孙玮;张长俊【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川西坳陷天然气勘探的层位主要是侏罗系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对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关注度不高。
川科1井在马鞍塘组气藏获高产工业气流,证实了马鞍塘组的油气勘探潜力, 开拓了川西海相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并揭示川西海相地层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马鞍塘组是四川盆地从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过渡的关键层段[1],该层位在龙门山中断前缘绵竹—安县—江油一带出露[2,3]。
吴熙纯[4]认为川西北马鞍塘组的生物礁是形成于同斜缓坡的以六射海绵为主的硅质海绵障积作用与以蓝细菌为主形成的凝块石粘结作用共同造礁, 是一种深水粘结-障积型生物礁丘, 也是灰泥基质支撑的生物礁。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位于四川乐山市南部至内江市北部,厚度约为1000-2000米,岩性以砂岩和泥岩为主,
其中须家河组砂岩是该地区沉积地层中的重要标志层。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该组砂岩的特征及物源分析。
须家河组砂岩的沉积环境主要是陆源河道、洪积扇和湖泊相,其中以陆源河道相为主。
岩石中的砂粒主要是石英粒,尺寸较细,多为中等细砂、极细砂和粉砂,粒度分布均匀。
此外,还有少量的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
整体上来说,该组砂岩的颗粒形态较圆,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与成熟盆地内的砂岩相似。
物源分析显示,须家河组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山地,并且二者物源的贡献比例不同。
其中川西山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大渡河南支及其侧源河道,河道发育较成熟,沉积物质丰富;而川东山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岷江—金沙江水系的上游,河道发育相对较浅,物质较为简单。
总体来说,在物源方面,须家河组砂岩受到了多个物源的影响,其中深受川西山地和川东山地的影响。
同时,该组砂岩的成分及粒度等特征也说明了它的成熟程度较高,这表明了受源区控制和物源不断输送的条件下沉积的深水砂岩。
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大川中地区是四川盆地西南缘的一个区域,该地区的地质构造非常复杂,主要由不同类别和不同年代的构造成分组成。
在该地区中,须家河组是一个重要的地层,属于下二叠统的典型流纹岩层。
对于这个地层,通过对其岩相古地理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其地层沉积的环境和地质演化过程有所了解。
须家河组主要发育在大川中地区,在地层上分布广泛。
该组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红色砂岩、泥岩和灰岩等。
须家河组整体上分为上、中、下三段,其中下段岩层相对较为一致,主要为红色砂岩和泥岩,中、上段则岩性变化较大,包括熔岩、角砾岩等。
在地层划分上,上下文不连贯且存在岩相变化,因此常常难以确认地层的时代和环境。
通过对须家河组不同岩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该地层沉积环境的变化。
该地层主要的沉积环境以大型峡谷震荡流及泥石流沉积为主。
在岩石中可以看到物理斑点、异粘结构、沟槽痕迹等不同特征的构造,暗示了强烈的水动力作用。
另外,大部分岩层中都存在红色砂岩和泥岩,这可能暗示了大气湍流带来的强烈风化和氧化作用。
从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可以看出,须家河组经历了复杂的沉积和改造过程。
一方面,该地层受到了强烈的物理和水动力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地质构造过程的影响,该地层经历了大规模的断裂、褶皱等变形过程。
这些变化使得该地层的岩石类型、地层的厚度以及地层的时代均呈现出一定的不连贯性。
总之,须家河组是大川中地区中一种典型的下二叠统岩层,通过对该地层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其沉积环境的变化和地质演化的过程。
但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该地层的地层划分和岩相古地理特征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4(026)002【摘要】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须家河组为一套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的多类型沉积体系复合体,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进入蓄水盆地中地表径流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并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种亚相沉积;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滨湖和浅湖2种亚相沉积;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发育潮坪亚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并分析了该区须家河组地层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相与微相的展布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总页数】9页(P38-46)【作者】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风暴岩沉积特征 [J], 李华启;姜在兴;邢焕清;鲜本忠2.四川盆地东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 [J], 梁西文;何文斌;盛贤才3.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潮控河口湾与潮控三角洲沉积 [J], 赵霞飞;胡东风;张闻林;张银德;唐波;林杭杰4.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 [J], 杜红权;王威;时志强;谈健康;曹环宇;殷雪峰5.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 [J], 孙海涛;钟大康;王威;王爱;杨烁;杜红权;唐自成;周志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钱利军;郝强;林良彪;欧莉华;余瑜【摘要】Based on the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from the aspects of petrology ,sedimentary structures ,paleontology evidence and well logging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formation ,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of group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edimentary system include delta ,lake and barrier coast .Among them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braided fiver delta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water run off into the water basi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should be as a center of delta , lake and barrier coast multi-types sedimentary system is complex .Lake sedimentary system consists of two sub-facies,including lakeshore and shallow lake .Barrier coast sedimentary system mainly consists of tidal flat sub—facies.The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of braided river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 in the light of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entering water storage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lake delta and marine delta , lake lakeside and shallow lake sedimentary system development two subfa-cies deposition;Barrier coast tidal flat sedimentary system development and deposition .On this basis ,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the marine ,terrestrial transitional facies and continental three typ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 .Epi-sodic structural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 Xujiahe form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sedimentary facie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ol factors .%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