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空气监测的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4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C52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pecifications of air samplingfor hazardous substances monitoring in the workplace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 159-2004前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和《工作3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相配套,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WS 1-1996)和《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1996)修改合并为一个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适用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的监测。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1-1996和WS/T16-1996。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闫慧4芳和梁禄。
5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空气样品采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工作场所检测方法
工作场所的检测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检测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
以下是常用的工作场所检测方法:
1. 空气质量检测:可以通过监测空气中的空气污染物、细颗粒物、气味、微生物等来评估空气质量状况。
2. 噪声检测:可以通过测量噪声的声级、频率、时间分布等参数来评估工作场所的噪声状况。
3. 照度检测:可以通过测量照度值来评估工作场所的照明状况。
4. 温度、湿度检测:可以通过测量温度、湿度来评估工作场所的舒适度和防护状况。
5. 辐射检测:可以通过测量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辐射量来评估工作场所的辐射状况。
6. 化学物质检测:可以通过监测工作场所中化学物质的浓度来评估工作场所的危害程度。
7. 人体工效学检测:可以通过对人体姿势、运动、视觉等因素的观察和测量来
评估工作场所的人体工效学状况。
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T159-2004的采样规范规定,在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监测应采用以下采样方法:
一、滤纸采样
1.采样器:采用空气采样器,其结构应能满足采样和滤纸安装的要求。
2.采样时间:采样时间应不少于8小时,但不超过24小时。
3.采样位置:采样位置应位于有害物质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如工作场所的人员工作处、机器操作处以及有害物质排放口。
4.采样量:采样量应在1升以上,但不超过2升。
二、活性炭采样
1.采样器:采用活性炭采样器,其结构应能满足采样和活性炭安装的要求。
2.采样时间:采样时间应不少于4小时,但不超过24小时。
3.采样位置:采样位置应位于有害物质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如工作场所的人员工作处、机器操作处以及有害物质排放口。
4.采样量:采样量应在1升以上,但不超过2升。
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防治法》,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相配套,特制定本标准。
采样规范》(WS 1-1996)和《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1996)修改合并为一个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
同时代替WS1-1996和WS/T16-1996。
第一次修订。
出。
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和梁禄。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
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空气样品采集。
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触限值仪器的技术规范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据监测需要和工作场所状况,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用于空气样品采集的工作地点。
指用于采集空气中气态、蒸气态和气溶胶态有害物质的器具,如大注射器、采气袋、各类气体吸收管及吸收液、固体吸附剂管、无泵型采样器、滤料及采以一定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的仪器,通常由抽气动力和流量调节装置等组成。
er)指利用有毒物质分子扩散、渗透作用为原理设计制作的、不需要抽气动力的空气采样器。
)指将空气收集器佩带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其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所进行的采样。
)指选定为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个体采样的劳动者。
将空气收集器放置在选定的采样点、劳动者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指在一个监测周期(如工作日、周或年)中,选定的采样时刻。
n)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持续的时间。
mpling)指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的采样。
pling)指采样时间一般在1h以上的采样。
指在采集空气样品时,每分钟通过空气收集器的空气体积。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 公共安全C52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pecifications of air sampling for hazardoussubstances monitoring in the workplace 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 159-2004 前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 (GBZ 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相配套,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WS 1,1996)和《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1996)修改合并为一个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适用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的监测。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1,1996和WS/T16,1996。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闫慧芳和梁禄。
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空气样品采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工作场所空气中臭氧测定方法工作场所空气质量一直备受关注,其中臭氧是一个常见的空气污染物质。
臭氧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准确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的臭氧含量对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一、臭氧的来源和危害臭氧是一种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工厂废气、印刷油墨和消毒剂等。
当臭氧浓度超过一定限值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表现为呼吸道不适、眼睛刺激、喉咙痛等症状。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臭氧环境中,还可能引发哮喘、肺部疾病等严重后果。
二、工作场所空气中臭氧的测定方法1. 传感器法传感器是一种常用于快速检测臭氧浓度的方法。
通过将传感器放置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可以实时监测臭氧的浓度。
传感器的优点是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但精准度相对较低。
2. 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臭氧测定方法。
通过取样工作场所空气,利用化学试剂反应得到臭氧的含量。
这种方法需要收集样本、实验室分析等步骤,相对繁琐,但结果可靠。
3. 光谱法光谱法是一种高精度、高灵敏度的臭氧测定方法。
通过光谱仪器对工作场所空气进行扫描,可以准确测定臭氧的吸收光谱,进而计算出臭氧的浓度。
这种方法精准度高,但设备成本较高。
三、工作场所空气中臭氧测定方法的选择在选择工作场所空气中臭氧测定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准确性:不同的测定方法准确性有所差异,应根据需要选择精度较高的方法。
2. 快速性:有些工作场所需要实时监测臭氧浓度,因此测定方法的响应速度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3. 可操作性:一些测定方法需要专业设备或实验条件,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的工作场所,因此可操作性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4. 经济性:不同的测定方法耗材、设备等成本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经济合适的方法。
综上所述,工作场所空气中臭氧测定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准确性、快速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等因素,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工作场所空气质量监测工作,从源头上减少臭氧对劳动者的危害,为建设健康和安全的工作环境助力。
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pecifications of air samplingfor hazardous substances monitoring in the workplace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 159-2004前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相配套,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WS 1-1996)和《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1996)修改合并为一个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适用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的监测。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1-1996和WS/T16-1996。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闫慧芳和梁禄。
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空气样品采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空气质量监测是指对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气象要素等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以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并为环境保护、预警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是对监测过程和结果的规范,其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公众健康、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监测项目。
空气质量监测项目主要包括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气象要素等。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颗粒物(PM10、PM2.5)、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气象要素包括风速、风向、气温、湿度、气压等。
监测项目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以全面反映空气质量状况。
二、监测方法。
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应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监测站点的设置应符合相关规定,站点布局应合理,能够全面反映城市、工业区、交通干线等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
监测设备应定期维护、校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三、监测标准。
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是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的依据,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污染物浓度限值等。
AQI是对多种污染物浓度综合评价的指数,能够直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
污染物浓度限值是对各种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允许浓度限制,根据国家标准确定。
监测结果应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及时发布监测报告,向公众公开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
四、监测管理。
空气质量监测工作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明确监测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监测数据应及时传输、共享和发布,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应建立监测数据长期保存和追溯机制,确保监测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
五、监测应用。
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应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公共健康保护、应急预警等方面。
监测数据可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工作。
同时,监测数据也可为公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引导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
监测数据还可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和决策提供支持。
空气监测指标
空气监测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PM
2.5:又称细颗粒物,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能够悬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
2. 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容易被人吸入到呼吸道中,影响人体健康。
3. SO2:二氧化硫,是大气中的一种有害气体,可引起眼、鼻、喉等部位的刺激和损害,还会与空气中的水形成硫酸雾。
4. NO2:二氧化氮,是一种有害气体,主要来源于交通和工业排放,可能导致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5. O3:臭氧,是一种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有害气体,能够影响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
在大气中,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够氧化有机物质和氮氧化物。
6. CO: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吸入后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氧输送功能受损,重者可导致死亡。
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和工业排放。
7. TVOC:挥发性有机物,是指在室内或工作场所内存在的可挥发有机物质的总
量。
TVOC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会引起头痛、嗜睡、视力不清、呼吸困难、恶心、头昏眼花、过敏反应等。
8. 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主要来源于核能原料和核能产业,较高的辐射水平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如突变、癌症等。
职业病危害检测人员复习题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根据检测的目的,可分为评价检测、日常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四种类型。
2.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3.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离子色谱法。
4.国家对从事放射性、高毒、高粉尘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
5.气相色谱分析通常采用标准色谱进行定性分析,用色谱峰进行定量分析。
6.稳态噪声指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小于3Db(A)的噪声。
7.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是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8.当接触浓度超过PC-TWA,达到PC-STEL水平时,一次持续接触时间不应超过15min,每个工作日接触次数不应超过 4 次,相继接触的间隔时间不应短于60min 。
9.乙酸乙酯的 PC-TWA 为200mg/m3,劳动者接触状况为:400mg/m3接触3小时;160mg/m3接触2小时:120mg/m3接触2小时。
则,C TWA=220 mg/m3。
10.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国家标准方法中仅有一个快速直读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1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化合物检测的长时间采样方法: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或硅胶管两端,通常以50m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2-8h 。
13.各种有害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同时受职业现场环境及职业活动条件的影响,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气体、蒸气、和气熔胶3种状态。
15.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采样体积,在采样点温度低于5℃和高于35℃、大气压低于98.8kPa和高于103。
4kPa时,应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换算公式为:。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 B Z 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T 192.2-2007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年06月18日发布 2007年12月30日实施前言GBZ/T 192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2部分,是在GB16225-1996《车间空气中呼吸性矽尘卫生标准》附录A《呼吸性矽尘浓度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钢铁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十堰市东风职业病防治所、武汉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分析仪器厂。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刘占元、陈卫红、陈镜琼、李济超、易桂林、杨静波、梅勇、祁成、彭开良、刘家发、叶丙杰。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6225-199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简称呼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2.1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9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3 原理空气中粉尘通过采样器上的预分离器,分离出的呼吸性粉尘颗粒采集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的滤膜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的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为了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对空气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准确、及时的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至关重要。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各种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在工作场所中的存在已不容忽视。
长时间暴露在这些有害物质中,员工的身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
因此,制定一套统一、科学的有毒物质测定标准,不仅有助于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还能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
二、标准的主要内容有毒物质清单:明确列出常见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放射性物质等,并对其进行分类和编号,方便后续的检测和管理。
采样与监测方法:详细规定采样点的选择、采样频次、采样容器的选择等,以及监测仪器的校准、使用方法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分析方法与限值:针对不同的有毒物质,明确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并设定相应的限值标准,即允许的最大暴露浓度。
记录与报告:要求企业建立详细的监测记录,包括采样时间、地点、分析结果等,并定期向相关部门提交监测报告,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标准的实施与监管为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
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标准的宣传、培训、监督和检查。
其次,企业应建立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监督,如发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四、标准的挑战与未来展望尽管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使得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标准。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有毒物质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对标准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
总之,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空气监测指标空气监测指标是通过测定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来评价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些指标在评价空气质量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来源,以及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空气监测指标及其相关参考内容:1. 常规污染物指标:常规污染物指标包括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臭氧(O3)和颗粒物(PM2.5和PM10)。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价空气中的灰尘、烟雾、尘埃和其他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浓度和组成。
参考内容包括污染物的国家标准限值、国内外的监测方法和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2. 揮發性有机物(VOCs):揮發性有机物是指在常温下容易变为气体状态的有机物质。
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中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吸附性,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参考内容包括VOCs的种类和来源、国家和地区的监测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控制措施以及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与监测方法。
3. 其他重要指标:除了常规污染物和揮發性有机物,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空气监测指标,如重金属(铅、汞、镉等)、亚硝酸盐和硫酸盐颗粒物、放射性污染物等。
这些指标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和自然地理因素等密切相关,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关参考内容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标准与排放限值、工业废气处理技术和设备、相关的环境与健康调查报告和科研成果。
4. 数据分析与解读:空气监测指标所得到的数据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来评估和预测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状况。
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统计学分析、时空数据模型等,可以帮助找出污染物的源头和传播途径,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而言,空气监测指标是评价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监测与分析相关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数据变化,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空气污染的现状和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和保护措施。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常见方法:
1. 环境质量监测仪器: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气体分析仪等,通过检测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和浓度来评估空气质量和废气排放情况。
2. 采样分析方法:根据空气和废气样品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如吸附法、动态采样法等,将样品收集后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GC-MS):该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气体成分分析技术,通过气相色谱将气体成分分离,然后利用质谱将每个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4. 光谱分析法: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利用不同波长的光与气体或废气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测量这些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光的特征来确定气体成分。
5. 生物监测/生物指示法:使用某些生物生理学反应来评估空气和废气中的污染物水平,如苔藓植物在不同污染程度下的生长状况等。
以上是常用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