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3.94 KB
- 文档页数:1
精心整理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
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的辛酸。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关于俞伯牙的故事-伯牙绝弦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那么你们喜欢关于伯牙的历史故事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俞伯牙的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绝弦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
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
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
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
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
”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
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
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很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
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
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
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
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
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琴师名叫伯牙,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而他的好友琴友子期,也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
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探讨琴艺,互相切磋琴技。
有一天,伯牙邀请子期到他家中听琴,子期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而子期却面露不悦,伯牙问及其原因,子期却说,“伯牙兄,你的琴艺虽然高超,但你的琴曲却无法打动我的心灵。
”。
伯牙听后大为震惊,他深知子期的琴艺非同凡响,竟然无法打动他的心灵,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于是,伯牙决定前往山林隐居,专心修炼琴艺,希望能够弹奏出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在山林中,伯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每天都沉浸在琴声中,苦练琴艺。
经过数年的苦心修炼,伯牙终于感觉自己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决定再次邀请子期前来听琴。
子期收到伯牙的邀请后,依旧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泉水般清澈,如山涧般悠扬,如春风般温柔。
子期闭上双眼,聆听着音乐,渐渐地,他感到心灵被琴声所触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伯牙见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他知道自己终于弹奏出了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两人相拥而泣,彼此感激对方的真诚与执着。
从此以后,伯牙与子期成为了知音,他们琴艺更上一层楼,互相切磋琴技,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伯牙摔琴谢知音”来形容真挚的友谊和执着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
伯牙为了打动好友的心灵,不畏艰辛,毅然隐居修炼琴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而子期也因为伯牙的真诚和执着,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两人的友谊也因此更加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伯牙一样,对待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不畏艰难,不怕困难。
只有真诚和执着,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而在友情中,我们也应该像子期一样,珍惜那些真诚而执着的朋友,共同分享友谊的美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古时候,流传一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都能准确地道出。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俩人越谈谈越投,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他们约好明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在江边呼喊着钟子期的名字,仍不见子期.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不幸染病去世了。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悲痛欲绝。
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以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青山为之动容,河水为之呜咽.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后人用高山流水感叹知音难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杯视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导语: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
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
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
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中写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
由此可见,俞伯牙的琴艺非常高超。
话说,俞伯牙自幼聪慧灵敏,并且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的老师是当时名气颇大的琴师成连。
和俞伯牙相比,史书对钟子期的简介少之又少。
只知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是楚国人。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钟子期是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一位樵夫。
俞伯牙与钟子期能遇见,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一事。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
中秋节那天,俞伯牙坐船来到了汉江口。
由于风浪很大,俞伯牙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等待风浪的平息。
晚上,云开月出,景色十分美丽迷人。
俞伯牙望着头上的明月,不禁琴兴大发,便席地而坐专心致志的弹起琴来。
优美的琴声,刚好让钟子期听见了。
钟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的琴声中难以自拔。
随后,俞伯牙又为钟子期演奏了《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两人随即结为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首诗歌讲述的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生活常识分享。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高山流水》,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那么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又是什么样的故事?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钟子期和俞伯牙,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和琴,钟子期和鼓,这是两对知音。
伯牙是战国时期的古琴演奏家,钟子期是鼓手。
他们是一对知音好友,因为他们都对音乐有着共同的热爱。
伯牙弹琴钟子期击鼓,两人合作默契,音乐声声入耳,感情深厚。
然而,伯牙的知音好友钟子期突然去世了。
伯牙悲痛欲绝,他不愿再弹琴了。
他觉得没有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意义。
他决定去寻找另一个知音好友,以继续他们的音乐梦想。
伯牙辗转来到了越国的朝廷。
他听说了一个鼓手名叫鼓子期的人,他听说鼓子期的鼓艺非常高超,可以与伯牙的琴相媲美。
伯牙心中一动,他决定去找鼓子期,看看他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新知音好友。
终于,伯牙见到了鼓子期。
他们一见如故,心心相印。
伯牙拿出琴来,开始弹奏起来。
可是,鼓子期却没有击鼓,而是默默地听着。
伯牙弹了很久,可是鼓子期依然没有击鼓。
伯牙感到非常奇怪,他问鼓子期为什么不击鼓。
鼓子期却说,“我不会击鼓了,因为我知道我和钟子期是一对知音,而你和钟子期也是一对知音。
我不愿意替代钟子期的位置。
”。
伯牙听了,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了鼓子期的心意,也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替代的,每一对知音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再也不愿意去找替代钟子期的知音了。
于是,伯牙放下了手中的琴,他再也不愿意弹奏了。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他不愿意再去寻找新的知音了,因为他知道,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钟子期了。
伯牙的这个决定,让人们感到非常震惊。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伯牙会放弃音乐,放弃寻找新的知音。
可是,伯牙却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深思。
知音难觅,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了,知音是多么的珍贵。
生活中,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知音,因为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伯牙,名瑞,字伯牙,本来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在晋国做官,官至上大夫.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的琴声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意境高远.虽然有许多人称赞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完成使命之后,他决定改走水路返回复命,也便于一路游山玩水,探访知音.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忽遇大雨如注,风急浪涌.他便命船队就近停泊在一座小山下.这一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风止雨停之后,天空现出一轮明月,江面波光粼粼.望着这迷人的景色,俞伯牙兴致大发,便命童子焚香摆琴,意欲弹奏一曲,以遣情怀.然而,一曲未了,指下“呱啦”一声,断了一根琴弦.俞伯牙顿觉惊讶.因为古人有一种说法,人在弹琴的时候,如果突然断了弦,就表明有人偷听或者预示着某种不祥之兆.他想到,若是在城郭村庄,尚可能有聪明好学,略知音律的人偷听他弹琴.而在这夜深人静的荒郊野外,莫不是仇家索命或者盗贼谋财来了吧.忙命令仆人上岸,到芦苇丛中或者树阴深处搜寻.这时忽听岸上有人答话,说:“船上大人不必生疑,小子并非奸盗之徒,乃是樵夫.只因砍柴归晚,遇到风雨,在崖石下避雨,听见你弹琴,我就听了一会儿.”俞伯牙颇不以为然地说道:“打柴之人也敢说‘听琴’二字,岂不是假话.”樵夫并不示弱,高声回答说,“大人出言谬矣!难道你没听说过‘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吗?大人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在这更深夜静的荒崖之下就不应该有抚琴之客了.”俞伯牙见此人言语不俗,便进一步问道:“既然你能听琴,那么,我问你,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笑着回答说:“大人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并随口吟出了第四句的歌词.俞伯牙听了樵夫的这番回答,不禁喜出望外,忙邀请他上船来深谈.樵夫进船舱拜见俞伯牙之前,尽管已经摘下了斗笠、蓑衣,放下了柴刀、尖担,并且将脚上的泥水也蹭干净了,但俞伯牙看着这个粗布衣衫的乡村青年,还是有几分怠慢.又见他施礼,落座,不卑不亢,更添几分不快,于是决定考一考他.便指着手边那把属于稀世珍宝的瑶琴问道:“你既然能听琴,一定认识这把琴吧.”樵夫不慌不忙将琴的名称、来历、材质、构造、音色,以及弹奏要求和相关的古代传说,说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丝毫不差.听了樵夫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但又担心他只有一些死记硬背的学问,接着又要樵夫理解音乐意境.当伯牙弹奏的琴声激越高亢时,樵夫说:“巍峨壮美呀!大人志在高山.”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樵夫说:“宽广优美呀!大人志在流水.”至此,俞伯牙彻底叹服了.想不到自己渴求多年的知音就在面前.如此神交契合,真是相见恨晚.立即站起来,紧紧抓住樵夫的双手,连声说,“先生大才雅趣,失敬,失敬.”同时命仆人摆设酒宴,款待知音.席间,两人互通了姓名.樵夫名叫钟子期,就住在此去不远的集贤村.俞伯牙主动提出结拜为兄弟,日后生死不负.二人谈兴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俞伯牙意犹未尽,邀请钟子期随船同行几日.钟子期推辞说:“不是小弟我不愿意同行,只因家中有年迈的双亲,需要早晚侍奉.”俞伯牙又进一步邀请钟子期到晋国去.钟子期仍然诚恳地拒绝了.他说;如果我现在应承了你,回家后父母又不同意,害得仁兄在千里之外盼望,小弟岂不成了一个轻诺寡信之人.”钟子期对父母恪尽孝道,对朋友忠信诚恳的品格深深感动了俞伯牙.伯牙当即表示,自己在明年这个时候,还是到这个地方来与钟子期相会.第二年中秋前夕,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琴召唤这位知音,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便离船登岸,打算到集贤村去寻找钟子期.在路上向一位老人打听,才知道钟子期不幸染病,已经去世了.老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临终前要求埋葬在江边.说是早与朋友约好了,八月十五在汉阳江口相会.自己要在约好的地方等待朋友到来.听了老人的叙说,俞伯牙悲痛万分.他找到钟子期坟前,整衣下拜,放声大哭.然后坐在坟前的祭台石上,心手相应,情真意切地弹起了思念朋友的歌曲.俞伯牙肝肠寸断,弹奏的曲调也悲切凄婉.可是,围观者中竟有人嬉笑.俞伯牙奇怪地问老人,是什么缘故.老人说,山野之人不懂音律,以为弹琴就是个好玩的事,所以嬉笑.于是,俞伯牙长叹一声,割断了琴弦,将心爱的瑶琴在石阶上摔得粉碎.无限悲哀地说:“我唯一的知音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这个故事虽然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但却寄予了人们渴望挚友的美好愿望.因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表达朋友情谊的集体原型意象.。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个历史典故,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两个好友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于山中,两人志趣相投,共同酷爱音乐。
俞伯牙善奏琴,钟子期则喜欢吹笛。
两人经常结伴而行,互相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
某一天,俞伯牙与钟子期一起上山游玩。
在山上的一座亭台上,俞伯牙开始弹奏琴声,声音悠扬而优美。
而就在这时,壮美的山风吹起,将钟子期的笛声吹得狼狈不堪。
钟子期心生自卑,觉得自己的音乐才华寒酸不堪,与俞伯牙相比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于是,钟子期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伤心,他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笛子摔在地上。
俞伯牙愣住了,面对这突然发生的情况,他不禁感到吃惊和心痛。
俞伯牙知道,钟子期这并不是真的要摆脱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是钟子期觉得自己与俞伯牙在音乐上的差距过大,无法相提并论,所以他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懊悔之情。
俞伯牙深深地理解钟子期的心情,他也非常珍惜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
于是,俞伯牙决定放弃自己的琴,他知道,在钟子期的眼中,他的琴声是如此激昂而高亢,使钟子期的笛声相形见绌。
俞伯牙当场把自己的琴摔在地上,表示自己也不能与钟子期相提并论。
他不希望钟子期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感到自卑,甚至放弃音乐。
两人相互抚摸着摔坏的乐器,面对眼前的情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眼中都流露出泪花。
二人毫不犹豫地决定继续他们的音乐之旅,他们约定再次相聚时,用更美妙的音乐彼此打动对方,让音乐成为他们永远的纽带。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它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理解。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音乐才华不是问题的焦点,而是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彼此之间真诚的友谊。
他们不会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产生嫉妒和争执,而是选择互相理解,相互鼓励,让友谊得以继续。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比喻,用来形容在团队或者友谊中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人们在面对差异和问题时,不应该急于利用极端的方式来摆脱彼此,而是应该以更加和谐的方式互相协作,相互支持,从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你知道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吗,不妨来了解一下,丰富自己的知识。
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
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
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
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的主要内容优选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的主要内容 1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绝,断绝.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俞伯牙最擅长弹琴,钟子期有很强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古时有俞伯牙摔琴以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啦!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妙极啦!这琴声宛如奔腾不系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的,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钟子期)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在弹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下联和横批
横批:高山流水
上联:钟子期听曲解心志
下联: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故事讲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听客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馮夢龍俞伯牙是楚國人,但在晉國做大官。
有一次,晉君派他出使楚國,他也樂得回鄉走走。
船行到漢陽江口,正遇中秋之夜,偶然來了一場風雨,船隻好泊在山崖之下。
不久風雨過了,雲散了,一輪明月當空,俞伯牙對著這景色,忽然想彈一彈琴。
他彈琴很鄭重,先叫童子擺好囊,焚香爐,他情緒飽滿之際,才開囊取琴,彈出一曲,曲猶未終,忽然琴弦斷了一根。
他認為必是有人偷聽,或者來了刺客。
叫人上岸去搜查。
果尋一人,那人說是樵夫,卻又說在此“聽琴”,俞伯牙覺得是個笑話。
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偽,我也不計較了。
左右的,叫他去罷。
”誰知那個樵夫卻很有水準,一句話反駁得很尖銳而有力:“……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
”這智慧的答語驚動了俞伯牙,於是把那人請上船來。
這人就是鐘子期。
他上得船來,不行跪拜之禮,不卑不亢。
這種態度令俞伯牙很不痛快。
俞伯牙面對著這個樵夫,一時不知怎樣對付才好,便先考一考他對音樂到底懂得多少。
不料鐘子期把琴的來源與構造原理,說得頭頭是道,他態度才有些改變了。
再進一步,考考他“聽琴”的能力:鐘子期完全說出了俞伯牙的心思,“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
”使他大驚,推琴而起,連呼“失敬失敬”。
重新與樵夫行了賓主之禮,以平等的態度對待鐘子期了。
因為這樣的知音人實在很難得,這一夜,兩個知音人,談到了天亮,十分投機。
還結拜了兄弟。
俞伯牙年二十八,鐘子期二十七,俞伯牙做了哥哥。
故事中的俞伯牙,發現鐘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後,不但放棄了地位不同的優越感,與他長談到天亮,結拜為兄弟,而且在一年之後,又去探望他。
誰知鐘子期在這一年中,因得他的贈金,買了好些書,日間采樵,夜間苦讀,“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了。
”俞伯牙聽了,“五內崩裂,淚如湧泉,大叫一聲,傍山崖跌倒,昏絕於地。
”隨後在鐘子期墓前撫琴為吊,一曲終了,把琴摔碎。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8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音乐家、古琴演奏家。
他和钟子期是知音,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中国古代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做“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好友,两人常一同演奏古琴。
他们会合的地方是在攸县初城,因此他们把初城称为“知音城”。
俞伯牙是一个音乐家,钟子期是一个地方官员。
两人在音乐上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理念,所以他们交情深厚,并且成为了知音。
他们常常一同演奏古琴,即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也会定期相聚。
战国时期的中国非常动荡,战争频繁,俞伯牙和钟子期经常因为战乱而无法相聚。
一次,俞伯牙因为战争被迫离开攸县,去了陈留。
多年后,百废待兴,俞伯牙终于回到了攸县。
心中充满了对知音的思念和期望,他立即去了初城,希望能和钟子期再次相聚。
当俞伯牙来到初城时,却发现城市完全变了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四处寻找钟子期的踪迹,但却没有找到他。
俞伯牙心灰意冷,深感伤心和失望。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中,想起了他和钟子期共同演奏古琴的美好时光。
他想用美妙的琴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他的琴在长时间没有使用后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演奏状态。
他尝试弹奏,但发现琴声沉闷、音调不准,非常难以听受。
于是,俞伯牙摔琴摔在了地上,泪如雨下,大声痛哭起来。
他的邻居听到了哭声,纷纷前来询问。
俞伯牙告诉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和钟子期的友谊。
人们被俞伯牙的悲伤深深打动,他们纷纷为他解忧。
其中一个人告诉俞伯牙,自己有一架古琴,早就厌倦了弹奏。
俞伯牙对这个人表示感激,并请他把琴借给自己。
准备好琴后,俞伯牙紧闭门户,开始演奏起来。
他的琴音被风吹进初城的废墟中,如黄鹤大鸣,震动了整个城市。
在这美妙的音乐中,钟子期突然从废墟中出现,在俞伯牙的演奏下,两人再次相聚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难求。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人们相互交往难免会遇到误解和疏离。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导读:《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放点歌情谊非常深厚、重情重义、知音难觅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供参考借鉴!伯牙绝弦的原文及意思翻译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绝:断绝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氏人,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
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顺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待公事办完后,伯牙张着风帆,乘着大船,准备返回晋国。
不到一天,就到了汉阳江口。
那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忽然遇到狂风暴雨,船只不能前进,只得停靠在山崖之下。
没等多久,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的月亮越发明亮。
伯牙在船舱中,一个人感到有些无聊,于是就叫童子在炉内焚香,准备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等童子把香焚好、琴摆好,伯牙开始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刺”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伯牙感到吃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船住所在什么地方?”船头回答:“就停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但没有人家。
”伯牙说:“是荒山了。
若是在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琴声,所以琴声忽变,弦即会断。
这荒山野岭的,哪里会有听琴之人?哦,说不定有仇家差来的刺客!”然后叫上左右:“到处去检查一番吧!”这时,岸边传来话音:“船中大人,不必见疑。
小人并非强盗之流,只不过是一樵夫。
因为打柴回去晚了,又遇上狂风暴雨,就躲在山崖下。
突然听到您优雅的琴声,所以停下来听听。
”伯牙大笑说:“山中打柴的,也敢称‘听琴’二字!左右,让他走吧!”那人就是不走,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的话可不对哦,岂不闻‘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会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
走出舱门,笑道:“崖上的君子,既是听琴,可知我刚才所弹何曲?”那人说:“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
刚才大人弹的是孔仲尼叹颜回。
伯牙听了,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请到舱中小憩!”樵夫被引进舱中坐下。
伯牙问了他很多音律之理,他都对答如流。
伯牙犹恐他是记问之学,又继续试他,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叫伯牙的琴师,他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深受人们的敬重和喜爱。
而他的知音好友则是名叫钟子期的瑶池宫乐师。
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识于瑶池宫,二人志趣相投,情投意合,成为知音好友。
伯牙和钟子期常常一起琴酒相伴,畅谈音乐人生。
他们深信音乐是心灵的交流,是超越言语的情感表达。
他们的琴音相和,意趣相投,深受彼此的赏识与喜爱。
然而,有一天,钟子期突然去世了,伯牙非常悲痛,他不愿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他失去了知音好友,也失去了灵感。
伯牙因为思念钟子期,便离开了瑶池宫,开始四处游历,想要寻找新的知音。
他来到了齐国的陈留城,希望在那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陈留城,伯牙遇到了一个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子期。
子期是钟子期的儿子,他也是一位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对伯牙的琴艺十分钦佩。
伯牙和子期成为了朋友,他们常常一起弹琴论道,畅谈音乐人生。
然而,伯牙却发现子期对音乐的理解和钟子期有所不同,他觉得子期的琴艺还不够纯熟,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伯牙开始觉得失望,他觉得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
一天,伯牙和子期一起登上了一座高山,俯瞰着陈留城。
伯牙情不自禁地拿起琴来弹奏,他的琴音悠扬动听,如泣如诉。
而子期却没有表现出对伯牙琴音的欣赏,他只是默默地听着,没有任何反应。
伯牙感到非常失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来,伯牙的琴弦断裂了,琴身也摔得支离破碎。
子期见状,忙上前去帮忙,他拾起了琴身和琴弦,放在一起,然后用手指轻轻地拨弄起来。
伯牙听到了这个声音,他感到非常震惊,因为这个声音竟然和钟子期的琴音如出一辙,如同钟子期的精神附体一般。
伯牙终于明白了,他找到了新的知音,这个知音就是钟子期的儿子子期。
虽然子期的琴艺还不够纯熟,但他对音乐的理解却是深刻的,他继承了父亲钟子期的音乐天赋和情感。
伯牙为自己的狭隘和固执感到羞愧,他明白了知音不一定要琴艺高超,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交流。
古时候,流传一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俩人越谈谈越投,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他们约好明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在江边呼喊着钟子期的名字,仍不见子期。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不幸染病去世了.听了老人的话伯牙悲痛欲绝。
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以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青山为之动容,河水为之呜咽。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后人用高山流水感叹知音难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杯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