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FICO-生产成本核算原理精解
- 格式:docx
- 大小:435.64 KB
- 文档页数:4
SAP生产订单结算原理SAP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有三种,按期间计算产品成本,按生产订单计算产品成本,按销售订单(sales order)计算成本。
其中,按生产订单计算成本最为常见,很多公司采用,我们也以此为例说明SAP 产品计算的流程。
一、SAP产品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的不同点:1.传统成本计算的方法是月底一次性计算,是一种事后成本计算。
但SAP提供在生产订单创建时就可计算出目标成本。
公司日常业务操作,比如发料,报工(confirmation)等,发生的成本都会同步计入生产订单中,实时性较好,SAP对这成本的同步更新称作Simultaneous Costing。
可以认为,SAP的成本计算具有事前计划、事中统计,事后分析的功能。
2.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在发料时,将物料从原材料(Raw Material, RM)科目转到在产品(Work in Process, WIP),收料时再结转到半成品或产成品科目。
SAP不同,SAP把生产成本的科目视作损益科目,发料时先计入损益,月底再结算。
如果生产订单没有全部完工收货,或技术上做完成处理,成本的余额作为WIP,否则表示生产订单完成,没有WIP, 余额全部结转到差异。
公式如下:WIP = GR of MO –Collected costs of MO注:GR of MO: 生产订单收货(goods receipts of manufacturing order)二、成本计算流程1.产品成本计划( Product cost planning)通过成本计划,计算物料的标准成本,以此作为物料价格和存货计价的依据。
2. 日常操作以及日常操作与成本计算的集成1)生产订单发料(Goods issue to production order )生产订单发料在FI模块中会产生如下凭证:DR: 生产成本-物料消耗科目(P&L)CR: 存货( 如RM)物料消耗科目因为属于损益科目,因此在CO模块中属于初级成本要素(Primary cost element),发料的会计凭证有控制凭证(就是CO模块的凭证),如下所示:DR: 生产成本- 物料消耗科目(生产订单是成本分配对象true cost assignment object)注意这一规律,如果数据从FI传递到CO,则在CO中只存在单边凭证(one-sided entry). CO凭证用KSB5查看。
SAP及FICO基本概念和原理SAP-FICO 基本理论1.SAP概述说到SAP,人们通常首先会提到的就是FICO模块。
因为,一个企业在实施SAP系统时,可以根据企业的性质和需求不上销售模块或者生产模块等,但几乎所有实施SAP的企业都必须上FICO 模块,可以说FICO是SAP最核心的组件。
FICO代表的是SAP的中的一个模块,即财务模块。
FI和CO其实是SAP财务会计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FI代表英文单词finance财务会计的缩写,CO代表英文单词controlling管理会计的缩写。
FI,重点关注财务会计,即外部会计,关注的是按照一定的会计准则,组织账务,并出具满足财税等外部实体及人员要求的法定财务报表,通常比较标准。
CO,重点关注管理会计,即内部会计,通常比较灵活,出具的报表是为了满足内部管理机构及相关人员的需要。
FI主要包括总帐、应收帐款、应付帐款、固定资产等,CO主要包括利润及成本中心、产品成本、项目会计、获利分析等。
2.基本术语概念每一个SAP从业者都对这些概念不陌生,理解透了这些概念,对SAP的业务体系构架才能有明确地认识。
2.1 集团(client)是SAP中的最高等级,每一个集团建立主数据库。
2.2 公司(Company)能够产生法定财务报表的组织单元;财务报表是在公司级别上建立合并的;一个公司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公司代码。
2.3 公司代码(Company Code)一个必须的企业结构;一个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是一个能够进行会计核算的最小组织单元。
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建立在公司代码级别上的。
2.4 业务范围(Bussiness Area)业务范围是SAP中可以独立产生财务报表中最小单位。
用于做内部报表、内部资产负债表和内部损益表的一个内部组织结构;有用于所有的公司代码,必须在所有的公司代码中有相同的含义;根据业务范围,更新总帐余额。
2.5 信用控制范围它是一个组织单元或责任范围,用来控制客户信用范围;公司代码可以派给一个也只能是一个信用控制范围(可以是多对多关系。
SAP⽣产订单结算原理SAP计算产品成本的⽅法有三种,按期间计算产品成本,按⽣产订单计算产品成本,按销售订单(sales order) 计算成本。
其中,按⽣产订单计算成本最为常见,很多公司采⽤,我们也以此为例说明 SAP产品计算的流程。
⼀、SAP产品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的不同点:1. 传统成本计算的⽅法是⽉底⼀次性计算,是⼀种事后成本计算。
但SAP提供在⽣产订单创建时就可计算出⽬标成本。
公司⽇常业务操作,⽐如发料,报⼯(con firmation )等,发⽣的成本都会同步计⼊⽣产订单中,实时性较好,SAP对这成本的同步更新称作Simultaneous Costing。
可以认为,SAP的成本计算具有事前计划、事中统计,事后分析的功能。
2. 传统成本计算⽅法,在发料时,将物料从原材料( Raw Material, RM)科⽬转到在产品(Work in Process, WIP),收料时再结转到半成品或产成品科⽬。
SAP不同,SAP把⽣产成本的科⽬视作损益科⽬,发料时先计⼊损益,⽉底再结算。
如果⽣产订单没有全部完⼯收货,或技术上做完成处理,成本的余额作为 WIP,否则表⽰⽣产订单完成,没有WIP,余额全部结转到差异。
公式如下:WIP = GR of MO — Collected costs of MO注: GR of MO: ⽣产订单收货(goods receipts of manufacturing order )1. 产品成本计划(Product cost planning)通过成本计划,计算物料的标准成本,以此作为物料价格和存货计价的依据。
2. ⽇常操作以及⽇常操作与成本计算的集成1) ⽣产订单发料(Goods issue to production order )⽣产订单发料在FI模块中会产⽣如下凭证:DR:⽣产成本-物料消耗科⽬(P&L)CR:存货(⼥⼝ RM)物料消耗科⽬因为属于损益科⽬,因此在CO模块中属于初级成本要素(Primary cost element),发料的会计凭证有控制凭证(就是CO模块的凭证),如下所⽰:DR:⽣产成本-物料消耗科⽬(⽣产订单是成本分配对象true cost assignment object)注意这⼀规律,如果数据从FI传递到CO则在CO中只存在单边凭证(one-sided entry). CO 凭证⽤KSB5查看。
FICO概念及主要流程--一个高手FICO笔记[日期:2008-03-20]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FICO概念及主要流程1 FI-Financial Accounting1.1 组织结构1.1.1 公司代码(company code)命名格式:四个字母或数据组成。
基本概念:一个独立的会计实体(不一定是法律实体)。
对外报送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最小单位。
每个cc都要设置一个本位币,之外的对该cc都是外币。
可用外币记帐,但在记入总帐时自动转换成本位币。
1.1.2 业务范围business area一个单独的营业或责任区域会计组织单元,可是一个会计对象,也可是一个单独运作的部门。
不要求对外出具报表,但要内部需求,也是一个出具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单位。
1.1.3 company code & business area每个business area 可属于多个company code,可跨公司核算。
一个company code 也可包含多个business area。
business area和company code是多对多的关系。
1.1.4 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单位是出具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单位,除了以上提到的company code 和business area,还有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
其中company code是对外出具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而businiss area 和profit center是出于内部需求需要,对内出具资产负债表损益表1.2 总帐-General Ledger1.2.1 主数据-科目(Account)sap中所有科目类型:总帐s供应商k客户 d资产a物料m其中物料科目比较特殊,不可直接记帐,仅可以通过物流方式由系统产生凭证。
另外四类都可以通过凭证录入直接记帐。
与cost element关系在FI中的损益类科目account即为CO中的初级成本要素cost element。
SAPFICO生产成本核算原理精解SAPFICO(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SAP公司最常用的财务和会计解决方案之一、它涵盖了公司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资产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各个方面。
其中,生产成本核算是SAPFICO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它用于跟踪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帮助企业掌握产品成本和盈利情况。
生产成本核算原理是指企业如何计算和分配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成本。
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制造费用和间接费用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SAPFICO生产成本核算的原理。
1.成本对象的定义在SAPFICO系统中,成本对象是指成本分配的基本单位,可以是产品、订单、项目、成本中心等。
成本对象的定义将决定成本的核算和分配方式。
2.成本元素的设置在SAPFICO系统中,成本元素是指构成成本的不可分解的基本要素,如原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等。
成本元素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到成本的计算和分配。
3.成本中心的分配成本中心是指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或部门之间的划分单位。
在SAPFICO系统中,通过成本中心的设置和分配规则,可以将间接费用按照一定比例分摊到各个成本对象上,从而实现成本的精确核算。
4.主成本要素的分配主成本要素是指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成本要素,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
通过设定合适的成本分配规则和计算方法,可以将主成本要素合理地分摊到各个成本对象上。
5.间接费用的分配除了直接相关成本外,SAPFICO系统还会将间接费用进行分配。
间接费用是指无法直接归属于一些成本对象的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通过设置适当的分配键和分配规则,可以将间接费用按照一定比例分摊到各个成本对象上,从而实现全面成本的核算。
6.成本计算和报表生成通过上述的核算和分配过程,SAPFICO系统会自动计算和生成各个成本对象的成本报表。
这些报表可以展示各个成本要素的具体金额和比例,帮助企业管理层了解产品成本和盈利情况,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盈利能力。
SAP成本核算原理祥解SAP是全球领先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其成本核算原理是其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核心之一、SAP的成本核算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对象:SAP成本核算原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指在企业内部会直接或间接地消耗资源的项目、产品、服务或活动等。
SAP可以对不同的成本对象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在整个成本流程中提供了对成本对象进行跟踪和控制的功能。
2.成本中心:为了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SAP将企业内部划分为不同的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是指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区域、项目或其他可独立核算成本的组织单位。
通过将成本划分为不同的成本中心,SAP能够更好地指导成本流向和成本分配。
4.成本组件:SAP成本核算原理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是成本组件。
成本组件是指在成本流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项,如原材料、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
SAP能够根据成本流程的不同阶段和成本对象的不同需求,对成本进行逐级拆分和分配。
5.成本控制:SAP的成本核算原理强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通过对成本流程和成本对象进行跟踪和控制,并对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SAP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成本问题、优化成本结构、提高成本效益。
6.成本计划:SAP的成本核算原理还包括成本计划的功能。
通过制定成本计划,企业可以对成本进行预测和控制,为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活动提供基础信息。
总之,SAP的成本核算原理是一个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统,涵盖了成本对象、成本中心、成本流程、成本组件、成本控制和成本计划等关键概念。
通过应用SAP的成本核算原理,企业可以实现对成本的全面掌控和优化,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SAP FICO核算总结1.FI模块1.1 FI模块的核心工作为记账,国际准则下的会计科目(后面简称SAP会计科目)和记账规则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如下:1.1.1 与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科目相比SAP会计科目没有层级结构而且多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功能范围、统驭科目等。
以功能范围为例:SAP中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这个种费用是通过功能范围区分的,传统国产软件对于这些通用的费用科目分别设明细科目,但是SAP中通过会计科目+成本中心确定费用的去向,因为在成本中心主数据中对应了功能范围。
1.1.2 SAP的记账规则与国产软件完全不同,会计分录的借贷由记账码决定,总账科目、固定资产、供应商、客户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记账码,其中供应商和客户在维护主数据时会设定统驭科目(一般设定应收/应付账款科目),具体记账时比如针对某一客户的应收账款通过记账码+客户号决定会计分录的方向和科目,如果针对客户除应收账款之外的记账则应当通过记账码+客户号+特别总账标识决定会计分录的方向和科目。
1.1.3 SAP中涉及的会计科目多达600多个,其中有100多个科目不能手工记账,属于系统自动记账的科目,是为满足其他模块向FICO模块的集成需要和内控管理。
1.1.4 FI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集成大概可以分为销售(SD模块)与FI的集成和采购(MM 模块)与FI的集成。
SD与FI的集成主要体现在在SD中系统发货时自动产生成本凭证(FI 中主营业务成本的确认凭证),SD中系统开票时自动产生确认收入和应收的凭证(属于FI 凭证);MM与FI的集成主要体现在在MM中做收货后FI会自动确认库存,收到供应商发票MM中预制发票,FI会计只需进行发票校验就可以确认应付账款。
1.2 常用记账命令码和规则介绍1.2.1 财务常用记账码客户对应的特别总账标志如下:供应商对应的特别总账标志如下:1.2.2 手工记账常用的命令码:注意事项:凭证更改仅可修改抬头文本、原因代码等非重要信息,金额、科目等其他重要信息只能冲销重新记账;冲销凭证时冲销原因有以下四个选项:01、02属于蓝字冲销(不支持,虚增借贷方发生额),03、04属于红字冲销。
一、创建标准成本标准成本要体现企业的目标和要求,主要用于衡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控制成本,也可用于存货和销货成本计价。
它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根据单位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准确的说应成为“成本标准”成本标准=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公司采用的是标准成本法,所以日常核算均用标准成本核算(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价格单位PL(面板):10ROH(原材料):1000成品、半成品:1001.物料必须事先在系统中存在BOM(RD部门维护)和工艺路线(IE部门维护)2.价格维护前的状态(锁定状态)(物料状态为0.01价格而锁定采购/收货没有为外部采购定义)(1)基本数据1-----跨工厂物料状态(2)成本1----特定工厂的物料状态此时区别对于原材料和半成品、成品的价格状态A、原材料会计1成本2B、半成品/成品会计1成本23.维护标准成本过程(1)原材料(Q15G0346N01C01 1020 2 usd/ pcs )A、在MM02维护进去价格(注意币别的转换)B、在MR21修改价格(维护3001gib,3002vat)CNY公司代码USD美元C、用CK40N进行成本核算运行当期的设置必须是今天的日期,不能存在于过去时间对于原材料不用进行结构展开D、最后回到MM02去掉两个01状态,保存(2)成品、半成品(T8AGA9MYPWGKNC 1020)A、首先确认该成本或者半成品是被锁住以及没有单价的B、其次,如果处于0.01单价锁定状态,直接进入CK40N执行成本核算(需要进行结构展开,即展BOM)C、最后,MM02确认是否已经有价格,再进行解锁成品成本=物料成本+工费物料的成本=消耗物料的价格*物料价格的标准成本工费=工时*费用率,则是根据IE部门的评估工时(CA23),以及费用率(KP26)特例:1.对于用于删除预留的物料,只需要直接解锁,待预留删除完毕后,再锁上2.福利品的价格维护(需要提供成品的单价),需要把MM02中“用QS的成本估算”不打钩,直接在MR21→CK40N→MM023.对于从1020移库到1090/2010/3020的公司,首先要确保1020中存在标准成本,其次是否有Z2(Stock transfer from 1020)4.对于波兰提供的物料,其实从6040移库到2016或其他公司,做法与2雷同,若没有提供股价格,需要进BOM再取个大于BOM的预估价格(ZFIT005)5.标准价格在将来&标准价格存在过去,先用CKR1删除标准,在CK40N执行。
SAPFICO生产成本核算原理精解SAPFICO是SAP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中的一个功能模块,主要用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处理和管理。
生产成本核算是SAPFICO中一个关键的业务流程,它涉及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的计算和分摊。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SAPFICO的生产成本核算原理进行精解。
首先,SAPFICO中的生产成本核算原理基于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作业或批次的成本分配方法,它将直接和间接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作业或批次,然后根据作业或批次产生的实际产量来计算单位成本。
SAPFICO通过设置作业和批次相关的成本中心和成本对象,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准确核算和分配。
其次,SAPFICO中的生产成本核算原理基于主成本和辅助成本的分离。
主成本是指与具体产品直接相关的成本,如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辅助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间接相关的成本,如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等。
SAPFICO通过设定适当的成本元素和成本中心,将主成本和辅助成本相互分离,以便更好地计算和管理生产成本。
第三,SAPFICO中的生产成本核算原理基于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
标准成本是指为每个产品设定的预定成本,它由多个因素确定,包括直接材料和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以及管理费用等。
实际成本是指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包括实际采购成本、实际生产成本以及实际管理费用等。
SAPFICO通过比较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和评估生产成本的偏差,并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最后,SAPFICO中的生产成本核算原理基于成本中心的统计和分析。
成本中心是指企业内部的一个组织单元,主要负责生产和运作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SAPFICO通过对成本中心的设定和分配,实现了对生产成本的统计和分析。
通过成本中心的报表和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各个成本项目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SAPFICO中的生产成本核算原理是基于作业成本法、主成本和辅助成本的分离、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以及成本中心的统计和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原理。
sap成本核算原理
SAP成本核算原理是指在SAP系统中对公司成本的核算和管
理进行的原理和方法。
该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 成本中心和成本对象:SAP系统将公司的各个部门或活动
划分为不同的成本中心,每个成本中心都有特定的成本对象,比如产品、项目或部门。
这样可以将各项成本与特定的成本对象关联起来,方便核算和分析。
2. 成本要素和成本要素组:成本要素是指公司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制造费用等。
SAP系统将这些成本要素进行分类和组织,形成成本要素组,以便进行成本分配和核算。
3. 成本分配和计算方法:SAP系统通过成本分配和计算方法,将各个成本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规则分配给不同的成本中心或成本对象。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各项成本合理地分摊到相关的部门或活动中,实现成本的准确核算和控制。
4. 成本对象关联和追踪:SAP系统可以将不同的成本对象进
行关联和追踪,实现对成本的全面控制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成本对象的成本进行追踪和比较,可以发现成本的变化趋势和差异,为决策提供依据。
5. 成本报表和分析:SAP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成本中心、成
本要素和成本对象生成各种成本报表和分析报告。
这些报表和报告可以直观地展示公司的成本情况和成本结构,帮助管理层
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通过以上原理和方法,SAP系统能够实现对公司成本的全面核算和管理,帮助企业提高成本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
1.1成本核算简述1.1.1对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就是:把成本与费用科目归集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上,然后结转到产品中;SAP得成本核算方法就是:将成本费用归集到生产订单上,然后订单结转到产品中。
其中SAP得归集又分直接归集与间接归集。
直接归集就是可以直接从后勤集成到订单上得,间接归集就是做了成本中心报表里得那部分。
1.1.2直接料工费归集如下图,生产订单得材料费、人工、OH(制造费用)就是如何归集得?(1)材料费:主要通过直接发料到生产订单上,OBYC设置,GBBVBR,针对生产订单投料得移动类型(261,262)确定库存得消耗科目,金额=物料价格控制*实际数量:(2)人工及OH:通过订单与工作中心关联,工作中心又与成本中心关联,而成本中心里又维护了作业得价格,最后通过作业类型把工费带到生产订单上,金额=KP26得价格*实际报工数量:在CO14或者生产订单成本分析里可以瞧到实际工时:在KP26里瞧到维护得计划作业价格(至于计划作业就是如何给出得,会在之后得章节讲到),PS这里要注意价格单位:最重要得就是:瞧似这一步就是直接到了生产订单上,但就是实际上,它就是先到了成本中心上,再由成本中心转到生产订单得,因为本来这个工序就对应了成本中心。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3611报表里得工费体现在贷方得负数,这里得借贷就是没有含义得,只就是一个标示,贷方就就是负数,标示成本中心得成本减少而已:也就就是说:借方就就是增加,贷方就就是转出减少。
那么借方通过什么在贷方转出呢?这个作业分割得作用了,通过把借方得成本要素对应到贷方转出得成本要素,直接生产成本中心得都转出到生产订单。
具体瞧下一节——间接费用归集与转出:1.1.3间接归集与转出(1)、3611报表里得上半部分就就是间接得要转到订单里得费用,包括手工FI做到成本中心得(对应科目得成本要素),G类成本中心分摊来得(S42类成本要素),ML运行之后得转来得等等,等等。
那么这一切得一切,都需要通过贷方转出,这些成本要素如何对应转出得成本要素呢?,可以想象,生产订单里只有作业类型(S43类成本要素)可以归集费用,因此,所谓对应成本要素,就就是对应作业类型:作业分割予以解决。
生产成本核算文档修改记录1.手册概要说明1.1 生产成本概述根据我国的会计制度,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但是在SAP中,直接材料(物料)是直接成本核算,制造费用=直接制造费用+间接制造费用,直接制造费用是直接人工,间接制造费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制造费用。
在后续的沟通和理解成本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解SAP中的叫法。
进入ZFI016,查询会计科目余额表,可以清楚的看出SAP的直接材料在成本核算。
1.2 月结流程图及说明020.费用记账凭证050.执行实际作业价格计算060.按实际作业价格重估订070.检查制造费用成本中心余额010.关闭上月仓库账040.执行制造费用分割090.调整尾差到订单100.130.结算生产140.核对生产成150.科目分析原因120.110.160.170.整个生产成本核算的流程,其实就是SAP成本月末结账的流程。
成本的各种操作都是在月末或者下员(制造费用)工资一起,用7打头的费用科目。
两者通过成本中心不一样来区分。
2.生产成本核算月结的成本核算可以在每月的月末做,也可以在下一月的月初做。
2.1 制造费用分配/分摊月结的时候一般来说企业会将间接制造费用分配或是分摊到生产车间的成本中心上去,以固定的百分比分配出去,可以依据统计值关键指标(SKF)分出去。
2.1.1 维护分配/分摊规则在SAP中,制造费用包括直接制造费用和间接制造费用。
直接制造费用包括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间接制造费用,是指生产辅助部门和车间管理部门为了配合生产车间制造产品而发生的费用。
直接材料通过生产订单进行归集,直接人工也通过生产订单来归集。
直接材料根据生产订单,在领料时过账到总账;直接人工通过手工编制凭证过账到总账;间接制造费用通过手工编织凭证,但成本中心是生产辅助部门和车间管理部门本身。
在成本核算的时候,生产辅助部门和车间管理部门的费用是要计入生产成本的。
那么,这里就要用到“分配/分摊”功能,它的作用是将生产辅助部门和车间管理部门的费用分配/分摊到生产车间去,然后计入生产成本。
1.1成本核算简述
1.1.1对比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是:把成本和费用科目归集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上,然后结转到产品中;
SAP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将成本费用归集到生产订单上,然后订单结转到产品中。
其中SAP的归集又分直接归集和间接归集。
直接归集是可以直接从后勤集成到订单上的,间接归集是做了成本中心报表里的那部分。
1.1.2直接料工费归集
如下图,生产订单的材料费、人工、OH(制造费用)是如何归集的?
(1)材料费:主要通过直接发料到生产订单上,OBYC设置,GBB-VBR,针对生产订单投料的移动类型(261,262)确定库存的消耗科目,金额=物料价格控制*实际数量:
(2)人工及OH:通过订单与工作中心关联,工作中心又与成本中心关联,而成本中心里又维护了作业的价格,最后通过作业类型把工费带到生产订单上,金额=KP26的价格*实际报工数量:
在CO14或者生产订单成本分析里可以看到实际工时:
在KP26里看到维护的计划作业价格(至于计划作业是如何给出的,会在之后的章节讲到),PS这里要注意价格单位:
最重要的是:看似这一步是直接到了生产订单上,但是实际上,它是先到了成本中心上,再由成本中心转到生产订单的,因为本来这个工序就对应了成本中心。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3611报表里的工费体现在贷
方的负数,这里的借贷是没有含义的,只是一个标示,贷方就是负数,标示成本中心的成本减少而已:
也就是说:借方就是增加,贷方就是转出减少。
那么借方通过什么在贷方转出呢?这个作业分割的作用了,通过把借方的成本要素对应到贷方转出的成本要素,直接生产成本中心的都转出到生产订单。
具体看下一节——间接费用归集与转出:
1.1.3间接归集与转出
(1)、3611报表里的上半部分就是间接的要转到订单里的费用,包括手工FI做到成本中心的(对应科目的成本要素),G类成本中心分摊来的(S42类成本要素),ML运行之后的转来的等等,等等。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通过贷方转出,这些成本要素如何对应转出的成本要素呢?,可以想象,生产订单里只有作业类型(S43类成本要素)可以归集费用,因此,所谓对应成本要素,就是对应作业类型:作业分割予以解决。
(2)、作业分割配置,OKES:
表示这个分割结构有两种作业要来分割:
针对人工就对应了相应的要做分割的成本要素组,表示这个组,以后就全部分割到这个作业类型了(S43成本要素)了:
(3)那么按什么来分?
系统提供了多种方法,一般是按照工时数,也就是3611里的工时数:
配置,OKES,系统提供了多种方法,例如12就是按工时,没有工时的时候,可以按照权重(KP26配置)。
工时取值,3611里:
(4)转完之后,3611报表会是平的。
1.1.4实际作业价格计算
成本中心的费用是100,通过作业类型AT0001和AT0002分别带走了,40和60。
而AT0001和AT0002的工时分别是100min和200min,订单A 200min,订单B 100min,AT0001和AT0002的计划价格是1.5和2.5,订单A和B重估后的AT0001的费用分别就是:40*(200/(200+100)),40*(100/(200+100)),除以工时之
后就是调整的价格。
总费用/总的作业量=实际新工时。
1.1.5订单重估
实际价格作业计算之后,系统会根据最新的作业价格来重估CO03中的作业成本,假如算出的某个实价作
业价格为0,那么系统将重估成0。
1.1.6生产订单转出
(1)转出科目的配置:通过OBYC设置,GBB-AUF,针对生产订单收货的移动类型(101,102)确定库存增加的科目:
生产订单结算前,需要做作业价格重估操作,作业价格重估的目的是使得生产订单上的加工费反映当期实际发生费用,价格重估前生产订单上加工费是报工的实际数量*作业的计划价格,价格重估之后生产订单
上加工费反映了实际的数量*作业的实际价格。
月末,系统根据订单的状态,判断是计算差异还是计算在制品。
如果订单具有DLV或TECO状态,结算差异;如果没有这两个状态,订单结算在制品(此时:总的实际成本=在制品-未发生费用准备金,可以和3127报表核对)。
PS:由于在制品转出和在制品都不是成本要素,所以在CO03里是看不见的,因此一般
需要单独开发一张凭证和生产订单对应的关系表(BR干过),不然就只能去FBL3N里看了。
差异结算:
Dr:生产差异Cr:生产成本转出
在制品结算:
Dr:在制品Cr:在制品转出
如果上月有在制品,本月订单完工(DLV或TECO),系统自动将上月计算的在制品冲回:
Dr:在制品转出Cr:在制品
然后结算差异。
整体凭证流是这样的:
A、订单投料
DR:生产成本100RMB CR:库存100RMB
B、订单报工:不产生会计凭证,但是CO03会按照KP26和报工数量更新一个“暂时”的实际成本。
C、实际价格计算并且订单重估之后:CO03会按照计算的实际价格*报工数量更新到真正的实际成本中,
成本要素就是从作业类型到订单,例如此时更新了800RMB。
D、此时若不进行收货、不进行TECO,直接结算,那么就相当于当月的投入全部成为在制。
DR:在制品CR:生产成本_在制转出注意:这两个都不是成本要素,所以在CO03查不到,要去FBL3N。
E、下个月(必须是下个月,不然系统会提示一个警告消息:在产品(定期)的变更为零,但前次计算
在产品不为零。
)若进行了TECO或者收货,那么会冲回上个月的在制。
DR:生产成本_在制转出CR:在制品,同时产生结算凭证:
a)如果没有收货,结算的话,那么全部转到差异,在ML中体现为0收货数量,900RMB的差异金额:
会计凭证:DR:材料成本差异_结算差异CR:生产成本_结算(这个差异的配置来自于:PRD_PRF)CO凭证:直接减少生产成本
b)如果收了货,再结算的话:
首先产生收货的凭证:DR:库存商品CR:生产成本_转出(AUF),按S价
再产生结算的凭证:
CO凭证:直接减少或增加生产成本,按照投入和收货的差异。
FI凭证:DR:材料成本差异_结算差异CR:生产成本_结算
桃子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