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
- 格式:doc
- 大小:33.65 KB
- 文档页数:8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考情分析】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文体融合了散文的抒情与小说的叙事,既有散文的优美意境,又有小说的生动情节,因此深受考生和阅卷老师的喜爱。
在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中,散文化小说无疑是一个重点复习内容。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掌握其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
首先,要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理解作者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
其次,要注意散文的抒情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最后,要综合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评价。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散文化小说阅读题,考生可以多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多做一些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答题要求。
相信通过认真复习和不断练习,考生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此外,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散文化小说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散文化小说作为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考生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复习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体特点】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首先,在叙事手法上,散文化小说往往采用自由灵活的叙述方式,不受传统小说严格的结构限制。
作者可以随意切换时空背景,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将不同的事件和场景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吸引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散文化小说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作者往往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专题微语] 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作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新样式,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
苏教版必修二教材选入了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人物师陀的小说《说书人》。
散文化小说也受到浙江高考命题专家的重视,他们曾把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捡烂纸的老头》选入高考试卷中,即便2017年高考卷选的当代小说《一种美味》,其实也是一篇散文化小说。
那么,这类文体应该如何阅读,这种文本的试题又应该如何解答呢?本专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一、认识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
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
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类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也不存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阅读解题思路编制:丁中高琴花07、10【考点说明】1、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作为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以散文为主。
考点包括以下几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命题要求趋势(1)一种是抒情叙事类散文,一种是议论类散文。
(2)客观题逐渐淡出,主观题分量加重。
一是客观题淡出试题之中,主观题分量加重;二是增加了题数,加大了赋分值;三是开放性试题再露头角。
(3)鉴赏能力的考查备受青睐。
3、解题总体思路:整体阅读,把握主旨(读两遍);注意层次,理清脉络(标注);读题;解答;检查。
4、答题关键:根据问法设计答法;整合重组,引申转述;围绕中心组织答案。
【具体分析】一、审题(抓住题干)1、审题作用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
题于能显示答题方法。
2、审题角度(1)看配分(分点、分条回答)(2)选用合理的句式:①答题应注意与题目相关联②答题应注意叙述对象二、不同题型答题技巧(一)含义题(二)作用题、原因题(赏析题)(三)层次题(信息筛选、整合题)(四)开放性试题三、含义题分类解析(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理解词语的指代义所谓理解词语的指代义,一般指对文中出现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所替代的对象的理解和确认。
但是,散文中有些词语是对文章中很多信息的概括和提炼,它的含义实际上就隐含在文章中,所以理解词语的指代义又包括对其他一些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信息的认定。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词语指代义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例一: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2023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散文的相关知识和阅读技巧(一)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这些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如下:(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三)散文的阅读技巧散文大致可分为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文化游记类、写人记事类五类。
对于写景状物类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划分层次,把握思路;鉴赏景物,把握特点;分析语境,概括特征:联系背景,探讨情感;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对于议论说理类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抓议论,明义理;分层次,感理趣;析材料,明方法。
对于文化游记类,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对于写人记事类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寻找线索,理清脉络;区分表达方式(指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综合考虑,概括主旨。
散文化小说知识点总结(笔记+精选好题)散文化小说特点【答题思路】①虚化人物。
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
与传统小说相比,本文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
本文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
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形象塑造上(小说的要素之一就是塑造典型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上(小说往往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主题表现上(小说注重反映社会现象、凸显人性、表现社会的美丑等)环境氛围营造上(小说以情节取胜,而散文……)语言特色上(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典雅、符合人物特征、口语化等)【详解知识点】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
到了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与《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等文章中正式将其命名为“散文化小说”。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始终有“散”的一脉存在,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主要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他们的探索实验虽然未构成现代小说的“主流”,但仍然是推进中国小说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然后是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的作品。
散文化小说再次走向前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
当时,思想解放的风潮和开放变革的时代语境推动着文学观念的刷新和写作规范的改变,以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不少带有散文化特征的中短篇小说,为小说界带来新鲜的气息。
最新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散文,小说,议论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散文,小说,议论文)【干货一】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分析散文的结构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
写人叙事的散文多按时间、空间顺序进行;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物,某种情为线索行文,议论文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
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会分析句段和穿插性材料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段的结构作用因位置不同而不同:处在开头,一般是统引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抑扬、引发下文某种思考;处在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过渡;处在结尾一般为总结上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意,升华主题,令人深思等。
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文章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
二概括段意、主题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
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有:1、读题目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中心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切入点。
2、析首尾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内容,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析议论抒情句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联系背景有不少文章,只要了解它的产生背景,就可能深切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除了对作者和写作年代关注外,还要抓好文后的注释或说明性的文字。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局部内容的理解〈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①.缺要素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渲染气氛。
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2.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3.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4.以主要人物为题。
5.以特定环境为题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
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
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
(结合人物、主题答)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专题01 小说阅读【考纲解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小说阅读:“五步阅读法”】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情节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理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为阅读的下一步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依据情节,把握形象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中来完成的。
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来概括分析。
第三步:分析环境,明确作用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
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步:提炼整合,概括主题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主要标志,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
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下综合归纳的功夫,除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散文与小说)散文答题技巧题型一行文思路分析题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答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
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题型二线索作用分析题一、什么是线索作用分析题型三理解词语的含义题一、什么是理解词语的含义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③特殊指代意义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⑤有特殊用题型四理解句子的含意题一、什么是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
这些关键性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高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一、关于人物: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
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二、关于环境:a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时代背景。
②交代社会习俗。
③交代思想观念。
④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⑤揭示小说的主旨。
公式:这是描写,交代了,揭示了。
b景物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
④渲染气氛。
公式:这是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三、关于情节:1、概括故事情节。
人干事。
人在时地干事。
2、如何做填空题。
a、由已知推未知。
故事情节,指的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要看清楚题目要求填的是什么。
b、读懂所给的示例,格式、语气要一致。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突破(十二)散文化小说阅读+精准赏析艺术技巧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棋王(节选)阿城(王一生延误了区象棋比赛的报名,等他到了,比赛已近尾声。
于是,有人提出和比赛的前三名进行一场友谊赛,后来又有好几人报名,连王一生在内,共十人。
)①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
出来一个人,半天才明白是借场子用,急忙打开门,共进去了九个人。
冠军总不见来,有人来报,既是下盲棋,冠军只在家里,命人传棋。
②人是越来越多,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③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
我不禁笑起来,过去给他拍一拍土。
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
王一生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一有动静,一起跑。
”我说:“不会。
只要你赢了,什么都好办。
怎么样?有把握吗?九个人哪!头三名都在这里!”王一生沉吟了一下,说:“参加过比赛的棋路我都看了,就不知道其他六个人会不会冒出冤家。
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
书包里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妈的无字棋[注]。
”他的瘦脸上又干又脏,鼻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
我离开后,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
④棋开始了。
上千人不再出声儿。
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
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
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⑤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
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
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
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⑥我不由伸手到王一生书包里去掏摸,捏到一个小布包儿,拽出来一看,是个旧蓝斜纹布的小口袋,上面绣了一只蝙蝠,布的四边儿都用线做了圈口,针脚很是细密。
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一、认识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
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
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类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也不存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4.突出情调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二、认真读好“这一个”文本考场上散文化小说阅读,首先存在一个文体确认问题。
一般而言,命题者会在题干中或以其他方式告诉你它是一篇小说,而到底是不是散文化小说,则要靠你自己判断。
可以根据作者去断定,如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汪曾祺等,以及当代作家贾平凹、钟阿城、何立伟等。
但主要还是应依据散文化小说的特征去判断。
阅读时,既要关照散文化小说的“散文”与“小说”特质,又要认认真真地读好“这一个”文本,因为小说命题总体上虽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
所以,确认文体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还是读懂“这一个”文本。
既要整体把握,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等;又要精读细读,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等。
三、精准答题散文化小说从命题上与其他小说无异,但鉴于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命题的重点多放在人物形象和主旨意蕴两个方面。
因此,要特别关注这两方面的问题。
人物形象题既注意整体与局部(所谓整体,就是结合全文对人物作整体分析或概括;所谓局部,就是结合文中某处描写去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情感、心理活动的分析),更突出局部。
既注意直接与间接,更突出间接(即借助其他非人物分析概括题,如情节作用题、物象题、艺术赏析题等来考查人物形象)。
这类题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的人物形象题的思路去答。
因为命题较灵活,所以应特别注意审准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主旨意蕴题是散文化小说阅读题中最难的。
因为它要突出情调,而情调感情之类是最难把握的,说不清,道不明,又无明确语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为此,我们既要紧紧扣住人物性格、命运来认识,又要注意感受作者在小说中氛围的渲染,如小说中的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人间百态,以及景物描写,要把人物放在这种自然、历史的氛围中去观照,去思考。
另外,有部分探究题是针对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征设题的,如2012年江苏卷小说阅读《邮差先生》的探究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对此,必须结合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探究。
四、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熟藕汪曾祺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
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
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
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是很咸,白嘴就可以吃。
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家了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
隔壁是杨家香店。
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
这家卖的东西真杂。
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
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
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
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
”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
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
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
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上了浆的纱条,叫作“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
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
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
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的是一个土地祠。
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
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
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
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
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
他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
小红十一岁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
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
她吃不下东西。
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她送来,她都不吃,摇头。
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尖了,妈妈非常心疼。
一天,她忽然叫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
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
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
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
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
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
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是个白胖小子!”“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
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
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选自《长江文艺》,有删改) 1.小说开头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各家店铺,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渲染淳朴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社会环境。
②营造了一种平实温和的氛围,为揭示小说对淳朴敦厚民风的深情怀念和呼唤的主题做铺垫。
③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的老板,与王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王老的形象。
2.小说结尾说“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请结合作品分析“香味”有哪些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熟藕的香味;②美好甜蜜的生活;③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④勤劳善良的品质;⑤淳朴的民风。
3.汪曾祺的小说颇有其师沈从文的遗风,具有一种散文化的风格。
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语言、情节、人物三个方面分析这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语言淡雅、朴素、自然、洁净,却又韵味十足。
②情节结构从容舒缓、散漫随便,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小说先以刘小红起头,却不接下去写刘小红,而是宕开一笔,写街上的各家店铺,然后才写刘小红家的绒线店,最后才写到卖熟藕的王老。
③在塑造人物方面,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
如作者以调侃的口气写到“白水窦章”,说他是有点不近人情的守财奴,但也绝非大奸大恶之人。
备讲题目4.小说的主人公是王老,但刻画刘小红的文字偏多,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小说叙写小红得了伤寒,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她送来,小红最终因吃了熟藕得以好转,间接表现了王老的热心善良。
②作者描写小红帮王老拆洗衣服的细节,表现了小红对王老有亲人般的关爱。
③作者记述王老与婚后小红的一段对话,从正面表现了王老对小红有着父亲般的关爱。
④作者明写小红,暗写王老,使小说更有情趣。
⑤小说用更多笔墨描写小红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淳朴民风以及人情之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担水的贾大山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
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
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
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
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
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