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孔子董仲舒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13
“汉代孔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是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学识渊博,遍通五经,尤精于“春秋公羊学”。
汉景帝时任博士,此时他在学界已有很高声望,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
汉武帝即位不久,让各地荐举贤良之士,董仲舒得到荐举。
汉武帝就治国大道进行策问,董仲舒连对三策,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学术造诣,颇受汉武帝欣赏。
但是,董仲舒后来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主要从事讲学活动。
晚年辞官居家,不问家产,一心著书立说。
董仲舒的著作大部分都散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
(二)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提出了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等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通过大力尊崇儒学,给予培养和作官的前途,自然成为大多数士人的追求方向,其他学派也就难以与之“并进”了。
2、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与独尊儒术相联系,董仲舒提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他认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大学,大学是“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
他还对如何办好大学提出意见,要求“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加强考核选拔,“数考问以尽其材。
”在办好太学的同时,地方教化也很重要。
思想家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
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
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
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董仲舒年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五岁。
葬于长安下马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董仲舒死后,其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新儒学。
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从理论上论证新的政治社会制度的”存在的根据"。
他的看法是:既然人是天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为,自然应依据天的所作所为。
他和阴阳家持同样的见解,认为天人之间有一种密切的相互作用。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阴阳家的形而上的宇宙观和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他的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先秦时期儒家原始的民主思想。
转而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
产生背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此时汉代初期盛行的“黄老之学”讲究的“无为而治”逐渐不适于汉代的发展,汉武帝力图变无为为有为。
汉武帝刘彻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
他下诏书"招贤良文学之士"。
在三次殿试中,董仲舒获贤良对策第一.汉武帝本想重用,但皇太后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
对董仲舒倡导的儒学不感兴趣,武帝刚继位不久,不敢得罪太后,只好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去辅佐他的哥哥易王。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董仲舒的背景和思想1. 董仲舒的生平简介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学者,出生于公元前179年。
他在当时的政治和思想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上。
他提出了“性即圣人”和“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人的本性和宇宙的道德秩序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 董仲舒与儒家经典的关系董仲舒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对《大学》、《中庸》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为儒学的发展贡献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
2. 董仲舒对儒家仁义道德的强调董仲舒对仁义道德的重视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人们可以达到道德高度,实现自己的完美。
三、董仲舒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董仲舒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该以公正、仁爱的方式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2. 董仲舒对君主的影响董仲舒对君主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在西汉时期曾担任过宰相,为汉武帝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建议,对于帝国的发展和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董仲舒对后世的影响1. 董仲舒的学说传承董仲舒的学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董仲舒的影响与现代社会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仍然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总结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思想对儒家教育和政治理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他的思想也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董仲舒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指引。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生平和教育活动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广川(今河北冀县)人,是西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的拥护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以“三年不窥园”(王充评为夸大之辞,认为学习应该有张有弛)的精神,攻习儒家的经典,当时被推为群儒之首,有“汉代孔子”之称。
他精于《公羊春秋学》,景帝时为博士。
他的学生很多,有的见不到他的面,采取以老学生教新学生这种“久次相授业”的教学形式。
武帝时诏贤良,对策第一。
他的三篇对策,成为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政策的基础。
《汉书·董仲舒传》说:“推明孔氏,仰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因与当时当权的公孙弘发生矛盾,出相胶西王。
不久辞官回家,以讲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为《春秋繁露》,全书今存八十二篇,根据“公羊派”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并应用于社会政治;发挥《易经》的阴阳学说,结合五行思想,创立“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了“性三品”观点,形成了一套神学化儒学新体系,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另有《董胶西集》一册,“三对策”收集在内,提出了较具体的政治和教育主张。
他的书流散不全,今本《繁露》未必皆董氏的原著,但可视为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的汇编。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董仲舒生在西汉封建政权已经建立、但仍有待巩固的时期。
自汉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一时期安定的局面之后,又出现了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七国之乱平息之后,统治者的锋芒便要指向农民阶级了。
董仲舒就是站在当时地主阶级的立场,适应当时这种政治要求而提出来的。
董仲舒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要神化汉代政权,主张“君权神授”之说,以提高君权,树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巩固封建统一政权。
他的政治主张,是以儒术为主,以刑法为辅。
他口口声声说,要“任德而不任刑”,好象很同情人民的疾苦,主张教化,反对刑罚;实际上却是企图发挥统治者软硬两手中麻痹欺骗从而软化人民这一手的作用。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政治哲学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04年)。
广川(在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是汉代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汉代孔子”。
他对《公羊春秋》与《易经》有特别的研究,学识渊博。
汉景帝时,被选任为博士,但因景帝崇尚黄老之术,故其主要活动是收徒讲学.“下帷讲诵”。
武帝时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L以备咨询.连对三策,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故称《天人三策》(或称《举贤良对策》)。
汉武帝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许。
对策后.先后担任汀都易王刘非、胶西王刘端的国相,晚年致仕在家,专心从事写作与讲学。
但朝廷有大事,仍常派人向他请教。
死后葬于京师长安西郊。
有一次武帝经过他的墓地,特下马致意,所以他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以及《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用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来改造先秦儒学,并容纳刑名法术、道、墨、阴阳家思想,以天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
其要点如下。
(一)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董仲舒所要做的就是为当时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的根据。
照他的说法,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
他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主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的根据与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董仲舒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天安排的,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他说天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人的形体以及精神上的各种表征,完全跟天相同,以此为依据,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即天人之间相互感应。
他宣称“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能创造和安排万物和人类,并进行严格的赏罚。
皇帝是神的首脑的显现,是天的儿子,是天派下来统治万民、“替天行道”的,是唯一合法执行“天意”的人,其他三公、九卿、元士是神的耳目口鼻手足各部分的体现,是派来协助皇帝的,要服从“天意”,就要服从皇帝。
董仲舒年谱董仲舒字宽夫,西汉广川人,生于别墅董家里,即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董仲舒生。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约157年)。
董仲舒在家乡的教授生涯结束。
《史记·儒林列传》说,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以师尊之。
”按《景州志》考据,董仲舒下帷讲诵的地方,在别墅董学村,属故城县,在大董故庄东南5公里。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说明董仲舒专于教授。
“舍园”是对董家里来说的。
《太平御览》卷八九七说:“邹子曰: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圃,乘马不知牝牡。
”又卷九一二载:“《幽明录》曰:董仲舒常下帷独咏,有客来谐语,遂移曰:‘舒知其非常。
’客又云欲雨,仲舒因此戏之曰:‘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卿非狐狸,则是鼷鼠。
’客闻此言,色动形坏,化为老狐狸也。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武帝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诏对策。
对策毕,董仲舒任江都相,事易王刘非江都。
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
建元二年十月,窦太后为维护自己以黄老之言进行统治的尊严,借机把儒家赵绾、王臧下狱,遂又罢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官。
这是她对武帝提倡儒术、举贤良文学之士的政策,所采取的打击措施。
这次打击当然会波及到董仲舒。
《汉书·循吏传》说:“孝武之世……仲舒数射病去,弘、宽至三公。
”董仲舒见形势不利,因此以病辞职。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
武帝采取董仲舒推崇儒术、抑黜百家的主张,置五经博士。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董仲舒始著《灾异之记》。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十一月,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察举制之始。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董仲舒为胶西相,事于王刘端。
胶西,治所在今山东高密西南。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一、生平董仲舒 (前179一前104年),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生在富贵之家,7岁就上学堂念书了,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
他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决定在屋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但他以“三年不窥园”的闭门钻研精神钻研儒家典籍,兼习先秦其他名家学说。
终于在几年刻苦学习后,学问愈加精深,在中、青年时,就成为当时学问渊博、兼通五经、擅长《公羊春秋》的专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
像这样有学问的人当时很受尊敬,许多人拜他为师。
由此,他收授门徒很多,在其教学工作中,让一些学习时间较久而学业程度较高的学生,对那些初来受业或学习时间不长而学业程度尚浅的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业有成的学生给教师作助教工作,同时也体现教学实习的意义。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汉武帝选拔贤良的时候,董仲舒以儒学博士的身份接受了他的亲自策问。
他逐一地回答了汉武帝的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和方略的三个策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在这次选拔贤良中,董仲舒一举成名,被汉武帝封为中大夫。
公元前135年,汉王朝在辽东和长陵两地的庙殿遭到雷击后发生了大火。
董仲舒在家中草拟了一份奏章,名叫《灾异之记》,他以《春秋》之义和“天人感应”推论这是上天用此火灾来谴告汉王朝有“不义”之处,以及某些“于礼不当”和“在内不正”等情形。
其中特别指责汉武帝治国“受亡秦之弊,亡以化之”,宽容许多“骄扬奢侈”和“僭礼”的皇族侯王。
草稿刚写完,就被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偷走并拿给汉武帝看。
汉武帝对于用“天人关系”来说明君权神授的神圣性是赞同的,但用“天人感应”解说这次火灾是天意要烧毁其宗庙,特别是直接谴责到他本人,触犯汉武帝的威严,对此他十分愤怒,于是命人把董仲舒打入大牢,并判处了死刑。
董仲舒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
因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在汉武帝时期,因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赋役日益苛重,怨声载道,西汉封建统治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
董仲舒为了从意识形态上加强西汉中央政权,创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书•董仲舒传》)的学说,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的这一主张,在被汉武帝采纳后,对扼杀我国春秋以来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起了很坏的作用。
董仲舒的人口思想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把孔子的男尊女卑思想推向极端,加以绝对化。
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
认为男的为阳,女的为阴,是“尽取之天”(同上),由上天所决定,而且阳的永远是主体,阴的永远是附庸,“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空守处”(同上),男尊女卑完全是天经地义的、永恒的。
董仲舒在男尊女卑问题上,贯以阴阳五行之说,作为永恒的自然规律来看待是荒谬的。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广泛流传和把广大妇女压在社会最底层,起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至于董仲舒提出“群生和而万民殖”(《汉书•董仲舒传》),增加人口的主张,释放奴婢和“除专杀之威”(《汉书•食货志上》),反对任意杀害奴婢的主张等,在当时条件下,则是有益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的。
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
因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在汉武帝时期,因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赋役日益苛重,怨声载道,西汉封建统治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公元前179~前104)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即西周以来传统宗教神学所说的“百神之大君”,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苍苍的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
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
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说:“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旋,朝夕不息”。
“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薰蒿□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董子文集·雨雹对》)。
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
在《对策》中,他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董仲舒的故事和历史典故话说在古时候啊,有那么一位大儒,名叫董仲舒,他的故事,那可真是比戏文还精彩,让人听了是又佩服又感慨。
董仲舒啊,出生在汉朝,那时候的学问,讲究的是个“儒”字,但董仲舒可不光是吃老本,他还给儒学添了把火,烧得那叫一个旺。
他呀,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学霸加创新达人,不光成绩好,还能整出新花样来。
董仲舒年轻的时候,就特爱读书,家里书堆得跟小山似的。
他读书有个习惯,喜欢边读边琢磨,有时候能琢磨出些新道理来,让老师们都刮目相看。
那时候,人们都说:“董仲舒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果不其然,董仲舒后来真的成了大器。
他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一颗重磅炸弹。
他说啊,天上的星星、地上的事儿,那都是有关联的,皇帝要是干得好,老天爷就赏脸,风调雨顺;要是干得不好,嘿嘿,那就得小心雷劈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但老百姓听着心里舒坦啊,觉得皇帝也得听老天爷的,不能乱来。
董仲舒还搞了个“独尊儒术”的建议,这下子,儒学就成了汉朝的官方学问。
学校啊、考试啊,都得按儒学的规矩来。
这可不是说儒学就比其他学问好,而是说在那个时代,儒学最适合当国家的指南针。
董仲舒这么一搞,儒学就火得一塌糊涂,连带着儒家经典也成了畅销书,人人都想读上几本,沾沾学问气。
不过啊,董仲舒也不是个书呆子。
他除了读书、教书、搞学问外,还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
他常常穿着便服,到乡间地头去转悠,跟老百姓聊聊天、拉拉家常。
老百姓有啥难事、烦心事,也乐意跟他说说。
董仲舒呢,总是笑眯眯地听着,有时候还能给出个好主意来。
这样一来二去的,董仲舒就成了老百姓心中的大好人、大学问家。
当然了,董仲舒也有他的小癖好。
他特别讲究养生之道,说是什么“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他每天早睡早起、饮食有节、还爱练练气功啥的。
那时候的人啊,都觉得他活得像个神仙似的。
不过话说回来啊,董仲舒这养生之道还真管用,他活了七十多岁呢,在那个年代可是高寿了。
董仲舒的故事啊,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汉代群儒首领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
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
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
董仲舒三年不看园圃,精心钻研学问到如此的程度。
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
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汉武帝策问道:我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要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
因此广泛地邀请各地的豪杰俊才,郡守、国王、诸侯公正地推选出来的贤良、修德、博学的才士们,我想知道治国大道的纲要,安民理论的最高原则。
现在大夫们卓然作为贤良的首选,我认为这很好。
大夫们要精心思考,我很想知道和要问的如下。
听说五帝三王治理国家之道,是改革制度,创作乐章,因而天下安定,后来的百位国王也都同样这么作。
虞舜的乐以《韶》乐最美好,周朝的乐以《勺》最优美。
圣明的君王死后,钟鼓管弦的声音依然存在,可是大道衰微,逐渐变坏到桀纣那样的所作所为,王道大大地败坏了。
这五百年中闾,遵守旧制度的国君和当权的士人,想学习先王的法制来辅助当时政治的很多,可是都没有扭转过来,而且王道还一天天走向灭亡,一直到后来的王兴起了,这种没落的趋势才得到制止。
难道是他们所信奉的有错误,而失掉了道的传统吗?还是天命就是这样,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一定要衍变到国家危亡以后才停止呢?唉!所作的一切日夜勤劳,力求效法遥远的古代,难道都没有作用吗?那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承受天命,他们的依据在什么地方?灾异变故,又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呢?性命的实际,或者天亡,或者长寿,或者仁德,或者鄙陋,常常听到这些名称,可是没能透彻地明晓其中的道理。
想用风俗教化的力量使命令推行;使刑罚减轻,奸邪改变;使百姓和睦安乐,政治开明.应该怎样整顿政治才能使甘露普降,百谷丰收,使四海之内的人民都受到德泽,连草木也得到滋润?怎样才能使曰、月、星三光完全不发生亏蚀,寒暑季节正常,能够得到天的福佑,为鬼神所歆享?使德泽洋溢,扩大到国外,普及到所有的生命呢?大夫们通晓先代圣王的事业,熟悉风俗变化的道理,了解事物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次序,而且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也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我!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
西汉大儒——董仲舒董仲舒, 西汉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人, 西汉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儒学大师。
董仲舒“下帷讲学”于十里长村, 后因董仲舒“下帷”于此, 遂改为下帷村(今河北省故城县房庄镇董学村)。
清同治九年, 文生苏鸿勋在董学村修董子祠, 立碑一通。
董仲舒在家乡学习和讲学一直到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 结束在故城董学村的教书生涯, 迁居京城长安。
因学识渊博, 被举荐为贤良, 汉景帝时任博士, 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43年)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董仲舒呈《举贤良对策》, 把儒家思想和当时的社会政治需求相结合, 吸纳了阴阳家、道家、法家、墨家的学说, 创立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系统地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以德治国”学说, 深得汉武帝赏识。
随后, 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后, 董仲舒在江都易王刘非相国十年, 元朔四年, 任胶西王刘端国相, 四年后辞职回家, 著书立说, 思想与观点收录于《春秋繁露》。
太初元年病故, 享年75岁。
汉武帝赐葬长安下马陵。
董仲舒自幼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 酷爱读书学习, 不关心田产家园。
据《景州志》考据, 董仲舒下帷讲诵在别墅董学村(今属故城县), “盖三年不观于舍园”, 说明董仲舒学习专心致志, 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青年时期攻读《公羊春秋》, 致力于儒学的研究和传播。
董仲舒在董学村开馆授徒, 兴办学校, “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 非礼不行, 学士皆以师尊之。
”(《史记.儒林列传》)培养出一批贤达之士。
在董仲舒教育实践过程中, 创造出以学生带学生的教学方法, 这对汉初儒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使董仲舒的思想影响到邻近齐鲁, 北靠燕赵, 西界三晋的整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