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 课文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8
开国大典教材分析论文《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中央领导下,采用电影形式,对全国人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之历史、背景、过程及成果的一部历史影片。
该片的拍摄耗费了中国三千万劳动力和大量的物资,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至今仍然被中国人民视为经典之一。
而“开国大典教材”则是以这部励志电影的知识和情感为基础,对这部电影进行深入剖析的一种全新学术研究。
这个教材首先对电影的拍摄背景进行了简要叙述和分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于中国的影视行业来说也正是一个发展的契机。
随着国家的发展,电影工业也迅速崛起,而《开国大典》则是对此时期的电影产业最好的见证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电影制片人决定以“开国大典”为题材,讲述新中国建立后的各种事件和人物,以向全国人民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成果和历程。
然后,教材对电影的制作过程以及影片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电影《开国大典》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抗日战争胜利,伟大的屈辱史已经终于结束,民族独立得到实现;第二部分是解放的伟大历程,解放全国、开创新局;第三部分是新生活范畴的扩张,即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繁荣和丰盛。
教材则深入研究了这些部分的制作过程以及其中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除此之外,该教材还对电影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分析,比如对影片中的插曲进行研究,以及对影片中的演员表现进行评估等等。
教材还对电影中折射出的时代和社会情况、反映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发展的关注和热情等内容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呈现了一幅令人感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宿命画卷,也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总之,开国大典教材是对一部电影的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它不仅分析了电影的制作背景和过程,也对电影中的细节和情感信息进行了深刻挖掘。
同时,这个教材也为我们想要更好地理解新中国的建立,以及人民心中对祖国和军队的热爱和赞颂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它既是一个艺术史、文化史上的佳品,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材料。
开国大典课文讲解知识点《开国大典》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作品,它以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宏大的气势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的盛况。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开国大典》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一、历史背景《开国大典》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的真实场景改编而成的电影。
它的拍摄时间为1949年10月1日至10月29日。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人民群众的热情高涨,这场建国大典成为国家历史上的重要节点。
电影通过再现建国大典的盛况,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独特氛围和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
二、电影制作《开国大典》由中国电影总制片厂制作,由徐克执导,程腾编剧,刘志强、李连义、赵本山等演员参与演出。
电影通过大量的群众演员和特技效果,再现了建国大典的盛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摄影技术和艺术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三、剧情梗概《开国大典》以建国大典为背景,通过描绘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建国大典前的艰辛与期待,以及在建国大典上的喜悦和自豪。
电影以三个家庭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建国大典前后的生活变化和奋斗历程。
通过这个故事,电影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四、艺术特点《开国大典》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准。
首先,电影的摄影技术非常出色,通过运用多种拍摄手法和角度,使得画面更加饱满。
其次,电影的音乐配乐也非常出色,通过激昂的音乐和震撼人心的声效,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此外,电影的剪辑和特效也非常精细,使得电影更加流畅和真实。
五、影响与意义《开国大典》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首先,电影再现了建国大典的盛况,让观众亲身感受到了那一段历史时刻的伟大。
其次,电影通过展现人民群众的喜悦和自豪,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感。
此外,电影还为后世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六、历史意义《开国大典》作为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电影,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2.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2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2.2欣赏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预读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圈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词义。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2学生分享对课文结构的认识,讨论课文主题。
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4.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课堂活动5.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5.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开国大典”的短文。
2.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下周的课堂分享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把握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3.课堂活动中,学生的朗读和小组讨论效果较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9、开国大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内容,掌握文中词语。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字词学习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导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②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二、走进作者:明确记录本次大典的不只一人。
三、预习检测:1、认读本课生字词。
2、填空:开国大典于 ________ 年________ 月 ________ 日在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________。
会场在__________。
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板书课题,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
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师:我在前面再加上一个“开国”呢?大家来一起读下这四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
给合预习说说从课文题目你能知道什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举行的典礼)2、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开国大典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开国大典》是一篇名篇,它深刻描述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意义。
整篇文章通过详细描绘开国大典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毛泽东领导下,战胜千难万险,取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奋斗历程。
下面将对《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文章一开始,描绘了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
作者以纪实的方式,细致地描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盛况。
这些细节展示了中国新成立的国家形象和对新时代的向往,彰显了国家崛起的自豪感和伟大胜利的喜悦。
接着,文章着重描写了大典本身的场景和规模。
大典举行在天安门广场,数十万群众和各族人民自发前来观看。
广场上竖起了四根大旗杆,挂满了红旗,显得庄严而庄重。
这些细节让读者们仿佛置身于当天的盛况之中,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情和对新中国的热爱。
随后,文章展现了国旗护卫队的训练和表演。
这支由士兵组成的队伍,经过了漫长而严格的训练,他们以娴熟的队形和高昂的士气,在开国大典上展示了他们的训练成果。
这一部分内容表达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强大和纪律严明,彰显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精神的获得。
接下来是国旗的升起仪式。
当时的国旗是由一位军人背着,整齐迈步、稳稳地升起的。
国旗的升起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奋斗,象征着世界人民走向解放的希望。
这一画面形象而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文章描述了开国大典发表的激情四溢的演讲。
毛泽东通过庄严的形势来鼓舞人民,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通过对演讲内容的简要概括,读者们能够感受到开国大典的意义和火热的革命情绪。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开国大典》文中主要包括了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大典的场景和规模、国旗护卫队的表演、国旗的升起仪式以及毛泽东的演讲。
这些内容充分展示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准确概括了《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
【总结】《开国大典》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通过细致地描写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场景,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和中国人民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伟大奋斗历程。
开国大典课文分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了,新中国的一代开国元勋们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神情庄重地亲手按下电钮,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
在这举世瞩目激动人心的时刻,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电影《开国大典》中最为神圣庄严的一个场面,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展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
然而,课文中节选的内容,却从生活的多个角度,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同样具有令人感动的魅力。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将——1.了解剧本的艺术特点,了解本剧的艺术成就。
2.通过分析剧中独特的矛盾冲突,把握剧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形象。
3.在分角色朗读等带有表演性的学习活动中,深刻体会作品内涵,了解戏剧冲突,以及戏剧语言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4.体会本剧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一系列平凡小事和感人细节来刻画人物的特点。
5.深刻认识中国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本文是由张天民、张笑天、刘星、郭晨等人集体创作的。
最先发表在《电影文学》1988年第10、11期上。
二、影视文学介绍影视文学,主要是指影视文学剧本,就是为银屏艺术拍摄提供文字基础的文学脚本,它不同于导演再加工的分镜头剧本或完成台本。
影视文学除了影视剧本这个主要体裁之外,还包括影视小说、影视散文、影视诗等。
如《列宁在十月》、《一个都不能少》是电影小说;《城南旧事》、《海之歌》是电影散文;《伊凡的童年》、《今夜星光灿烂》是电影诗;《寻找回来的世界》是电视小说;《月夜》是电视散文。
影视文学一方面要利于影视排演,一方面也要有独立的阅读价值。
三、相关知识毛泽东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
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
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
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
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O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
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
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
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
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
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
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
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
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
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
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
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
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斗争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从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磨灭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