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28
第三讲语言与文字1、韩愈说,“读书先须识字”。
这是研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前提。
小学是我国的传统之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周代贵族之学。
《周礼》:“国子八岁入小学,教以六书。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所谓小学,就是自居于子弟之学。
小学(也叫朴学、汉学),狭义的是指文字学;广义的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汉字中的形音义是三位一体,不能分割。
训诂的本义是解释经文,用当时人明白的语言说明古代难懂的文献章句。
晚清学者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过:“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小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
”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学术的“语言转向”,分别形成欧陆解释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两大流派。
前者重义理诠释,后者关注逻辑与句法分析。
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殊性,治中国历史文化者,不能没有基本的小学功夫。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个人的文字功夫与学术成就往往成正比。
文字功力有多深,学术成就就有多大。
清代乾嘉时期的重大学术成就,就在于小学方面。
2、汉字的生成传说是仓颉造出了汉字,从此华夏民族就具有了命名的能力。
人类通过命名,给世界赋予了意义,从而从自然中分立出来,使世界逐渐客体化,从而拥有了世界。
古代中国有绝地天通的传说,大体的含义即在于此。
而文字的发明,则将人们流变的思想凝聚起来。
凭借它的力量,思想文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类有了更为绵远的历史与记忆。
一般文明史将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的三要素之一。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共有三种,都是象形文字。
一是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发达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
一是古埃及的圣书字,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很成熟了。
再就是我们的汉字。
近年出土的河南舞阳贾湖的甲骨契刻符号,比殷墟的甲骨文还早,距今已有八千年了。
甲骨文发达于公元前1300年。
前两种古老的文字,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影响下,早已先后消亡了。
中国传统文化初中优秀作文中国传统文化初中优秀作文(精选21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初中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文化初中优秀作文 1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以为这种传统礼仪文化是过时的东西。
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老师在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老师醒来。
老师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敬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古人云“不守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
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就寝;在夏日炎炎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就寝。
黄香温席是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坐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
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
途中,白天鹅不慎飞走,使者只拔下几片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下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
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600字(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1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端午节。
为什么端午节会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过呢?那是因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这一天遭人迫害,被迫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他投江死亡的这日定为“端午日”。
在我国,端午节这天有很多的民间习俗,包粽子是大家最喜欢的习俗,这天,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包粽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粽子熟了,大家又会坐在一起吃粽子,香喷美味的粽子香飘满了屋;赛龙舟也是我国端午节传统的节目,亲朋好友相伴而行,到江边观看龙舟比赛,看,一艘龙舟快速的驶过来了,激起了江边观赛人的热情,大家为它鼓掌加油。
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每家每户还会准备一些艾草,插在大门和窗户上,我问奶奶“为什么要在门上插草呢?”奶奶说“这是咱这的习俗,插上艾草,蚊虫蛇蚁就会远离咱家,让咱家人都健健康康的。
”家里有小孩的,还会给小孩的衣服上挂上做的“五毒葫芦”,祈求保佑孩子健康。
这些虽然只是一些习俗,但却在我们家乡形成了一种文化。
端午节虽然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让我增长了知识,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2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
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
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
那是我经常抱怨:这可恶的汉字这么难写。
长大一些觉的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况且用上了钢笔,字歪的不那么厉害,也就不那么讨厌了。
传统文化三分钟演讲稿2022年(通用19篇)传统文化三分钟演讲稿2022年传统文化三分钟演讲稿2022年篇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故宫就在眼前,可是总是有一种违和的感觉,让自己觉得眼前的不是古建筑,而是仿古建筑。
为什么呢?因为游客对建筑的破坏,导致了国家对它们的保护,所以才会有随处可见的铁栅栏,而这充满金属质感的铁栅栏正与古风古色的故宫建筑群相冲,充满了不协调的违和感。
现在古建筑绝大多数成了旅游景点,人山人海,喧闹不已,没了那些宫殿的庄重与威严,留下的只有世俗与伤痕。
它们如今在当代的尊严全无,沦落为人类观赏之物,被铁网所保护,俨如动物园的一只戏猴一般,只得苟延残喘。
我突然又想起几天前,在颐和园发生的种种。
当时,我走进园中的转角处,正被拥挤的人流所烦之时,看见一个孩子在随地大小便。
对此,我只想说,这个孩子的父母大概并不懂尊重传统文化。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为人父母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没有遵守。
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渐渐没落的气息。
但是!绝不可以!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精髓,精神支柱,绝不可没落。
即使是出现了这小小的危机,也要引以为重,不能积小成患。
所以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让人们感染传统文化的气息,并受其影响,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了的事。
这需要大量机构组织有效的活动,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只不过要真正做到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继承发展,更要全面的全民普及。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质,它决定了古建筑的生存能力。
近年来,我国公民的普遍素质都提升较快,但还是有缺陷。
普遍素质提升得越快,就越能使传统文化保留得愈加完整美观。
其次,我们要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国外对中华传统文化引起注意,并使世界也热爱上它,这样会使它更易生存与发展在如今的社会里。
最后,对于这次研学发表一些看法:虽然伙食较差,但我们一起吃的开心;虽然车程长,旅途累,但我们团结一致,毫无怨言;这一次研学我们收获到的并不只是知识,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思想的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年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文化遗产,它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渗透着每一个领域的文化表现。
其主要特征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和独特的价值理念。
本文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传启蒙文化的黄帝时代就有五行学说、天文历法、礼乐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
从此以后,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演变,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
以下将列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时期。
1、尧舜禅让时期: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传世帝王——尧和舜逐渐崛起的时期。
在“禅让文化”制度下,尧禅让后代设立世袭制,传承了祖先智慧和道德积淀并形成立国之道。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开始理性思考国家和家庭的法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本思想。
2、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阶段性的朝代,一直持续到商朝时期,并在周朝时期达到巅峰。
在这个时期,中国先祖们已经形成了三纲五常的思想体系,即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
此时期的重要事件是《尚书》的成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典籍,对后来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汉唐时期: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文化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期的文化表现和思想观念都很丰富多彩。
此时的人们开始体现“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等儒家思想,诸如《庄子》、《论语》、《道德经》等经典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明清时期:明朝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大众化”时期,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清朝时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末期,此时期的文化系统较为封闭,但也有独特的文化表现,如清代的田家英才、武侠小说、戏剧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多样,常见的有语言文字、建筑艺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A. 正确B. 错误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
AA. 正确B. 错误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AA. 正确B. 错误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
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
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A. 以人为尊B. 以民为贵C. 以仁为本2.礼教的核心是:(ABCDE)A. 父子有亲B. 君臣有义C. 夫妇有别D. 长幼有序E. 朋友有信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A)A. 仁B. 义C. 礼D. 知2.颜渊问仁,子曰:(B)A. 仁者爱人B. 克己复礼为仁C. 仁者其言也讱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D)A. 博学B. 审问C. 明辨D. 自我修养4.孔子关于仁的答复,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A. 共性B. 个性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A. 天人感应B. 形式逻辑C. 辩证逻辑D. 天人合一6.天的涵义包括:(D)A. 神性义B. 道德义C. 自然义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董仲舒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A. 人与自然的和谐B. 人与社会的和谐C. 人的身心和谐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A. 尽心B. 慎独C. 仁礼的统一D. 穷理10.荀子提出过:(B)A. 天人交相胜B. 制天命而用之C. 尽心、知性、知天D. 不以人灭天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A. 史官B. 祭司C. 司马D. 礼官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B)A. 和静清寂B. 清虚卑弱C. 仁义礼智D. 恭宽敏惠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A. 祭神如神在B. 未知生,焉知死C. 无神论D. 疑心论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B )A. 善利万物而不争B. 推己及人C. 居善地D. 处众人之所恶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A)A. 治人事天莫若啬B. 圣人无常心C. 上善若水D. 物壮则老6.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 )A.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D.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7.在《道德经》中,对于“反”的理解正确的是(ABD )A. 相反相成B. 反向思维C. 道法自然D. 祸福相依8.以下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正确的是(ACD )A. 不妄为B. 不作为C. 不多为D. 有所不为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对《道德经》评价的是(ABD )A.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B.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C. “帝王之上师臣民之极宝”D.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0.以下对于“道”的认识属于《道德经》观点的有(BC )A. 忠恕之道B. 弱者,道之用C. 天之道,利而不害D. 天道酬勤1.“佛”意思是什么? AA. 智者、觉者B. 神仙C. 庙里的塑像D. 传说中的人物2.释迦牟尼是那个国家的人?BA. 尼泊尔B. 古印度C. 中国D. 泰国3.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什么时间?DA. 公元前6世纪B. 秦代C. 三国时期D. 西汉末、东汉初4.佛教传入中国后行健的第一座寺院是:BA. 普救寺B. 白马寺C. 少林寺D. 南华寺5.“今于众前,发老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果然火化之后“薪灭形碎,唯舌不灰”,是哪位高僧所言?CA. 玄奘B. 迦叶摩腾C. 鸠摩罗什D. 不空6.达摩初到中国,于建业城会见谁? DA. 神光B. 迦叶摩腾C. 法兰D. 梁武帝7.玄奘西行求法回到长安后,除了翻译佛经,还撰写了一部:BA. 《大菩提藏经》B. 《大唐西域记》C. 《大乘起信论》D. 《瑜伽师地论》8.“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中国汉字的传统文化详细解读汉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信息资源。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
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
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 ,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 ,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
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
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
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
1、从方块字说起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
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
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
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
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
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
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
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
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
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
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
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
1.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⑤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⑧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下面有著作)★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寒食节(只吃冷的)、清明节(扫墓)、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鬼节(农历7月15)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山)、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守岁)、春节(元日)为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哪些种类中国文化有哪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哪些种类中国文化有哪些方面中华民族文化:中华历史上每一个古代民族与现代民族的传奇。
中国历史名文化: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名人故事。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全方位地展示了汉语言文字的发展,让您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知识,带您全面解密汉字,品味汉语言文字的艺术以及中华语言文字文化底蕴,探索中华语言文字辉煌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文化:让我们走进古代的诗情画意里,去读唐诗,品宋词,赏元曲,去感受那沁人心脾的墨香,去体会那作品中的优美韵律和深邃意境。
中国文史典籍文化:为您打开了中国历史文库的大门,读经,论史,观子,品集,让我们在这里吮吸祖先留给我们的雨露琼浆。
中国宗教文化:了解古时宗法礼俗的历史渊源。
中国宗法礼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礼仪成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精神支柱。
中国姓氏文化:寻根问祖、追根溯源,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一同寻觅我们的姓氏之根,聆听先哲的教诲,感受先祖的呼吸。
探究中华姓氏文化及姓氏发展,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根本”。
中国国学思想文化:高角度、大视野、深入浅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国学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影响。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让我们一起分享古人的智慧,聆听先人关于人伦、品德、修身、养性的种种见解,发扬传统道(转载于: 爱作文网: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哪些种类中国文化有哪些方面)德的光芒,去粗取精,传承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文化。
中国世界遗产文化:古乐余韵,令人心驰,仙境佳景,让人神往。
《中国古建筑文化》带您走进这些传承华夏文明的世界遗产,去感受历史的悠久和沧桑。
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标志和象征。
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无论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
中国园林文化:让中国古典园林醇厚的韵味款款扑面,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自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基本信息: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面向高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门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进一步培育高校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坚持“以文化人”,注重“知行合一”,以增强高校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文化品位和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本课程以高校的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力求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倡导人文性、独立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齐发展;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更好的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遵循“传承与发展”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精讲多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融合。
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的分类,将教学内容分为12个教学单元,采用教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总计32学时。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设定为: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正确、全面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在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和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2、3学期总学时:64学时(4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中国传统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
旨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院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
(二)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深刻地认识本民族文化,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整部教材分绪论、上编、中编、下编四个部分。
其中上、中、下三编,根据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其中部分教学内容暂不涉及,实际教学内容共涉及绪论及上中下编十三章内容。
由于本课程服务于专业必修课——书画装裱与文献修复,因此将民俗学的相关内容也贯穿其中。
(2)设计思路学生了解有关“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能有一个纵向的了解。
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字和典籍、教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进行了解,同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2、学生对课程中不同领域的学科能够获取相应的知识结构。
(三)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2、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四、课程内容五、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要求1、能够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授课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及一定的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教师工作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符合本专业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
Language and cu ltu re,语言与文化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分析与研究张筱英(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展街小学,甘肃武威733000)【摘要】不同民族在创造语言文字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而体现出多样化的运用特点。
研究我国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必然不可脱离传统文化而开展,强调明确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并分析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促进两者的相互作用,从而通过艺术创新实现语言文字的更好运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言文字;运用;特点;分析【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3-103-03【本文著录格式】张筱英.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分析与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 (03): 103-105.我国文字大多为象形文字,有着“寓意于形、意在形中”的特点。
我国文字由最早的陶器文字、甲骨义等发展至如今 的楷体,反映了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同语言的使用也 是文字运用于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重要体现[1]。
语言文字 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是个体人文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尤其对于 正处在识字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学生而言,会影响其未来 的学习与生活发展。
基于此,我们必须弄清语言文字与文化 的关系,并且对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进行细 致分析,实现传统理念下语言文字的艺术创新,从而为教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一、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包括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农业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但笔者认为还应包括一个重要 因素,那便是语言文字,其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探讨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前,首先要明确“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这一概念地解释,存在“一元论”和“两元论”两种说法|21。
“一元论”认为语言文字与文化是工具与对象 的关系,代表有吉尔兹提出的:“文化是体现于象征符号且 由历史传递的意义模式,也是不同象征性形式表达的概念系 统,人们可借助不同的概念系统来对生活态度及生活知识进 行交流、维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