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出版社三年级下人与社会全册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65.55 KB
- 文档页数:15
辽海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周次日期教学内容19、311、9旧物与古迹告诉我29、1016乡风民俗和童趣39、1723把家乡故事说给明天49、2430今昔对比59、29--10、8一长假1412、314我愿意家乡更美丽710、15--19人人都夸家乡好1612、1725说不完的家乡故事1712、2411、2阅读材料/机动181、3—“我的旧物展学习本课有哪些收获。
1、积极参与,激情燃起,全心投入。
2、了解主题,有的放矢。
各小组汇报具体收集到的旧物(只说名称不说用途)。
猜出对方小组的旧物用途。
(体现组内合作意识、体会旧物对了解过去的重要性)将旧物与新物进行对比,体会出新事物的优越性和出现的必然性,让学生初步明白旧物必将因为社会的进步而被淘汰。
学生将视野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放宽视野,进一步探究社会上旧物的淘汰和新物的进步。
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旧物展览。
板书设计奶奶家的旧物悠车纺车石磨火盆油灯线装书蜂窝煤炉戏匣子教学反思教学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就感,都能享受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
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对本学科教学充满着希望和盼望。
评价重要的是体现层次感,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
学生能够收集到旧物就是成功,就值得表扬。
没有收集到旧物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就是成功。
以上两项都没有参与的,在“旧物展览”中,能够动手参与制作,就是成功。
课题村里的旧物教学目标1、能通过旧物了解家乡过去的生活情形2、知道生活用品等旧物对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3、从生活用品的变化中感受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知道生活用品等旧物对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教学准备搜集家乡人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的旧物,了解这些旧物过去的用处和不再使用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谈话导入:为了能更全面的了解家乡的过去,让我们到家乡的村落、社区去走走看看,从哪些旧物中去进一步了解家乡的过去。
将将学生收集到的家乡的旧物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的进步、科学水平的提高、新的用具的发明等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先请学生介绍书中的村里旧物用途,结合当时生产生活来讲解。
三年地方《人与社会》教案第一章:了解我们的社区1.1 学习目标:了解我们所在的社区环境学会与邻居沟通交流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1.2 教学内容:社区的概念与特征社区的组成与功能我们的社区环境邻居之间的互动1.3 教学活动:课堂讨论:介绍自己所在的社区,分享社区的特色和优势小组活动:调查社区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商场、学校等,了解其功能和服务对象实践任务:与邻居交流,了解邻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增进邻里关系第二章:探索家庭关系2.1 学习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家庭关系学会与家庭成员有效沟通培养家庭责任感2.2 教学内容:家庭关系的类型与特点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技巧家庭责任与分工2.3 教学活动: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成员及关系,探讨家庭中的亲情与温暖角色扮演: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场景,练习倾听与表达的技巧家庭作业:观察家庭成员的分工与责任,记录一周的家庭生活,进行分享和讨论第三章:认识学校生活3.1 学习目标:了解学校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学会与老师和同学相处3.2 教学内容: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构与功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改进3.3 教学活动: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在学校的经历,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小组活动:讨论与老师、同学相处的技巧,如尊重、合作、分享等第四章:探索社会规则4.1 学习目标: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4.2 教学内容:社会规则的种类与作用遵守社会规则的技巧与方法公民素养的培养与提升4.3 教学活动:课堂讨论:探讨社会规则对我们的生活和成长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模拟社会场景,练习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的技巧实践任务:观察身边的社会规则,分析其作用和意义,进行分享和讨论第五章:走近职业世界5.1 学习目标: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需求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5.2 教学内容:职业的分类与特点选择职业的考虑因素职业规划的方法与步骤5.3 教学活动:课堂讨论: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了解其特点和需求小组活动:调查身边人的职业经历,了解其职业选择和规划的过程实践任务:进行职业兴趣测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第六章:理解经济生活6.1 学习目标:了解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学会理解经济活动中的交换与消费培养合理消费和理财的意识6.2 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初步概念市场交换与货币的作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理财的基本原则6.3 教学活动:课堂讨论:通过实例了解商品交换的基本原理小组活动:模拟市场交易,学习如何进行消费决策实践任务:调查家庭消费习惯,分析消费观念与经济生活的关系第七章:探索法律常识7.1 学习目标:认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学会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7.2 教学内容:法律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常见法律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课堂讨论:讨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场景,学习法律程序和权利义务实践任务: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权益第八章:关爱自然环境8.1 学习目标:增强环保意识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8.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影响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8.3 教学活动:课堂讨论:分享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讨论环保的重要性小组活动:调查当地的环保措施和成效,提出改进建议实践任务: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等,践行绿色生活第九章:融入多元文化9.1 学习目标: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合作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与价值跨文化交流的技巧与礼仪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9.3 教学活动:课堂讨论:分享不同文化的特色和习俗,增进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小组活动:模拟跨文化交流场景,练习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实践任务:访问当地的文化机构,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第十章:规划未来生活10.1 学习目标:学会设置个人生活目标培养自我管理和决策的能力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0.2 教学内容:生活目标设定的原则与方法自我管理技巧的培养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10.3 教学活动:课堂讨论:讨论个人生活目标的设定,分享实现目标的经验和方法个人作业:学生制定个人生活规划,包括短期和长期目标分享与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的规划,并提供反馈和建议,互相学习和鼓励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走近职业世界”中的实践任务: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内容编写。
具体章节包括:第一单元《成长中的我》,第二单元《家庭的关系》,第三单元《学校生活》,第四单元《社会交往》。
详细内容如下:1. 成长中的我: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会自我调节与激励。
2. 家庭的关系:认识家庭成员的角色,学会关爱家人,处理家庭矛盾。
3. 学校生活:遵守学校纪律,学会与同学相处,尊敬老师,热爱学习。
4. 社会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懂得合作与分享,关注社会现象。
二、教学目标2. 使学生学会关爱家人,增进家庭和谐,培养家庭责任感。
3. 培养学生遵守学校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尊敬老师,热爱学习。
4. 教会学生基本的交往礼仪,懂得合作与分享,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处理家庭矛盾,提高交往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实物展示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故事或讨论等形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家庭、学校、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2. 内容:(1)成长中的我(2)家庭的关系(3)学校生活(4)社会交往3. 重点知识: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教材内容,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举例说明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增进家庭和谐。
(3)谈谈在学校生活中,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尊敬老师,热爱学习。
(4)列举几个基本的交往礼仪,并说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地方《人与社会》教案第一章:了解社会与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与人的基本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社会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社会的定义与特征。
2. 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3. 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社会与人的关系。
2. 小组活动:让学生调查并总结社会现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家庭与个人成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家庭重要性的认识。
3.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系,提高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家庭的功能与类型。
2.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家庭关系的维护与沟通。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与个人成长的理解。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家庭场景,提高沟通能力。
3. 家庭作业:让学生采访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教育的重视。
3. 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改革,提高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教育的作用与类型。
2. 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3. 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看法。
2. 小组活动:让学生调查并总结教育改革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社会规范的尊重。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规范的遵守,提高道德素养。
教学内容:1. 社会规范的定义与特征。
2. 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 社会规范的遵守与维护。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社会场景,提高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意识。
3. 小组活动:让学生调查并总结社会规范的遵守情况。
第五章:社会问题与个人责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问题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包括:第一单元“我爱我家”,第二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第三单元“安全与我同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第五单元“走进自然”,第六单元“我们的地球”。
详细内容涵盖:1. 家庭成员的认识,家庭责任感的培养。
2. 同伴交往的基本原则,友谊的建立与维护。
3. 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4. 健康的生活习惯,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5. 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 地球资源的认识,环保意识与行为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庭成员、朋友、安全、健康、自然和地球的相关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同伴、注重安全、追求健康、保护自然、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
2. 教学重点:家庭成员的认识、同伴交往、安全常识、健康生活、自然保护和地球资源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挂图、卡片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故事、歌曲等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按照教材章节,逐个进行讲解,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答。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材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家庭成员,并描述他们的特点。
(2)讲述一个与朋友相处的经历,分享友谊的重要性。
(3)列举三个安全常识,并解释其重要性。
(4)简述健康生活的意义,并举例说明。
(5)介绍一种自然现象,并说明其成因。
(6)谈谈如何保护地球资源,从自己做起。
三年级品社下册教学设计索引组别教学内容课时领导检查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单元重点第一单元学校生活1、画画我们的学校 12、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 23、集体荣誉靠大家 24、我是学校小主人 2第二单元同学友谊5、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2 6让我们手拉手 2 7、为别人的努力喝彩 3 单元测试 2第三单元家庭生活8、爸爸妈妈辛苦了 39、合理消费 210、这周我“当家” 3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 111、社区生活 212、家乡风貌 3 单元测试 2教学进度表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二、教材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
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教材由学校生活、同学友谊、家庭生活、我们生活的地方四个单元构成。
这四个单元是由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在个层面的部分内容构成。
三、教学目标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积极维护集体荣誉,尊敬老师,尊重学校。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能够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学会关心同学,与别人友好相处,能够辨别是非。
3、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4、引导学生去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小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品德,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经济、艺术有一全面的了解。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们的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上的大洲、大洋,培养学生爱护地球的意识。
2. 《我们的家乡》: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我们的节日》:学习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我们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礼仪、尊重他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家乡、节日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认识、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的习俗。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爱护地球、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
3. 例题讲解:以传统节日为例,讲解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认识:大洲、大洋、爱护地球。
2. 家乡的特色: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
3.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画一幅画,展示家乡的特色。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们的地球》:认识地球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上的大洲、大洋、气候和自然资源。
2. 《我们的家乡》: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3. 《我们的节日》:学习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特点,认识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增强法制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意识,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认识、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特点、传统节日的习俗。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
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我们的地球》一课中,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我们的家乡》一课中,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特点。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我们的节日》一课中,讲解端午节的习俗,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例如:在《我们的行为规范》一课中,设计文明礼仪选择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拓展性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1. 我们的地球:大洲、大洋、气候、自然资源2. 我们的家乡:自然、人文、经济、环保3. 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习俗4. 我们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文明礼仪、法制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你心中的地球。
(2)介绍家乡的一种自然景观。
(3)列举三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人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二、教学内容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行为对社会有影响,社会对个人有影响。
2. 社会责任:每个人都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3.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合作、交流、分享,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责任等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责任等知识点。
2.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典型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教学道具:准备相关道具,用于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责任等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 讲解答案:讲解练习题的答案,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八、课后作业1.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三年级品社下册教学设计索引组别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单元重点学校生活课时122222323231232领导检查付军9.1阅付军9.1阅付军9.1阅付军9.1阅付军9.1阅付军9.1阅付军9.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付军11.1阅第一单元1、画画我们的学校2、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3、集体荣誉靠大家4、我是学校小主人同学友谊第二单元5、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6让我们手拉手7、为别人的努力喝彩单元测试家庭生活第三单元8、爸爸妈妈辛苦了9、合理消费10、这周我“当家”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11、社区生活12、家乡风貌单元测试教学计划2021――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编号:1234567891011213141516时间: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主题绘画我们学校在学校工作的人集体荣誉取决于每个人。
我是学校的小主人。
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让我们手拉手为他人的努力鼓掌,为他人的努力鼓掌,爸爸妈妈辛苦工作,爸爸妈妈辛苦工作,合理消费本周我在“家”本周我在“家”社区生活社区生活家乡风格复习课22222211222112备注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二、教材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
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家与家人》:第1节家的意义,第2节家人间的相互关系。
2. 第2章《我们的学校》:第3节学校是我成长的园地,第4节爱护我们的学校。
3. 第3章《我们的家乡》:第5节家乡的自然风光,第6节家乡的文化与传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学会关爱家人,增进亲情。
2. 使学生了解学校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培养爱护学校、尊敬师生的意识。
3. 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庭的重要性,学校的作用,家乡的特色。
难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家庭、学校、家乡在自己成长中的价值,从而培养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作业本、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家庭、学校、家乡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 教学新课(1)第1章《家与家人》1) 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家的意义。
2) 举例说明家人间的相互关爱,让学生学会珍惜亲情。
(2)第2章《我们的学校》1) 通过参观学校,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开展爱护学校活动,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
(3)第3章《我们的家乡》1) 通过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
2) 举办家乡文化展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1章《家与家人》家的意义:温暖、关爱、成长家人关系:相互关爱、尊重、支持2. 第2章《我们的学校》学校意义:成长园地、知识殿堂、精神家园爱校行动:爱护环境、尊敬师生、共建和谐3. 第3章《我们的家乡》家乡风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家乡文化:传统习俗、特色美食、民间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一下你的家庭成员,以及你们之间的亲情故事。
三年级下人文与社会教案第一章:家庭与亲情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组成和亲情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亲情的珍惜。
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爱意。
1.2 教学内容家庭的组成: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等。
亲情的重要性:家人的关爱和支持。
与家人沟通的方式:倾听、表达、理解。
1.3 教学活动观看家庭照片,分享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家人的沟通场景。
制作家庭树,展示家族关系。
第二章:学校与友谊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环境和文化。
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友谊的珍惜。
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相处和建立友谊。
2.2 教学内容学校的环境:教室、操场、图书馆等。
学校的规则:课堂纪律、校纪校规。
友谊的重要性:与同学的相处和合作。
2.3 教学活动参观学校各个场所,了解学校环境。
讨论学校规则的重要性,遵守规则。
进行小组活动,建立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第三章:社区与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区的组成和功能。
培养学生对社区的关心和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和爱护环境。
3.2 教学内容社区的组成:居民、商店、学校等。
社区的功能:提供居住环境、便利设施、社交互动等。
尊重他人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观察社区的设施,了解社区的功能。
进行社区服务活动,如捡拾垃圾、帮助邻居等。
第四章:节日与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和庆祝节日的快乐。
不同节日的意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文化背景:传统习俗、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
分享和庆祝节日的重要性。
4.3 教学活动介绍不同节日的意义和文化背景,分享个人的庆祝经验。
进行节日庆祝活动,如制作节日食品、装饰教室等。
讨论如何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第五章:环境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引导学生学会节约资源和生活垃圾分类。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年级品社下册教学设计索引组别教学内容课时领导检查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单元重点第一单元学校生活1、画画我们的学校 12、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 23、集体荣誉靠大家 24、我是学校小主人 2第二单元同学友谊5、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2 6让我们手拉手 2 7、为别人的努力喝彩 3 单元测试 2第三单元家庭生活8、爸爸妈妈辛苦了 39、合理消费 210、这周我“当家” 3第四我们生活的地方 1 11、社区生活 2单12、家乡风貌 3 元单元测试 2教学进度表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二、教材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
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教材由学校生活、同学友谊、家庭生活、我们生活的地方四个单元构成。
这四个单元是由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在个层面的部分内容构成。
三、教学目标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积极维护集体荣誉,尊敬老师,尊重学校。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能够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学会关心同学,与别人友好相处,能够辨别是非。
3、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4、引导学生去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小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品德,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经济、艺术有一全面的了解。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三年下教材辅导本册教材特点:因为本册教材将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
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教科书不可能提供一个适应各地学生的教材,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案例,引出要学习的内容,提供学习的方式方法。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要学习的内容,借鉴教材提供的学习方法,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单元可爱的家乡一、单元介绍单元设计意图本单元是承接三年上学期学生对家庭、学校、社区等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由近及远,逐步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己生长和生活的地方——家乡。
本单元通过我的家乡在哪里、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人人都夸家乡好四个主题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每个人的家乡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如何认识家乡自然环境的特点是学习的关键。
教科书如果仅仅描述家乡的共性,不利于学生把握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特点,容易变成抽象的描述;而如果单以一个具体的“家乡”来说明的话,往往又不能涵盖其他地区的情况,而且使教科书变成一个乡土教材,不利于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
所以,本单元以点带面,将辽宁和部分地区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如何认识家乡的自然特点,为学生探究和认识家乡提供多种视角和方法。
使学生在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中,认识和了解家乡,知道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特点,这种特点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本单元最大的特点是把家乡置于更大的背景——省、国家、世界——之中来认识,首先从市开始,逐步扩大到世界,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大小是相对的,认识到不同含义上的家乡所处的位置。
在这个基础上,把家乡限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来认识。
内容结构我的家乡在那里我爱家乡的山河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人都夸家乡好单元目标1.知道家乡的位置,知道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是不同的。
2.了解家乡自然环境和物产的特点,初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联系。
3.学会看简单的地图,会根据地图的知识了解家乡的有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