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探
【探究 3】 演讲者引用南森和阿尔 贝·施韦策两个人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演讲者把特里萨修女与前 两位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者相提并 论,认为虽然他们的经历和所做的工 作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以此来说明 特里萨修女获奖的原因。
新课助读 范例研探 技法借鉴
●范例
特里萨修女生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一个信奉罗马天主教的阿尔 巴尼亚人家庭。她说,在 12 岁时她就感觉到了去帮助穷人的神 召。几年之后她听到了传教士们关于孟加拉情况的叙述,她当 场就决定她要作为传教士到印度去工作。18 岁那年她加入了爱 尔兰洛雷托修道会,这个修道会的姐妹们在加尔各答有一个传 教点。从 1929 年到 1946 年,她在这个修道会在加尔各答的一所 女子学校任教。
【探究 7】 演讲者在文中高度赞美了特里萨修女的奉献 精神,那么她的这种奉献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 在桑内斯看来,特里萨修女精神的伟大之处在 于“对个人、对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这正是特里萨 修道院与其他慈善机构的最大区别。虽然其他组织与机
构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值得人们给予最大尊重的工作,有大 量的统计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但从对个人和对个人的价 值的尊重上,特里萨修女及其修道院更能以平等尊重的方 式做到这一点。
新课助读 范例研探 技法借鉴
●范例
●研探
特里萨修女在那些并非她的宗教的信徒的人群中工作,为他们工作;她在印度人中是一个
欧洲人,但已证明这并非障碍,也许更为正确地说,以她的精神所从事的工作克服了所有的障
碍。 1972 年印度共和国的总统用这样的话来评价她: “特里萨修女是那些解放了的心灵中的一个,这样的心灵超越了由种族、宗教和民族设立的所 有界限。在我们今天这个纷扰的、不断被冲突和仇恨所折磨的世界中,特里萨修女这样的人所 过的生活、所做的工作,为人类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富国与穷国之间存在的鸿沟上搭起一座桥梁方面,特里萨修女个人也取得了成功。她以人的 尊严的观点建造了一座桥。毫无障碍地、自然地,她靠着这座桥越过了这道鸿沟。在印度,人 们之间这样的邂逅被证明是可能的,她们被张开的双臂所欢迎。因此,印度也应该受到我们的 赞赏。 她的信息在信仰不同的人民中得到了回响,在他们的传统中,我们也发现了对那些构成我们人 类生存一部分的问题之答案的求索。 带着她的信息,她能够深入到人类每个成员内在的某种东西——目的是发掘出一种潜力、一颗 美好的种子。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就被剥夺了希望,为和平而工作就会没什么意义。 特里萨修女曾经说过:“在这些人中间工作的这 20 年中,我越来越认识到,无人需要是任何一个 人所能体验到的最糟糕的疾病。”她相信今天最糟的疾病不是麻风病或者结核病,而是无人需 要、无人关怀的感觉,被每一个人抛弃。 这正是那些身处苦境的人们,穷人中最穷者,他们是在特里萨修女那里首先找到温暖和佑护的 人们。她的意图是保证他们享受到作为人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受尊重的权利而被接纳、被承认 的感觉。 特里萨修女在她找到的那个世界中工作,在加尔各答的贫民区和其他的小镇、其他的城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