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23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木构架体系: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由柱、梁、枋、檩等木构件组成木构架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的特点是墙体不承重,只起围护和分隔作用,而屋顶的重量主要由木梁和木柱承担。
2.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特殊构件,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用于支撑屋顶重量并兼具装饰作用。
斗拱的出现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3.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象征意义。
屋顶的坡度、曲线和起翘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能防止雨水侵蚀,又能增强建筑的美感。
4.木雕和彩绘:木雕和彩绘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用于增加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
木雕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上,而彩绘则是在完成建筑主体结构后,对墙面、屋顶等部位进行的装饰处理。
5.布局与空间层次: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强调对称和秩序,通过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形成严谨的构图。
同时,通过设置庭院、天井等空间元素,创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呼应。
6.建筑材料: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材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其轻质、高强度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而砖瓦则
主要用于墙体的砌筑和屋顶的铺设,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砖瓦形制各异,反映出不同的工艺水平和审美取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包括木构架体系、斗拱、屋顶、木雕和彩绘、布局与空间层次以及建筑材料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构架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特色,其基本构成单位是木构架,由柱、梁、枋、檩等构件通过榫卯连接而成。
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大的跨度,能够满足古代建筑对空间的需求。
2. 抬梁式结构:抬梁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木构架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在柱上架设大梁,再在大梁上架设较小的梁,以此类推,将重量逐层传递到柱子上。
这种结构常用于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
3. 穿斗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与抬梁式结构相似,但其柱子直接穿过枋,不需要大梁。
这种结构常用于民居、楼阁等小型建筑。
4.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构件,用于支撑屋檐和出挑的部分。
斗拱由斗、拱、昂等组成,通过榫卯连接,具有装饰性和结构功能。
5. 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
屋顶的坡度和曲线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够排水和遮阳。
6. 台基:台基是中国古建筑的基础部分,用于抬高建筑,防止水淹和
潮湿。
台基通常由砖石制成,表面铺设石板或砖石。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建筑九开间大型木构殿堂遗存五代、两宋时期的建造量很大,因为每个不同王朝都有大规模的建造活动,而且主要的建筑是宫殿、苑囿及大量的住宅。
但是这些建筑都已经不存在了,特别是宫殿,带有政治色彩,新的朝代往往都不保存它。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宗教建筑遗存比较多,特别是佛教建筑保存得很多。
中国社会佛教的传入是在公元1世纪,称公元67年汉明帝梦金人开始传入,到公元3世纪开始比较大规模地传播,4世纪进入佛教的比较鼎盛的状态,4世纪是十六国时期。
东晋到5世纪南北朝时期一直到10世纪唐代、南北朝和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最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应该说是个佛教社会。
那时候的帝王都希望把自己变成转轮王,佛教的王,大规模地营造各种寺院、殿阁、石窟寺、塔,历史上最高大的塔,最大的寺院几乎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
宋以后只有几个主要的宗派,禅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还存在,其它的仪式比较繁杂比较神秘的,像密宗、法相宗这些仪礼比较复杂的宗派逐渐地都淡出了佛教的领域。
这对佛教建筑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
唐代佛教十三宗盛景到了宋代已经看不到了,而且唐代那种动则有数十个院落甚至上百个院落的大寺院,寺院规模有好几百亩,寺塔有上百米。
七八十米高的塔,五千平米这样大的殿堂这样的格局已经见不到了。
宋代寺院的规模明显地变小,佛教也慢慢地集中在了律宗、禅宗、净土宗、华严宗这样几个主要宗派。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殿堂,为什么这么分,因为中国建筑主要是殿堂和塔幢。
殿堂如果按照时代划分比较杂乱,按照格局去划分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从规模上讲,规格最高的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九开间的大型木构殿堂,这两座大殿堂都是辽代建筑。
一座是大同华严寺上寺大殿。
一坐是辽宁的义县奉国寺大殿大同上华严寺创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这座殿堂应该是我们所知道的唐、宋、辽、金时期规模最大的殿堂。
九开间,通面阔53.70米,进深有五间,通进深27.44米,进深相当于面阔的大约二分之一,这是古代大型殿堂的基本的比例。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z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
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z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
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
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z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
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z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标准GB/T51330-2019》传统建筑木构架设计技术标准3.3.1 传统建筑木构架应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干阑式、井干式构架。
3.3.2 抬梁式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本构造方式应为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直至最上一层梁上立脊瓜柱;2 以数层重叠的梁架,应逐层缩减,逐级加高,直至最上一层梁上立脊瓜柱;3 在各层梁头上和脊瓜柱上应承托檩条,檩条间密排多根椽子,构成屋架。
3.3.3 穿斗式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由柱和步架组成列架;2 沿建筑进深方向的立柱,柱头应直接承檩;3 当落地柱较多且柱距较密时,沿进深方向自前后向中心应逐渐增高;4 在本榀房架中,柱与柱之间应由贯穿柱身的穿枋连成一个整体。
3.3.4 干阑式结构除应符合穿斗式结构的规定外,底层架空不得封闭。
3.3.5 井干式结构应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
3.3.6 大木构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木构架的设计应按传统建筑形制的要求进行,构件材料除选用天然木材外,宜选用现代工程木;2 木屋盖为勾连搭时,宜采用外排水;当采用内排水时,不得采用木制天沟;3 木构架应采取通风和防潮措施;4 构架构件设计加工应保证构件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5 对地震区木构架的设计,在构造上应加强构件之间、结构与支承物之间的连接,对刚度差别较大的两部分或两个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安全可靠,并应采用消能减震和隔震设计措施。
3.3.7 斗栱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斗栱设计应满足斗、栱、昂及素方等的构件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2 斗栱层各构件的设计应按传统建筑斗栱形制的外形、材质要求进行。
3.3.8 木构件采用榫卯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固定垂直构件应采用管脚榫或套顶榫;2 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拉结、相交时,应采用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和半榫;3 水平构件互交时,应采用燕尾榫、刻半榫和卡腰榫;4 水平及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时,应采用栽销榫、穿销榫;5 在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交时,宜采用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 板缝拼接宜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和企口榫。
中国木构体系建筑案例那我可得给你好好唠唠几个中国木构体系建筑的案例啦。
一、故宫。
1. 整体情况。
嘿呀,故宫那可算是木构建筑里的超级大明星。
故宫里的宫殿大多都是木构的,你想想,那么多宏伟的大殿,全靠木头搭建起来,简直就是木构建筑的“豪华套餐”。
比如说太和殿,那可是故宫里最大的宫殿,它的木构架就像一个巨大而精密的骨架。
这些木头柱子可粗了,就像一个个大力士在支撑着整个宫殿的重量。
而且呀,木构架之间的榫卯连接特别巧妙。
榫卯你知道吧,就像拼图一样,不用钉子,全靠木头部件之间互相咬合,严丝合缝的。
这工艺,那可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
2. 建筑特色。
故宫建筑的斗拱也很有看头。
斗拱就像是给宫殿戴上了一顶顶华丽的帽子,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能分担屋顶的重量。
从远处看,那些层层叠叠的斗拱,让故宫的建筑显得更加庄重、威严。
而且故宫的木构建筑在色彩上也很讲究,红墙黄瓦配上木质的结构,色彩鲜明又和谐,在阳光下简直闪瞎眼,特别能体现皇家的气派。
二、佛光寺大殿。
1. 历史价值。
佛光寺大殿可就像木构建筑里的一位“老寿星”,它可是唐代木构建筑的典型代表呢。
这座大殿就静静地待在山西,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
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把唐代木构建筑的精华都保存了下来。
2. 建筑结构。
它的木构架是单檐庑殿顶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当时可算是很先进的。
那些木梁和柱子的比例非常协调,看起来稳稳当当的。
而且大殿里面的空间布局也很合理,虽然不像故宫那样宏伟庞大,但却有着一种古朴、宁静的美。
木构件上还有一些精美的雕刻,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能看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三、应县木塔。
1. 独特之处。
应县木塔就像是一个木构建筑的“巨人”,它可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塔呢。
这座木塔全是用木头搭起来的,从下往上看,一层一层的,就像一个巨大的木构积木。
它的每层都有飞檐斗拱,就像给木塔穿上了漂亮的裙子。
2. 结构奇迹。
这木塔的结构设计超级厉害。
它的柱子是分层的,而且内外柱之间有各种梁枋连接,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固的框架。
中国传统木结构榫卯的建构研究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其中,榫卯结构作为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匠心,也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木结构榫卯的建构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榫卯是一种用于连接和固定木结构建筑的独特结构形式。
它通过在木材上加工出特定的凹凸部分,使得两根木材能够精确地咬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稳定和承重的效果。
榫卯结构以其耐久性、稳定性和抗震性而备受赞誉,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一大特色。
根据不同的建构目的和结构特点,榫卯可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榫卯结构包括直榫、燕尾榫、弧形榫、格肩榫等。
每种榫卯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特点,如直榫适用于简单的连接,燕尾榫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等。
传统木结构榫卯的建构流程包括选材、加工和组装三个主要步骤。
选择合适的木材,确保其质量和纹理符合要求;通过斧、锯、刨等工具将木材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进行组装,将各个部分按照设计要求组合在一起,完成榫卯结构的制作。
在传统木结构榫卯建构过程中,有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选材方面应选择干燥程度合适、无裂缝、无节疤的优质木材;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木材的精度和一致性,以确保榫卯的配合紧密;在组装过程中,应遵循设计图纸,正确安装各个部分,确保结构稳固。
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榫卯,要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法,充分考虑其特点和用途。
例如,在制作燕尾榫时,要特别注意其角度和尺寸的准确性,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中国传统木结构榫卯作为古代建筑师们的智慧结晶,不仅在建筑美学上有着卓越的表现,更在工程实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榫卯结构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我们可以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榫卯结构,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推动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