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56
第九章 训练效果的生化评定习 题 作 业1、名词解释1、尿肌酐系数2、磷酸原商3、乳酸能商4、乳酸阈二、填空题5、尿肌酐是▁▁▁的代谢产物,测定尿肌酐可评定▁▁▁▁▁▁▁▁▁的供能能力。
6、通常采用尿肌酐系数来评定运动员的▁▁▁与▁▁▁素质,男性的正常值为▁▁▁▁▁▁mg/Kg.BW,女性的正常值为▁▁▁▁▁▁mg/Kg.BW。
7、运动员从事短时间激烈运动,乳酸少成绩好,说明其▁▁▁▁▁▁能力强。
8、在测定AQ时,AQ值越高,说明▁▁▁生成少,功率输出▁▁▁,▁▁▁▁▁▁能力好。
9、在测定LQ时,LQ值越高,说明▁▁▁▁▁▁素质好。
10、运动员全力跑400米后,血乳酸仍为原来水平,而运动成绩提高,这说明运动员的水平▁▁▁。
11、乳酸阈是评定▁▁▁▁▁▁供能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是▁▁▁mmol/L。
但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故在评定时一般都要测定▁▁▁▁▁▁来进行评定。
在测定时,常采用▁▁▁负荷法。
三、A型选择题(单选题)12、尿肌酐是( )的代谢产物。
A、血红蛋白B、肌红蛋白C、磷酸肌酸D、蛋白质13、尿肌酐系数主要是评定( )的供能能力。
A、磷酸原供能系统B、糖酵解供能系统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D、A+B14、尿肌酐系数主要是评定机体的( )素质。
A、力量B、速度C、耐力D、力量、速度15、正常成年男性的尿肌酐系数值是( )mg/Kg.BW。
A、10-25B、18-32C、15-35D、12-1616、正常成年女性的尿肌酐系数值是( )mg/Kg.BW。
A、10-25B、18-32C、15-35D、12-1617、10秒的极大强度运动,乳酸生成量少,而所做的总功率增加,这是( )能力提高的表现。
A、磷酸原供能系统B、糖酵解供能系统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D、A+B18、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血乳酸最大浓度提高了,说明其( )能力提高了。
A、磷酸原供能系统B、糖酵解供能系统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D、A+B19、在自行车功率计上运动45秒,所做的总功率高,而血乳酸的增加值不高,说明其速度耐力素质( )。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
可提供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如马拉松跑和铁人三项等)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脂肪氧化功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类消耗的作用。
耐力性运动员脂肪氧化分解能力高,脂肪动员早,保证中枢神经系统血糖的充足供应,同时节省蛋白质,提高运动成绩。
▪协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只有搭乘在脂肪这个载体上才能被人体吸收。
▪防震保护和隔热保温作用。
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起到防止、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皮下脂肪层可防止热量散失,保持体温。
运动员而言过厚的皮下脂肪层会妨碍运动时体热迅速消散,增加体温调节的负担。
▪糖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习惯通式为C n(H2O)n,俗称为碳水化合物,但乳酸C3H6O3、乙酸C2H4O2等一些非糖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1,但不是糖;相反也有一些物质虽然是糖,但又不符合这个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3O5。
1.1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1 磷酸化酶调节▪代谢产物对磷酸化酶b活性调节:运动时抑制剂浓度相对下降,激活剂浓度相对增加,磷酸化酶b活性提高,糖原分解加强。
▪肾上腺素对磷酸化酶转变的调节:运动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合成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使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引起ATP环化成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转换成有活性的b,糖原分解速率加快。
▪钙离子对磷酸化酶的调节:Ca2+可直接激活磷酸化酶b激酶,促使磷酸化酶b转变成a,糖酵解加强。
▪葡萄糖-6-磷酸(G-6-P)反馈抑制己糖激酶(HK),这对运动时骨骼肌是选择肌糖原还是葡萄糖具有重要意义。
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始终低于磷酸化酶,运动且肌糖原储量充足时,G-6-P由于PFK活性低而产生积累,从而反馈抑制HK活性,结果抑制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安静状态,骨骼肌中PFK活性低,80%受到抑制;激烈运动A T P、C P降低,A M P、N H4+、P i升高,激活P F K,糖酵解加快;1m i n以上,乳酸堆积,p H下降,抑制糖酵解。
一、制定运动训练计划应遵循生化适应原则(一)超负荷原则为了使机体代谢能力得到提高,训练负荷量必须打破身体原有的代谢平衡,通过训练身体在逐步适应训练过程中建立新的平衡,最终使身体机能不断提高。
(二)特异性原则专门进行某一系统的训练会优先发展相应系统的能力。
比如,力量训练——肌肉壮大,肌力增强;耐力训练——有氧代谢功能能力提高,这是集体对适应性训练的必然结果。
此外还存在专项特异性:如进行游泳耐力训练,在游泳时有氧代谢能力提高11%,而跑步有氧代谢能力仅提高1.5%。
(三)重复性原则通过训练获得的生物学适应要不断加强巩固,不然所得到的训练效果会逐渐消退此外,还有循序渐进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和个别对待原则。
二、制定训练计划的基本程序(一)了解不同训练项目的代谢类型根据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特低昂,可将竞技体育项目的功能分为5种代谢类型:1、磷酸原代谢类型;2、磷酸原代谢-糖酵解类型;3、糖酵解类型;4、糖酵解-有氧氧化类型;5、有氧氧化类型。
我们所针对的800米、1000米以及1500米跑属于糖酵解-有氧代谢。
(二)明确专项特点不同运动项目的体内各供能系统的供能百分比各异。
田径800米:磷酸原和糖酵解30%;糖酵解和有氧65%;有氧5%(三)了解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特点最大用力时间:2分钟:磷酸原系统4%;糖酵解系统46%;有氧代谢系统50%4分钟:磷酸原系统2%;糖酵解系统28%;有氧代谢系统70%(四)了解运动后能源物质回复特点和规律“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回复就不能继续训练。
”训练中被消耗的能源物质或产生的代谢产物,在训练后恢复期从新回复或取消。
在训练中,选择适宜的休息间歇,是完成训练计划,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肌糖原:长时间训练后半时反应10小时最长恢复时间46小时间歇运动后半时反应5小时最长恢复时间24小时乳酸消除:运动性恢复半时反应10~15分钟最短恢复时间30分钟最长恢复时间1小时休息性恢复半时反应25分钟最短恢复时间1小时最长恢复时间2小时。
运动生物化学一、引言运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动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能量代谢到肌肉收缩,都需要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对于理解运动机制、改善运动表现以及预防运动受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重要代谢途径以及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2.1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用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在运动状态下,代谢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因此代谢速率会加快。
2.2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运动时产生和利用能量的过程。
能量主要由食物摄入,并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ATP(三磷酸腺苷),提供给肌肉细胞进行收缩和运动。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代谢途径3.1 糖酵解糖酵解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会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ATP)、乳酸和水。
糖酵解过程可以在有氧(有氧糖酵解)和无氧(无氧糖酵解)条件下进行。
3.2 脂肪代谢脂肪代谢是指细胞内脂肪分子的分解和利用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能物质,通过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在运动时,脂肪会作为主要能源被肌肉细胞所利用。
3.3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是指生物体内蛋白质分子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在运动时,蛋白质的分解速率会增加,用于提供必要的氨基酸供能和修复受损组织。
此外,蛋白质在肌肉组织中也起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四、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4.1 ATP的产生ATP是生物体最常用的能量储存和转换分子。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通过酵解和氧化反应合成和利用ATP。
针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ATP的合成和利用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4.2 乳酸的产生与清除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无氧糖酵解会产生较多的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感。
乳酸的清除与运动后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乳酸转运、乳酸氧化等多种途径。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参考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对运动的适应,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物质、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的学科。
二.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一)人体化学组成对运动的适应(二)运动时物质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三)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2.试述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答: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40-50年代有较大发展,尤其是该时期前苏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本运动生物化学的专著《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初步建立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体系,到60年代,该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至今,运动生物化学已经成为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学科。
第一章糖类、脂类一、名词解释1、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2、类脂:指一些理化性质与三脂酰甘油相似,不含结合脂肪酸的脂类化合物。
3、必需脂肪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但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二.填空题1.单糖、低聚糖、多糖2、葡萄糖3、血糖、肝糖原、肌糖原4.甘油、脂肪酸5、氧化供能三.问答题1、糖的供能特点答:1.当以90%-95%VO2max以上强度运动时,糖供能占95%左右。
2.是中等强度运动的主要燃料。
3.在低强度运动中糖是脂肪酸氧化供能的引物,并在维持血糖水平中起关键作用。
4.任何运动开始,加力或强攻时,都需要由糖代谢提供能量。
2、糖在运动中的供能特点是什么?答:运动时三脂酰甘油供能的重要性是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尽管三脂酰甘油作为能源物质效率不如糖,但其释放的能量是糖或蛋白质所提供能量的2倍。
所以,在静息状态、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时,是理想的细胞燃料。
3、胆固醇在体内的主要代谢去路?答:1、在肝脏内胆固醇可被氧化成胆酸,胆酸主要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胆汁酸随胆汁排出,是排泄的主要途径2、储存于皮下的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可进一步转化生成维生素D33、胆固醇在肾上腺皮质可转化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性腺可转变为性腺激素第二章蛋白质一、名词解释1、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运动生物化学当我们踏上运动的征程,无论是为了健康、竞技还是纯粹的热爱,身体内部都在悄然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
运动生物化学,就是那扇通往理解这些变化的神秘之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能量代谢。
想象一下,当你开始跑步或者进行其他剧烈运动时,身体就像是一个高效运转的能量工厂。
这个工厂有三个主要的能量供应系统: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磷酸原系统就像是短跑运动员的起跑助推器,它能在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持续时间极短,大约只有几秒钟。
这是因为磷酸肌酸在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为肌酸和磷酸,同时释放出能量,为肌肉的急剧收缩提供动力。
接下来是糖酵解系统,它像是中短跑选手的有力支撑。
在缺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通过一系列反应分解成乳酸,同时产生能量。
这个过程虽然能较快地提供能量,但也会导致乳酸堆积,引起肌肉酸痛。
而有氧氧化系统,则是长跑运动员的持久动力源泉。
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物质被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能量。
这个系统虽然启动相对较慢,但能够长时间持续供应能量,是我们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的关键。
运动与蛋白质代谢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和合成的动态变化。
当运动强度较大时,肌肉蛋白质的分解会增加,以提供氨基酸作为能量来源或者用于合成其他重要的物质。
而在运动后的恢复期,通过合理的营养补充和休息,身体会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修复和增长肌肉组织,从而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脂肪代谢在运动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想要减脂的人来说,了解脂肪代谢的规律至关重要。
在运动初期,主要消耗的是血液中的脂肪酸。
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被逐步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到血液中供肌肉利用。
而且,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也不同。
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脂肪的燃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选择慢跑、游泳等运动来减肥的原因。
第一次作业第九章运动训练的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一、名词解释运动负荷阈极点第二次呼吸过度训练准备活动整理活动二、选择题1、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的生理本质,就是通过有目的的身体练习使人体()。
A.机能水平获得提高B.运动能力获得提高C.生理功能、生物化学和形态结构产生适应性增强D.各器官功能的协调2、训练使体质增强的生理本质是积极的适应过程,当训练中止后()。
A. 适应会很快消失B. 适应会延续一段较长时间,C. 适应会长期存在D. 适应会逐步消失。
3、超负荷的量可通过控制两个基本因素来改变,这两个因素是()。
A.训练负荷的大、小B.刺激性质与适应程度,C.训练强度和训练量D.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
4、随着锻练效果的提高和学生体质的增强,机体对原有的生理负荷反应是()。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明显反应。
5、赛前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处于何种状态,有助于克服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
A.兴奋性升高B.兴奋性下降C.兴奋性过高D.兴奋性保持稳定状态。
6、赛前状态时运动员的脉率变化为()。
A.变化不定B.加快C.减慢D.不变7、赛前状态时,收缩压的变化为()。
A.不变B.升高C.下降D.变化不定。
8、赛前状态可引起肺通气量()。
A.增加B.减少C.不变D.增加或减少。
9、出现极点时()。
A.吸氧量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B.吸氧量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
10、准备活动后体温升高的生理作用表现错误的叙述为()。
A.增加肌肉收缩速度B.提高ATP含量,C.提高酶系统活性D.提高最大吸氧量。
11、极点产生原因错误的叙述为()。
A.供氧不足,乳酸大量产生B.运动中枢兴奋过程占优势,C.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D.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
12、准备活动与赛前状态在作用上相同之处为()。
A.推迟疲劳的出现B.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C.延长运动时间D.加速恢复过程。
13、运动开始后不久,运动者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跳加快、肌肉酸软无力,动作不协调等反应,这是()。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运动生物化学一、考试内容及要点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2)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3)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第二章人体的化学组成1、糖类(1)糖类的元素组成及分类(2)糖类的生物学功能2、脂(1)脂类的概念和分类(2)脂肪、复合脂、类固醇及其衍生物(3)脂肪的生物学功能3、蛋白质(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2)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3)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4、水和无机盐(1)水对生命的重要作用(2)水需要量的各种因素以及饮水量和饮水方式(3)与运动关系密切的无机盐5、维生素(1)维生素的分类和功能(2)维生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三章代谢的调节物质:酶和激素1、酶(1)酶促反应的特点及酶的化学组成(2)酶的命名和分类及运动训练对酶活性的影响2、激素(1)激素的概念及主要功能(2)运动时能源物质利用的激素调节第四章运动和糖代谢1、糖的分解代谢及能量的生成(1)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途径和意义(2)糖的有氧氧化途径和意义2、糖的异生作用和生理意义(1)维持血糖相对恒定的因素(2)糖异生作用有利于乳酸的再利用(3)糖异生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供能和氨基酸代谢3、糖代谢的调节(1)对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调节(2)糖异生作用的调节因素4、生物氧化(1)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2)生物氧化中ATP的生成及ATP的重要作用5、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1)运动对肝糖原的影响(2)运动和肌糖原的关系(3)运动与血糖、运动与乳酸的关系第五章运动和脂类代谢1、脂肪的分解代谢(1)脂肪组织中贮存脂肪的水解和动员(2)血浆脂蛋白中甘油三酯的水解(3)细胞内甘油三酯的水解2、血浆自由脂肪酸(FFA)3、脂肪酸得分解代谢(1)脂酰辅酶A的生成(2)脂酰辅酶A通过线粒体内膜(3)脂酰辅酶A的β-氧化作用(4)脂肪酸氧化时能量的生成4、甘油的代谢(1)甘油氧化时的能量生成(2)运动时甘油代谢的意义5、酮体的生成和利用(1)酮体的生成方式(2)酮体的利用方式(3)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6、运动对人体脂代谢的影响(1)人体适宜体重体脂百分率和健康的关系(2)长时间耐力运动对血脂的急性影响(3)耐力运动训练对血脂的影响(4)耐力训练引起血浆脂蛋白浓度变化的机制(5)耐力运动训练对体脂百分率和脂代谢影响第六章运动和蛋白质代谢1、氨基酸代谢的基本途径(1)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2)氨基酸代谢的主要途径(3)蛋白质与糖类、脂类代谢关系2、运动时氨基酸代谢(1)运动对骨骼肌代谢的影响(2)葡萄糖-丙氨酸循环和支链氨基酸代谢在运动中意义(3)运动与骨骼肌的氨代谢第七章年龄、性别的生物化学特点和体育运动1、青少年的运动能力特点及老年人的体育锻炼2、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化学组成变化和体育锻炼,衰老的生物化学特点、生物学原因,衰老和体育锻炼的关系第八章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基础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生物化学机理、不同运动时间疲劳特点2、掌握提高运动能力的营养补充品3、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及营养方法,兴奋剂的概念和分类、兴奋剂的害处第九章体育锻炼效果的生物化学评定1、评定运动后身体机能状态的指标Hb、血尿素、尿蛋白、尿胆原及体育锻炼效果、人体运动耐力的生物化学评定、血脂的评定2、Hb、血糖、血乳酸、尿蛋白的测定方法要点1、系统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了解生物化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理解生物体尤其是运动的人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规律以及与生理机能关系;3、基本掌握生物化学在实际运用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以便科学地指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提高体育运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