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夏德奇)
- 格式:pptx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67
浅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
满朝军;鹿缤;周峰
【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
【年(卷),期】2018(038)002
【摘要】栽培优质小麦是目前我国农业专家们的重点研究内容,是保证生产质量和产量重要措施,并且能保持优良小麦品种的特性.本文以山东省微山县种子管理站为例,围绕选择优良的小麦品种进行耕种、精细整地,保证充足的底肥、保证小麦的充足水源和便于排水、注重除草剂的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加大新型小麦栽培技术的培训5个方面展开讨论,从而实现小麦技术不断发展的目标.
【总页数】1页(P118)
【作者】满朝军;鹿缤;周峰
【作者单位】山东省微山县种子管理站,山东微山 277600;山东省微山县种子管理站,山东微山 277600;山东省微山县种子管理站,山东微山 277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
【相关文献】
1.浅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
2.浅谈山西高产小麦栽培技术
3.浅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
4.浅谈山西高产小麦栽培技术
5.浅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增加粮食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小麦栽培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制定了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该规程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小麦优质高产品种。
要求品种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稳定,品质优良。
二、土壤准备:选择良好的耕地进行小麦种植,确保土壤排水良好,富含养分。
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深翻,松土,使土壤达到适宜的墒情。
三、施肥措施: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施肥。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养分需求,采取适当的施肥方式,包括基肥和追肥。
并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施肥方案。
四、良好的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及时排水排涝,确保作物生长环境良好。
采用适宜的间套作制度,合理安排田间作物轮作,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及时清除杂草和病虫害,进行消毒处理。
五、适时的灌溉措施: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的灌溉。
注意避免过湿和干旱的情况,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六、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注意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采用合适的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减少产量损失。
七、合理的田间操作:严格按照小麦栽培的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包括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及时进行中耕、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操作。
八、适时的收获和处理:在小麦成熟时适时收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割干净、晒干等。
注意收获方式和时间,避免小麦粮食质量下降。
九、科学合理的后期管理:在小麦收获后进行适时的田间管理,包括及时清除残株,施肥翻耕等。
合理安排土地使用规划,避免连作与华本。
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粮食生产提供保障,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Z a i p e i j i s h u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高低与否,关乎着国计民生。
因此,需要加强对小麦新品种的研发以及高水准栽培技术的推广,以便造福于民,推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文章将对新疆沙雅县小麦新冬2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展开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当地的种植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一、品种特性新冬22号,属于冬性早熟类小麦品种,其生育期有265天~ 270天,苗期生长势强,株高90cm左右,叶片挺直,株型紧凑。
茎第一,二节近实心,茎壁厚,茎秆紧硬,抗倒力强。
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一般亩成穗45万~55万。
抗寒性较强,耐肥水,抗锈病和白粉病,适应性较广。
新疆沙雅县有塔里木河谷平原以及渭干河冲积平原。
水系方面有塔里木河、渭干河等。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热量丰富,降水稀少,冬季干冷、夏季干热。
从以上自然条件来看,在此地区大面积种植小麦新冬22号是再适合不过的。
二、小麦新冬2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1、种子选择选用经严格良繁程序生产的,能充分表现新冬22号品种特性的良种。
种子净度以及纯度不应低于98%。
经过这种方式的选种,发芽率可达到90%以上。
2、播种时机新冬22号品种,在新疆沙雅县的最佳播种时期在9月25日至10月5日。
鉴于时间较短,需要抢抓播期,最好能在10月10日前完成播种。
3、合理密植经过多年实践发现,要想获得高产量小麦,就需要有足够数量的苗群作以保证。
由上文可知,新冬22号的千粒重相比于其他品种较大,再结合当地小麦的生产条件,可以在原来苗量的基础上予以适当增强,以便实现高产的目的。
具体来说,正常播期的地块播种量可提高到270kg/hm2~300kg/hm2,晚播地块需要可增加到330kg/hm2~360kg/hm2。
4、提高整地质量仅有好的小麦品种,若不能做好整地工作的话,麦苗将难以获得较好的成长,继而产量也将无法得到保证。
因此,作为种植人员,应重视田间整地工作,以便为麦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小麦种植话新特
杨少俊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致富科技)》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1.彩色小麦彩色小麦就是具有多种色彩的小麦。
如黑麦、绿麦、蓝麦、咖啡红麦、紫麦等。
彩色小麦不仅有漂亮的外衣,而且这些彩色小麦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如硒、锌、碘、铁等。
这些微量元素对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都非常有益,因而彩色小麦又被称为保健小麦。
彩色小麦亩产约350—400千克,比普通小麦效益增加30~40元。
彩色小麦在我国刚刚出现,逐步被人们所认可。
【总页数】1页(P20)
【作者】杨少俊
【作者单位】闻喜县水务局,043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相关文献】
1.关于新、奇、特:读"主编的话"感言
2.新奥特:专属广电的全媒体云平台——专访
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舒文琦、新奥特云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全武3.冬小麦新冬20号与新冬40号种植示范4.高产早熟特抗寒小麦品种新麦21高产种植技术5.高产早熟特抗寒小麦品种新麦21高产种植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小麦栽培实践,了解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小麦栽培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通过对不同栽培管理措施的比较,探讨适宜本地区小麦生长的最佳栽培技术。
二、实验材料1. 小麦品种:冬小麦“郑麦9023”。
2. 土壤:沙壤土,pH值6.5-7.0。
3. 农药:多菌灵、灭幼脲等。
4. 肥料:复合肥、尿素、磷酸二铵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地选择与准备: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深耕20-25厘米,施足底肥,底肥以复合肥为主,亩施用量为50公斤。
2. 播种:采用条播方式,播种时间为10月20日,播量每亩1.5公斤,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
3. 田间管理:- 施肥:小麦返青期亩施尿素10公斤,拔节期亩施尿素15公斤,孕穗期亩施磷酸二铵10公斤。
- 灌溉: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各灌溉一次,保持土壤湿润。
- 病虫害防治:返青期防治纹枯病、白粉病,拔节期防治蚜虫、吸浆虫,孕穗期防治赤霉病。
4. 收割:小麦成熟后,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收割,确保籽粒饱满。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分析:经测定,本实验小麦产量为每亩750公斤,较对照田块增产20%。
2. 品质分析:本实验小麦籽粒饱满,色泽好,品质优良。
3. 栽培技术分析:- 播种期:选择适宜的播种期,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 施肥:合理施肥,保证小麦营养需求,提高产量和品质。
- 灌溉: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
- 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降低损失,提高产量。
五、实验结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2. 在本地区,冬小麦“郑麦9023”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适宜推广种植。
3. 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应注重播种期、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建议1. 进一步优化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
2.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
探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作者:武保泉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22期武保泉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尤其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小麦的种植范围比较广泛。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不同的小麦品种以及不同的种植条件,对小麦的产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应合理应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一、科学选种科学选种能够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在选种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小麦生长区域的气候状况以及土壤性质,同时还要考虑到小麦种植区域的环境特点等方面的因素。
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小麦品种,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抗倒伏能力等,要确保所选的小麦品种与当地农作物种植标准相契合。
完成选种之后,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对种子进行翻晒,提升种子的发芽率。
除此之外,还需要应用药剂拌种,可以应用多菌灵或者粉锈宁进行拌种,可以杀灭附着于种子表面的病菌,降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二、浇足底墒水并施加底肥如果麦田的土壤墒情不足,需要浇足底墒水,浇水过程中要确保浇透、浇匀。
底墒对于小麦的出苗十分有利,使保障小麦苗齐、苗全以及苗壮的重要措施。
底肥的施加,需要对麦田进行测土配方,结合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加底肥,施加的底肥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每亩可以施加充分熟化的有机肥1500-2000千克左右,同时还要施加40-50千克的氮磷钾复合肥。
施肥的方法可以将有机肥与化肥均匀撒于麦田之中,然后结合翻地直接施入,这种方法可以将翻地与施加底肥相结合,进而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三、整地施肥在小麦种植之前,需要做好整地工作,以便提升播种的质量,只有做好整地工作,才能保障小麦出苗齐和出苗均匀。
整地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秸秆的粉碎工作,要将上茬作物秸秆粉碎、粉烂。
粉碎时,拖拉机的走速要均匀,为保证粉碎的效果,将那些长秸秆进行二次粉碎。
完成秸秆粉碎之后,要对田地进行旋耕,旋耕的次数不能少于2次,旋耕的深度应控制在15-20厘米左右。
亩产900公斤小麦栽培技术
亩产900公斤小麦的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种:选择抗病性强、产星高、品质好的小麦品种,如郑麦136.丰德存麦20号、众信麦998等。
2.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
擂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和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性。
3.施肥:在播种前施足底肥,-般每亩施用45%高氮型复合肥75~ 100公斤。
在生长期间,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适时追肥。
以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求。
4.浇水:在小麦生长期间,要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适时浇水。
浇水要均匀,避免积水或干旱对小麦生长造成影响。
5.除草:在小麦生长期间,要及时除草,避免杂草与小麦争抢养分。
6.病虫害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如锈病、白粉病、蚜虫等。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7.收割:在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避免小麦过熟或早熟对品质和产量造成影响。
总之。
亩产900公斤小麦的栽培技术需要从选种、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和收割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春小麦栽培技术研究
次仁卓嘎
【期刊名称】《西藏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6(028)004
【摘要】春小麦是我区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比较耐储藏的重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寒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产量低而不稳.常年播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占全区播种面积的7.7%.现将有关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次仁卓嘎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科所,西藏拉萨,85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春小麦青麦2号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J], 马麟;张成海;马吉权;祁生兰;车永喜;王炳顺;汪军;李夏旦杰
2.河湟灌区春小麦高产稳产农田土壤培肥及栽培技术研究 [J], 张顺
3.优质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J], 刘宏胜;牛俊义;李映
4.宁夏灌区春小麦新品种及肥密栽培技术研究 [J], 沈强云;樊明;党根友;马维新;魏亦勤
5.春小麦巴07-6747栽培技术研究 [J], 赵春芝;张建成;张汇娟;赵春慧;单飞彪;张宏旭;张培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小麦丰产栽培经验
池宏伟
【期刊名称】《农村科技》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春小麦是我队的主栽作物,近年来,我们对旱地春小麦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并在生产中深人实际反复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04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平均667米2产量达400千克以上,最高达500千克。
现将主要栽培经验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7)
【作者】池宏伟
【作者单位】尼勒克县种蜂场农业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旱作春小麦丰产栽培经验 [J], 姚文飞
2.旱薄山地核桃早期丰产栽培经验 [J], 崔潇;蔚瑞华
3.旱薄山地核桃早期丰产栽培经验 [J], 崔潇;蔚瑞华
4.苹果连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经验 [J], 马文哲;王均应
5.一个千亩花椒示范基地丰产高效栽培经验 [J], 王小银;刘珍贵;张静;龙耀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河南省小麦育种工作的回顾
林作楫;揭声慧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9
【摘要】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
建国前,河南省小麦面积400万hm2左右,单产不足600kg/hm2,20世纪50年代总产在400万t上下。
50年代前期面积有了较快发展,最多曾达510万hm2(1955年),但由于病、虫、旱灾害频繁,单产始终徘徊在900kg/hm2以下,且面积不稳,一度不足400万hm2。
【总页数】5页(P5-9)
【作者】林作楫;揭声慧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小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相关文献】
1.东北春麦区小麦育种50年Ⅰ.小麦育种工作情况及主要成果 [J], 祁适雨;肖步阳;王进先;辛文利
2.河南省近50年来活动积温时空变化特征 [J], 冯晓玙;陈小素
3.冬小麦育种实践50年回顾 [J], 方正
4.河南省近17年旱地小麦育种状况及新目标的确立 [J], 杨洪强;吴少辉;高海涛;余
四平;张学品;牛鑫
5.近50年来河南省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史佳良;王秀茹;李淑芳;李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