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公孙衍和张仪是什么关系 公孙衍穷张仪是怎么回事
- 格式:docx
- 大小:24.46 KB
- 文档页数:2
张仪的发家史战国时期连横和合纵的提倡者,苏秦和张仪,他们原来是师兄弟,他们的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学者——鬼谷子。
鬼谷子这个人,出生不详,死亡时间不详,多少岁不详,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不详。
就是这么一位说不清、道不明的主,居然是一位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宵纵横之术、独揽天下大智的“奇人”。
这位鬼谷子,不仅知识渊博,还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老师。
要知道,在苏秦、张仪之前,人家已经教出一位很“牛”的徒弟了,这是一位姓“孙”的兵法家,他编写的书,都过去三千年了,依然在世界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这位姓“孙”的兵法家,叫做“孙膑”,他编写的书,叫做《孙膑兵法》。
孙膑是春秋时代人,苏秦是战国时候的人,自己算吧,鬼谷子活了多久。
对比“前师兄”孙膑,现在的苏秦,挂靠六国相印,总管六国军民,也算是位极人臣,风光无限了。
但是,苏秦知道,如果比纵横之术,在自己老师的眼里,他永远排“老二”,因为他的师弟,在这个方面的才华,要比自己强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
苏秦的这位师弟,叫做张仪。
虽然入门比苏秦晚,但是张仪比师兄学的快,没过多长时间,张仪就毕业了。
学业有成后,张仪也像苏秦一样,在诸侯中推荐自己。
但是很不幸,他不仅成功的比苏秦晚,还比苏秦惨。
苏秦再惨,也就是没有饭吃;张仪不仅是没有饭吃,还被人狠狠的打了一顿,差点命丧黄泉。
原来,在张仪没有发达之前,他曾经到过楚国,有幸参加了楚国太子熊槐举办的一场宴会。
这场宴会,来的都是达官显宦、各路豪强,全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大家都玩的很嗨,熊槐也很高兴,为了继续尽兴,也为了自己炫耀,他就拿出了一块珍藏已久的玉璧,让大家传递欣赏。
这块玉璧,晶莹剔透,价值连城。
据传说,它就是那块无价之宝的“和氏璧”。
楚国太子熊槐一拿出来这块玉璧后,那些宾客们立刻蜂拥而上,他们无不交口称赞,互相的传递把玩。
正所谓:“人多手杂”,大家你一下我一下,这块玉璧被传递的到处都是。
等宴会结束后,熊槐惊讶的发现,那块价值连城的玉璧,居然不见了!在我的地盘,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居然有人敢偷东西!楚国太子熊槐勃然大怒,他下令:“查!给我狠狠的查!要是让我知道是谁拿的!我直接弄死他!”命令一下,手下人立刻开始调查。
历史上关于张仪有什么故事张仪是魏国安邑人,魏国贵族的后裔,是首位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在秦国秦惠王封了张仪为相,到后来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张仪就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国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拿的,就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一起看看张仪的历史故事吧。
受辱投秦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后来,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苏秦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
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
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秦国任相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
张仪趁机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
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地宽厚,魏国不可不以礼相报。
【春秋战国】苏秦、张仪、公孙衍--春秋战国人物传9苏秦、张仪、公孙衍战国中期以后,秦的国势日强。
秦与东方各国的关系,表面上是时张时弛,实际上是日益紧张。
对这种形势,有人主张联合东方各国共同对秦,也有人想分散东方各国,使其分别对秦和好或屈服。
前者是企图进行东方各国间南北向的联合,故有合纵之称。
后者是企图东方各国分别与秦进行东西向的联合,故称为“连横。
”在战国时从事合纵、连横的活动家,被称为纵横家。
苏秦、张仪是纵横家中的代表人物,公孙衍在纵横家中也享有声誉。
第一节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乘轩里人。
生年不详,约死于公元前321年。
如依《战国纵横家书》说他死于公元前284年,比张仪死得晚。
《史记》有《苏秦列传》。
《战国纵横家书》与《史记》有出入。
今所论述,以《史记》为依据,并旁采《战国纵横家书》。
历史相传苏秦曾到齐国跟鬼谷先生学习。
后来,出外游说了几年,遭受到很多困难、挫折,只得回家。
兄弟嫂妹妻妾都暗地嘲笑他说:东周人的风俗,都治理家里的产业,致力于工商,谋取十分之一二的盈利,他却丢掉根本而去从事耍舌头,还不应贫困吗?苏秦听了这些话,感到惭愧。
于是发愤读书。
过了一年,他揣摩出当时国君的心意,便到秦国,以连横之策说秦惠文王。
当时,秦国刚杀了商鞅,妒恨游说的人,苏秦得不到信用。
他又游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的人向来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听信他的话。
苏秦周游到燕国。
过了一年多,才见到燕跟赵合纵。
燕文侯供给他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去赵国说赵肃侯,请合韩、魏、齐、楚以抗秦。
赵供给苏秦以更多的车马,财物。
苏秦便去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终于定下合纵盟约,他被任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
苏秦回赵国时,中途经过洛阳,车辆马匹辎重以及各诸侯国派使者护送他的,为数很多,气派跟国王差不多。
周显王听说很惊恐,于是清扫道路,派人到郊外进行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嫂,斜着眼不敢抬头看苏秦,都俯伏在地,侍候他用饭。
苏秦笑着问他的嫂嫂说:为什么先前傲慢而现在却这样恭顺呢?嫂嫂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季子地位尊贵,财物很多。
中国历史故事-公孙衍是谁史书上为什么称公孙衍为犀首公孙衍这一个名字,很容易被人忽视,甚至是不被人想起,因为公孙衍很少被史家提及,因此史书对他的记载却不是很多。
关于他的信息也不是特别多。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身份是张仪的对手。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
公孙衍,战国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人。
名衍,号犀首,公孙衍一生历仕秦国、魏国、韩国。
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合诸国,一起合纵抗秦。
就是因为他的辩才了得,以致于后来人们都只知道犀首,而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公孙衍似乎不被人所知,他的故事我们也较少知道,秦惠王五年,他成为了秦国的大良造,后来离开了秦国,成为了魏国的大将。
很多人会很奇怪,公孙衍为什么叫犀首,这个犀首又是什么意思。
犀首,顾名思义,就是犀牛的犄角,因为很稀有,即代表十分珍贵的意思,说明公孙衍是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作为秦国的人才,秦王对他是欲擒故纵,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犀首并不是他独有的称号,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被称作“犀首”,但是当公孙衍被称作犀首的时候,他是天下很出名的名人,因此,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人们,就习惯了将犀首作为他的名字,还有一种说法是,《史记集解》引司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将军。
”犀首当是武职。
公孙衍在魏国的官职就是犀首,以此得名犀首称号。
历史上公孙衍和张仪是死对头,大家都可能不太清楚,为什么说张仪和公孙衍是死对头,历来都认为张仪和苏秦是死对头,他们即是政治场上的对手,又是学术上的对头,而这两个人也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他们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互相攻击,互相反击对方,当时的《史记》和《战国策》都认为苏秦和张仪是一个时代的人,并且作为政敌双双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但是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张仪和苏秦不是一个年代的人,一个死于公元前284年,而另一个则死于公元前310年,这样看来苏秦比张仪要晚死几十年。
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富贵不能淫》原文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译文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导读《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富贵不能淫》赏析《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导语: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
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
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
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
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研究。
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
但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
时秦孝公已死。
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
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
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
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游说燕文侯,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
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说服赵肃侯,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苏秦找不到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派人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当时的张仪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他得到邀请之后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
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生活常识分享。
《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赏析《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对丈夫。
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公孙衍穷张仪翻译文言文1. 翻译:公孙衍欲穷张仪原文: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
李雠谓公孙衍曰:“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公用之,则诸侯必见张仪之无秦矣。
”译文:秦惠文王挂了(公元前311年),张仪最大的靠山倒了,【公孙衍想趁机扳倒张仪】。
李仇对他说:“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与把甘茂从魏国召回来,把公孙显从韩国召回来,同时起用因为张仪的谗言而被贬的樗里疾。
这三个人都是张仪的仇人,您现在重新起用他,各国政界必然会认为张仪在秦国失宠了。
”2. 求~张仪受笞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译文: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又无品行,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抓起来,用荆条拷打了几百下。
张仪不肯承认,(门客)只好放了他。
他的妻子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回答说:“舌头还在呀。
”张仪说:“这就够了。
”3.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作者: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判断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禁想要深入探讨一下公孙衍和张仪这两位历史上的伟人。
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于忠诚、信义、立身处世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1. 公孙衍的忠诚与信义公孙衍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贤臣。
他原本是晋国的公子,但在面临国家危机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身份地位,选择离开晋国,并投靠了敌国燕国。
这一行为,使人们不禁产生了疑问:公孙衍岂不诚大丈夫哉?然而,进一步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公孙衍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忠诚和信义思想。
他离开晋国,并投靠燕国,是因为他认为燕国的君主是一个可以拯救晋国的英明君主。
他的行为是出自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之心,并以此做出了无私的牺牲。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以家族和个人的利益为核心,但公孙衍的行为彰显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忠诚。
他的行为,不仅是纯粹的忠诚,更是对于信义的践行和体现。
2. 张仪的立身处世之道张仪,战国时期的一位智者和谋士,他的智慧和智谋被后人津津乐道。
在面对动荡的战国纷争和权谋之间,张仪选择了不同于其他人的道路,他不仅以智慧和谋略化解纷争,更以诚实和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个人。
张仪的言行举止,体现了他对于诚信和立身处世之道的追求。
在与魏国的周文王会晤时,他没有对周文王和他的部下隐瞒自己的身份,而是坦诚地回答了对方的询问。
这种坦诚和真诚,赢得了周文王的赏识与信任。
张仪一贯主张以诚信和真诚来处理人际关系,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长久稳固的合作关系。
他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3. 对于公孙衍和张仪的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公孙衍和张仪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的伟人。
他们的忠诚、信义和真诚,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诚信和立身处世之道的重要性。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激烈、利益至上的社会,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忘记了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忠诚和责任。
张仪简介一、个人背景张仪(约公元前343年-公元前251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是公孙衍的弟子,也是战国七子之一。
张仪以其出色的智谋和卓越的外交手腕,被后世誉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早年经历张仪出生在赵国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机智聪明,很早就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在年轻时,他曾在赵国的官员处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并通过努力成为了公孙衍的门生。
在公孙衍的指导下,张仪熟悉了纵横家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纵横家。
三、政治成就张仪的主要政治成就源于其在赵国的执政期间。
公元前307年,张仪被任命为赵国宰相,他利用赵国内部的矛盾和外交手段,成功地扩张了赵国的领土,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他提出了“以权变制赵法”的纵横策略,通过灵活变通的政策来适应不同的国际形势和内外矛盾,使赵国在战国时期保持相对的稳定。
四、军事战绩除了出色的政治手腕,张仪还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曾亲自领导赵军击败了强大的秦军,使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他主张运用奇袭和伏击等灵活战术,而不是硬碰硬地与敌军正面交锋。
这种新颖的战术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得以有效地发挥出来,为赵国赢得了多次胜利。
五、思想贡献张仪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近於者胜”的战略思想,认为国家需要与邻国保持友好而亲近的关系,以便在外交和军事上获得优势。
他还主张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和民族团结,认为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人民支持和团结。
六、晚年与逝世张仪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的晚年并不如意。
公元前251年,由于政敌的陷害,他被赵国贬为庶民,并最终遭到杀害。
尽管他的生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思想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结论张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的政治成就、军事战绩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贡献,使他成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纵横家之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公孙衍与张仪是怎样互相争斗的?公孙衍简介导语:公孙衍,魏之阴晋人。
曾仕魏,任犀首②,人因以犀首称之,好像这就是他的本来姓名。
《史记集解》引司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将军。
公孙衍,魏之阴晋人。
曾仕魏,任犀首②,人因以犀首称之,好像这就是他的本来姓名。
《史记集解》引司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将军。
”犀首当是武职。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
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过魏,献计于衍。
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
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
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
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
”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
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
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
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没有取胜,军至函谷关而还。
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
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
有一次,义渠君朝魏。
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
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
后来,五国攻秦。
生活常识分享。
公孙衍穷张仪的故事苏秦公孙衍是什么关系
公孙衍穷张仪
秦国谋相张仪受秦惠王赏识,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大展拳脚,凭借那条善于雄辩的三寸不烂之舌一度飞黄腾达。
然而到了公元前311年,秦惠王身故,张仪最大的靠山轰然倒塌,这一下局势突变,新即位的秦武王对这个巧舌如簧的臣下
国崛起的势头已然无法阻挡,纵然公孙衍穷尽了一切政治砝码,终究还是无力回天。
在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下,各国抵抗力量纷纷土崩瓦解,公元前221年,秦国终于完成了一举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霸业。
而公孙衍一生视其为主要对手的张仪,也在功成身退后病逝于魏国。
苏秦公孙衍
说道苏秦,很多人想到的是张仪,认为苏秦和张仪交锋过很多次,并且苏秦在交锋中创立了合纵。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和张仪交锋的是公孙衍,而且合纵的创始人也不是苏秦,是公孙衍。
那么,苏秦和公孙衍又是什么关系呢?
苏秦与公孙衍一样,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而且很多人会将苏秦和公孙衍弄混,但是他们两个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苏秦登上政治舞台要比。
中国历史故事-公孙衍和公孙喜是什么关系公孙衍是个什么样的人“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对公孙衍的评价十分高,他认为公孙衍是个很厉害的人,冲冠一怒,使得天下的诸侯都威慑于他的辩才,而似乎天下的风云都是靠着张仪、公孙衍的舌头撬动的,一场高手之间的争锋相对,注定是会掀起一场场难以平息的风波。
公孙衍,魏之阴晋人,名衍,号犀首。
十分擅长辩论,时人称犀首,到了后来大家都叫他犀首,以致于忘了他本来的名字,他最开始是秦国的大良造,时秦国始强,图谋向东开拓。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秦相张仪与齐、楚大臣在契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拉拢齐、楚,推行连横之策。
他同时发起燕、赵、中山、韩、魏“五国相王”,推行合纵抗秦之策,与之相抗。
次年魏为秦所迫,接受连黄之策,用张仪为相。
,就是在秦国遇到了他的对手——张仪。
一个旗鼓相当的辩手,又一个优秀的纵横家,他们都学习纵横之术,不同的是,公孙衍是合纵的代表人物,而张仪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而更大的差别在于,张仪靠着自己出色的口才,以欺骗的方式,拆解了六国的合纵之势,导致六国联盟的瓦解,而公孙衍的一生曾经两次主张合纵,但是都均告失败。
他们在政治的舞台上争锋相对,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可惜,最后公孙衍还是败在了张仪手里。
很多人会对公孙衍的名字感到好奇,公孙衍为什么叫犀首,这个犀首又是什么意思。
犀首,顾名思义,就是犀牛的犄角,因为很稀有,即代表十分珍贵的意思,说明公孙衍是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作为秦国的人才,秦王对他是欲擒故纵,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犀首并不是他独有的称号,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被称作“犀首”,但是当公孙衍被称作犀首的时候,他是天下很出名的名人,因此,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人们,就习惯了将犀首作为他的名字,还有一种说法是,《史记集解》引司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将军。
”犀首当是武职。
公孙衍在魏国的官职就是犀首,以此得名犀首称号。
综合以上的看法就是,他的名字有可能是一种魏国的官职的名称,官名,称公孙衍为“犀首”。
中国历史故事-屈原为何会骂张仪在历史上张仪是个什么样的人关于张仪的评价,历史上很多人都对张仪和他所代表的纵横家做出了肯定的评价。
景春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纵横家们的嬉笑怒骂时刻都牵动着几个国家的神经,而李斯的评价直接道出了张仪对秦国的贡献:”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由此可见,张仪超凡的辩才。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一说秦武王二年。
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捭阖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间相互争夺就是为了能够在中原大地上,争夺得一份生存下去的希望。
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以此达到扩张的目的,张仪这人就顺势而生。
公元前329年,张仪到秦国找份稳定的工作,因为出色的口才而成为秦国的座上客,为秦王筹划谋略攻伐之事。
张仪在拜相以后,积极为秦王奔走效劳,建言献计,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夺取了魏国,成功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
说到和屈原的相遇,还是挺富有戏剧性的。
众所周知,屈原是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离骚》、《天问》、《九歌》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当然我们最容易联想到屈原的就是端午节,以身殉国的屈原为国沉汨罗江,其慷慨和悲壮引得世人的怀念。
屈原忧国忧民一身充满了文学的忧郁气质,而张仪则慷慨激昂,一副顶天立地男子汉的模样,这样两个人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当年屈原带着楚国的旨意到齐国去与齐结盟,本来屈原跟齐王聊得挺好的,齐国也答应了和楚国结盟,没想到楚王却派了一个勇士宋遗到齐国将齐王大骂一顿,齐王一生气,不仅撕毁了合作条约还把屈原给扣押了。
屈原出使齐国前脚一走,张仪后脚就来到了楚国,破坏楚齐结盟。
楚王听信张仪:”愿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与楚结盟“,而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殊不知在当时的社会哪有什么信任、道德可讲。
战国时期政治家公孙衍简介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合纵事业的创始人,与张仪齐名。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公孙衍人物简介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合纵事业的创始人,与张仪齐名。
但史书关于他生平事迹的记载并不详细,流传下来的事迹也不多。
《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
《战国策》中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然而,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
在战国中后期,正是因为他,东方各国对强秦才有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进攻,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
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
在他去世后,他所开创的合纵大业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战仍在继续上演。
公孙衍人物生平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国。
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国时,献计于公孙衍。
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
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
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
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
”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
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
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
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没有取胜,五国联军至函谷关而还。
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
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
有一次,义渠君朝魏。
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
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
纵横家故事——张仪篇空旷的秦君路寝里,传来动听而纯正的洛阳雅言,陈辞之人是位弱冠少年。
“君上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策士眼里闪过一丝黯淡。
秦君沉吟片刻,开口道:“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就在阴晋人犀首任秦国大良造的那年前后,秦国庙堂接见了一位身怀纵横之术的策士,他对秦君献上了一个叫做“连横”的长策。
据他陈述,以连横之策将可以使秦国“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不过,鉴于秦国目前的国力,他为秦君描绘的宏伟蓝图并未得到采用,因此,那位锐气灌顶的年轻策士也没有如公孙衍一样得到启用。
如果不是这位年轻人日后以卓越的纵横捭阖之术煊赫于汗青,他那次不成功的应聘可能同众多求仕于秦的游士一样被默默无闻地淹没,我们也不可能知道这位名叫苏代(《史记》《战国策》作苏秦)的策士。
话说秦惠文君即位以来,国策由先君孝公时的内向型为主调整为外向型,即从内政改为伐交。
他大力启用为时人所侧目的纵横家之流掌国之公器,为秦国在当时的国际环境秩序中谋得新的座位。
不过,国家与人才总是双向选择的过程,策士公孙衍许以河西而得以启用,策士苏秦许以天下却被拒之门外,并不能指责秦惠文君选择的高下,只因“时也,势也”。
苏秦的谋划没有错,可惜他来得早了些,秦国尚未夺回河西,心中并无坐好取天下的准备,秦惠文君只得无奈地告诉他: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当秦嬴玄鸟可以高举振翮之时,果然选择了这样一位连横策士。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策士张仪相秦。
中国历史故事-公孙衍和张仪是什么关系公孙衍穷张仪是怎么
回事
在谈公孙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仪。
张仪,生年不详,去世于秦武王元年,也有认为是卒于秦武王二年。
张仪算是魏国的贵族后裔,他们家族在中途落魄了。
据说,鬼谷子是他的老师,而同样师从鬼谷子的苏秦,自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同门师兄弟。
张仪在学成后游说各国诸侯国。
他的主要活动时间是燕易年间,他的活动时间应该比苏秦早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历来都认为张仪和苏秦是死对头,他们即是政治场上的对手,又是学术上的对头,而这两个人也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他们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互相攻击,互相反击对方,当时的《史记》和《战国策》都认为苏秦和张仪是一个时代的人,并且作为政敌双双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但是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张仪和苏秦不是一个年代的人,张仪先于苏秦出生,并且张仪出来游说的时候,苏秦还尚未出道,因此后人推测,但是张仪的对手很可能不是苏秦,而是公孙衍。
张仪是个极有胆量又敢为的人,他出身贵族家道中落,却没有放弃他连横的梦想。
他能言善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欺骗了楚王,为秦国的连横争取时间,又以同样的方式拆解了六国的联盟。
张仪他胆大心细,又极爱从背后入手,总是以欺骗的方式给人以承诺,给人的印象是阴险狡猾之人,却又不得不承认,他过人的语言天赋。
最初张仪的活动范围是在魏国,但是本国的国君不待见他,便转而投奔楚国,但因为自己出身贫寒,而被怀疑窃取了楚相的“和氏璧”,张仪觉得受辱而离开了楚国,最后到达了秦国,秦国是张仪最后的归属,在秦国张仪找到了自己的战场。
其实,张仪这样的纵横家,虽然在后世人的眼里,他是个阴险狡猾之人,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来,士人特别是杰出的人才是流动的,人才并不拘泥于一个国家。
像张仪这样的人才,只要达到了目的就是成功,因此,他才会选择欺骗的手段拆解了六国的联盟,虽然于道德上不义,但是却实实在在为秦国争取了连横的机会,也为秦国谋取到了横扫六国的时间。
也就是在秦国,张仪遇到了自己的对手,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则宣扬连横,两人是政治和生活上的对手。
秦惠王使公孙衍欲穷张仪: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
李雠谓公孙衍曰:“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公用之,则诸侯必见张仪无秦矣!”早年公孙衍也在秦国做事,后来回到了魏国,而带着秦国任务的张仪也来到了魏国,想要拆解诸侯国之间的联盟。
公孙衍认为张仪在魏国的行为对自己不利,便跑到韩国,说张仪来到魏国的目的是为了对付韩国,经过公孙衍的一番说辞,魏王果然罢免了张仪,转而任命公孙衍为宰相。
张仪在魏国被罢相以后,就离开魏国回了秦国。
这便是公孙衍穷张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