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
- 格式:docx
- 大小:22.11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大约从公元前二千年开始,北京地区已经从原始社会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并且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主要有燕、蓟等。
后来商部落强大起来,他们就臣服于商,以奴隶和白马向商纳贡。
公元前1045年(1995年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所采用的灭商之年)武王灭商以后,分封同姓贵族召公奭于“燕”(或称“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了公元前九世纪燕惠侯以来三十五代王、侯的世系。
在西周时期,燕与周王室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董家林的燕国古都,是燕在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燕侯正是在这里进行各种政务活动,经营和开发着祖国的北方。
琉璃河西周遗址的发掘,把北京建城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介绍这些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北京的建城历史,培养热爱北京的感情。
本课涉及到的图《西周分封建示意图》教学设计一、分封制(参用P5《西周分封示意图》)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实行分封建制,建立诸侯国。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24页的插图。
为加强对北部地区的统治,封武王的弟弟周召公奭于燕。
燕国都城的遗址在今天北京西南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这是已知北京史上最早的城邑。
召公奭是周王室太保(官名,辅助国君的官),周初三重臣之一,因政事繁忙一直留在都城。
所以实际去燕地就封的是召公的长子克,他就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代燕侯。
周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蓟都城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
蓟城地区西、北、东三面环山,群山之外有许多游牧部落,蓟城地区的居民,通过古北口和居庸关与那些部落发生经济联系。
从春秋中期开始,燕国吞并蓟,把蓟城作为燕国的都城。
燕国把统治领域推向燕北,发展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二、练习题(2009年北京卷)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田里不鬻(yù,卖)”说的是土地不能买卖,这应是在土地私有制出现之前的。
而土地私有制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正确的选项的时间应在春秋之前。
所以选A项,BCD项时间不符合。
【答案】A2.右侧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
“围剿公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C.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解析】材料中“围剿公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开始瓦解。
由于铁犁和牛耕的使用,生产效率提高,大量私有荒地被开垦,原来公田即井田出现荒芜现象。
当时农民阶级没有出现,A不正确;井田制属于国家土地,不存在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故B不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井田制瓦解之后,故D不正确。
【答案】B3.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解析】井田制是以国家名义占有土地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民要集体耕种公田,但每人都自己的份地;而海瑞“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其直接目的是让农民有田地,则反映了当时农民失地情况严重,故A项正确;在明代,土地兼并后,地主主要采用租佃制经营,这制经营土地的方式,产生的依旧是小农,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生产的问题,故C项错误;这只是海瑞一人的想法,不能说明井田制已经恢复,故D项错误。
【答案】A4.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点01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汉高祖。
(二)“文景之治”(1)原因: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微点拨】黄老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
这时,刘邦要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
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
所以,“道大于无为”。
所以,黄老思想在这个时候受到政治社会的重视,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
这时政治社会侧重于黄老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
其重点在于从统治术的角度来利用黄老学说。
【即学即练1】西汉初年,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
对于“文言刻深,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对于“谨厚长者”,给予提拔。
当时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載其清,民以宁一”上述行举A.旨在解决王国割据危机B.反映了与民休息的理念C.体现了小国寡民的追求D.被当权者长期奉为信条【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黄老之学,提倡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这是当权者的政治思想,故选B项;休养生息的政策不能解决王国割据问题,反而有利于王国割据,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休养生息政策,西汉不是小国寡民,排除C项;汉武帝继位后,放弃了黄老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
(三)汉初的政治制度(1)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
(2)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一切土地属于,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 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法律确认:秦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 分化。
(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 田亩多寡收税。
(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轻巧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主干梳理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时期:首倡“重农抑商” 。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①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 ,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①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四课,学习这课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形成的影响,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当今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与重要性,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历史渊源。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理论水平还很有限,仍出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些历史理论还不能透彻的理解。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农抑商的评价的辩证方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时代特征。
运用:联系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富国强民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行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形式,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得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重要标准;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务;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及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评价。
难点: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
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的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竭尽全力地关注着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不遗余力地抑制工商业,一度自负而蛮横地闭关锁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采取的这些经济政策。
(一)“权”与“税”的考量——土地制度的演变
让学生回忆半坡、河姆渡氏族公社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引出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
其中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阐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铁器牛耕的使用→农业、手工业→私田的出现→井田制的瓦解
商业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讲明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化意识着社会的转型。
历朝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梳理其线索。
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起到垦荒的作用,这里可以提起环境问题。
(二)“本”与“末”的角力——重农抑商
1.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实施及评价。
通过学生活动、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的教学目标。
西汉初年抑制富商大贾的做法通过学生自学完成。
老师总结: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和西汉政府抑制富商大贾的做法,在当时都具有进步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应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大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去考虑。
2.xx的“重农抑商”
此目教学主要通过学生仔细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提炼观点,得出正确结论。
老师总结时应强调“重农抑商”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应辩证的看待,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去看待问题。
(三)“驰”与“禁”的纠结——海禁与闭关锁国
展示唐代“丝绸之路”和宋元海上交通图,说明唐宋交通发达,对外贸易,经济文化
交流频繁。
第3课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中谈到明清中国的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从而引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强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实施与中国古代的经济之间的关系。
结合鸦片战争的史实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并结合当今的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对我国富强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及相关题目巩固本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