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507.00 KB
- 文档页数:12
贵州省硫酸工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方向匡晓静【期刊名称】《硫酸工业》【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2页(P8-9)【关键词】硫酸工业;发展;现状【作者】匡晓静【作者单位】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贵州贵阳5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11.1贵州省硫酸工业的发展始于1958年在贵阳市红岩化工厂所规划的400 t/a硫磺制酸装置,该装置后改为8 kt/a硫铁矿制酸装置。
到20世纪60年代,为生产普钙(磷肥),贵州省在铜仁地区化肥厂、独山化肥厂、遵义综合化工厂、黔西磷肥厂、贵定化肥厂、开阳县磷肥厂、湄潭化肥厂和习水磷肥厂先后建成规模为2~4 kt/a 硫酸装置。
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开阳县磷肥厂25 kt/a硫酸装置、贵阳红岩化工厂20 kt/a硫酸装置、铜仁地区化肥厂(10+15)kt/a硫酸装置、贵定化肥厂10kt/a硫酸装置。
到20世纪90年代,这些装置均因规模小、技术落后而停产。
20世纪90年代,由于农业对磷肥需求增加,促进了贵州省硫酸工业的发展。
这期间,贵州省建成了息烽重钙厂40 kt/a硫铁矿制酸装置、福泉重钙厂40 kt/a硫铁矿制酸装置。
到90年代后期,国家规划将贵州建成中国最大的磷肥基地,贵州省现代化大型硫酸装备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800 kt/a硫铁矿制酸工程设2个系列,单系列规模为400 kt/a。
一系列于1999年4月投料,二系列于2000年5月投料,2000年9月2个系列投入正常生产。
2001年8月2个系列均改造为硫磺制酸。
改造后装置运行稳定,产量超过设计能力。
该800 kt/a硫铁矿制酸工程原料工序采用日本同和(DOWA)技术,焙烧、制酸工序采用鲁奇技术,净化工序采用三菱重工技术,SO2鼓风机由德国SOHIEI公司提供,日本三菱重工神户造船提供带自动电压控制变压整流系统的高效电除尘器(卧式三电场),日本川畸重工提供水平烟道膜式水冷壁强制循环废热锅炉。
贵州省磷及磷化工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引言磷矿是一种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非金属资源,主要用于生产磷肥、磷酸及磷化工产品。
磷矿资源是磷化工发展的立业之本。
磷矿资源在全世界已成为紧缺资源,我国磷肥和磷化工行业面临磷矿石原料危机,高品位的磷矿储量有限,我国已将磷矿资源列入2010年后不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矿产之一。
磷矿资源稀缺程度加大,掌控磷矿资源是磷化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贵州具有磷矿资源优势。
目前贵州省已经查明的磷矿资源储量26.80亿吨,保有资源量19.74亿吨,其中经济的基础储量保有量7.06亿吨,位居全国第二。
主要分布在开阳县,瓮安县,福泉市和织金县,开阳、瓮福两矿区富矿储量占全国富矿储量的三分之一。
贵州省P2O5品位25%以上的磷矿资源储量合计为9.11~11.5亿吨,占全国该品级资源储量的1/4。
只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就能支撑贵州省磷化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因此深人分析贵州省磷及磷化工产业现状与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磷肥和磷化工行业面临磷矿石原料危机。
2005年全球磷矿产量达到1.69亿吨,增加了8%,但总体磷矿产能的增长速度减缓,并且优质矿日渐减少,磷矿质量明显下降。
中国已经居41个磷矿生产国之首,其次是美国、摩洛哥和前苏联地区。
我国05年生产磷矿石3044万吨(折纯),较04年增长15.1%。
美国一直是世界磷矿生产大国,但近年来一直减产,到2004年产量已经低于中国,成为第二磷矿生产大国。
摩洛哥是世界第三磷矿生产国和最大的磷矿出口国,2004年磷矿出口量在1200万吨左右,而最大的进口国是美国,为250万吨。
随着摩洛哥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其磷矿出口将逐渐缩减。
中国、俄罗斯大力发展下游产品以及中国限制磷矿石的出口,磷矿出口也将有所减少。
因此,世界磷矿出口减少和磷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将导致磷矿石供需平衡吃紧。
作为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未来国际磷矿石的价格将持续上升。
未来我国磷肥和磷化工行业,将面临严峻的磷矿石原料危机。
《贵州省情》期末复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2、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3、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
发育地貌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61.9 )%。
4、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000 )米左右。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三级阶梯,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 800 )米以下。
5、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威宁),平均海拔( 2166 )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玉屏),平均海拔( 541 )米;最高处是赫章(韭菜坪),海拔( 2901 )米;最低处是(东南部黎平水口河),海拔( 148 )米。
6、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年平均气温( 15 )℃左右。
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铜仁),最高达( 42。
5 )ºC;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威宁,最低达( --15。
3 )ºC。
年降水量( 850--1600 )毫米左右,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苗岭西段)南坡的晴隆、丹寨和(武陵山的)东南坡,雨量最少的是(赫章)。
7、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
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北盘江)水系。
8、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 17616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 92。
5)% 。
在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
9、贵州森林覆资源丰富。
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
草山草坡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发展的思考摘要:本文分析了贵州省磷化工产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贵州磷化工需从做大做强高浓度磷复肥、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强化中低品位磷矿及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个方面加强力度的建议。
关键词:贵州;磷化工;发展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在国内也有一定地位。
截至2007年,磷化工产值近50亿,占全省工业的7%,占全省化工的43%,出口交货值9.3亿,占全省化工的60%以上,占全省出口交货值的29.5%。
磷矿石和黄磷产量都排列全国第二位,三聚磷酸钠和磷肥产量在全国分别排第三、第四位。
有大型企业四户,即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剑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西洋肥业公司及中小企业近百户,主要产品有磷矿石、磷矿砂、磷矿粉、普钙、钙镁磷肥、重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硫基复合肥、工业磷酸、食品磷酸、黄磷、五硫化二磷、固体五氧化二磷、三氯化磷、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磷酸氢钙、脱氟磷酸三钙、磷系水处理剂、农药等二十余种。
一、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贵州省的磷矿和高浓度磷复肥发展很快,矿山和高浓度磷复肥产能及其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磷的深加工,特别是高附加值的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发展相对缓慢;低浓度的普钙、钙镁磷肥生产技术、装备陈旧落后;高浓度磷复肥生产所需的原料硫酸、合成氨产能不配套,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2)磷矿优质优用力度不够。
磷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从市场需求平衡看,中远期我国的磷资源将有较大缺口。
随着国家《矿产资源法》的贯彻执行,乱采滥挖现象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违法、越界采矿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即便是正式获得开采许可证的若干小矿山,由于装备落后,开采方法原始,管理混乱,采易丢难,采富弃贫,资源采出率低下造成的资源浪费是令人难以容忍的。
贵州的优质磷矿也只能使用10~15年,因而在利用方面,富矿优质优用,中低品位矿配矿或富集利用,发展精细磷化工业,更是贵州磷化工产业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87能源技术 钛元素(Ti)是大陆地壳岩石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钛的地壳丰度为0.56%,按元素丰度列居第九位。
Ti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第IVB族;原子序数为22,核外电子结构为1s22s22p63s23p63d24s2,由于4s层电子和3d层电子的电离势较小,所以钛原子的价电子是4s23d2,通常化学价是正四价。
钛的熔点为1668±4℃,沸点3260±20℃,密度4.506~4.516g/cm3。
其中熔点比铁高138℃左右,密度仅为铁的57%,是轻金属中的高熔点低密度金属。
1 钛矿资源的分布情况 钛是地壳中的丰度较高的元素之一,资源分布范围广,全世界超过三十个国家拥有钛资源。
目前,世界上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钛矿分为钛岩矿和钛砂矿两类。
其中:钛岩矿属于原生矿,常与其他矿物共生,有钛铁矿(FeTiO3)、钛磁铁矿和赤铁钛矿(红土型)等不同类型。
钛岩矿具有储量大、产地比较集中以及可大规模开采等优点,缺点就是脉石矿物结构致密、含量较高、可选性较差、选矿回收率低且所选精矿品位低。
主要的生产国有中国、加拿大、俄罗斯和印度;而钛砂矿属于次生矿,通常在河滩或者海岸附近沉积成矿,这类矿石以金红石、钛铁矿为主,常与锆英石、独居石和锡石等共生[1]。
2 锐钛矿的选别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对金红石和钛铁矿的研究较多,选矿工艺有重选、电选、磁选、浮选以及联合选别工艺[2],但是对于锐钛矿的矿物学性质及选矿工艺研究较少。
我国的锐钛矿一般具有嵌布粒度细、矿物组成复杂的特点,属于难选型矿石。
张敏、聂爱国等人[3-4]通过研究贵州晴隆沙子一带的峨眉山玄武岩,发现该区域的锐钛矿床是在二叠统茅口组灰岩顶部形成的古喀斯特高地与喀斯特洼地,在低压、低温和弱碱性水体条件下,锐钛矿晶被玄武岩质黏土和褐铁矿等吸附形成矿床。
锐钛矿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的风化残坡积物中,以微细粒型的独立矿物和被石英及硅酸盐矿物包裹形式存在。
贵州产业比重趋势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使得贵州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贵州省的产业比重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特别是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贵州省产业比重的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一、贵州省产业比重的基本情况贵州省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导,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贵州省的三大支柱产业。
其中农业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旅游、金融保险等行业。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贵州省的三次产业比重为:第一产业占比12.6%,第二产业占比44.4%,第三产业占比43.0%。
可以看出,贵州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趋势。
二、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1.农产品种类和品质不断提升贵州省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土地资源丰富,特别适宜种植水果、蔬菜等农产品。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的品质提升。
例如,茶叶、竹子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受到市场的认可。
2.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贵州省将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之一。
省内新建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农产品加工,将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3.农旅融合带动农业发展贵州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旅游业是贵州省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
近年来,贵州省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出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面对挑战,培育壮大家庭农场贵州省农业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农业经营主体单一、农产品市场环境不稳定、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贵州省积极推进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家庭农场的模式创新,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农业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收稿日期]2011-05-13[作者简介]匡国明(1937-),男,四川合江人,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磷化工科研、设计及管理工作。
E-mail :gzhgxh@126.com 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十二五”发展前景匡国明(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贵州贵阳550002)[摘要]阐述贵州省磷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资源综合利用及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果,根据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磷化工发展战略思路、发展重点和总体布局。
[关键词]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十二五”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TQ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6220(2011)05-0006-041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发展现状贵州省磷化工产业起步于1958年,历经5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磷肥、磷复肥、黄磷及其下游产品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
据统计,2010年全省磷化工主营行业销售收入已达300亿元以上,比“九五”末期的9.6亿元增长约32倍;磷化工产量(不含磷矿)折纯量250万t ,比“九五”期末12.6万t 增长20倍;生产能力(折纯量)358万t ,比“九五”末期27万t 增长13.25倍。
全省现有磷化工生产企业100多家,生产磷及磷化工产品30余种。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磷及磷化工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奠定了进一步做精做强的产业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磷化工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并具有一定规模截至2010年底,贵州省磷化工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磷化工产品销售收入已占全省化学工业的66%。
贵州省高浓度磷复肥和黄磷的生产技术、装置水平、生产能力等方面在国内已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同行业中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010年,磷肥产量P 2O 5216.3万t ,其中磷铵等高浓度磷复肥191.7万t ,产量居全国第三;黄磷产能44万t ,产量17.5万t ,居全国第二。
瓮福(集团)公司、贵州开磷(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已经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后发赶超的贵州磷化工进展孙志立; 问立宁; 黄平【期刊名称】《《化肥工业》》【年(卷),期】2019(046)005【总页数】6页(P1-5,41)【关键词】贵州省; 磷化工; 改革开放; 后发赶超【作者】孙志立; 问立宁; 黄平【作者单位】贵州省磷酸盐工业协会贵州贵阳 550000;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北京100013; 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26.3+10 前言根据贵州省政府公布的主要统计数据,贵州省2018年GDP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14 806.45亿元,增速比2017年提高了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17年增加了3 288元,达到41 244元。
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人民凭着一股解放思想、勤奋辛劳的力量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强有力地推动着贵州由国内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封闭、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前进,使封闭落后千年的省份实现了起步、跨越、转型到腾飞的创新,创造了让国人震撼瞩目的“贵州奇闻”、“贵州速度”,其中磷化工已成为贵州省名副其实的支柱和优势产业[1-3]。
1 我国重要的磷化工后起之秀——贵州1.1 贵州的磷矿资源1949年前,有记载的贵州省磷资源量为零,1950—1978年探明磷矿资源(储)量为20.22亿t,成为建立贵州开磷集团最早的资源基础。
1978—1990年,贵州省地矿局开始进行为瓮福大型磷肥基地的建设提供充足资源基础的瓮福磷矿勘查会战[4-6]。
进入21世纪,根据国家和省委找矿战略行动要求,继续在开阳、瓮福和织金地区开展磷矿资源整装勘查,新增各级资源(储)量70.95亿t,为贵州磷化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化工矿物资源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省地矿局对全省磷矿资源展开了全面、广泛、深入的普查勘探,尤其是开阳、瓮福(瓮安福泉)、织金新华3个特大型磷矿的发现与储量的探明,使贵州省成为我国富矿全国第1、保有资源量名列全国第2的重要磷矿基地,累计探获各级资源(储)量92.17亿t,为保障磷、电、煤供应和打造贵州千亿级磷化工园区奠定了基础。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贵州工业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置,贵州工业化建设正式起步,并得到较快发展。
在走过了艰苦卓绝的60年历程之后,贵州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说来,贵州工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贵州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
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1949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等历史时期,贵州工业得到发展,工业体系初具雏形。
“一五”、“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着重发展冶金、电力、煤炭、建材、食品工业,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8.3:41.7。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阶段(三线建设时期)。
我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共中央出于备战考虑,决定实行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转移,对战略后方进行大规模建设,亦称“内地建设”。
内地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贵州属大三线建设地区的重点省份之一。
从1966年—1978年,贵州进行了13年的大规模“三线建设”。
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企业陆续迁入,20多万科技人员及职工进入贵州。
“三线建设”期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仍取得了很大成就。
国家对贵州“三线”项目投入的资金近100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3.9倍。
先后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臵,贵州工业化建设正式起步,并得到较快发展。
在走过了艰苦卓绝的60年历程之后,贵州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说来,贵州工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贵州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
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1949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等历史时期,贵州工业得到发展,工业体系初具雏形。
“一五”、“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着重发展冶金、电力、煤炭、建材、食品工业,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8.3:41.7。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阶段(三线建设时期)。
我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共中央出于备战考虑,决定实行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转移,对战略后方进行大规模建设,亦称“内地建设”。
内地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贵州属大三线建设地区的重点省份之一。
从1966年—1978年,贵州进行了13年的大规模“三线建设”。
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企业陆续迁入,20多万科技人员及职工进入贵州。
“三线建设”期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仍取得了很大成就。
国家对贵州“三线”项目投入的资金近100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 3.9倍。
先后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
贵州的发展前景一、贵州的总体发展前景贵州目前尚属于一个欠发达的地区,也较贫穷。
但是,贵州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的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大省,发展前景较好。
贵州各族人民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利用优势资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经济增长已经从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向主要依赖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转化,自然资源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相对降低,加上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开发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同始而终。
用辩证的观点思考,未来贵州的发展,资源虽然仍是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单靠卖资源不可能致富,资源大省并不一定能成为经济大省。
因此,开发和利用贵州资源优势,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促使开发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产品由低档次向高精细转化,切实提高资源的价值和效益。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根据贵州省情的特点,提出大力发展以能源、原材料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巩固发展烟、酒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两大后续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
这些重点、支柱产业是通过资源优势比较后提出来的,亦是“十一五”发展的主攻方向。
目标已定,关键是要凝聚全省人民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举全省之力把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首先是前些年提出的发展贵州旅游业,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1景观奇特,兼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的自然风光,集山、水、林、洞为一体,独具特色。
黄果树瀑布气势雄伟,是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位于安顺西南郊的龙宫,是一个串珠状的岩溶洞湖,湖在洞中,山石水景,相映成趣;被誉为“世界奇观”的织金洞,规模宏伟,造型精美,景观奇特;有“高原明珠”之称的红枫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湖光山色,风景迷人;黔东南舞阳河风景区,碧水清波,奇峰异石耸立于沿河两岸,素有“小三峡”之称;荔波漳江风景区,是世界罕见的亚热带喀斯特原始森林残存区,水上森林,盘根错节,鸳鸯双湖,碧绿幽静,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休假胜地;黔北赤水河风景区,一片碧绿的桫椤竹海之中,飞瀑点缀,配上远处的丹霞地貌,浑然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黔西南马岭河峡谷,谷深流急,两岸银瀑高挂,漂流探险,别有情趣。
贵州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摘要】现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极大提高、社会物品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
面对这种情形,我国的工业发展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要从生态发展的角度进行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对贵州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省份的工业发展之路有所借鉴。
【关键词】贵州工业发展生态一、贵州工业发展现状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欠发达的省份之一,工业的发展对贵州尤其重要。
贵州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化的物种和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但由于交通不便、资源的开采难度大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据统计,201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国家核定贵州省2000万元规模以上增速16.3%,高于全国平均6.2个百分点,在全国列第3位。
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73.04亿元,增长17.6%;重工业增加值1282.42亿元,增长15.5%。
轻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6%,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行业中,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其余各行业增加值均比上年增长15%以上。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9.6%、22.8%、21.1%和19.3%。
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贵州的工业污染也比较严重。
贵州山多地少水缺,发展速度慢、发展方式粗放,贫困人口多,因此贵州要将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工业化和城镇化,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加速发展,促进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这与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不是要回到原生态状态,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通过更科学的制度安排,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浅议贵阳市的城市发展问题及对策冉无吾,王理摘要:贵阳市作为西部地区特大城市之一,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其城市发展也将步入新的轨道。
但由于其传统的发展方式形成的路径依赖,发展难以摆脱追求GDP增长的窠臼。
本文试图从交通和产业等方面探索贵阳市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高效的交通、健全的基础设施、宜人的居住环境和合理的产业定位是促进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交通贵阳生态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总额获得了年均19%的高速增长,出口总额由64亿美元增至12000亿美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约4平方米增至25平方米;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4%(1980-2004)、城镇化率由18%增至46.6%,每年增加1.3个百分点[1]。
在浩浩荡荡的30年建设大潮中,东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镇群率先崛起,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并逐步形成了东西部城市巨大的不平衡发展格局,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粗放扩张和无序蔓延,资源的低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随着全球进入工业4.0时代以及物联网经济的繁荣,中国的人口和土地红利逐渐减少,在这种内外困境交织的背景下,国内经济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西部地区的发展既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短板,同时也是未来释放国内内需、促进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战场。
一方面,由于西部起点低、基础差、增长极的带动效应弱,导致地区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西部资源丰富,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前景广阔,目前西部地区一些特大城市逐渐成为全球网络中心并深度参与国际劳动分工。
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也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在此国际国内背景下,贵阳市的发展也应该进入新的轨道。
贵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旅游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宜人的气候条件,然而其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在总体城市建设上,基础设施和城乡空间品质都有待改善,城乡差距和社会公平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同时在参与中国近几年的建设浪潮过程中,自然环境条件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贵州概况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贵州就有人类栖息繁衍,现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
有关专家认为,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同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族度文化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个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春秋以前,贵州黔东北地区属于荆楚,其余地区泛称南蛮。
战国、秦汉时期,夜郎国崛起于中国西南部,贵州成为夜郎的中心。
宋代,“贵州”作为地名始见于文献。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立行省。
其区划几经变动,到清朝雍正年间,基本形成现在的境域。
贵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5年1月,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转折。
抗战时期,贵州成为支持全国抗日的大后方,大量机关、工厂、学校内迁,也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解放贵阳,贵州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地理环境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和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境内的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境内最高点;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其地貌的显著特征是山地多,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境内分布着四大山脉:北部的大娄山、东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横亘中部的苗岭,这四大山脉构成了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