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侵权责任法_死亡赔偿制度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468.81 KB
- 文档页数:15
民法典侵权责任解释死亡怎样赔偿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侵权⾏为危及他⼈⼈⾝、财产安全的,被侵权⼈有权请求侵权⼈承担停⽌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同时可以要求损害赔偿,那么民法典侵权责任解释死亡怎样赔偿?侵害他⼈造成⼈⾝损害的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
以下就是店铺⼩编整理的内容。
⼀、民法典侵权责任解释死亡怎样赔偿1、侵害他⼈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出的合理费⽤,以及因误⼯减少的收⼊。
2、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3、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
因同⼀侵权⾏为造成多⼈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
被侵权⼈死亡的,⽀付被侵权⼈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的⼈有权请求侵权⼈赔偿费⽤,但是侵权⼈已经⽀付该费⽤的除外。
损害发⽣后,当事⼈可以协商赔偿费⽤的⽀付⽅式。
协商不⼀致的,赔偿费⽤应当⼀次性⽀付;⼀次性⽀付确有困难的,可以分期⽀付,但是被侵权⼈有权请求提供相应的担保。
4、法律规定:《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百七⼗九条【⼈⾝损害赔偿范围】侵害他⼈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出的合理费⽤,以及因误⼯减少的收⼊。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
第⼀千⼀百⼋⼗条【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因同⼀侵权⾏为造成多⼈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
第⼀千⼀百⼋⼗⼀条【被侵权⼈死亡时请求权主体的确定】被侵权⼈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承担侵权责任。
被侵权⼈为组织,该组织分⽴、合并的,承继权利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承担侵权责任。
被侵权⼈死亡的,⽀付被侵权⼈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的⼈有权请求侵权⼈赔偿费⽤,但是侵权⼈已经⽀付该费⽤的除外。
第⼀千⼀百⼋⼗⼆条【侵害⼈⾝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赔偿数额的确定】侵害他⼈⼈⾝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因此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因此获得的利益赔偿;被侵权⼈因此受到的损失以及侵权⼈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被侵权⼈和侵权⼈就赔偿数额协商不⼀致,向⼈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
人身伤害死亡赔偿标准人身伤害死亡赔偿标准是指在我国法律体系下,对于因他人过错或者侵权行为导致的人身伤害或死亡事件,受害人或其家属可以获得的经济赔偿标准。
人身伤害死亡赔偿标准的设定,旨在保障受害人或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侵权行为进行惩罚和约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人身伤害死亡赔偿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直接经济损失赔偿。
直接经济损失赔偿是指受害人或其家属因受伤或死亡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费、丧葬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费、交通费、住宿费等。
侵权行为导致的人身伤害或死亡,侵权方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赔偿金额应当覆盖受害人或其家属的直接经济损失。
二、精神损害赔偿。
除了直接经济损失外,受害人或其家属还可能因人身伤害或死亡而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这种精神损害也应当得到相应的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通常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定,但赔偿数额不应低于一定的最低标准,以保障受害人或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三、抚恤金和赡养费。
对于因他人过错或侵权行为导致死亡的受害人,其家属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抚恤金和赡养费。
抚恤金主要是对受害人家属的一种补偿,而赡养费则是为了弥补家庭经济支柱的损失,确保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和教育需求。
四、残疾赔偿金。
对于因他人过错或侵权行为导致的人身伤害事件,受害人如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残疾,侵权方应当支付相应的残疾赔偿金。
残疾赔偿金的数额通常与残疾程度相关,依法应当根据残疾等级和具体情况进行裁定。
五、赔偿金的确定。
人身伤害死亡赔偿标准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受害人或其家属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同时,也需要考虑侵权方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等因素,确保赔偿金数额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总的来说,人身伤害死亡赔偿标准的设定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受害人或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侵权行为进行惩罚和约束。
在具体案件中,法院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进行裁定,确保赔偿金的合理确定和合法支付。
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原则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原则是指在发生人身损害事故导致被害人死亡时,由于伤害行为的不同,涉及到不同的责任人,对于赔偿的分配问题,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则。
本文将介绍死亡赔偿金分配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责任制和分配原则等。
一、责任制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由于人身损害事故导致死亡,死亡赔偿金应当由侵权行为人及其保险人负责支付。
侵权行为人是指在人身损害事故中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了被害人的损害的人。
因此,根据上述规定,谁造成了人身损害事故,谁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具体的侵权行为人,也可能需要由具有某种责任的人负责赔偿。
例如,当被害人在工作或生活中因为工作或生活场所或设备的缺陷而受伤或者死亡时,可以认定企业或者个人承担侵权责任,并由其负责赔偿。
此外,如果死亡赔偿金已经由保险公司支付,责任人仍应承担赔偿责任,并由其向保险公司追偿。
二、分配原则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死亡赔偿金的分配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被害人的家庭成员享有优先权:被害人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享有死亡赔偿金的受益权,其中,配偶有半数份额,而其他家庭成员按照等份分配。
如果被害人没有上述家庭成员,则由其其他经济和住房条件相对较差的亲属作为受益人。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和住房条件相对较差的亲属,则赔偿数额应作为公益金使用。
2. 赔偿数额应当合理:赔偿数额应当考虑到被害人的生活水平、工作收入、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以及双方之间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等。
在赔偿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生活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善后费用、精神损失赔偿等方面的费用。
因此,在分配死亡赔偿金时,不能仅仅把重点集中在被害人家庭成员的数量上,还需要考虑到其实际经济情况和受到的影响。
3. 优先支付退休金、抚恤金等:如果被害人享有某些退休金、抚恤金等权利,应当优先支付这些费用。
在支付死亡赔偿金时,这些费用应当与赔偿金相互协调,以保证被害人家庭成员的生活。
第1篇一、引言死亡赔偿案件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因一方的违法行为导致另一方死亡,死者家属要求赔偿的案件。
此类案件涉及到人身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等多个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死亡赔偿案件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死亡赔偿案件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是我国关于侵权行为的基本法律,其中规定了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死亡的赔偿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应当赔偿医疗费、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等费用;造成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人丧失劳动能力的,还应当赔偿残疾赔偿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础性法律,其中对死亡赔偿案件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人身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方面。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应当赔偿医疗费、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等费用;造成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人丧失劳动能力的,还应当赔偿残疾赔偿金。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对《侵权责任法》和《民法典》中关于死亡赔偿案件的规定进行了细化,明确了赔偿范围、计算标准等问题。
三、死亡赔偿案件的法律分析1. 赔偿主体死亡赔偿案件的赔偿主体包括侵权行为人和其所在单位。
在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作为赔偿主体,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 赔偿范围死亡赔偿案件的赔偿范围主要包括:(1)医疗费:包括死者生前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医疗费用,以及因治疗而发生的误工费、护理费等。
(2)丧葬费:包括死者尸体火化、安葬等费用。
(3)被抚养人生活费:包括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人的生活费。
(4)残疾赔偿金:在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人因侵权行为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应当赔偿残疾赔偿金。
(5)精神损害赔偿:在侵权行为给死者家属造成精神损害的情况下,应当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管理制度)论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死亡赔偿制度论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死亡赔偿制度兼谈对《侵权责任法》第16、17、18条和第22条的理解丁海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讲师关键词:死亡赔偿死亡赔偿金抚慰金扶养丧失说继承丧失说内容提要:我国《侵权责任法》所确立的死亡赔偿于性质上是对死者近亲属或被扶养人的财产损失补偿和精神抚慰,赔偿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物质性损害赔偿)、抚慰金(精神损害赔偿)和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参考死者生前的收入和被扶养人的扶养费。
壹、侵权死亡赔偿的性质死亡赔偿的性质,是指死亡赔偿究竟是对谁作出何种损害赔偿,关系到死亡赔偿的赔偿项目的选择、死亡赔偿计算标准的设置以及死亡赔偿请求权主体的确定等。
(壹)世界各国的学说和立法例学界于死亡赔偿性质上存于精神抚慰说和“逸失利益”赔偿说俩种观点。
世界各国法律多数学说和立法例认为,死亡赔偿绝非对死者的财产损害的赔偿,而是对和受害死者有关的壹些亲属的赔偿。
1.精神抚慰说该说认为,死亡赔偿金就是对致人死亡所造成的精神痛苦的损害赔偿,即视之为笼统意义上的生命权赔偿金。
也有人视之为抚慰金,且认为该种抚慰金于现实上不仅具有对精神上、肉体上痛苦的抚慰功能,而且承担着缓和具体证明损害的困难和提高损害赔偿总额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1]2.“逸失利益”赔偿说该说认为,死亡赔偿金就是壹种对“逸失利益”的补偿。
[2]此种损失有俩个部分组成:壹部分是被扶养人生活费,另壹部分是应当取得但由于死者提前死亡未取得的遗产损失。
也有学者认为,死亡赔偿金仅是壹种对“逸失利益”的补偿。
基于此,学界又有扶养丧失说和继承丧失说俩种学说。
(1)扶养丧失说该说认为,由于侵权人的行为断绝了死亡赔偿金请求权人扶养费用的来源,因此侵权人赔偿的内容为支付死者生前扶养人的生活费。
按照扶养丧失说,赔偿义务人赔偿的范围就是被扶养人于受害人生前从其收入中获得自己的扶养费的份额。
[3]至于因受害人的死亡而导致对受害人享有法定继承权的那些人从受害人处所继承财产减少的损失,则不属于赔偿之列。
事故致人死亡赔偿标准
首先,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因交通事故致人
死亡的赔偿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死亡赔偿金。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对于因交通事故致人死
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
死亡赔偿金的数额,应当综合考虑被
扶养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合理
确定赔偿数额。
一般情况下,死亡赔偿金的数额较高,以满足被害
人及其家属的经济需求。
二、丧葬费。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对于因交通事故致人死
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
丧葬费的数额,应当根据被害人的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以支付被害人的丧葬费用。
三、被扶养人生活费。
对于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依照《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应当支付被扶养人生活费。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数额,应当根据被害
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被扶养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以保障被扶养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总的来说,事故致人死亡赔偿标准是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
关规定来确定的,主要包括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
等方面。
在确定赔偿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实际
情况,合理确定赔偿数额,以保障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事故致人死亡赔偿标准是根据法律规定和被害人实
际情况来确定的,赔偿数额应当合理、充分,以保障被害人及其家
属的合法权益。
希望广大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确保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共同营造和谐的交通环境。
死亡赔偿标准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死亡赔偿标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死亡赔偿标准是指在因他人侵权行为而导致死亡的情况下,侵权人或其法定代表人应当支付的赔偿金额。
我国《侵权责任法》对死亡赔偿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保障被侵权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首先,根据《侵权责任法》,死亡赔偿标准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因死亡而造成的直接损失,包括丧葬费、扶养费等支出;二是因死亡而造成的间接损失,包括被扶养人因死亡而失去的赡养人的收入等。
侵权人或其法定代表人应当根据被侵权人的具体情况支付相应的赔偿金,以弥补被侵权人及其家属的损失。
其次,死亡赔偿标准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被侵权人的年龄、职业、收入等情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被侵权人家属的生活水平。
其次是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如果侵权行为是故意的或者具有重大过失,那么赔偿金额往往会更高。
最后还需要考虑被侵权人家属的实际情况,比如是否有其他经济来源、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员能够扶养等。
在实际操作中,死亡赔偿标准的确定需要依法合理、公平公正。
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根据被侵权人及其家属的具体情况、侵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确定合理的赔偿金额。
同时,法院还会根据相关的司法解释和裁判文书进行参考,以保证赔偿标准的统一和公正。
总的来说,死亡赔偿标准是一个涉及到人身权益和经济利益的重要问题,需要依法合理确定赔偿金额,以保障被侵权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同时,侵权人或其法定代表人也应当对自己的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避免类似的侵权行为再次发生。
希望通过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完善,能够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论侵权责任法上的死亡赔偿制度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论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死亡赔偿制度兼谈对《侵权责任法》第16、17、18条和第22条的理解丁海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讲师关键词: 死亡赔偿死亡赔偿金抚慰金扶养丧失说继承丧失说内容提要: 我国《侵权责任法》所确立的死亡赔偿在性质上是对死者近亲属或被扶养人的财产损失补偿和精神抚慰,赔偿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物质性损害赔偿)、抚慰金(精神损害赔偿)和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参考死者生前的收入和被扶养人的扶养费。
一、侵权死亡赔偿的性质死亡赔偿的性质,是指死亡赔偿究竟是对谁作出何种损害赔偿,关系到死亡赔偿的赔偿项目的选择、死亡赔偿计算标准的设置以及死亡赔偿请求权主体的确定等。
(一)世界各国的学说与立法例学界在死亡赔偿性质上存在精神抚慰说和“逸失利益”赔偿说两种观点。
世界各国法律多数学说和立法例认为,死亡赔偿绝非对死者的财产损害的赔偿,而是对与受害死者有关的一些亲属的赔偿。
1.精神抚慰说该说认为,死亡赔偿金就是对致人死亡所造成的精神痛苦的损害赔偿,即视之为笼统意义上的生命权赔偿金。
也有人视之为抚慰金,并认为该种抚慰金在现实上不仅具有对精神上、肉体上痛苦的抚慰功能,而且承担着缓和具体证明损害的困难和提高损害赔偿总额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1]2.“逸失利益”赔偿说该说认为,死亡赔偿金就是一种对“逸失利益”的补偿。
[2]此种损失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被扶养人生活费,另一部分是应当取得但由于死者提前死亡未取得的遗产损失。
也有学者认为,死亡赔偿金仅是一种对“逸失利益”的补偿。
基于此,学界又有扶养丧失说和继承丧失说两种学说。
(1)扶养丧失说该说认为,由于侵权人的行为断绝了死亡赔偿金请求权人扶养费用的来源,因此侵权人赔偿的内容为支付死者生前扶养人的生活费。
按照扶养丧失说,赔偿义务人赔偿的范围就是被扶养人在受害人生前从其收入中获得自己的扶养费的份额。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侵权责任法》死亡赔偿制度解读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关键词: 侵权责任法死亡赔偿立法变迁条文解释内容提要: 从《民法通则》经过法释〔2003〕20号司法解释到《侵权责任法》,我国的侵权死亡赔偿制度得以建立和逐步完善。
学者和立法工作者有关“命”与“价”相互关系的争论直接影响了侵权责任法有关条文的制定,本文全面梳理了各种理论观点,揭示相关的立法背景并对各草案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应当正确理解《侵权责任法》第16条和第17条确定的死亡赔偿金“原则上不同”、“个别情况可以相同”的法律原则,并确认死者近亲属独立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近年来,侵权死亡赔偿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即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本文将在对有关死亡赔偿制度的立法变迁、理论争点进行全面梳理及对侵权死亡赔偿的理论基础作出全面阐释的基础上,对《侵权责任法》第16条、第17条等条文中涉及死亡赔偿的规定作出全面解释,以期统一对侵权死亡赔偿制度的认识,也希望为未来的有权解释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一、立法变迁:从《民法通则》到《侵权责任法》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出台之前,有多个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就侵权死亡赔偿问题做出了规定。
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这条规定虽然确立了侵权死亡案件中“相关财产损失”(包括丧葬费)和“被扶养人必要生活费”两个赔偿项目,但没有对赔偿计算标准作出规定。
之后的多个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均在民法通则明确列举的赔偿项目基础上有所突破,这些突破的赔偿项目有:“死亡补偿费”、“死亡补助金”、“交通费、住宿费和财产直接损失”、“收入损失”、“其他必要的费用”、“安抚费”、“抚恤费”、“死亡赔偿金”。
第1篇一、引言死亡赔偿,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于因他人侵权行为导致死亡的人,由侵权行为人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
在我国,死亡赔偿的分配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中。
本文将从死亡赔偿的概念、法律规定、分配原则以及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死亡赔偿的概念死亡赔偿是指侵权行为人因其侵权行为导致他人死亡,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死亡赔偿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死者家属因死者死亡所遭受的物质和精神损失。
三、死亡赔偿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是我国关于死亡赔偿的基本法律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死亡赔偿的数额,应当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等因素确定。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死亡赔偿金的数额,按照下列标准确定:(一)被侵权人死亡时,有配偶、子女、父母的,死亡赔偿金的数额按照被侵权人死亡前一年的平均收入计算,最高不超过二十年;(二)被侵权人死亡时,没有配偶、子女、父母的,死亡赔偿金的数额按照被侵权人死亡前一年的平均收入计算,最高不超过二十年。
”四、死亡赔偿的分配原则1.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死亡赔偿分配的基本原则,要求侵权行为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应当与死者家属遭受的损失相当。
2.合理原则合理原则要求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应当合理,既要保障死者家属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要防止过度赔偿。
3.补偿原则补偿原则要求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应当弥补死者家属因死者死亡所遭受的物质和精神损失。
五、死亡赔偿的具体操作1.确定赔偿数额根据《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死亡赔偿金的数额按照被侵权人死亡前一年的平均收入计算,最高不超过二十年。
侵权责任法 死亡赔偿制度解读张新宝*内容提要从 民法通则 经过法释!2003∀20号司法解释到 侵权责任法 ,我国的侵权死亡赔偿制度得以建立和逐步完善。
学者和立法工作者有关#命∃与#价∃相互关系的争论直接影响了侵权责任法有关条文的制定,本文全面梳理了各种理论观点,揭示相关的立法背景并对各草案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应当正确理解 侵权责任法 第16条和第17条确定的死亡赔偿金#原则上不同∃、#个别情况可以相同∃的法律原则,并确认死者近亲属独立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死亡赔偿立法变迁条文解释近年来,侵权死亡赔偿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即将实施的 侵权责任法 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本文将在对有关死亡赔偿制度的立法变迁、理论争点进行全面梳理及对侵权死亡赔偿的理论基础作出全面阐释的基础上,对 侵权责任法 第16条、第17条等条文中涉及死亡赔偿的规定作出全面解释,以期统一对侵权死亡赔偿制度的认识,也希望为未来的有权解释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一、立法变迁:从 民法通则 到 侵权责任法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3∀20号∃)出台之前,有多个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就侵权死亡赔偿问题做出了规定。
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这条规定虽然确立了侵权死亡案件中#相关财产损失∃(包括丧葬费)和#被扶养人必要生活费∃两个赔偿项目,但没有对赔偿计算标准作出规定。
之后的多个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均在民法通则明确列举的赔偿项目基础上有所突破,这些突破的赔偿项目有:#死亡补偿费∃、#死亡补助金∃、#交通费、住宿费和财产直接损失∃、#收入损失∃、#其他必要的费用∃、#安抚费∃、#抚恤费∃、#死亡赔偿金∃。
%其中,#交通费、住宿费和财产直接损失∃和#其他必要的费用∃可以被 民法通则 第119条的#等∃所涵括,从而归属于#相关财产损失∃类赔偿项目。
#安抚费∃和#收入损失∃均是1991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 第4条新增的赔偿项目,其中#安抚费∃被明确定义为#对死者的遗属的精神损失所给予的补偿∃,#收入损失∃被定义为#是指根据死者生前的综合收入水平计算的收入损失∃。
#抚恤费∃、#死亡补偿费∃、#死亡补助金∃、#死亡赔偿金∃等赔偿项目的性质则不甚明确,有倾向于认定为精神损害赔偿者,也有倾向于认定为收入损失者。
由此可见,尽管侵权死亡赔偿本应是一项独立的制度,但这一时期的诸多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的体系较为混乱,在侵权死亡赔偿的赔偿范围、赔偿项目及名称、计算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之处,尤其是在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认定方面差异较大。
& #法释!2003∀20号∃则力图对侵权死亡赔偿的项目和标准予以统一,它将侵权死亡赔偿的可能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姚辉、邱鹏: 论侵害生命权之损害赔偿 ,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分为四类:相关财产损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赔偿和死亡赔偿金。
该解释首次明确将死亡赔偿金与精神损害赔偿确定为分别独立的赔偿项目,并明确了死亡赔偿金的财产赔偿性质,以区别于精神损害赔偿。
#法释!2003∀20号∃在统一和完善侵权死亡赔偿制度方面无疑具有飞跃性进步。
但同时,#法释!2003∀20号∃也因为其一条有关死亡赔偿金计算标准的规定而#惹祸上身∃。
其第29条将死者区分为城镇居民或者农村居民,并分别以受诉法院所在地(或者赔偿权利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计算死亡赔偿金,其结果导致了城镇居民受害人与农村居民受害人在死亡赔偿金数额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当他们在同一个侵权案件(例如同一起交通事故)中死亡时,最后赔偿数额的反差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围绕社会公平而展开的死亡赔偿#同命同价∃抑或#同命不同价∃的争论由此而起。
#法释!2003∀20号∃引发的#同命不同价∃的争论也反映到了侵权责任法的立法进程中。
历经反复讨论,侵权责任法在第16条和第17条对死亡赔偿作出了规定。
当然,直接涉及死亡赔偿的条文还包括第22条。
诸多媒体据此报道侵权责任法确立了同命同价的赔偿原则。
∋这显然是对侵权责任法有关条文的误读。
在笔者看来,侵权责任法有关死亡赔偿的规定主要有三个亮点:(1)规定了合理费用和其他财产损失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这与现有的规定基本相同);(2)规定了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3)规定了近亲属的死亡赔偿金请求权,没有规定被扶养人的生活费请求权;(4)关于死者近亲属的死亡赔偿金请求权,采纳的是以#不同∃为原则、#相同∃为例外的模式。
二、形成背景:各方争议与立法博弈在立法过程中,立法工作者、学者、社会公众等对侵权死亡赔偿制度的争议集中体现在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认定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赔偿内容、赔偿计算标准上。
(一)有关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与赔偿标准的主要观点死亡赔偿金作为侵权死亡赔偿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各界对其性质和计算标准存有不同的认识,与之密切相关的是死亡赔偿金与被扶养人生活费赔偿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死者∃生命价值∃赔偿说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自身生命价值的赔偿。
但该观点在是否实行同一赔偿标准上显现分歧,从而出现了#命价平等说∃与#命价不平等说∃两种不同看法。
(1)命价平等说A.#命价∃赔偿说与等额化赔偿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命价∃的赔偿,并主张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赔偿金也应一样,应在全国统一死亡赔偿标准。
此种观点多见于媒体报道和公众评论。
(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同志也曾倾向于强调#同命同价∃,即死亡赔偿金的#平等性∃,主张死亡赔偿原则上应适用统一标准,适当考虑个人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差异。
统一标准,不宜以城乡划界,也不宜以地区划界,而是人不分城乡、地不分东西的全国统一标准。
个人差异,有时可以考虑,有时可不考虑,如交通肇事、矿山事故等发生人数较多伤侵权责任法 死亡赔偿制度解读∋( 侵权责任法出台首次明确精神损害、同命同价 ,载中国广播网,h tt p:// /all n e w s/200912/t20091228_505816001.h t m,l 访问时间2010-03-25; 侵权责任法亮点:我国确立同命同价赔偿原则 ,载中国网,h tt p://www.c h i n a.co /n e w s/l ocal/2009-12/27/con tent_19136714.ht m,访问时间2010-03-25。
例如,王伟: 从#同票同权∃#同命同价∃聆听民主法制不断前行的足音 ,载中国人大网,/huiyi/c wh/1111/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亡时,可不考虑个人差异,采用一揽子赔偿方案。
)立法委员中也有持类似观点者。
∗B.#余命∃赔偿说与按余命年数赔偿杨立新教授持此种观点,他认为,应将死亡赔偿范围分为三项:死亡精神损害抚慰金、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的生活补助费。
其中,死亡精神损害抚慰金是对死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也即死亡赔偿金,或死亡抚慰金,它是对死者没有享受人生的#余命∃的赔偿,是受害人由于侵权行为的侵害使自己应当享受的生命因侵权行为而没有享受寿命的赔偿。
因此,死亡赔偿金就是余命赔偿,就是人格利益损失的赔偿,而不能是对收入损失的赔偿。
换言之,死亡赔偿金应当是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的是死者的人格损害。
既然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是人格损害赔偿,而不是财产的损失,那么就绝对不允许区分受害人的身份的不同,因为所有的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不应当有差异,生命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对这种赔偿的计算,不应当根据人的身份,而应当根据受害人所丧失的生命期间来确定。
他主张以当地人均生活费为标准,根据受害人死亡之日的年龄和当年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额计算,但最高不超过30年,最低不得少于5年,以此保证每一个人的#同命同价∃。
此外,还应对被抚养人生活费进行赔偿,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进行生活补助费的赔偿,体现了对死者家庭#逸失利益∃的赔偿,因此,不应再对死者的收入损失进行赔偿,死者的生命不复存在,不能进行劳动,当然也就不存在收入的问题。
+由此可见,杨立新教授认为侵权死亡赔偿的主体主要有两个:第一,死者,赔偿其#余命∃损失,属于死者的人格损失赔偿,称其为死亡精神损害抚慰金,或死亡赔偿金,此部分应强调#同命同价∃,按照丧失的#余命∃年数确定;第二,被抚养人,赔偿其#逸失利益∃,表现为未来可得生活费的丧失,属于财产性赔偿。
杨教授的此种观点也反映到了其于2007年5月30日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
该建议稿第152条第3款规定:#受害人死亡的,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受害人死亡后出生的子女的生活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并依照本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赔偿死亡抚慰金。
∃第175第2款规定:#死亡抚慰金的数额,应当以当地人均生活费为标准,根据受害人死亡之日的年龄和当年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额计算,但最高不得超过三十年,最低不得少于五年。
∃,(2)命价不平等说A.#命价∃赔偿说与个性化赔偿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受害人生命价值的物质体现,死亡赔偿金作为生命权财产内容的货币表现,就是生命在法律上的#价格∃。
在赔偿标准上,认为能够反映和影响生命权财产内容的赔偿标准,都具有合理性,但要在死亡赔偿金制度中合理运用,则需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可以采取定额计算的办法,但必须考虑到死亡赔偿金本质上体现的是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及我国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不宜#一刀切∃。
−B.#命价∃赔偿说与个性化预期收入赔偿此种观点以麻昌华教授为代表,认为在侵权致人死亡的案件中,受害人有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损害有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
直接受害人的损害可分为身体丧失的损害和生命丧失的损害,生命的丧失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损害。
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生命丧失的损害进行的赔偿。
生命固然是无价)∗+ ,参见王胜明副主任于2009年6月27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讲专题讲座上的讲稿 我国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 ,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 villa w.co /qqf/w eiz hang.as p?i d=45571,访问日期2010-04-05。
例如,王伟: 郑功成委员:建议#同命同价∃作为原则写入法律 ,载中国人大网,/hu i yi/lfzt/qqzrfca/2009-10/29/con tent_1524445.ht m,访问时间201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