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语文文言文教学案15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一部分前言一、高考考查文言文的意义现代社会的交际,听说读写都不用文言,(除台湾写应用文还有些地方用到文言)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文言是"听不到,说不出,读不懂,写不了",那么高考为什么还要考文言文呢?其实高考考纲的制定是由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
大纲对中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方面有明确规定,认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熊江平语)其依据在于:1、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2、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⑴、从汉字的发展方面看,辨析现代汉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
⑵、从篇章方面看,多读优秀的文言作品,它那严谨的布局、简洁的行文对提高现代文写作水平有帮助。
⑶、从文学鉴赏方面看,要了解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不可。
建国以来,大陆的整体的语言表达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趋势,传媒和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和古风,变得浅白化和粗俗化。
这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轻视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脉被切断的恶果。
事实上,以现行的香港中国语文教材来看,中一 30%,中二 35%,中三50%,中四中五50%~80%。
文言文到了高中阶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001年新一期《中学语文教学》杂志"问题之鉴"栏目中韩军论述了"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八大关系"中就曾指出了"偏了白话,应重视文言"这一语言教育的百年弊症。
单从1993年至2000年高考情况看,高考文言文权重偏低,甚至有下降趋势,分值从93-98年的占15%下降到99-00年的12%(20-18分),题目设置也由最初的八题减到98年的七题到99年、2000年的六题,是不是屈从于现实的挤压呢?……庆幸的是,由于受近一年来人们对中国语文旧有教育进行的深刻反思的影响,人们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的转变,新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也增加了,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晴雨表的高考将作何调整,值得大家的思考。
高三语文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第一课时一词多义和通假字教学要点提示: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高考的常考题,复习重点是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
“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l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本义:1.战则请从. [跟随]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攻伐]3.范增数目.项王 [眼睛]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换取]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能举例则举例说明)1.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2. 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并举例说明。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通用10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篇1教学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
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
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思路以练得法,以法导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网络高三资料参考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步骤:一、导语设计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文从句顺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
(温故知新)1、练一练: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2、练一练: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②“昼夜勤作息”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3、练一练: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②吾妻之美我者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1、练一练: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5、练一练: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6、练一练: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授课设计新人教版教材解析: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认识常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能或缺的知识。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整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授课实质,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观察,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观察。
学情解析: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一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
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色、鉴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
考试大纲领求掌握的18 个常有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照本宣科既费时费劲,又容易忘掉。
为了帮助同学们打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 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无聊为幽默,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 个常有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授课目的:1﹑经过介绍常有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认识高考考试纲领。
2﹑经过借助常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简略文言文。
授课重点难点:1﹑经过解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经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简略文言文的能力。
3、经过学生积极参加“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授课过程:一、导入:【18 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由于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由于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 个常有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由风,为什么身领悟这么弱呢?讲解一下,由于——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讲解呢?几乎就是(乃)之乎者也相同的空话连篇。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用法。
【学习难点】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掌握判断句、倒装句句式特点并准确翻译这些句式。
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B级。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
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
二、高考典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0年(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译文:(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要点:使、累其心、抑、判断句。
】译文:(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2、2014年(江苏卷)《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⑴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被动句】翻译: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⑵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倒装句】翻译: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三、学习要点[一]判断句式。
1.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翻译判断句时,加上判断词“是”】。
2.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完成规律总结。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⑶粟者,民之所种。
⑷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⑸秦,虎狼之国。
此亡秦之续耳。
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教案为题,用中文写一篇3000字文章。
在高三语文备考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好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文言文,以下是一份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案名称:文言文复习教案适用年级:高三主要内容:1. 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2. 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训练3. 文言文写作技巧训练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1. 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复习常用文言词汇、古文常用语法词汇、文言虚词等。
2. 句子的结构与翻译:复习文言句子结构,包括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状语结构等,并能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等,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修辞手法进行解释。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训练1. 理解古文篇章结构:通过多篇古文的阅读,培养对古文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包括开篇、承接、递进、高潮、结尾等部分。
2. 掌握古文重点句子分析:通过对古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包括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状语等,帮助理解整篇古文的意境。
3. 整体思维理解古文:通过阅读古文,培养对整体思维的运用能力,包括整体把握、推理分析等。
同时,注意借助上下文的提示,理解古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三、文言文写作技巧训练1. 古文翻译训练:通过训练,掌握古文的翻译技巧,包括句子的翻译、句型的转换等。
2. 古文仿写训练:学习古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古文仿写,模仿古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古文赏析和演讲:阅读分析古文,并能够进行赏析和演讲,深入理解古文背后的思想和文化。
四、综合练习和模拟考试1. 综合练习: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文言文练习,包括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等,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2. 模拟考试:进行文言文的模拟考试,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提前适应考试的要求,并及时总结分析自己在文言文方面的不足,作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
六、课堂训练
1、[答案]1、这是什么山谷?(判断句)
2、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给这个山谷取名叫做愚公之谷。
(判断句)
3、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被动句)
2、答案:
①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
(被动句)
②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被动句)
1、答案: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2)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译文: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
2、答案: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事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抗。
(2)、公曰:“太师谁撞?”
译文: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高三文言文教案高三文言文教案【篇一:高三文言文教案】沧浪之水只取一瓢饮---------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题指导【直击高考】高考考纲要求“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考生准确的把握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概括并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的能力。
【学习目标】1.熟悉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形成整体阅读概念。
2.审清分析、概括题题干设计的陷阱。
3.迅速准确的找到概括、分析题的答案。
【学习重难点】掌握以文解题、以题解题的方法。
【课前预习】掌握文言文中表官职变化的词: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归故里【教学过程】一、导入讲故事《鲁提辖拳打郑关西》:话说鲁达拿了两包肉沫向郑屠脸上“嗒”就打去,郑屠大怒,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向鲁达刺去,鲁达将身子一侧,纵身跳到了一边。
肉铺里十来个火家,那个敢向前来劝。
两边过路的人也都远远地立住了脚。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要来揪鲁达;鲁达力气大呀,顺手扯住了郑屠的手,网旁边一拖,“噌”地飞起一脚“噼”正好踢在他小腹上,只听得“噗通”一声,郑屠跌倒在地上。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你这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有了几个臭钱就敢欺负人!你说,你是如何欺负金老汉,强骗金翠莲的?”郑屠还要犟嘴,气的鲁达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好!叫你打!”鲁达监他不服气,骂道:“你这个无赖!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高中文言文教案设计模板第1篇:高中文言文教案9、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十五复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能分清常见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能说出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
2、能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特定的句子。
3、能大致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能将文言文中的细节同试题的选项进行对比。
考纲要求: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12页。
◆预习案预习任务:1、细读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12页的“考纲解读”,并勾画你认为的重要的信息。
2、细读《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28“方法突破”中“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的前四种方法,并勾画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预习自测:五、(马鞍山市2009届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
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新丰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阅读(十五)
编写:施信忠
【文言虚词】
六、且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
(《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课堂翻译练习】
翻译下面语段。
苏缄,字宣甫,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调广州南海主簿。
州领蕃舶,每商至,则择官阅实其赀,商皆豪家大姓,习以客礼见主者,缄以选往,商樊氏辄升阶就席,缄诘而杖之。
樊诉于州,州召责缄,缄曰:“主簿虽卑,邑官也,商虽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有何不可?”州不能结。
再调阳武尉,剧盗李囊橐于民,贼曹莫能捕。
缄访得其处,萃众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
缄驰马逐,斩其首送府。
府尹贾昌朝惊曰:“儒者乃尔轻生邪!”
文言文阅读(十五)译文
苏缄字宣甫,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调任广州南海主簿。
广州管理海外入境的船舶,每次商船到达,就选派官员查阅核实他们的货物,商家都是豪门大姓,习惯以客人的礼节拜见主管官员,苏缄被选派前往查验,商人樊氏就登上台阶入席,苏缄责备并杖打了他。
樊氏上诉到州里,州官召来苏缄责问,苏缄说:“主簿地位虽然低下,但也是城邑里的官员,商人虽然富有,但也是部下百姓。
邑官杖打部下的百姓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州官无言以对。
两次调任阳武县尉,姓李的大盗用袋子偷百姓的东西,抓捕盗贼的官吏没有人能捕获他。
苏缄访求到他的住处,聚集众人大加搜索,放火烧他的住所旁边的房舍来逼迫他,李氏从里面逃出来。
苏缄骑马飞驰追逐他,砍掉他的脑袋送到官府。
府尹贾昌朝吃惊地说:“有像你这样轻生的儒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