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古诗词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
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
枥,马槽。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怡,调养身心。
永年,长寿。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
黍(shǔ):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环绕。
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户。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就:靠近、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4)全诗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杨花落尽子规啼”有什么表达作用?点明时间,暮春时节,写“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抒发了离别的忧伤之情。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将月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3.《次北固山下》(1)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与岸齐平;顺风行船,风正且顺,一叶白帆高悬。
(2)赏析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该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3)赏析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游子的音讯带给家乡,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2)该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3)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连用九个名词,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的句子是:枯藤老师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该句画面: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西风,孤寂地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盘旋的寒鸦,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
(6)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对比衬托了天涯游子的孤独凄凉之情的句子是:小桥流水人家。
(一)《观沧海》(曹操)1.《观沧海》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也有两句诗是叙事,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古文详细解析及赏析一、观沧海 (1)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三、次北固山下 (5)四、天净沙.秋思 (7)五、咏雪 (8)六、陈太丘与友期行 (10)七、《论语》十二章 (13)八、诫子书 (17)九、狼 (19)十、穿井得一人 (24)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何:多么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赏析】《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答案)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中心思想: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重点赏析:(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海水和山岛,是写实景。
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这里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这首诗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最能表现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的一个字是涌。
诗中表明所写之景为虚景的一个字是若。
看到大海波澜壮阔表现出惊讶的一个字是何。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逼真”有误)(附文不是诗的正文,与诗歌的内容无关)A、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做,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其基调苍凉悲壮,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C、诗中对大海的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其中“日月之行”等四句逼真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写景状物的名句。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1、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
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挂起。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中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我的家信应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到洛阳。
[赏析]:1、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洛阳的思念。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①以小景与大景相映衬。
②若用来描写三峡风光就不合适,因为只有在长江下游,才会出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既是美景,又是哲理。
4、诗人注意词语的锤炼,“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2、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折断的铁戟沉埋在黄沙中还未烂掉,我捡起来磨洗认清它出自前朝。
倘若不是东风给予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
[赏析]:1、借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感叹。
2、以两位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构思巧妙)3、以小见大:①以两位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②以“折戟”联想到赤壁之战。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妙在思路奇特,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
3、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1、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全诗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全诗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歌大意:往前不见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没有穷尽(而人生短暂),不禁独自伤心而落泪。
2.内容概括:前两句怀古,后两句伤今。
具体看来,前两句写时间之绵长,第三句写空间之无垠,第四句写自身感叹。
3.思想感情: (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面对茫茫天宇,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表达了①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凉和孤独。
②对赏贤任能的明君的渴盼。
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苦闷。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运用对比,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
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体现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中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
融理入情,表达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凉与孤独。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歌大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
山南和山北将天色分割为一明一暗。
层出不穷的的云气使我心胸为之荡漾,睁大眼睛,归鸟进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锋,放眼俯视,众多的山峰显得矮小了。
2.思想感情:①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雄伟气势的喜爱与赞美。
②表达了诗人对登山的渴望和登顶的决心。
③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心和气概。
④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①首联远望泰山连绵不断的山势。
②领联近望所见秦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③颈联写凝望之景:云气与归鸟。
④尾联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项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初中七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诗词知识,包括诗词的作者、背景、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等。
以下是几首初中七年级必背的古诗词及其解析:1.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通过“明月光”与“地上霜”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月光,同时“举头”与“低头”的动作,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2. 《春晓》- 作者:孟浩然- 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诗人在睡梦中被鸟鸣声唤醒,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诗中的“春眠不觉晓”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而“夜来风雨声”则暗示了春天的多变,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感慨。
3. 《望岳》- 作者:杜甫- 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解析:这是一首赞美泰山的诗。
诗人通过提问“岱宗夫如何?”引出对泰山的描绘,用“造化钟神秀”来形容泰山的壮丽,而“阴阳割昏晓”则表现了泰山的高耸入云。
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的壮志与抱负。
4.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内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雪景图。
诗人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表现雪后江边的寂静与空旷,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渔翁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超脱的向往。
5.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鹳雀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远大志向。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分别描绘了日落和黄河的景象,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渴望登高望远,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
七年级古诗词赏析
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借助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2.本诗是如何把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诗人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3.“风正一帆悬”中的“风正”可否换成“风顺”?为什么?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4.体会“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生”和“入”的妙处,体会这句话蕴含的哲理。
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拟人。
“明月”和“风”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七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新渐浅几处才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是早春,并不是处处有黄莺,家家有春燕,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处或几家有这些念春的使者。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4.请体会“争”和“啄”的妙处。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写出了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个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重点诗句赏析:
1品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思想意义及其所表达的中心。
重点诗句赏析:这四句诗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决心和永不停息的壮志。
2.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到达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