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再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山西乡宁紫砂的传承与创新山西乡宁紫砂陶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作为山西乡宁县的特色产业之一,乡宁紫砂在传承中不仅保持了传统的制作技艺和器型,还融入了创新的元素,使这一古老的陶瓷工艺得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乡宁紫砂的传统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
其特点是采用粘土手拉坯、轮拉坯和块状捏塑的制作方法,然后进行细部雕刻,最后上釉和烧制而成。
这一制作工艺既注重整体形象的塑造,又讲究细节的表现,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它所使用的陶土质地细腻,色泽素雅,能够反映出山西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山水之美。
传统的器型包括壶、碗、盖罐等,这些器型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艺术家的思想和感情。
乡宁紫砂的创新在于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发展和完善。
艺术家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不断拓展制作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
一方面,他们改进了传统的制作方法,引入了现代化的工具和设备,提高了制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他们也大胆尝试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使乡宁紫砂的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现代乡宁紫砂作品中的创新元素包括个性化的造型设计、夸张的表演方式、绚丽多彩的色彩运用等。
乡宁紫砂的创新还体现在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的结合上。
乡宁紫砂在与绘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中,创造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一些乡宁紫砂作品以绘画和雕刻的方式表现了书法的韵味,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乡宁紫砂还与当地的民间文化元素结合,例如山西的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使作品既有传统的浓厚风格,又具有现代的审美价值。
乡宁紫砂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需要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技艺和经验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得以保护和发展,而创新的元素也需要与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相结合,使传统工艺得以永久地传承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关注,才能够使乡宁紫砂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这一古老的陶瓷工艺继续发光发热,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增添新的光彩。
浅析山西乡宁紫砂的传承与创新【摘要】山西乡宁紫砂陶艺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珍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文从传统工艺、文化内涵、设计风格、技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探讨了乡宁紫砂陶艺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工艺在创新中得到传承,文化内涵在创新中得到提升,设计风格在创新中更趋多样化,技艺在创新中更加精湛,市场营销在创新中更具活力。
结论部分探讨了山西乡宁紫砂陶艺的未来发展前景,以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路径,还对乡宁紫砂陶艺走向国际市场的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山西乡宁紫砂陶艺以传统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山西乡宁紫砂陶艺,传承,创新,价值,历史渊源,传统工艺,文化内涵,设计风格,技艺,市场营销,未来发展,传统与现代结合,国际化前景1. 引言1.1 山西乡宁紫砂陶艺的价值山西乡宁紫砂陶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历史长河中,乡宁紫砂陶艺一直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瑰宝,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技艺使其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宁紫砂陶艺所展现出的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珍贵遗产。
其独特的风格和纹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乡宁紫砂陶艺还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其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保证了器皿的优良品质和实用性。
山西乡宁紫砂陶艺的价值体现在文化传承、艺术表现以及实用性方面,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保护。
1.2 乡宁紫砂陶艺的历史渊源山西乡宁紫砂陶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早在唐代,乡宁就是著名的陶瓷产地,盛产精美的紫砂陶器。
而真正将乡宁紫砂陶艺推向鼎盛的时期,要数明清时期。
明代乡宁紫砂陶艺大放异彩,成为士人雅士最爱的收藏品。
清代更是乡宁紫砂陶艺的鼎盛时期,乡宁紫砂茶壶、盖碗、罐、杯等器型种类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竞相追捧的艺术品。
浅析山西乡宁紫砂的传承与创新
山西乡宁紫砂陶艺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它在传承中保留了传统的工艺特点,同时在创新中融入了时代的元素,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
山西乡宁紫砂陶艺的传承体现在技艺的传承上。
这项民间手工艺传承对师傅的传承要求较高,传统工艺技艺多由父辈亲自教授,秘传家族的技艺保持者被传统社会给予了极高的荣誉。
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以严师治学的态度传授传统工艺技艺,注重培养学徒的坚韧耐力、细腻手感以及对紫砂陶艺的热爱,使得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山西乡宁紫砂陶艺的传承体现在产品风格的传承上。
山西乡宁紫砂陶艺的产品风格独特,强调自然朴实、简约质朴的风格特点。
传承中,艺术家们对传统技艺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发展,将古老的技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取得了新的突破。
他们在形态、纹饰、釉色等方面进行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推陈出新。
在保持传统技法特点的又有所创新,使得产品更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山西乡宁紫砂陶艺的传承体现在市场的传承上。
传统的乡宁紫砂陶艺一直以来都以其出色的质地和独特的工艺技法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传承者们也积极参与市场的需求分析和产品开发,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创新和调整,推出了更具时代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乡宁紫砂陶艺红色陶器、仿金银器等系列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也为乡宁紫砂陶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062一、引言紫砂壶艺术传承至今仍旧具有稳健的生命力,与紫砂壶艺术的独特魅力是分不开的。
这种魅力来源于紫砂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当然最根本的还是紫砂壶独特的制作工艺。
虽然紫砂壶传统制作工艺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其群众基础相对而言依旧显得薄弱,并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偏向性,缺乏年轻的、专业的继承群体[1]。
因此,本文就紫砂壶艺术的文化传承作浅要论述,分析并研究紫砂壶文化传承的方向,希望可以将这门传统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完整地传承下去,为后人竭尽全力保留珍贵的艺术遗产。
二、紫砂壶的特点紫砂壶自古以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把玩,具有古朴端庄、不媚俗、有风骨气韵的特点,这些特质与文人墨客自身的气质相近,不少文人尊崇紫砂壶并留下了大批与之相关的诗作和文献,正如奥玄宝在《茗壶图录》中所阐述的:“……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可见紫砂壶带给古人的不只是承载茶文化的“风雅器具”,更是文人借物喻己的美好容器。
紫砂壶传承至今,其特点也开始与现代生活及审美交融,逐渐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制作材质与众不同紫砂壶,顾名思义,就是用紫砂土烧制的茶壶,这种材质富含紫泥、红泥和绿泥等多种天然成分,是一种铁、硅含量较高的粗颗粒陶土,原料呈沙性,这种沙性使得紫砂土的烧制成品具有独特的特质:其一,不会瓷化;其二,从坯子角度观察会发现这类烧制品有两层孔隙,在内部呈现团形颗粒,在外部呈现鳞片状的颗粒,这种特殊的构造使得紫砂壶能够形成两层不同的气孔,在沏茶、泡茶时茶不失其原味,色香味兼具且气味悠长,也使得壶身在泡茶和养壶的过程中更加光亮。
此外,材质的独特性也使得紫砂壶更具耐热效果、可塑性强、透气性较好等特点。
(二)造型工艺与众不同紫砂壶在造型工艺方面与其他茶壶不同之处在于其通常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这种技法的形成源于紫砂壶工匠对紫砂泥料的独特分子结构和造型的研究,采用此造型工艺技法可以让茶壶造型更加丰富多变,壶身各部分之间契合较好且衔接得当。
对传统紫砂的认识紫砂陶艺属于我国传统陶艺的范畴,它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独树一帜的陶瓷艺术,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称著于世。
紫砂陶艺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的、独特的、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
这是因为由诸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相互之间又是那么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自然天成、意味隽永。
紫砂陶器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具有丰富而悦目的质地和深沉而含蓄的色彩。
严格合理的成型工艺技术,完全靠循序渐进的训练和操作达到纯熟,在手工制陶技术方面,准确的表现力是无与伦比的。
造型样式之多是各种陶瓷中最为突出的,紫砂茶壶一项的造型样式,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完整协调,当属世界陶瓷壶类造型之首。
紫砂陶艺装饰以中国传统的金石书画为题材,巧妙地与造型结合,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点,独步于装饰艺术之林。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源的美,构成了紫砂陶艺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较之现代陶艺和现代日用陶瓷,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
深蕴的文化内涵,在紫砂陶艺作品中表现也来的“书卷气”,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气魄融汇在造型与装饰之中,形成了紫砂陶艺内在的生命力。
紫砂陶艺是属于个性鲜明,风格特点比较突出的陶瓷艺术作品。
创作设计新的紫砂陶艺作品,首先需要认识和掌握其特性,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领悟和理解紫砂陶艺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特征,深入进去,发挥创造精神,紫砂新作会越来越有所发展和提高,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中国传统陶艺的发展是渐进有序的,在逐步的演进中。
不断地丰富了自身,紫砂陶艺也不例外,如果创新的紫砂陶艺作品失去了传统的特点,完全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将会使人感到不伦人类,以至无法接受。
几百年的紫砂陶艺传统特质,已经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形成了一种大致的印象,不应忽略,不能缺少,要在发展中加以演进。
这并不会阻碍紫砂陶艺的创新,而是为了使创新的紫砂陶艺作品得到爱好者的认同和欢迎,不失去特点。
尊重紫砂陶艺的自身特点,循着客观规律去进行探索和发展,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演化、推进、丰富,而不是彻底的更新换代。
浅析山西乡宁紫砂的传承与创新山西乡宁紫砂陶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重要代表之一,早在唐代就有了较为完备的制作工艺。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山西乡宁紫砂陶器在不断传承和创新中,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传承和创新两方面对山西乡宁紫砂陶器进行浅析,探讨其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中的发展和变化。
一、传承的价值1.1 传统工艺的精髓山西乡宁紫砂陶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其传统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独特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体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
在传承过程中,传统工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乡宁紫砂陶器的制作过程中,各个工序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技艺传承。
从原料的选取到成品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
在传承过程中,技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严格的师徒传承和实践经验积累,才能确保乡宁紫砂陶器的制作质量和艺术水平得以保持和提升。
除了技艺的传承外,乡宁紫砂陶器的传承还涉及到陶瓷文化的传承。
传统工艺不仅仅是一种制作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
通过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陶瓷文化的精髓,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创新的精神2.1 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乡宁紫砂陶器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制作工艺和造型风格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当今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2.2 创新设计的引领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乡宁紫砂陶器的创新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深入研究和创新设计,可以为乡宁紫砂陶器赋予新的艺术灵感和审美价值,使其更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2.3 创新理念的融合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乡宁紫砂陶器的创新理念也需要与当代文化相结合。
通过融合当代艺术理念和生活方式,可以为乡宁紫砂陶器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使其更具时尚感和个性魅力,也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市场和消费需求。
浅析山西乡宁紫砂的传承与创新山西乡宁紫砂陶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该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乡宁紫砂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紫砂材料而闻名于世,被誉为“陶艺之皇”。
本文将从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对山西乡宁紫砂进行浅析。
传承是山西乡宁紫砂的重要特点。
山西乡宁紫砂传承了古代陶艺的智慧和技艺,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紫砂壶作为乡宁紫砂的代表作品,其外形、造型、纹饰和工艺都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传统传承使乡宁紫砂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创新也是山西乡宁紫砂的重要特征。
随着时代的演变,山西乡宁紫砂逐渐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创作手法,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和审美观念。
创新使乡宁紫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具有更加时尚、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创新不仅体现在造型上,还包括工艺和材料等方面。
如今,乡宁紫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功能性茶具,还有更多的艺术品种类,如文房用品、装饰品等,使传统陶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是山西乡宁紫砂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传承才能使乡宁紫砂有根有底地发展,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只有创新才能使乡宁紫砂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保持其市场竞争力。
传承与创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着乡宁紫砂的发展。
山西乡宁紫砂还注重与其他地域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地方的交流与合作,乡宁紫砂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创新灵感。
在交流与合作中,乡宁紫砂不仅吸收了其他地域陶艺的优点,还给予了其他地域陶艺自己的独特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宁紫砂,为中国传统陶艺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山西乡宁紫砂的传承与创新使其既具有古老的文化底蕴,又具有时尚的艺术表现形式。
乡宁紫砂的传承保持了其传统的风格和技艺,而创新则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通过与其他地域的交流与合作,乡宁紫砂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传承与创新两者的结合为乡宁紫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使乡宁紫砂在世界文化艺术舞台上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浅析山西乡宁紫砂的传承与创新山西乡宁紫砂是中国紫砂壶的特殊品种,其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享有盛名。
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山西乡宁紫砂工艺家们不断进行创新,推动着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让它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从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对山西乡宁紫砂进行浅析。
一、传统工艺的传承山西乡宁紫砂的制作可以追溯到唐代,历经千年流传至今。
其制作工艺包括原料准备、成型、雕刻、烧制和装饰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在这一传统工艺中,工匠需要耐心细致地操作,始终如一地保持高品质。
原料准备。
山西乡宁紫砂所使用的紫砂泥质地细腻,并且富含矿物质,黏结性好,耐火度高,是制作紫砂壶的理想原料。
在原料准备环节中,工匠需要对紫砂泥进行挑选、清洗、晾晒,以保证制作出来的紫砂壶色泽纯正,质地均匀。
成型和雕刻环节。
经过精心的原料准备后,工匠将其塑造成各种形状的壶身。
在成型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手法,将泥块捏制成各种复杂的形状,而且要保证壶身的厚薄均匀。
在成型完成后,工匠还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雕刻,这是对工匠手艺和艺术功底的严格考验。
烧制和装饰。
经过成型和雕刻之后的紫砂壶,需要进行烧制。
在烧制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炉温和时间,以免出现开裂或变形等问题。
之后,工匠还会根据设计要求对紫砂壶进行装饰,常见的装饰手法有刻画、镶嵌、彩绘等。
这些装饰都需要工匠有着扎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经验。
传统工艺的传承需要工匠们对技艺的严谨态度和执着精神。
山西乡宁紫砂工艺家们通过不断地传承和继承,将这一珍贵的技艺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
二、创新技艺的不断探索除了传承,山西乡宁紫砂工艺家们还在不断地创新和探索,使得这一传统工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他们在原料、工艺和设计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推动着这一古老技艺的发展。
原料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山西乡宁紫砂工艺家们开始尝试使用一些新型的紫砂泥料,以丰富制作材料的种类,拓宽创作的空间。
浅谈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再认识
吴小伟高洋
宜兴紫砂历经数千年承传至今,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
紫砂壶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作为紫砂文化的象征,积沉着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无论是天然材质、艺术创意、制作技法和装饰表现等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传统工艺特点和传统文化特点。
加强对传统紫砂的深刻认识和探索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尊重传统、保护传统和继承传统的责任感,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壶艺水平及艺术鉴赏能力。
传统紫砂工艺是紫砂文化的主脉。
翻开宜兴紫砂史册,在太湖西岸的古阳羡地域,从明代起曾出现不少接触的紫砂前辈代表人物,他们为开创和承传紫砂艺术作出过里程碑式的贡献。
明代时大彬是继开山鼻祖供春后知名度最大的紫砂壶艺家,他最早建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全手工制壶技法,曾享有“千载一时”之誉。
清代初级陈鸣远继承前辈制壶经验,开创了紫砂器体现文学品味及自然风格的先河,且为紫砂造型的多样化和紫砂器题铭印章的倡导推广作出了突出贡献。
清代陈曼生首创中国传统书画诗人、金石篆刻融入紫砂壶,尤以“曼生十八式”传世闻名。
清代邵大亨将传统制壶技艺提升到当时的顶峰,以致“邵家壶”成为后生从业临摹的典范。
自古以来,宜兴的传统紫砂手工基本上都是门派、家族性质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师傅凭着父辈祖上积累的经验和方法,甚至把上代祖传的经典老壶作为“样板壶”,通过口传手教,带徒传艺,不仅教会制壶,还教如何制作工具等等,使壶艺得以代代相传。
她久居蜀山并享有声誉的“徐门紫砂”,如今有谱可查前后从艺已跨五代,这便是典型的传统紫砂壶艺的一脉相承。
当年壶艺泰斗顾景舟不仅全面系统地研究总结传统紫砂工艺,并且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壶艺名家。
显而易见,历代紫砂艺人总是踏着前人的脚印,坚定地继承了一脉相承的壶艺传统,并为紫砂艺术的发扬光大做不懈的追求。
传统制壶技法是紫砂工艺的根本。
由于得天独厚的紫砂泥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结合性,也就为打造多种多样的紫砂造型提供了良好的成型工艺条件,所以紫砂陶坯长期来一直都是采用手工制作方法成型,这说明紫砂传统工艺的形成是和紫砂原料的特性是密切相关的,而
紫砂壶全手工制作技法历来是传统紫砂壶成型工艺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练好全手工制壶技法的基本功,是壶艺作品成型的重要基础。
所谓全手工制作就是采用紫砂泥经手工拍打捏塑成型,一般来说,圆球、圆台造型的采用“打身筒法”,方货形和多角形造型则采用“泥片粘接法”。
当然在学徒入门阶段少不了要吃数年苦功夫,从打泥条、打泥片到打身筒、镶身筒都必须实打实地反复锤炼,好比学毛笔书法,得先要对点、横、竖、撇、捺、钩等基本笔画进行反复练习,直至书写字体结构那样,没有“铁棒磨成针”的毅力是不会见效的,制壶人对此都是深有体会的。
传统的全手工制作技法还要求对壶嘴、壶把、壶钮和壶脚都必须用手工拍打捏塑,不能依赖模具成型,这就更需要具备过硬的功底,当然这个功底是指包含着光货壶、花货壶两种不同风格、不同手法的制作技巧。
至于半手工制作方法中采用模具准型规正,其实它是在全手工技法基础上完善工艺的辅助方法,其优点是坯体饱满坚实、制作便捷,尤其是对于订货数量多、交货期限短的商品壶,选择此法比较适宜。
按师傅的评论说,全手工技法是传统制壶的根本方法,半手工技法是在传统老法基础上发展衍变的辅助方法,两种方法各有特色和优点,不可偏废,不能把传统的程式老法简单地误认为是守旧而轻视它。
总之,这两种方法都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如果基本功不过硬,往往成型后的壶体上会出现隐患痕迹而影响壶的质量。
善于汲取传统壶艺的精髓。
多年来尽管在师傅的口传心授下摸索着传统技法,看看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一把把壶,似乎觉得还算拿得出,可是经师傅的眼光一审,则屡屡批了个“不及格”,不是气势不足,就是力度不够;不是使用工具不妥当不灵活,就是细部加工欠佳。
师傅在肯定前阶段技术有所进步的同时,常常会严肃地提醒几句,不论是全手工还是半手工制作,都不能只满足于“依葫芦画瓢”,更不能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关键是要学会动脑子,反复琢磨,发现短处丑处,有待于下次重做时注意改进。
徐秀棠大师曾对继承传统工艺问题上就“工艺”两字作过见解,他认为掌握技法会做壶这仅是“工”的问题,重要的是要在“艺”字上做文章,壶艺贵在传承它的精、气、神,其寓意是多么的深刻啊。
传统名壶凝聚着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工艺的精华,积淀着创意、技法和壶艺之精髓。
比如传承了数百年的仿古壶、掇球壶和石瓢壶等,历来以简练、浑厚和
雅致的美质和特色为人们所赞赏,并且始终是后人制壶入门的典范。
这如同学书法总要把古人名帖作为范本来临摹习字一样,其目的是从中汲取碑帖之精髓,严格打下书法基础,我们制壶学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难怪师傅这辈人中有的做了几十年的传统壶,如今还在做仿古、掇球、石瓢这“老三件”,而且作品十分老辣,极有韵味。
笔者尤其欣赏传统的“子冶石瓢”,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三角形创意的经典之作,壶身内外透出一种刚柔挺拔的风骨感,其骨肉之匀称、虚实之和谐,这正是石瓢壶艺的精髓之处。
正如徐汉棠大师在《论石瓢》中论道:“壶盖上桥梁是关键之处,高矮跨度都要符合比例,壶嘴先要注意长短,粗细比例恰当、胥出自然,不能相差丝毫,壶柄内外应是和顺流畅的三角形线条,壶底三足形如围棋子,应成等边三角形,要求匀称不偏。
”可见传统壶艺之精髓,贵在不断汲取和提炼。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