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黄河---母亲河》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活动目标: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黄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
4、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
(二)内容选取:本节课主要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追寻黄河文化、关注黄河命运、能力培养。
(三)过程安排:此活动安排一课时完成,时间较紧。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包括与黄河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诗词、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
课堂上展示、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课后进行写作训练。
(四)方法手段: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竞赛抢答式。
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充分展示直观、形象、高效等特点。
二、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主题1、导入主题:(播放歌曲《黄河颂》)同学们,你们猜猜看,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歌唱哪一条河的呢?对了,是黄河。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谣来吟咏、歌唱黄河,是因为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华夏灿烂的文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条母亲河,一起去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吧。
2.播放黄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追寻黄河文化、展示收集的资料。
1、你对黄河知多少?学生汇报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在我们常用的俗语、谚语、成语当中,有许多和黄河有关,请你把收集到的跟同学分享一下。
3、把你收集到的与黄河有关的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等,与同学交流。
4、把你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和大家分享一下。
(三)关注黄河命运,保护环境。
1.黄河不仅仅带给我们欢乐和幸福,也带给我们灾难和痛苦。
谁能说说黄河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难呢?2.现在黄河又遇到什么新的灾难呢?3.造成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4.有什么办法可缓解黄河断流呢?(四)能力培养。
《黄河,母亲河》【教材分析】:“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第二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提高。
综合性学习就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课的教学主要从诗句的默写与朗诵、运用成语造句、设计宣传标语、写作训练等活动来落实这一主题【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表现欲望强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能积极发言,且初步具备搜集、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第二单元《黄河颂》的学习,他们对黄河的形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历史文化,通过查阅资料也能有所了解学生还能熟记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也具备较好的朗读能力此外,七年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仍需加强训练,所以在活动中通过运用成语造句、宣传标语的设计、课后写作来强化这一主题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在平时的教学中,乐于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活动目标】:知识点:从地理、历史、文学等角度了解黄河基本情况,感受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能力点:1、课前准备阶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会分工协作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2、授课学习阶段: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育点:关注黄河,加强环保意识,热爱祖国河山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活动重、难点】: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活动准备】: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小组长分配任务四人各承担地理、历史、文学、环保四个主题(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有:利用课余时间咨询相关科目老师、翻阅历史地理课本、上图书馆、上网等搜集资料时间为期一周,一周后将资料交给老师检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黄河壶口瀑布的音频文件)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二、进入主题前一段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各种渠道发掘黄河的宝藏。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即“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单元几篇课文都与黄河有关,但七年级学生收集、整理能力差一些,出于以上的考虑和启发,我认为对于本次综合性课程的学习主要从学生这方面去组织,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去自发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的资料搜集的成果,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活动重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成果展示,加深自己对黄河及其文化的了解。
【活动难点】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等方式,把实践活动与课堂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加强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活动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知道这是什么河吗?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山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也是颂扬黄河的。
自古以来,赞美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现状的大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屏幕打出黄河图片)2、知识竞赛,分享成果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四人一个小组,按要求作答。
组织竞赛。
第一篇章:溯源篇——知我黄河。
闯关游戏:假如我们来到了黄河面前,第一个愿望就是要观看黄河,不过,我们导游员给大家设置了一个闯关游戏,等大家依靠智慧闯关成功,才肯带大家去观看黄河,有这份信心和勇气吗?我们共准备四关题目,答对一道题就赢得一张船票,如果能获得四张船票就能跟我们去观赏黄河。
一、《黄河——母亲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走来,用他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光未然的一曲《黄河颂》唱出了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今天,让我们走进《黄河,母亲河》,感受母亲河的精神!1、请给这次活动拟一条主题语。
2、请你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拟写一段深情的开场白。
3、请为本次活动设计活动步骤(至少三步)(1)(2)(3)4、作为活动策划人,你还将采取哪几种活动形式来开展?(至少两种)例:举行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的征文比赛。
(1)(2)5、黄河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巨大,请你写出与黄河有关的成语、俗语各一个,古诗词一句。
6、针对黄河被污染的现状,请提两点合理化的建议。
(1)(2)7、面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广告词,唤起人们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并说明理由。
(要求简明,有创意。
)8、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请谈一谈。
二、《微笑面对生活》班级正举办“面对失败”的演讲会,邀请你参加,你一定能完成以下任务。
1、请给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语。
2、请你为本次活动安排合理的步骤。
3、如果你也参加演讲,你该怎么办?4、如果你是活动策划人,你还将采取哪几种活动形式来开展?(至少两种)5、面对失败我们该怎么办?如果主持人安排你发言,你的观点是什么?6、你的好友在多次考试中,虽然勤奋努力,但成绩还不理想,为此心灰意冷。
你将怎样劝说他呢?三、《好读书读好书》热爱读书吧。
读书,你的心灵逐渐变大,变得丰富多彩,以至变成一个大的心灵宇宙。
让我们一起走进“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语文活动中。
1、请你为这一活动命一个名称,以体现活动主题。
2、活动组委会请你就怎么开展这次活动提一条建议。
3、活动中某同学把搜集到的大量有关读书的名言分类编排,请你为他的名言加上一个小标题,并为它写上前言。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教案《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类别:初中学科:七年级语文(下册)一、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2、学科: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3、课时:第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8人一考察小组。
自选组长,各小组通过确立研究主题、分工合作,查询、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汇总,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
二、教学课题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黄河,母亲河”。
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及现状,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变化原因及其治理方案,从而激起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人沟通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了解、欣赏、感受黄河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资料的能力。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参与研讨:激起兴趣,讨论、确立主题,2、任务驱动:边学边做,合作探究,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3、综合运用:组员合作,交流感受,交换资源,展示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文明的了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等方式,把实践活动与课堂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加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等方式,把实践活动与课堂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加强环保意识。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黄河母亲河》学习目标:了解黄河相关知识;积累与黄河相关的诗词、词语、俗语;了解黄河现状,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保护母亲河。
学习重点:积累与黄河相关的诗词、词语(会运用)学习难点:练写宣传标语活动过程:环节一:走近黄河竞赛题----黄河常识题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2、黄河发源于哪座山?3、黄河注入什么海?4、黄河全长多少公里?5、黄河的形状和哪个汉字相似?6、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流域的哪一个省?(1)它是黄河下游的一个省;(2)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孔子在这里诞生;(3)高高的泰山就耸立在这里,黄河也在这里入海。
环节二:黄河文化A讲黄河传说附: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
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
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
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
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
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
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
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
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
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
冯夷喜出望外。
满口答应。
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
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
综合性学习活动:黄河,母亲河【活动目标】1、了解黄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陶冶文化情操,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一、走近黄河。
1、根据语境,注音写字:“一把黄土sù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
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yùn 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xún 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2、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填空,让我们走近黄河。
①黄河发源地:②流经省份:③流到哪里:二、黄河文明。
1、列举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史王朝定都位置等史实,所以说黄河与中华文化的深远关系,完成以下填空。
①细石器文化:②新石器文化:③青铜器文化:2、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整理出来,与同学交流。
3、我们常用的俗语、谚语、成语当中有许多和黄河有关,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
请搜集若干条,并写出每一条的意义及相关故事;从中选用两三个造句。
①②③造句:4、请按示例,再写两句有关“黄河”的诗文,并注明出处。
示例: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李白);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浪淘沙》(刘禹锡)①②③三、黄河的保护。
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目前,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估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万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
看到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结合黄河目前的现状,请你写几条保护母亲河的措施,或设计几条公益广告语,向全社会发出呼吁。
①保护措施:②公益广告:2、仿照《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以“啊!老师(妈妈、朋友、长江、黄山、太湖……)!你是”为题,写个片段。
教学反思——汇报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黄文静从新初一年级开始,新课改在我市中学全面推行。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崭新内容,并成为了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编入了七年级的教材,这一设置,对新课标下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改革。
这个新的教学内容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
一、回顾与比较:在以前的教学环节中我们有过一本名为《语文实践》的辅助教材,其中很多内容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我曾经借助它进行过语文活动课。
我开始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对《语文实践》的地位的提升——从辅助教材提升到课本之中;但是仔细阅读和研究之后我发现二者的联系并不局限于此:语文实践只是综合性学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实践能力只是综合性学习所要培养和提高的众多能力中的其中一个。
二、认识与探究:为了进一步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我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归纳起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点如下:●何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1自主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
2整合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3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中运用了大量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参加、查找、策划、运用、演出、调查、组织、展示等。
可见,以实践为主应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
4合作性:《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在评价建议中,“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与参与程度”被放在评价的着眼点的首位。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目标】:知识目标:从地理、历史、文学等角度了解黄河基本情况,感受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能力目标:1、课前准备阶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会分工协作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2、授课学习阶段: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思想目标:关注黄河,加强环保意识,热爱祖国河山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活动重、难点】: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导入: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走进黄河,领略黄河文明,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反思黄河忧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首先让我们随着同学的脚步走进黄河。
二、走进黄河——了解黄河的概况。
考考你:①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②黄河发源于哪座山?③黄河注入什么海?④黄河全长多少公里?⑤黄河的形状和哪个汉字相似?(几)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她自西向东,在甘肃南部展身躯,舒广袖,划出了第一道优美的曲线,留下了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弯”。
她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
黄河,一路奔腾,一泻千里,象忍不住河岸的束缚,终于扑进大海,成为贯穿中国的大动脉。
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宁夏、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教师小结: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从西流向东,流遍了大半个中国;惊涛万丈的黄河浪,从古流到今,从时间的隧洞里呼啸而来,激起了历史的回声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黄河的历史文化。
三、黄河文明的发展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所以我们将黄河喻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黄河颂》中,我们向着黄河唱出了我们的赞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下面,我们就用史实来说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有: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黄河流域的主要石窟有: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石窟等等黄河流域的古战场有:昆阳古战场,官渡古战场,牧野古战场,巨鹿古战场等夏朝定都阳城,在现在的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在现在的河南商丘;西汉定都长安,在现在的陕西西安;东汉定都洛阳;宋朝定都河南开封教师小结: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任凭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任凭历史的悲喜剧一幕幕上演,任凭风吹雨打而你,总显示出一副不可阻挡的气势,一路狂奔而去奔腾不止的黄河啊,你可曾听见,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你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进行一次关于黄河的文学之旅,希望同学们旅途愉快!四、黄河文化1、.讲黄河传说①大禹治水的传说:语文书P74大禹治水的传说。
这个故事说明了黄河成就了英雄。
②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有个古老的中国神话故事,说是在滔滔的黄河上,有一道龙门,这道龙门每隔多少年才出现一次。
无数的黄河鲤鱼,经过千辛万苦地攀游,聚集在龙门要出现的地方,日日夜夜地等啊,等啊,当龙门一现,它们将拼命一跃,跳过龙门去――成为那翱翔九霄、呼风唤雨的神龙。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教育人们需要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
③李闯王渡黄河的故事: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
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
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
”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
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
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
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
”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民心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
2、说黄河俗语①跳进黄河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的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请。
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②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
也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3、谈黄河成语①河清海晏(yàn):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
用来形容天下太平。
也说成海晏河清。
②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
③望洋兴叹: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進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
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
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
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
”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
④中流砥(d?)柱: 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
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4、赏黄河诗文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王之涣首句“白日依山尽”描绘夕照衔山的现实景色。
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事业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
次句“黄河入海流”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
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
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状,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
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
赏析诗文应该掌握方法:一,在头脑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二,根据画面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也就是“画意诗情”。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⑤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小结:面对黄河的惊涛澎湃,我们难以遏制我们心中的无限赞美之情但一次次的决口,而每一次都造成洪水横流、千里泽国的人间惨象;一次次的断流、水污染等问题,又不得不使我们感到怵目惊心黄河啊,我亲爱的母亲,是谁将你变成了这般模样?我希望我们的同学都能成为环保专家,为我们的母亲河再现光彩容颜建言献策。
五、黄河忧患1、黄河现状——断流、污染、水土流失(1)、黄河断流及危害时间断流天数1972年 19天1995年 122天1996年 136天1997年 226天1972~1996年年均损失逾11亿元;90年代,年均损失已达36亿元,受旱面积470万公顷,粮食减产98.6亿公斤,胜利油田减产原油数十万吨,黄河水给山东省造成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滨州地区,仅1992~1998年的7年间,由污染造成工农业损失15.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4亿元(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图表并理解图表内容)方法指导:此图表纵向分为两列,:时间、断流天数从横向第二行来看,表明断流时间始于1972年,断流天数为19天以下三行时间相连,断流天数却不断增加(2)、请问你能从图表所显示的数据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明确:黄河断流始于1972年, 90年代趋于频繁,断流时间不断延长,最严重的是1997年,累计226天(3)污染及水土流失(教案P59——60)2、黄河治理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令人震撼,发人沉思,养育着华夏儿女的母亲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她的乳汁变成了黑色的,湖泊干涸,草原沙化,鼠害猖獗;黄河母亲她在流血,在呻吟,在呼唤。
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见教案与作业设计P108)1)你知道黄河容易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2)你知道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吗?3)面对黄河,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4)黄河现状令人担忧,为了黄河,你最愿意做的一件事是什么?5)请你为改造黄河献一计。
6)请你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生态危机,设计一条有创意的宣传标语,呼吁人们保护黄河。
①保护母亲河,爱护大自然!②黄河清,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