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文学作品的情境再现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论情景再现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頂峰”,从古至今,它的文学价值有增无减,在艺术和形式上都超越前人的抒情诗,其中又体现诗人的哲思。
诗人在前人创作题材基础上,向诗中注入全新内涵,使整首古诗变得内容丰富,且充满空旷灵动的意境。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从景物、情感、理趣三个方面鉴赏本首诗歌,走进诗歌独特的意境,进而提高对诗歌的阅读、赏析、审美能力,是本节课教师要达到的目的。
辽宁省实验中学的汪静怡老师借助吟诵及反复的品读,通过创设意境形成情景再现,让学生感受到那春江月夜的空广开阔,体味诗人营造的意蕴深长的意境之美,进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感悟情感,更加深刻地体悟诗人抒发的真挚动人的离别之思、放眼宇宙未知的探索精神,以及极富哲理的人生感慨。
标签:情景再现;诗歌教学;春江花月夜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置身诗缘,缘景明情”,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一诗将春、江、花、月、夜五种自然之景紧密结合,以“月”为主体,贯穿全诗,使诗歌的情感随着月的升落发生跌宕起伏的变化。
诗人在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图的同时,从江月美景中探索离别的思绪与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1、导入。
教师从《离骚》入手,以诗歌复习的形式,将历代诗歌连接起来,导入唐代诗歌。
在星光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一轮明月而千古留名,这位诗人便是初盛唐时代之交的张若虚,他一生虽仅留下两首诗,但却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被闻一多先生称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春江花月夜》,来体会它令无数人所倾倒的艺术魅力……2、朗读吟咏。
教师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找一名学生进行吟诵,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其余学生细细品味诗歌意境,将全体师生带入春江之畔,月夜之下。
3、自主赏析诗歌。
①欣赏诗的景物之美——品味月色之美(自由思考)。
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描绘诗歌画面,进而总结出诗歌写景特点。
情景再现的作用情景再现是一种通过描述具体的场景和情境,使读者或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所传达信息的方法。
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文学、教育、商务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情景再现的作用。
情景再现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描述场景、人物的动作和情感,作家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
例如,在一篇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写一个阴雨连绵的夜晚,悲伤的主人公独自徘徊在街头,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情景再现的手法能够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增强阅读的体验和感染力。
情景再现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再现的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化。
例如,当教师讲解科学实验的原理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实验装置和结果,让学生亲眼目睹实验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此外,在语言教学中,情景再现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学习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情景再现在商务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商务谈判中,通过情景再现可以使谈判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利益,达成共识。
例如,当双方在讨论一个合作项目时,可以通过描述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和预期效果,让对方更加清楚地了解合作的利益和风险,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在销售过程中,情景再现也是一种有效的销售技巧。
销售人员可以通过描述客户使用产品后的愉悦感受和实际效果,激发客户购买的欲望,提高销售成功率。
情景再现在媒体报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情景再现,媒体可以将新闻事件更加生动地呈现给读者或观众。
例如,在报道一起事故事件时,媒体可以通过描绘现场的景象、受伤者的惨状以及目击者的描述,让读者或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事故的严重性和影响。
情景再现的手法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情景再现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教学更加有趣、商务交流更加有效、媒体报道更加引人入胜。
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教学“语文味”的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具有语文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语文的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在感受生活、体验情感的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我们将以四个具体的情境来介绍“语文味”的情境教学。
一、红楼梦情境教学在《红楼梦》情境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室里的红楼梦世界,为学生展现红楼梦里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老师可以扮演贾宝玉或林黛玉等角色,带领学生进入红楼梦的情境中。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扮演其他经典人物,上演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比如宝玉与黛玉的相会、林黛玉的秋夜词等。
通过模拟情境,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以及情节发展,增强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古诗词情境教学在古诗词情境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景,让学生在其中体验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
老师可以在教室里摆放古代文人用过的书画和瓷器,装扮成古代文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古代雅集的氛围。
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在情境中创作诗词、吟诵诗词,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与生活体验。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增强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三、语文书信情境教学在语文书信情境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名人之间的书信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交际技巧。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魏晋时期的书信风格,写一封现代人与古代文人之间的书信,或者学生之间的书信,让学生在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书信文化。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书信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文学作品情境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情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和感悟文学作品的魅力。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模仿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情节,或者设计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摭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从课堂教学策略、教材使用策略和家长配合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课堂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背景、情境再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注重基础训练: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如音、形、义的认读、词汇积累、句式仿写等。
这为后续阅读理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引导适度挑战: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和成长发展需求,教师要合理设置阅读材料和教学目标,适当提高阅读难度,引导学生适度挑战自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4. 启发思考与互动交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思维,通过提问、讨论和互动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5. 多元评价与反馈: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
教师可以采用定期阅读测试、作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调控和提高。
二、教材使用策略1. 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情感共鸣的阅读环境。
2. 多种形式呈现教材: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呈现教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和阅读效果,提升学生的情感参与和理解能力。
3. 注重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材,通过阅读情境的真实再现,帮助学生建构情感经验和人生感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
4. 创设多样化的任务: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如理解、归纳、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文学再现名词解释文学再现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表达和再现了现实生活或者虚构的世界。
它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一种写作方式。
首先,“再现”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创作过程中,作家努力通过艺术手法将现实生活或者虚构的世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再现是从作家的个人观察和感悟出发,通过文字、对话、描写等手法把所观察到的事物和所体会到的情感再现在作品中,使作品显得真实、鲜活和有感染力。
在再现的过程中,作家通过精准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和事件的真实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对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其次,文学再现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再现和幻想再现两种形式。
现实主义再现是指作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使用精确、细致、真实的叙述方式来再现现实世界的情况和人物形象。
这种再现常常强调写实和客观,通过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人物命运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揭示,以求使作品具有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幻想再现则是指作家通过设想和虚构,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虚构世界,并通过对人物、事件、场景等的塑造和描写,再现了这个虚构世界的情景和意义。
幻想再现强调想象力和艺术性,通过对文学手法的灵活运用来营造出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
最后,文学再现的目的是使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对人物、情节和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学再现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可以带给读者思考和感悟,引发对人性、社会问题和哲学思考的探索。
通过再现现实或者虚构的世界,文学作品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共鸣,并通过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传递出一种深远的思考和人生追问。
总而言之,文学再现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表达和再现现实生活或虚构的世界的过程和方式。
它不仅可以展现生活和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可以引发读者对人类生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再现现实或虚构的世界,文学再现使作品变得生动、真实和有意义,从而达到与读者的交流和共鸣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和审美情趣。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注重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接触诗词、散文、文章等文学作品时,应该注重情感体验,通过细致入微的品味和体验,使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其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体验、感受、表达”三步走的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情感体验当中。
在学习一首优秀的诗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诵,让学生通过声音、语调、情感的表达,感受诗词的美感和情感内涵,使之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育既是知识教育,更是审美教育。
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领略美的迷人之处。
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鉴赏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田园诗歌创作、民间故事改编、美文朗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美,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三、情感导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导向,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和需求,设计情感导向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富有生活、感人至深的作品,引导学生仿照古人的情感经历,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情境再现融合意境渲染:中国味语言之特色安徽省滁州市解放小学张海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将学生学习、培养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之根本任务。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理解语言意境能使人们彼此交流产生更为深刻的共鸣,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更加深入情境的感受[1]。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味语言的揣摩与学习作为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引导学生学习并感悟中国味语言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规律,进而实现学生独立感受、品味语言之美,领悟、思考作品丰富内涵的教学目标。
一、赏中国味儿语言,感声色韵律之美诗词是中国味语言的精粹,在小学阶段就涉及百首以上,无不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与审美经验。
有的通过文字陈述自然物象,呈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有的通过文字表达人生态度,书写着作者精神气质;有的通过文字绘制地理物象,投射主体情感态度。
正是源于中国语言所固有之传承性和稳定性特征,即便在时间上与古代诗人相隔千年,我们依旧可以自在而顺畅地理解并感受古代文人之创作灵感及其文学思想。
诗教之意涵乃是在引导个体打开经典诗篇的过程中涵养价值、激发志意、调理性情、变化气质,并以此给予儿童以开阔气象的精神资源[2]。
然而,针对小学阶段的多数学生而言,古诗词学习被曲解为简单的背诗、背诗意,面对艰涩莫名的表达方式,如果缺乏有梯度的理解训练,学生心中的畏难厌学情绪会持续扩大。
这必将导致学生产生情绪排斥,如对小学古诗词之重点知识视而不见,亦无法进入古诗词学习、理解和欣赏的理想状态。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专注于三个层面:吟咏入趣想其境、品悟入境感其韵、共鸣入情领其神。
古诗词凝练隽永、意蕴深长,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能够给中国儿童生命精神打底,发挥着特殊之价值意涵。
低年级的古典诗词教学普遍侧重于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摘要: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是语言,中国味语言蕴含着“理论阐释”“人生哲理”“文化传承”以及“文脉走向”等诸多价值与功能。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运用一、情境教学法概述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的生活、社会、学校和课堂为情境,借助真实的情景来进行体验和学习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能够把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二、小说教学的意义小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都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和情感的滋养。
小说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小说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小说教学能够达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1.情境再现在小说教学中,可以选择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或者一个人物形象,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体验和领悟小说中的内容。
选择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情境再现,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情境模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再现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小说的情境中进行模拟操作,实际体验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可以选择《小王子》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进行表演,模拟小说中的对话和行动,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解决问题在小说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小说情节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可以在《平凡的世界》中设置一些情境解决问题,让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遭遇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以“情境教学法”再现“千古离殇”——解析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朱艳波摘 要:古典文学的解析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产生兴趣, 又要保持词的“文雅”之风。
因此在解析时,要求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来使学生品味词的原有滋味。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宋词 江城子 解析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7-0139一、精心创设“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决定作用。
在宋词《江城子》的解析中,设置以“爱情”为切入点的导语,可以短时高效地集中学生的关注力。
“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餐式爱情,我们都渴望一份恒久绵长的不老情,想终生拥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执着相依。
一千年前的王弗是幸运的,她不仅拥有了一个男人对她的千般依恋,还拥有这个男人为她亲手种下的3000株松树,如今树已亭亭如盖,然斯人已逝去,但这份千年不老的爱情,依然温暖着繁华都市中的饮食男女。
”二、积极探索“问题创设”带学生进入情境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猎取知识。
因此,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所以在《江城子》如何引学生入境,问题的创设十分重要:“公元1055,16岁的王弗嫁给19岁的少年天才苏轼,在多年的生活中,王弗曾经伴随苏轼红袖添香,熬过了无数寒窗苦读的寂寞,也曾与苏轼共同经历了金榜题名,春风得意的风光,他们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是共同成长的生活伴侣。
然而人生难料,世事无常,王由于身体暴病逝于北宋英宗二年的开封26岁便香消玉殒,她的逝世对刚满而立之年的苏轼打击巨大,带给他无形的伤痛和难名状的悲苦,那么苏轼会吟诵也怎样的心灵独白来悼念这个亡妻呢?”三、教师要提高自性魅力,以“自入境”来感染学生“入境”教师是每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导演者”和“表演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师要富有个性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教学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情境为载体,以生活为题材,通过情景再现、言语交际、感情投射、认知对比等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语文、理解语文、运用语文。
这种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形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与日常学习不同的大门,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探讨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教学的方法与实践。
一、搭建情境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教学的第一步是搭建情境。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件、场景或故事,或是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名言佳句等作为情境的背景,然后通过色彩、灯光、布置摆设等手段,营造出与情境相适应的氛围。
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通过学校社团活动的形式,举办一个《红楼梦》的主题展,由学生们自行扮演角色,再现《红楼梦》中的场景;再在学习《边城》时,可以组织一次实地走访,让学生亲自感受《边城》的情境与风土人情。
这样一来,学生将更贴近语文学习的情境,从而更容易地融入其中。
三、言语交际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教学的第三步是言语交际。
在搭建了情境和再现了情景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交际,分享情感、交流思想、表达感受。
在学习《西游记》时,可以组织一个模拟“取经”的游戏,让学生扮演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进行言语交际,表达对取经历程的理解和感悟;再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可以组织一个“诗词朗诵赛”,让学生通过言语交际的方式,表达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这样一来,学生将更加深刻地体验和理解语文的魅力,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感情投射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教学的第四步是感情投射。
在言语交际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语文学习中。
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组织学生撰写一篇《我的红楼梦》,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与《红楼梦》中的情景相对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再在学习古代寓言时,可以组织学生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投射到作品中,从而更好地领会寓言作品的寓意和启示。
重视文学作品的情境再现
摘要:文学作品中形象与作者的寄托,让现在的思想贫乏的学生无法感受与理解,这就让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阅读与教学面临困境,重塑学生的人文性也就显得苍白!而再现文学作品中情境让我们在阅读和教学中有了抓手,有了感性的手段,通过假设和想象,让学生在阅读和课堂上能够自觉地进行情境再现,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准确、透彻、充分地理解赏析文学作品。
这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塑造和终身阅读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作品困境情境再现在文学作品阅读和教学中,情境再现,让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与读者对话,重视描摹作品中的景象、场面,是我们进行阅读与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和教学中,学生对文学作品情境的理解探究过于浅显片面,难以深入,暴露出我们现代教师和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实这正是我们中学文学作品教学常态的共性反映。
高中生课外独立阅读文学作品、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赏析文学作品时,面对作品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情感,经常会遭遇这样的问题。
如果对学生阅读欣赏过程中易犯的错误做简单的分类,大致情况如下:望文生义,对作品只做浅层次的理解;不能根据文本的意象和其内涵进行触类旁通,做深层次的理解。
其实,很多时候,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学生缺少生活体验,缺少文化积淀,对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情境生疏隔膜,难以进入,孤立看待。
而运用大胆的假设和丰富的想象,一定条件下再现作品中的情境,在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中,如若运用得当,应该算是医治这一顽症的妙方。
下面我们看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诗句,将八句诗联系起来当作一个整体看,它呈现的应该是下面的图景: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山中林木繁茂,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山中群芳虽已凋谢,但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让人陶醉在幽清明净的山色之中。
这时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而此时那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浣女、渔舟共同组合成一幅洁净、纯朴、淡雅、清幽的秋山图。
如果教师在描写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情境描写能经常带领学生既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把握内容,又能够对作品中具体的细节做到咀嚼涵泳,那么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将会有闪光点凸现,学生也将因此摸到文学阅读、文学欣赏的门径。
1 当前中学文学作品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1)作品情境与中学生熟悉情境的时代、地域、角色、生活经历经验、情感思维习惯方式的差异性,致使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之间出现断裂隔阂,难以联通。
这就造成欣赏阅读对象难,主客体二者之间的角色相互对位难,感受认知照片情境出现偏差或失误。
(2)现代中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积累少,对欣赏客体陌生,从而造成主客的进行错误的理解。
(3)校园里生活的欣赏主体远离社会,缺少相应的常态学习活动,缺少一定的认知积累,从而造成自己理解欣赏文学作品时思维情感通道的狭窄或闭锁。
(4)理解、欣赏方法路径选择错误,致使主体的情感与客体的情境发生错位,误认误判,理解和欣赏有失偏颇。
(5)主体认知与客体实际联系错位,对接短路,理解赏析过程中形成主客体之间的相互排斥。
(6)主体已有的的知识经验对新情境主观误判因素,导致学习者赏析者对新情境不能深入理解。
(7)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中有畏难情绪,于是就会造成无所作为,选择主动的放弃。
(8)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开掘能力有限,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存在问题。
用旧理念解决新问题是目前一部分教师的做法,并还美其名曰有经验。
以上几点从主观、客观、主客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梳理分析,比较切合目前的教学实际,基本上找到了文学作品情境教学问题的症结。
这些认识,来自我们多年来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的教学反思与总结,也是今后我们进行文学作品教学要着力解决和取得新的突破的关键环节。
2 情境再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发现了问题,弄清了原因,那么,通过再现作品情境寻找教学问题的解决之道,也就有了依据。
情境再现的教学方法,其重要性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引导并教会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想象,进行串联、整合文学作品中原本处于分离、独立状态的意象,使其组成形象的甚至是完整的生动的画面、场面或过程;还要让学生的这种行为方式最终转化成一种学习和能力。
能力的转化才是最重要的,怎么样让学生在以后的文学作品阅读和教学中,把情境再现作为一种习惯,自觉地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做一些细致入微的工作,要让学生感到实用有效,他们才会闻道而践行。
其次,引导并教会学生去丰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增补内涵的空缺及其省略部分。
然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成新的具有丰富的细节、比较完整的场景、画面和过程的形象性事物群。
但是,当前中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停留于个别独立的意象而不是整个情境的层面;对包含在文字中的内容要素缺乏一定敏感,不善于发现挖掘;不能从整体入手全面地把握作品中形象性事物及其内涵。
3 在阅读和课堂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如何让情境再现
首先,教师要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借此重建学生熟悉的自然、生活等模型。
原来的文学作品所描摹的情境,有时并不细致,有时只是豹之一斑,有时只是看似孤立的无序杂乱的现象。
中学生由于知识面和生活面的局限,此时再现情境、感悟情境,会出现一些偏差。
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跨越时空,将作者经历、情感思想、彼时的社会和生活状况、作品相关内容的时代背景等作一定的补充介绍,这样,学生再现作品情境就会准确、顺利得多。
其次,然后师生双方要对原作中的人、事、画面、场景等进行描述,力求绘声绘色。
师生在情境再现的过程中,引导、调动学生主体,启发他们学会运用想象,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设想自己进入作品的情境,化身其中。
通过这样的假设和丰富的想象,实现对作品内容要素合理适当的充实,实现画面、场景、人物、事件过程等的完整性、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