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好胃口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3
张学良养生12字诀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7年第10期唐黎标(浙江杭州310004)张学良是一位爱国将军,为了举国一致抗击日寇的侵略,他毅然发动“西安事变”兵谏。
事后遭到蒋介石父子的长期软禁。
随着2016 年电视剧《少帅》的热播,张学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人们无不感到惊奇,从《少帅》的剧情得知,张学良一生颠簸,颇多坎坷,可他却活了101 岁。
张学良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了张学良养生的12 字诀。
米汤张学良出生于战乱年代,母亲在逃难途中生下了他,根本没有奶水。
张学良是靠吃米汤长大的。
米汤就是大米熬稀饭或做干饭时凝聚在上面的一层粥油,其性味甘平,能滋阴长力,有很好的补养作用。
米汤是张学良小时候的“奶水”,长大后,张学良一直保持着喝米汤的习惯。
即使张学良当上了少帅,他的早餐也是先喝上一碗米汤再吃其他食物。
如果是碰上宴会喝多了酒,只要喝一碗米汤,就等于喝了一碗醒酒药。
张学良爱汤如命,“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到蒋介石父子的长期软禁,但他坚持每天喝米汤的习惯始终未改。
睡觉能吃能睡身体好,这是每个人都懂的简单道理。
可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张学良喜欢打开窗户睡觉,这样就能保证在睡眠时呼吸到充足的新鲜空气。
此外,张学良喜欢种兰花,在睡觉之前,他总忘不了搬一盆兰花放在床头。
因为兰花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和杀菌的作用。
中医认为,人在睡眠时闻到的香气可通过鼻腔进入体内,兰花的香气能起到疏通气血的作用,能让睡眠者更加安神入眠。
调气人活一口气,人的生命其实就在呼吸之间。
张学良非常重要呼吸的质量,为了达到高质量的呼吸,张学良自有一套“调气”的方法。
每天早上,张学良起床后先喝一杯温开水,然后站在阳台上调气:身体自然站直并放松,眼睛平视,接着深吸一口新鲜空气,吸气尽量缓慢;吸足气后,让新鲜空气在体内停留片刻,然后张开嘴巴快速吐气。
此外,只要条件允许,张学良还利用登山来练习调气,每次登山的时候,他都要大口地吸气和吐气。
张学良喜爱“坛子肉”酒家推“少帅坛子肉”
少帅红烧肉。
董易宁摄
坛子肉是以五花肉为主要食材的私家菜,在鲁菜、川菜、湘菜菜系中均有此菜品。
原料丰富,形态丰腴,肥而不腻,色泽棕红,味道浓厚,鲜香可口,汤浓味香,色泽红润,肉烂不腻。
坛子肉是江苏酒家的拿手菜之一,系精选五花肉,采用炖焖的方式,精制而成。
张学良特别喜爱这道菜,每逢宴请,必点此菜。
江苏酒家特地将这道菜定名为“少帅坛子肉”。
坛子肉制作方法
主料:猪带皮五花肉500克
辅料:油炸猪肉丸子75克、鸡蛋200克、鸡肉50克、火腿25克、墨鱼50克、冬笋25克、蘑菇25克、虾米10克
调料:姜10克、葱15克、胡椒2克、鲜汤500克、猪油250克、细干豆粉25克、精盐3克、酱油15克、醪糟汁20克、冰糖汁25克
做法:1、猪肉、鸡肉、猪骨入沸水锅中煮几分钟捞出,猪肉切成7厘米见方的块,鸡肉切块。
鸡蛋煮熟,去壳,裹上细干豆粉,入猪油锅炸成黄色捞出。
冬笋切成滚刀块。
火腿切粗条,金钩、墨鱼精水涨发后洗净。
2、在陶质小坛内垫放猪骨,将猪肉、鸡肉、墨鱼、金钩、火腿、冬笋、鸡蛋、猪肉丸等放入坛内,加精盐、酱油、醒糟汁、冰糖汁和纱布袋装好的姜、葱胡椒、口蘑,并掺入鲜汤,然后用纸(润湿)封严坛口,将坛置谷糠壳火上煨约五六小时后揭去封纸,取出装姜、葱、口蘑的纱布袋即成。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领袖风范与霸业特点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既有传奇色彩,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曾经是东北军的领袖,东北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统治者。
他在东北的贸易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领袖风范和霸业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张学良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作用。
一、领袖风范在东北的贸易中,张学良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领袖风范。
张学良的领袖风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智慧张学良曾经担任过辽宁省长和奉天直隶厅长,他拥有雄厚的财经背景。
张学良在贸易中经常采用一些高明的策略,例如借助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调节东北特产的输出和进口;借助各种管道调节货币与商品的供应和需求关系。
他还广泛阅读经济学理论,汲取各方面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从而在贸易中取得了成功。
2. 统筹全局张学良在东北的贸易中展现出的另一个领袖风范是统筹全局。
他不仅把握住了东北仿制工业和特产业的发展机遇,还全面利用东北资源,以地方政府为突破口,抓住一批人才,精心培养、激励,打造了自己的贸易铁军。
这对于东北经济的发展和壮大,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民心所向张学良在东北的贸易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民心所向。
他注重人文关怀,把老百姓的利益摆在了第一位,积极倡导保护留学生创业,提高工人待遇,加密公共财政开支。
这样的举措不仅让东北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让东北的民众得到实际的好处。
二、霸业特点张学良在东北的贸易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他的霸业特点。
他的霸业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手遮天张学良有时候会采取一些手段来扩大个人的利益,这种事迹在贸易中尤为明显。
例如,他经常透过地方政府影响贸易市场,使得自己的商品能够占据更大的份额,从而赚取更多的财富。
此外,张学良还常常借助政治手段,对竞争对手实施打压,以稳住自己的霸业地位。
2. 统一军权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采取一种极其严谨的管理体系,实现了成效显著的统一军权。
这个体系不仅高效,而且几乎所有竞争对手都难以乘虚而入。
《少帅》张学良的养生秘诀作者:来源:《健康必读》2016年第03期2016年开播的大戏《少帅》围绕着爱国将领张学良的戎马一生展开,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张学良百年人生中的家国梦、征战史、父子情等。
张学良一生颠簸,却终年101岁。
他年过百岁的秘诀是什么呢?饮食养生豆腐煮鱼食疗功效多张学良的身体底子其实并不好,正如《少帅》中的剧情,母亲在逃难中生下的他,没有奶水,张学良是靠着喝米汤才得以保住幼小的性命。
米汤也就成了张学良的“奶水”。
在他的戎马生涯和日后的软禁生活中,他都没忘记喝上一碗米汤。
中医认为,米汤性味甘平,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
米汤表面浮起的黏稠的米油,营养更为丰富,还能健脾胃。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
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
”抗战期间,张学良被秘密幽禁在贵州。
此时他开始钓鱼,而陪伴他的赵四小姐则研制了豆腐煮鱼的拿手菜。
据说,吃的时候先吃鱼和豆腐,酒酣后再用酸酸辣辣的汤泡一大碗米饭,这是这段时间张学良的最爱。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二毛所著的《民国吃家》一书中,记载了1946年贵州桐梓县县长赵季恒和张学良一起吃豆腐炖鱼的故事。
中医认为,豆腐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很多鱼也有健脾胃的功效。
睡觉养生花香阵阵好入眠在被很多人问及长寿秘诀时,张学良说是因为自己“能吃会睡”。
张学良保证睡眠质量的经验是,睡觉时身边一定要放一盆兰花。
特别是到台北居住以后,张学良在入睡前会让赵四小姐把兰花搬到他床前来,其原因是卧室闭窗入睡时氧气有限,如果兰花释放出香气,可以起到吸收房间不良空气的作用。
花香之类的芳香疗法属中医“闻香治病”的外治法范畴。
人睡眠时所闻到的香气,通过鼻腔、口腔、咽腔黏膜和皮肤吸收,经过肺的气血交换进入体内,达到疏通气血、调节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和闻香治病的效果,达到安神入眠的目的。
调气养生早起大笑半小时每天早上,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张学良会准时起床去登山。
民族英雄张学良吃西餐养生--> 编者按:张学良是民国时期的英雄,他对于西餐比较钟爱,下文介绍了他学吃西餐养生方法,赶快到文章中看看了解下吧!民族英雄张学良吃西餐养生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张学良奉命驻守天津。
当时各国租界都聚集在天津,张学良就在那个时期接触并喜欢上了西餐,尤其对咖啡十分迷恋。
据说,刚开始进入西餐馆的时候,张学良将军也是手足无措,后来在几位英国朋友的指点下,开始逐渐了解吃西餐的规矩。
从刀叉的使用,到西餐上菜的顺序,再到西餐的配酒,他都是从零开始学。
但是很快,西餐的风格和规矩就被张学良所接受。
后来1931年张学良驻守北平,每次宴请外国客人,都会准备西式菜点和洋酒。
西安事变后的幽禁时光,张学良几乎没有机会再接触到西餐。
他再次品尝并喜欢上西餐是在1949年到台湾之后。
在台北“三张一王”的转转会上(张学良、张群、张大千、王新衡四位好友定期举行的家庭宴会),轮到王新衡做东时,他最拿手的就是西餐和素菜。
王新衡曾做过蒋经国的幕僚,后来一直在国民党军统工作。
西安事变时,他受戴笠指派随蒋介石到西安“督战”,结果和蒋介石一起成为张学良东北军的阶下囚。
1949年到台湾后,曾任国民党南方执行部主任委员。
后转入企业界,历任亚洲水泥公司董事长、远东纺织公司常务董事。
也许是不打不相识,后来他竟成为张学良的挚友之一。
那时王新衡家里的几位厨师都是台湾的烹饪高手,他最得意的是其中两位西餐厨师。
某种程度上,家厨的专长往往代表这家主人的品味。
比如清代袁枚的厨子王小余就代表了袁枚的品味,袁枚后来写成《随园食单》,王小余功不可没。
上面提到的王新衡的两个名厨,一个擅长俄罗斯的西餐,另一个擅长美式西点。
张学良每次都会带赵四小姐一道去王家赴宴,因为赵四小姐也很喜欢西餐。
张学良常常想念酸黄瓜王新衡是蒋介石的同乡,早年曾被国民党选派至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与蒋经国同学。
帅府菜肴张志建今天的老沈阳人请客吃饭,经常向人推荐“四绝菜”,就是熘腰花、熘肝尖、熘黄菜和煎丸子。
如此简单的四样菜,甚至家里也可以做,怎么被称为“四绝菜”?绝在何处?这还得从少帅张学良说起。
1918年的一天,一青年走进沈阳的一家饭馆,叫宝发园。
坐定后,跑堂赶忙问到:“先生,您点点什么?”青年笑到:“您看着办,把贵店拿手的端上来就行了。
”最先上的是“熘腰花”,青年吃了一口,叫道:“真是绝了!”接着上的是“熘肝尖”,青年吃了后,又叫道:“太绝了!”接下来上“熘黄菜”和“煎丸子”,青年每每吃过后,就赞叹道:“太绝了!”连续四个“绝”字。
饭后,他把10块银元放在餐桌上打赏给掌柜,起身而去。
旁边两位老顾客这才说道:“掌柜的,你知道刚才走的是谁吗?他是少帅张学良啊!”自此以后,四绝菜一炮而红。
张学良自从吃过这“四绝菜”后,就经常让帅府的厨师做这个菜,久而久之四绝菜也成为帅府名菜之一。
四绝菜的特点是原料简单,讲究的刀工和火候。
但是帅府的菜并不都是如此。
帅府菜肴有两大特色:一、原料讲究;二、品种繁多。
由于帅府宴请的客人地位特殊,所以做菜所用的原料大多十分珍贵。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鲜,比如鱼翅、海参、鱼肚等。
鱼翅都是两公斤一块的皮刀鱼翅,翅针发好后如同绿豆芽一样;海参是上等西凡参或者每斤约二十个左右的黑翅参;鱼肚是广肚,片大纹直体厚,色泽明亮。
另一种是山珍,比如熊掌、鹿肉、山猪、口蘑、元蘑等。
蔬菜都来自菜行,如果厨房需要,打一个电话就会有人送过来。
菜送到后,有专人检查菜的卫生,不合格就得退回去。
大帅府厨师有70多人,各做自己的拿手菜。
帅府常做的菜有四百多种,其中有许多是帅府独有的菜肴。
比较有名的有:寿星仙桃、太极熊掌、珍珠燕菜、松子鹿筋等。
“寿星仙桃”是用枣泥和山药泥蒸制寿桃,再用金糕填入模具内托出一个红色的圆形“寿”字,周围配以用金糕切成的六角红星,用蛋黄刻出五个蝙蝠摆在仙桃的四周,最后再以冰糖水和少量香精调匀,浇在仙桃上。
爱国将领张学良的6大长寿秘诀一、早起大笑半小时每日清晨6点,张学良准时起床去登山。
在半小时的登山过程中,他摸索出了一套“大笑养生法”。
他说,“笑是为了长寿,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要让自己快乐。
”想快乐,就要把心胸放宽,不要想烦恼的事。
心胸放宽,首先要放松,整个心落下来了,身体才会松弛,不再压抑、紧张,才会由衷地发出笑声。
“大笑养生法”的具体做法是:喝杯温水滋润口腔和喉咙。
吐出全身浊气后,再吸入新鲜空气,同时不断放松身体。
稍微提肛,对群山发出笑声、吼声,把体内的气全部吐出去。
笑3次之后,放松一会儿,让整个身心完全恢复宁静。
再重新吸气、提肛,像刚才那样大笑。
笑声要从丹田发出,再笑大约5次,感觉快没有力气为止。
笑的时候,要有种把所有的烦恼都“笑”出去的感觉。
二、睡眠舒服在被很多人问及长寿秘诀时,先生只说是因为自己能吃会睡。
的确,多年来,不管是身处困境还是逆境,先生总是保持三餐饮食规律,早睡早起,保证足够的睡眠。
毫无疑问,张学良的长寿秘诀跟足够的睡眠关系密切。
睡眠是人寿命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
张学良保证睡眠质量的经验是:1、睡觉时不开窗子,因为这样可以防止过敏物质对睡眠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隔断室外的噪声。
2、睡觉穿衬衫和袜子。
这是张学良战争年代形成的睡眠习惯,最初是为着战时睡觉万一发生意外可以随时起床上前线。
后来他觉得穿衬衫睡觉可以防止秋冬两季起床时感冒,而穿袜子则可在入睡时保证足部的温暖。
3、睡觉时身边一定要放一盆兰花。
特别是到台北居住以后,张学良在入睡前一定要赵四小姐把兰花搬到他床前来,其原因是卧室闭窗入睡时氧气有限,在这时如果兰花释放出香气,可以起到吸收房间不良空气的作用。
三、忘掉恩恩怨怨,心胸平静坦荡在张学良垂暮之年时,记者问他究竟有什么养生秘密时,他坦言:“我从来没有养生的秘密,我这些年过的都是漂泊动荡的生活,到台湾几十年,大家也都看到了,我过的是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
如果一定要问我为什么活得这么久,那是上帝的恩典;如果说我有什么长处,只有二字:健忘!”诚如张学良对记者所说的一样:他的确善于“健忘”,重要的是善于忘记仇恨。
张学良的好胃口
作者:荆墨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7年第10期
张学良一生漂泊,却酷爱美食。
他早期的饮食习惯,受父亲张作霖的影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到了北京和天津,他的饮食更加开阔,几乎尝遍了天下美食。
张学良在沈阳的时候,喜欢去大东区的宝发园用餐。
这里的招牌菜叫四绝菜,分别是熘肝尖、熘腰花、摊黄菜和煎丸子。
四绝菜由名厨国钧瑞亲自主厨料理,共同特点是嫩,却又嫩得各有千秋。
其中熘肝尖是滑嫩,熘腰花是脆嫩,摊黄菜是软嫩,煎丸子是焦嫩。
这四道菜鲜香可口,深受当时食客们的欢迎。
张学良慕名而来,吃后赞不绝口,特地见了掌勺国钧瑞,并赏给他10块大洋。
张学良酷爱红烧肉。
一次中国银行沈阳分行总经理卞福孙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特别邀请张学良出席。
席上张学良很少动筷,于是卞福孙特意让家厨做了一盘红烧肉上席。
张学良夹了一块放进口中,但觉甜软香糯、肥而不腻,赞不绝口。
回到府中,张学良意犹未尽,向赵四小姐称赞晚宴中的红烧肉。
赵四小姐当即提出欲以帅府大厨与卞福孙交换那个家厨。
清末民初之际,家有良厨是一个人身份显赫的象征,张学良明
白这样夺人所爱非常不妥。
但最后还是给卞福孙写了一封信,提出很想再吃一次“那盘红烧肉”,所以要借家厨一用。
卞福孙当然晓事,立即将家厨赠予帅府。
此后,张学良很长时间都把这名家厨带在身边,据说当时这名厨师的身价已经高达月薪60大洋。
赵四小姐是浙江人,所以也十分喜爱这道口味偏甜的红烧肉。
张学良对宫廷菜很感兴趣。
当时北京有些御厨得知,纷纷表示愿意一展厨技,依照早年宫廷传统工艺来烹制一桌仿膳菜。
但张学良顾及影响,认为过于奢侈,因此拒绝了御厨们的美意。
后来,张学良的五姨娘寿氏过寿,张为给其祝寿,专门邀请御厨在北海办了一席寿宴。
地点是在假山黄塔下的四合院,一共摆了3桌,完全仿照慈禧60大寿时的席面操办。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在宁波奉化雪窦山。
蒋下令一定要保障好张的生活,因此那时张还有自己的厨师,每顿饭至少也有七八道菜。
宁波靠海,因此张每顿必有一道海鲜烹制的主菜。
在奉化为张学良烧菜的家厨,是他幽禁前在西安金家巷官邸的崔师傅,蒋特意派专机将其从西安接到雪窦山,以保证张能吃到北方口味的饭菜。
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1940年,崔师傅年老退休,才换了其他厨子。
抗战时期,张学良被幽禁在湖南湘西。
湘西贫穷,交通不便,吃肉很成问题。
为解决这个困难,张学良常常亲自上山打猎。
打回野味,厨子就将其做成张学良喜欢的菜肴,比如熘野鸭片、酸辣野鸡片、香酥斑鸠、黄焖田鸡、红烧野鸭、椒盐兔片等等。
也正是在湘西幽禁的那段日子,张学良养成了用豆豉下饭的习惯。
随着战事的变化,张学良从湘西转移到贵州深山中的阳明洞。
在那里,张学良不得不在山洞内生活,靠油灯看书。
在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他身体没有被拖垮,除了精神上的达观,也和他爱吃野味、野菜有关。
在住处附近,张学良偶然发现树上有黑木耳,又嫩又脆,就常常亲自去采回来做菜。
自己吃不完,还给随从。
采来的木耳,他喜欢用当地的小葱小蒜拌着吃,或素炒,或炖野味。
有条件时也炒木樨肉。
木樨肉是用猪肉、木耳、鸡蛋炒制的,木樨又称桂花,因为鸡蛋的颜色像桂花,所以鸡蛋炒饭又叫桂花炒饭。
在贵州的几年里,张学良爱好钓鱼,常把钓来的鱼让厨师红烧、清炖。
而赵四小姐结合当地的烹饪手法,创制了一道拿手菜——豆腐炖鱼。
她把张学良钓来的鱼去鳞、除内脏,切段,入油锅烹炸,用鱼头、鱼尾和豆腐一起煨成鲜汤,然后将炸好的鱼段放入汤中,再放入笋片、木耳,煮成雪白、鲜美的鱼汤。
对于这道菜,贵州桐梓县县长赵季恒有着深刻的记忆。
赵季恒探望隐居中的张学良,张留赵吃饭,又没什么菜,就拿出套筒鱼竿,邀客人一同去钓鱼。
赵回忆:张学良钓技非凡,一会儿就钓上来四五条一尺上下的大鱼,回家后赵四小姐将新鲜的活鱼拿进厨房,十几分钟后,一盆热腾腾的泡菜豆腐炖鱼就做好了。
赵季恒吃后念念不忘,多年后都对人说:“那滋味真是酸爽。
”
1949年后,张学良到了台湾。
张群每次宴请张学良,必上水煮鱼。
张学良对这道水煮鱼的做法感到新奇,特别是把辣椒先在油中烹炸,再加料加汤,这是他以前没见过的做法。
张学良夫妇还特别喜欢油爆双脆,这道菜以猪肚头和鸡胗为原料爆炒而成。
张学良评价此菜色泽洁白、鲜嫩脆香,将不入流的食材做成席中上品,实在难能可贵。
席间,张学良与张群经常探讨对川菜的看法。
张学良认为川菜主要特点有三:一是辣味诱人,二是菜式多样,三是清新淳厚。
上至高官、下至百姓,社会各阶层都能接受,这就是川菜了不起的地方。
张学良的好胃口,其实和他的性格有关系。
因为太固执的人,总是喜欢吃他认准的几样,吃到其他的就说不好吃;而心胸宽广的人,相应的食域也更宽广。
由此可见,张学良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这也是他活到101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