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戏龙的故事 论文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5.50 KB
- 文档页数:1
张衡的故事篇一:张衡的故事1. 回答人: 匿名时间: 07-28 16:30:34 张衡出生在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南阳县. 他年少时好学, 善于写作在十七岁的时候, 他离开家乡, 来到长安, 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首都的西安. 张衡在这里考察历史古迹, 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 后来年轻有为的张衡被当时的朝廷选中, 几次请他做官, 张衡在当时的首都洛阳, 担任太史令, 后又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对自然科学, 尤其是天文学感兴趣. 他淡薄名利, 曾经两次辞去官职, 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哲学、数学、天文, 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并开始着书立说。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 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就非常丰富, 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 即盖天说, 浑天论和宣夜说, 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天就象一个鸡蛋, 地好比鸡蛋黄, 天大地小, 天地各乘气而立, 载水而浮. 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很进步的. 另外, 张衡关于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辩证思想的, 他认为, 天地没有分开之前, 混1混沌沌, 分开以后, 轻者上升为天, 重者凝结为地. 天为阳气, 地为阴气, 二气互相作用, 创造万物. 张衡还用距离的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 近代科学证明, 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 可见张衡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张衡不但注重理论研究, 而且注重实践, 他曾亲自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 公元138 年, 张衡用它成功地记录了在陕西发生的一次地震.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 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作了一些改进, 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类似现在天球仪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 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 一天刚转好一周, 这样, 人在屋子里看浑象, 就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哪颗星在什么位置上。
张衡还对许多具体的天象做了观察和分析. 他统计出中国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星数大约有2,500 颗, 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 张衡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也是相当准确的. 张衡认为, 早晚和中午的太阳, 其大小是一样的, 看起来早晚大, 中午小, 只是一种光学作用. 早晚观测者所处的环境比较暗, 从暗处看明处就显得大, 中午时天地同明, 看天上的太阳就显得小. 好比一团火, 夜里看就大, 白天看就小. 张衡的这种解释, 尽管不很全面, 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天文地理的科学小故事您知道张衡吗?那可是咱中国古代超厉害的一个人物。
在东汉时期啊,地震这事儿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怪兽,时不时就出来捣个乱,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的。
张衡呢,就想啊,能不能发明个东西,能提前知道地震啥时候来呢?这想法可太酷了,就像现在想预测台风一样。
于是,他就开始捣鼓这个大发明——地动仪。
这个地动仪长得特别神奇,像个大酒樽似的,周围有八条龙,龙嘴里还含着小铜球呢。
每个龙头下面都蹲着一只蛤蟆,张大着嘴巴,就等着接铜球。
有一天,其中一条龙嘴里的铜球“当啷”一声掉进了蛤蟆嘴里。
周围的人都很奇怪,可大家又没感觉到地震啊。
但是没过多久,就有信使来报,说在那个方向的某个地方真的发生地震了。
哇塞,这一下大家可就对张衡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您瞧,这张衡多聪明,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能够做出这么神奇的东西,这地动仪就像是古代的地震预警神器,比西方可早了好多年呢。
以前啊,大家都觉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啊、星星啊都得围着地球转。
这就好比地球是个超级大牌的明星,其他天体都是它的小跟班。
可是哥白尼这个家伙,他就爱琢磨事儿。
他天天晚上看着天空,心里就想:“哎,这星星和太阳的运动怎么这么奇怪呢?要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好像很多事情就解释得通了。
”这想法在当时可就像一颗炸弹啊,因为那时候大家都相信地球是中心的那套说法,这是教会都认可的呢。
哥白尼可不管这些,他就开始认真研究,收集各种证据。
最后他得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结论——日心说,就是说太阳才是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着太阳转。
这可捅了马蜂窝了,教会那些人就不乐意了,觉得哥白尼这是在挑战他们的权威啊。
但是哥白尼可没有退缩,他坚持自己的观点。
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哥白尼是对的。
哥白尼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在大家都走一条路的时候,他自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让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对地球到底长啥样可好奇了。
科学小故事作文12篇科学小故事作文1大家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海上风平浪静,哪来的风暴潮”“相信我,赶快躲起来!赶快躲起来!”小水母说完就张开“透明伞”向深海区游去。
小海马、乌贼、章鱼仍然犹豫不决,他们真不舍得离开啊!可这时,他们看见很多渔船和海舰也纷纷回港了。
乌贼说:“舰艇上装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人们都回港了,那说明风暴潮真的要来了,我们赶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吧!”大家纷纷点头。
没过多久,狂风怒吼,巨浪滔天,风暴潮来了!不一会儿,风暴潮过去了,大海又恢复了平静。
得救的小伙伴们纷纷向小水母道谢:“谢谢你呀,小水母!”之后又好奇地问:“小水母,你真了不起!但,你怎样明白风暴潮要来了呢”小水母解释说:“当风暴潮来临之前,空气和海水摩擦就会产生一种人类和一般动物都听不到的次声波,我的触手上有个小结,里面有个“听石”能听到这种次声波,就能预知风暴潮的到来啦!”科学小故事作文2有一天,小蛇多多要到外面去玩,妈妈叮嘱它不要乱吃东西。
小蛇多多回答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走着走着,小蛇多多看见了一根香蕉。
它想:香蕉软软的,必须很好吃!于是多多吃了一根香蕉。
走着走着,多多看见一串葡萄。
它想:葡萄酸酸的,必须很好吃。
于是,多多吃下了一串葡萄。
走着走着,多多看见一个苹果。
它想:苹果脆脆的,必须很好吃!于是多多又吃下一个苹果。
多多的小肚子已经很饱了,但,不一会儿,多多又看见了一块西瓜,它费劲地把西瓜也吃了下去。
哎呀呀!多多吃了太多的水果,不能动了。
肚子涨涨的,真难受呀!这时,一只小蚂蚁爬到了多多的鼻尖上。
蚂蚁在多多的鼻尖上爬来爬去,多多觉得鼻子痒痒的、痒痒的,它实在忍不住了,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
“啊嚏”咚咚!肚子里的水果都飞了出来。
多多把水果送给了小蚂蚁,轻简单松地回家了。
科学道理:吃的太多对身体没有好处,因此不要贪吃。
科学小故事作文3有一只蛤蟆,种了一块西瓜地。
夏天,西瓜成熟了,一个个长得又大又圆。
眼看着西瓜越长越大,但蛤蟆想不出吃西瓜的好办法。
皮影戏关于龙的故事摘要:一、皮影戏简介二、龙在皮影戏中的形象特点三、皮影戏中龙的典型故事四、皮影戏对龙的传承与发扬作用五、现代皮影戏创新发展正文: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起源于中国。
它采用幕布、灯光和影人等形式,演绎出各种生动的故事。
其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皮影戏中占有重要地位。
皮影戏中的龙形象鲜明、独具特色。
一般来说,龙的形象被刻画得庄严而威猛,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龙的身躯蜿蜒曲折,覆盖着鳞片,犄角高耸,火焰环绕。
它的神态生动,或威严怒吼,或悠闲自得,或腾云驾雾,展现出龙的神秘和权威。
在皮影戏中,龙的故事屡见不鲜。
诸如《龙王降雨》、《哪吒闹海》等经典剧目,都是通过皮影戏的形式,将龙的传说和神话传颂千古。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还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龙王降雨》讲述了龙王为解救民间干旱,不顾自身安危,勇斗邪恶势力的故事,表现了龙的勇敢和仁爱。
《哪吒闹海》则讲述了少年英雄哪吒不畏强权,勇斗龙王的故事,突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皮影戏对龙的传承与发扬作用不容忽视。
通过皮影戏,龙的传说和故事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同时,皮影戏还推动了龙文化的发展,使得龙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和认同感的符号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皮影戏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许多皮影戏团队开始尝试采用现代技术,如三维打印、投影等,为皮影戏注入新的生命力。
同时,题材上也更加丰富多样,既有传统故事,也有现代题材,使得皮影戏更具吸引力。
总之,皮影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演绎龙的传说和故事,传承和发扬了龙文化。
“蟾蜍”考摘要:蟾蜍,即俗称的癞蛤蟆、癞疙宝、癞革巴等。
本文主要探讨“蟾蜍”的名称及其在各方言中的俗称,并对其文化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蟾蜍方言俗称蟾蜍,俗称癞蛤蟆,因形体丑陋,而遭人厌恶,但是蟾蜍却受到古人的崇拜,被古人视为“祛病毒、助长寿、主富贵、呈祥瑞、辟五兵、镇凶邪”的吉祥图腾符号。
事物往往根据其特征来命名,同一种事物由于时间、地域等原因,人们根据的特征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词语。
“蟾蜍”在古代就具有不同的名称,而它在方言中的称呼也就更为复杂。
本文主要探讨“蟾蜍”的名称及其在各方言中的俗称,并对其文化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蟾蜍及其在方言中的俗称蟾蜍,亦写作“蟾蠩”、“蟾诸”,即俗称的癞蛤蟆、癞疙宝、癞革巴等。
《汉语大词典》:“形似蛙而大,背面多呈黑绿色,有大小疙瘩。
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白色黏液,可入药。
”对蟾蜍进行了定义,它是属于蛙的一种,外形丑陋,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齐民要术》卷三:“是月五日,合止痢黄连丸、霍乱丸。
采葸耳。
取蟾蜍及东行蝼蛄。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徐启新﹞为子延师而供膳甚菲。
邨中四五月间人多食蛙者,然必从市中买之。
启新以蟾诸类蛙,而阶下颇伙,即命童子取以供师。
”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蟾蜍”在福建福鼎澳腰中叫“蟾蜍哥”,在广东梅县叫“蟾蜍蠃”。
罗翙云《客方言·释虫鱼》:“蟾蜍蠃,詹诸也。
詹诸,俗作‘蟾蝫’,通作‘蟾蜍’。
蠃者‘磊’之转语。
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
”这是根据蟾蜍的外形特征而命名。
而“詹诸”,《汉语大词典》:“即蟾蜍。
蛤蟆。
詹,通‘蟾’。
”《尚书大传》卷二:“钜野蔆,钜定蠃,济中詹诸,孟诸灵龟。
”郑玄注:“詹诸,鼃黾也。
”《淮南子·说林训》:“月照天下,蚀于詹诸。
”其中的“鼃黾”,蛙类动物。
也就是说蟾蜍是属于蛙类的一种,这在前面的《汉语大词典》的定义中已经提到。
《周礼·秋官·蝈氏》:“蝈氏掌去鼃黾。
”“鼃”,《说文解字》:“虾蟇也。
试论“非遗”冠县蛤蟆嗡的传承保护赵 丹(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 自贡 643000)作者简介:赵 丹(1993-)女,汉,山东聊城人,四川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
导师黄志勇教授。
【摘 要】冠县蛤蟆嗡是山东民间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流传至今,依然历久弥新,其内容和形式都根植于群众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和传承价值。
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多方面冲击,保护冠县蛤蟆嗡这一濒危剧种迫在眉睫。
本文将从蛤蟆嗡的传承与保护为出发点,从学校活态传承、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蛤蟆嗡。
【关键词】蛤蟆嗡;传承;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23-02一、冠县小戏蛤蟆嗡的起源蛤蟆嗡这一地方小戏历史上流行于山西夏县、河北曲周、河南南阳、山东冠县四个地区。
清末民初,四省交界地区的小戏小调与当地方言习俗融合,形成一种音乐伴奏和唱腔特点犹如蛙鸣的特殊剧种,被称之为“蛤蟆嗡”。
四省都有同名的小戏但是由于地域文化以及民俗融合使得四个地区的蛤蟆嗡发展从音乐唱腔、板式、曲牌及传统剧目等各不相同。
二、冠县小戏蛤蟆嗡的发展现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认为:“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传心记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生态的改变,农耕文化孕育的民间文化正遭到毁灭性重创,可以说,如果传承断裂,很多文化遗产也随之断绝。
”因此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给我们带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地方小戏冠县蛤蟆嗡的发展面临以下的问题:(一)相关单位重申报,轻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开展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打上了政绩、形式主义和商业利益的印记,致使在一定时期内,“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且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势。
且不同的非遗项目其难易程度与传承方式不尽相同,非遗项目保护不均衡且经费严重不足对蛤蟆嗡的传承和发展极为不利。
关于张衡的小故事【篇一:关于张衡的小故事】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这不仅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张衡能取得这些成就和他小时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开的。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兴奋地又问道: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
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
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
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
庄子屠龙之技的寓言故事的作文指导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先给你讲讲这个故事背景吧。
从前,有一位大力士非常厉害,力大无穷,众人都敬佩他。
有一天,大力士听说远方有一条凶猛的恶龙,常常伤人危害村民,他决心要前去捕获恶龙,替天行道。
大力士一路行来,来到恶龙出没的地方后,果然发现龙正在肆虐。
大力士壮着胆纵身一跃,想一把将恶龙擒获。
可是龙看到大力士扑来,伸出爪子将他用力一拍,大力士就被打飞出去好远!大力士又一次扑向恶龙,可惜还是被龙打了一记狠狠的耳光,真是阵阵生疼。
就在这时,一位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书生走了过来。
书生轻轻对大力士说:"力气再大也打不过恶龙的,你应该学学'屠龙之术'。
"书生接着向大力士详细解释了屠龙之术的精髓所在。
原来屠龙并非需要蛮干大力,而是要运用智慧与技巧,先搞清楚龙的习性,找出其弱点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找准时机,精准出击,方能降服恶龙。
大力士仔细领悟了书生的指点,决心按图索骥。
他先隐藏行踪,细心观察恶龙一段时日,终于发现龙有几个致命弱点。
于是,大力士利用这些弱点,在龙体力渐渐消耗的时候,突然发起迅雷不及掩耳的猛攻。
果然,恶龙很快就被制服了!大力士高兴极了,向书生连连道谢。
书生微笑着说:"看来你已经领悟了屠龙之术的真谛。
用武之地,得求其智;用兵之计,得趋其巧。
记住这一点,以后就能屡战屡胜了。
"写好没有?现在你应该明白了这个故事想表达的主要寓意了吧?简单来说,就是要我们不能一味凭借蛮力硬干,而应该发挥智慧和技巧,巧妙应对困难和挑战。
掌握了这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会游刃有余哦。
这样,你在写有关"庄子屠龙之技"寓言故事的作文时,首先要把整个故事情节娓娓道来,让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然后再引出故事的寓意,把"求智用巧"的道理阐述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最后可以概括总结一下,点出这则寓言故事给你的启示和感悟。
青蛙龙的烦恼读后感受书里的青蛙龙可真是个特别的存在。
它长得像青蛙,又有着龙的一些特征。
青蛙龙住在一个小池塘边,它的烦恼就像池塘里的水草一样多。
它最大的烦恼就是小伙伴们总是因为它奇怪的模样而不和它一起玩。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上的一个同学。
他因为戴着厚厚的眼镜,而且说话有点慢,就有一些同学总是捉弄他,不跟他做朋友。
每次看到他孤零零的背影,我心里就很难过,就像看到青蛙龙孤单地待在池塘边一样。
青蛙龙还有一个烦恼,那就是它不太会做其他小动物们都擅长的事情。
比如小兔子跑得飞快,小猴子能轻松地爬上高高的树,而青蛙龙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是笨手笨脚的。
这多像我呀,我跳绳总是跳不好,每次看到同学们像小燕子一样轻快地跳绳,我就特别沮丧。
我想青蛙龙在面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时,心里肯定也是这种感觉。
不过青蛙龙并没有一直这样消沉下去。
它发现自己有一个特别的本领,那就是它能在水里待很久很久,而且它的力气很大,可以把池塘里堵住水流的大石头搬走。
当它把这个本领展示出来的时候,小动物们都对它刮目相看了。
这就告诉我们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就像我们班那个被捉弄的同学,他画画可好了,有一次学校的绘画比赛,他画的画得了一等奖,大家都开始佩服他,也愿意和他做朋友了。
我也开始努力练习跳绳,后来我发现虽然我跳得没有别人快,但是我可以连续跳很久都不中断,这也是我的优点呢。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外表或者他暂时做不好某些事情就排斥他。
而且当我们自己遇到烦恼的时候,也不要灰心,要努力去发现自己的长处。
我希望像青蛙龙一样有烦恼的小伙伴们都能早点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变得开心起来。
我也希望我们周围的人都能像书里那些小动物后来对待青蛙龙一样,去接纳和欣赏每一个人。
蛤蟆戏龙的故事论文
关键字:发生地震人们方向洛阳龙头嘴里张衡地动仪发生地
中国东汉时期,首都洛阳及附近地区经常发生地震。
据史书记载,
从公元89年到140年的五十多年内,这些地区发生地震达三十三次。
其中119
年发生的两次大地震,波及范围达十多个县,造成大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
人们对地震都十分恐惧。
皇帝以为这是得罪了上天,因此增加人民赋税,用来
举行祈祷活动。
当时有一位科学家叫张衡,对天文、历法、数学都有很深的研究。
张衡不相信关于地震的迷信宣传,他认为地震应该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
人们对它的认识太少了。
鉴于这种情况,他加紧了对地震的研究。
张衡细心观察和记录每一次地震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了发生地震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公元132年,张衡制造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
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取名“地动仪”。
这架“地动仪”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的,形状象一个圆圆的大酒坛,直径近
一米,中心有一根粗的铜柱子,外围有八根细的铜杆子,四周浇铸着八条龙,
八条龙头分别连着里面的八根铜杆子,龙头微微向上,对着东、南、西、北、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个小铜球,每个龙头
的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它们都抬着头,张大嘴巴,随时都可以接住龙嘴里
吐出来的小铜球。
哈蟆和龙头的样子非常有趣,好象在互相戏耍。
人们就用
“哈蟆戏龙”来形容“地动仪”的外貌。
按照张衡的设计,如果哪个方向发生
了地震,“地动仪”的铜杆就会朝哪个方向倾斜,然后带动龙头,使那个方向
的龙嘴张开,小铜球就会从龙嘴里吐出来,掉到蛤蟆嘴里,发出“当”的一声,向人们报告那个方向发生了地震,以便政府做好抢救和善后工作。
公元
133年,洛阳发生地震,张衡的“地动仪”准确地测到了。
此后四年里,洛阳
地区又先后发生三次地震,张衡的“地动仪”都测到了,没有一次失误。
但是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等人发现,向着西方的那条龙嘴里的小铜球,掉进了
下面哈蟆的嘴里,但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动,于是一些本来就对“地动仪”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就说“地动仪”不准,只能测到洛阳附近的地震。
过了三、
四天,洛阳西部甘肃省的使者来了,报告那里发生了地震。
这时候,人们才真
正相信张衡的“地动仪”不仅是“哈蟆戏龙”,而是真正有用的科学仪器。
从
此以后,中国开始了用仪器远距离观测和记录地震的历史。
(完)。